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内科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专题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内科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专题研讨会

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内科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专题研讨会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呼和浩特
  • 出版时间: 2005-0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首届全国内科感染及合理应用抗生素专题研讨会暨学习班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MPC是指防止耐药突变菌株被选择性富集扩增所需的最低抗菌药物浓度。本文综述了MPC的概念、理论依据、测定方法,抗菌药物浓度和结构对细菌耐药突变菌株选择的影响。
  • 摘要:随着广谱抗菌药物的开发和广泛使用,细菌耐药问题日趋严重,其中最主要的耐药机制是细菌产生β-内酰胺酶。本文简介β-内酰胺酶的分类,阐述了主要β-内酰胺酶介导的耐药性及抗菌药物选择。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1)检测何种β内酰胺抗生素与万古霉素联合对MRS具有更好的抗菌活性;(2)检测万古霉素与利福平联合是否比与β内酰胺联合有更好的抗菌活性以及万古霉素与其他抗生素像氨基糖苷类和大环内酯类联合的协同抗菌活性如何.(3)用多点接种仪琼脂稀释法比较万古霉素分别与苯唑西林、亚胺培南和利福平联合对34株MRS的抗菌活性(包括9株万古霉素异质性耐药的葡萄球菌).
  • 摘要:目的:提高骨髓中组织胞浆菌病、黑热病、马尔尼菲青霉菌病、弓形体病及新型隐球菌病病原体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分析7例组织胞浆菌病,1例黑热病,1例马尔尼菲青霉菌病,2例弓形体病和3例新型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及骨髓形态.结果:上述4种疾病的共同特征是发病率较低,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系统性特征较少,早期确诊率不高.由于病原体的生长特性和血行播散的缘故,骨髓穿刺涂片往往能找到具有诊断价值的病原菌.荚膜组织胞浆菌周围有一圈不着色的荚膜,由于是芽孢繁殖,在菌体一端形成一个逐渐膨大的芽孢,与母体相连处狭窄似瓶颈,如能发现这种瓶颈似的出芽现象,则更利于诊断.黑热病原虫虫体大小略显不一致,四周无不着色区,特征在于胞体内除细胞核外,尚有一深染的动基体.马尔尼菲青霉菌为分裂繁殖,分裂前菌体常变长,两端钝圆,形似腊肠,分裂时中部形成横隔,这种腊肠形细胞和横隔为其特征.弓形体虫体较大,外型与上略有不同,呈新月型,一端略尖,一端钝圆,一边较扁平,一边较弯曲.新型隐球菌是四者中体积最大的,圆形,有一肥厚而突出的荚膜.本组病例中有6例骨髓中找到组织胞浆菌,1例找到杜利小体,1例找到马尔尼菲青霉菌,2例找到弓形体,1例找到新型隐球菌,占全部病例的79﹪(11/14).结论:骨髓中病原体的形态检查对疾病的诊断起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对引起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非典型病原体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加强对非典型致病原重要性的认识,同时对嗜肺军团菌进行血清型1-14型分型,了解嗜肺军团菌血清型在我国北方的分布情况.方法:收集2003年12月1日至2004年11月30日北京及沈阳地区5家医院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共257例.取患者急性期及间隔2-4周恢复期静脉血,常规方法分离血清,分别应用日本Fujirebio公司生产的SerodiaMycoⅡ诊断试剂盒检测肺炎支原体血清抗体,应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肺炎衣原体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检测肺炎衣原体IgG抗体,应用德国欧蒙公司生产的间接免疫荧光试剂盒检测嗜肺军团菌1-14血清型的血清IgC抗体.上述3种病原体急性感染的诊断标准为:间隔2~4周采集的2次标本的血清抗体滴度呈现4倍或4倍以上增高或减低.以抗体阳性但双份血清抗体未呈现4倍动态变化判断为既往感染.结果:257例CAP患者,82例(31.9﹪)检测到非典型病原体,63例(24.5﹪)诊断为急性肺炎支原体感染,17例(6.6﹪)诊断为急性肺炎衣原体感染,11例(4.28﹪)诊断为急性嗜肺军团菌感染,其中混合感染9例.混合感染中,8例存在肺炎支原体感染.沈阳地区肺炎支原体急性感染率(36.8﹪)及抗体阳性率(69.0﹪)皆高于北京地区(18.2﹪和57.1﹪),北京地区肺炎衣原体抗体阳性率(95.3﹪)高于沈阳地区(81.6﹪).肺炎支原体、肺炎衣原体、嗜肺军团菌的既往感染率分别为36.2﹪、84.0﹪、27.6﹪.嗜肺军团菌血清型分布以Lp12为最多见,为21.8﹪(56例),其次为Lp14,为11.3﹪(29例),Lp4,占10.5﹪(27例),Lp1仅占2.7﹪(7例).北京地区以嗜肺军团菌Lp12、Lp4、Lp14、Lp8为多见血清型,而沈阳地区则以血清型Lp12、Lp14、Lp6、Lp9为多见.结论:非典型病原体尤其是肺炎支原体感染在CAP中占据重要地位;肺炎衣原体既往感染率较高;在我国嗜肺军团菌血清型以Lp12为最多见,与国外不同.
  • 摘要:本文介绍了导致器官移植后感染的病原微生物,并阐述了干细胞和骨髓植活后感染及实体器官移植后感染的情况。
  • 摘要:目的: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病原学及药物敏感性情况进行分析,指导经验性抗生素的使用.方法:回顾分析2002年4月到2004年12月收治的46例机械通气患者的致病菌分布及耐药情况.结果:共检出致病菌114,革兰阴性细菌占56.1﹪,革兰阳性球菌占29﹪;前4位致病菌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9.2﹪)、铜绿假单胞菌(16.7﹪)、鲍氏不动杆菌(9.6﹪)、肺炎克雷伯菌(6.1﹪)等;药敏结果显示这几类菌株的多重耐药现象严重,较为敏感的抗菌药物有亚胺培南、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环丙沙星等,革兰阳性细菌均对万古霉素敏感.结论:VAP的病原菌构成以革兰阴性细菌为主且呈现出多重耐药现象,经验性抗菌治疗应依据于当地的病原学流行情况,并根据药敏结果进行变化.
  • 摘要:目的:随着机械通气的日益普遍,伴随的呼吸机相关肺炎(VAP)也日趋增多,对于如何防止和减少VAP的发生,越来越受到医护人员的关注.本文为进一步了解使用呼吸机发生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和病原学,并及时与临床沟通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设计表格:(表格内容包括:上呼吸机的患者姓名、年龄、基础病、上机时间、是否留置胃管、使用抗生素、激素、制酸剂、昏迷、白细胞数量、体温、胸部X光片等).监测:每2-3天根据表格内容查看全院机械通气病人或病历.诊断VAP:根据中华医学会呼吸学分会制定的<医院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临床资料统计,2004年全年全院使用呼吸机患者.标本采集、病原菌分离培养与药敏试验痰标本均用无菌管从人工气道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置灭菌容器内立即送检.细菌鉴定、药敏试验采用美国BD公司生产,凤凰-100全自动细菌鉴定药敏系统.结果:发生VAP的临床相关因素:年龄>60岁、昏迷、有创通气、使用制酸剂、机械通气时间长等,均是上呼吸机患者发生VAP的重要因素.病原菌分布:56例VAP患者病原学检查50例(91.1﹪)呈阳性结果,其中检出2种或2种以上细菌者16例(28.6﹪),合并真菌感染者9例(16.1﹪).共分离出病原菌88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8株,占病原菌总数的65.9﹪;革兰阳性球菌12株,占16.6﹪,真菌18株,占20.5﹪.本组VAP常见的病原菌以条件致病菌为主,其中铜绿假单胞菌(20株占22.7﹪)、鲍曼不动杆菌(10株占11.4﹪)、肺炎克雷伯氏菌(10株占11.4﹪)、嗜麦芽寡养单胞菌(9株占10.2﹪)、表皮葡萄球菌(10株占11.4﹪)、真菌(18株占20.5﹪).细菌耐药情况:分离到的革兰阳性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都为耐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E和MRSA),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葡萄球菌.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率和多重耐药率较高.除了嗜麦芽寡养单胞菌对碳青酶烯类:亚安培南/西司他丁、美罗培南天然耐药外,碳青酶烯类对其它细菌仍是最敏感的药物,但值得注意的是其耐药率达到了20﹪左右,因此在经验用药时要慎重使用,根据药敏选药,以保护它的使用寿命.真菌的分离率占总数的第二位,真菌感染多是继发性的,可能与患者较长时间广泛应用抗菌药物有关.结论:通过综合防治才能将VAP的发生率降到最低.(1)在患者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机械通气的时间.(2)少用或不用制酸剂和H2受体阻滞剂,加强口腔和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减少细菌定植.(3)加强无菌操作观念和环境消毒,防止交叉感染.(4)严格掌握抗生素的使用指征,根据药敏选药,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不用高级,能单一用药不联合用药等.(5)积极治疗原发病,加强营养,提高患者自身免疫力.
  • 摘要:目的:了解下呼吸道医院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情况.方法:对237例下呼吸道医院感染患者进行痰标本细菌培养,采用常规鉴定和VitekAmSystem微生物自动分析仪鉴定方法,抗生素耐药性分析采用K-B纸片法,并按NCCLS标准进行,真菌用Etest法测定,MIC评价其耐药性.结果:分离245株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53株,占分离菌21.6﹪,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革兰氏阴性菌153株,占分离菌62.5﹪,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真菌39株,占分离菌15.9﹪,以白色念球菌为主.革兰氏阳性菌对青霉素类耐药率高,革兰氏阴性菌对大多数头孢类耐药率高.结论:下呼吸道医院感染以革兰氏阴性菌占优势,分离菌对临床常用抗生素有较高耐药率.
  • 摘要:目的:了解隐球菌抗原乳胶检测系统对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的意义.方法:对4年来在华山医院住院的107例确诊为隐脑的患者中的29例有治疗前后乳胶凝集试验滴度变化资料的隐脑病例作回顾性分析.采用美国Immuno-Mycologics有限公司生产的隐球菌抗原乳胶检测系统进行定量和半定量检测.结果:29例HⅣ-1抗体阴性的隐脑患者中,有明确鸽粪接触史者5例(17.2﹪).有其他基础疾病者13例(44.8﹪).病人从发病到确诊并开始治疗的时间为10到260天(49.1±54.0天).治疗前乳胶凝集试验均为阳性.治疗前后,隐球菌荚膜抗原乳胶凝集试验滴度的明显下降,与脑脊液(CSF)白细胞计数、糖、氯化物、涂片墨汁染色、以及真菌培养明显改善的变化一致,且这些变化都有统计学意义.总蛋白水平在治疗后也显著下降,但是没有统计学意义.经过治疗,真菌涂片及培养转阴后,乳胶凝集试验仍可为阳性.结论:研究表明,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用于诊断隐脑特异性高,但对治疗的指导意义有限.治疗方案及疗程应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CSF病原学的检查,当CSF生化(主要考虑糖、氯化物)、常规(白细胞为主)正常后,停止静脉给药,采取氟康唑合并5-FC口服进行序贯治疗.2月后复查CSF常规、生化仍正常者可停药.
  • 摘要:目的:评价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治疗急性中重度细菌感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采用区组随机平行对照、多中心单盲试验设计,选用进口头孢吡肟作对照药.本试验共入组278例病例,剔除20例,进入疗效分析病例数为258例,其中试验组130例,对照组128例.下呼吸道感染采用国产和进口头孢吡肟均为每次给药2.0g,30~60min内静脉点滴,bid;泌尿道感染采用国产和进口头孢吡肟均为每次给药1.0g,30~60min内静脉点滴,bid,疗程7-14d.结果:治疗结束后临床有效率分别为试验组94.62﹪,对照组89.06﹪;致病菌清除率分别为试验组95.45﹪,对照组97.06﹪.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2﹪和5.71﹪,以上结果两组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国产与进口头孢吡肟在治疗临床常见的敏感致病菌引起的急性细菌感染均有效、安全,临床和细菌学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摘要:为了解近年来医院临床常见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状况,给临床合理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作常规分离培养,用VITEK全自动鉴定仪进行鉴定,采用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按美国国家临床试验室标准委员会(NCCLS)标准判断药敏结果,统计软件为WHONET5.结果:2002-2004年共检测主要病原菌1560株,其中革兰氏阳性球菌534株,占34.2﹪,革兰氏阴性杆菌754株,占48.3﹪.分离率由高到低分别为金黄色葡萄球菌17.6﹪,铜绿假单胞菌16.3﹪,大肠埃希菌8.7﹪,表皮葡萄球菌8.5﹪,鲍曼不动杆菌5.8﹪,肺炎克雷伯菌4.7﹪,产气肠杆菌4.6﹪等.葡萄球菌中未分离出万古霉素耐药的菌株;肠杆菌科细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很低,铜绿假单胞菌表现多重耐药.结论:革兰阴性杆菌分离高于革兰阳性球菌,革兰阳性球菌中以葡萄球菌为主,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最敏感,未发现耐万古霉素菌株;革兰阴性杆菌中大肠、肺克等肠杆菌对亚胺培南最敏感,铜绿假单胞菌由于多重耐药机制,其对亚胺培南耐药率有增加趋势.
  • 摘要:目的:探讨常见球菌红霉素耐药相关基因存在状况.方法:对常见球菌国内分离株进行红霉素耐药相关的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ermA/B/C/G/Q、ermB、ermF)、主动外排转运基因(mefA)检测.结果:肺炎链球菌、MRSA、MRCNS、粪肠球菌、屎肠球菌的erm基因检出率较高,其中肺炎链球菌并可检出mefA基因.结论:常见球菌国内分离株红霉素耐药相关的红霉素核糖体甲基化酶基因携带率很高.
  • 摘要:目的:调查住院患者念珠菌分离及常见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选药.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鉴定仪和科玛嘉显色培基鉴定念珠菌,采用NCCLS推荐的肉汤稀释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002至2004年从住院患者分离的念珠菌分别占同期总病原体8.6﹪、11.6﹪及14.5﹪.921株念珠菌中白色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克柔氏念珠菌及其它念珠菌分别占56.1﹪、23.2﹪、3.9﹪、3.8﹪、13.0﹪.常用抗真菌药物耐药率依次为特比奈芬(49.5﹪)、氟康唑(18.9﹪)、伊曲康唑(18.6﹪)、咪康唑(16.8﹪)、酮康唑(16.4﹪)、5-氟胞嘧啶(2.9﹪)、两性霉素B(2.3﹪).结论:临床标本中念珠菌分离率显著上升,咪唑类抗真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
  • 摘要:目的:分析近3年1247株非发酵菌感染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探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法:用VITEK-AMS微生物自动鉴定仪鉴定到种,药敏试验采用其配套的GNS-KI或GNS-201卡测定17种抗菌药物抑菌浓度,按NCCLSM7解释结果,并采用微量稀释法检测10种抗菌药物MIC90.结果:非发酵菌占临床总细菌分离率28.8﹪,其中醋酸钙不动杆菌最多占42.74﹪;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与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分别占35.28﹪与6.89﹪.83﹪感染患者伴有各种基础疾病,96﹪患者存在各种高危因素.非发酵菌分布部位以呼吸道分离率最高占63.4﹪,其次为创面分泌物占12.18﹪,泌尿道占8.26﹪.分离的菌株对氨苄青霉素、庆大霉素、第二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率达50﹪-100﹪.头孢他啶耐药率较其他三代头孢低,但其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而含酶抑制剂复方型抗菌药物特治星、特美汀、舒普深、亚胺培南(嗜麦芽窄食单胞菌除外)及哌拉西林、阿米卡星对非发酵菌耐药率低(8.2﹪-32.8﹪),与三代头孢及其他抗菌药物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非发酵菌耐药率高,治疗非发酵菌感染宜选用敏感抗菌药物治疗,同时应积极治疗原发病,避免各种高危因素.
  • 摘要:目的:旨在比较先锋美他醇与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疾病中的疗效及副反应.方法:选择96例临床确诊此类疾病且细菌学检查阳性的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分别用先锋美他醇(cefmetazon)2gbid、头孢他啶(ceftazidime)2gbid、左氧氟沙星(Ievofloxacin)200mgbid,均为单药静脉点滴;疗程分别为(8.4±3.1)天、(8.2±3.0)天、(8.7±3.3)天.结果:临床总有效率依次为93.8﹪、80.6﹪、87.4﹪;对痰致病菌的总清除率为87.8﹪、74.1﹪、81.3﹪;副反应发生率为3.06﹪、6.4﹪、6.2﹪.结论:先锋美他醇治疗下呼吸道细菌性感染与头孢类、喹诺酮类抗生素相比,具有抗菌作用更强、疗效较确切、安全性好的独特优势,尤其适合需氧菌和厌氧菌混合感染经验治疗的首选方案.
  • 摘要:目的:给予不同剂量的去甲万古霉素静脉注射,了解其在脑膜炎模型中的脑脊液透过率;比较不同剂量药物的杀菌效果;了解去甲万古霉素与磷霉素联合用药在体内、体外有否协同作用.方法:脑膜炎模型的建立我们参照了Dacey和Sande的方法并做了改进.抗生素浓度的测定采用微生物法;细菌浓度的测定通过10倍倍比稀释脑脊液标本,接种于BBC血琼脂培养基中37℃CO2恒温温箱(CO2含量为5﹪)中过夜孵育.体外联合药敏实验采用棋盘设定微量肉汤稀释法.以8小时内的平均杀菌率评估体内联合用药.结论:在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致脑膜炎的兔模型中,去甲万古霉素的脑脊液透过率与万古霉素相似,但同等剂量条件下,去甲万古霉素的杀菌效果明显好于万古霉素.磷霉素不适于单独治疗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所致脑膜炎,体外及体内实验证实磷霉素与去甲万古霉素联合应用分别表现为无关作用和拮抗作用,机制不明.
  • 摘要:目的:急性白血病等恶性血液病经强烈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极易发生严重细菌感染后继发系统性真菌感染,而在临床上要确诊恶性血液病患者的系统性真菌感染是非常困难的,另外,如果系统性真菌感染一旦得到确诊,此时病情多已是难已治愈的晚期了.因此,对有系统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临床上怀疑有系统性真菌感染时,应及时进行抗真菌感染的经验性治疗.由于伊曲康唑不但对白色念珠菌有效,而且对非白念的念珠菌及曲霉菌也有效,抗真菌谱与两性霉B相似,但毒副作用比两性霉素B轻得多.所以,本文应用伊曲康唑对恶性血液病系统性真菌感染进行经验性治疗,来观察其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3例急性白血病,2例慢粒白血病急粒变,1例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白血病,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多发性骨髓瘤,以上患者在强烈化疗或造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后,在骨髓严重抑制期出现持续高热,经用抗生素治疗5~7天后体温仍无下降趋势,其中1例痰培养白色念珠菌生长,2例痰培养酵母样菌生长,1例胸部CT检查提示肺部真菌感染.对以上患者进行抗真菌经验性治疗,其中6例首先用大扶康或氟康唑6~12天无效或仅短期有效而改用伊曲康唑,4例则首选伊曲康唑.伊曲康唑的用法是最初2天用伊曲康唑静滴200mgq12h,以后12天200mgqd,继之序贯服用口服液200mgBid,5例口服16天,其余口服20~32天.结果:疗效评价分为治愈:体温正常7天以上,痰培养转阴,CT检查正常;进步:治疗14天后休温下降1℃左右或下降后又上升;明显改善:介于治愈和进步之间.根据以上疗效评价,2例治愈,4例明显改善,4例进步,明显有效率(治愈加明显改善)60﹪.3例在治疗后第4天体温开始下降,其余病例在治疗5~7天后开始下降.4例在治疗4~11天后体温恢复正常,2例体温最低降至37.5~37.8℃,4例体温降至38~38.5℃后一直未再下降(其中1例加用万古霉素后好转,1例死于颅内出血,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所有病例在治疗中及治疗后均未发现肝肾功能损害,2例应用口服液后轻度恶心,1例轻度腹泻,经对症处理后均好转,不影响继续治疗.多数患者反映口服液口感较好.结论:对于具有系统性真菌感染高危因素的恶性血液病患者,伊曲康唑是进行系统性真菌感染经验性治疗较理想的药物,其临床疗效满意,患者依从性较好.
  • 摘要:目的:了解血液中分离细菌的分布特征和耐药谱,为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细菌鉴定和药敏用BDPhoenix仪,数据分析用WHONET5软件.结果血液中分离的184株细菌中,G-杆菌为58.7﹪,G+球菌为41.3﹪,G-杆菌主要为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和沙门菌属,G+球菌主要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属.G-杆菌合计,敏感率大于80﹪的为美罗培南、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敏感率大于70﹪的为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比率为27.6﹪和53.3﹪.G+球菌合计,敏感率大于90﹪的为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和阿米卡星,大于80﹪的为亚胺培南,大于70﹪的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和庆大霉素.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苯唑西林耐药率分别为78.8﹪和27.8﹪.结论:血液中分离细菌产ESBLs和耐苯唑西林比率高,应重视败血症病人感染病原菌耐药性检测和抗生素的合理使用.
  • 摘要:免疫抑制剂在自身免疫性疾病中的应用大大改善了这类疾病的整体预后,本文概述了常见自身免疫性疾病中感染的基本情况及各种免疫抑制剂相关的感染情况,分析了如何鉴别自身免疫疾病中感染与本病活动的状态,探讨了如何降低免疫抑制剂引致感染的风险。
  • 摘要:本文首先分析了为什么要对抗生素的应用指定原则和管理的原因,接着简介了目前国内外抗生素应用状况,然后阐述了抗生素滥用的后果及细菌发生耐药的机制,最后就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进行了讨论。
  •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真菌的分类、真菌感染的变迁及危险因素,然后阐述了医院内常见真菌感染的特点、深部真菌感染的治疗原则及防治策略,最后就该病的临床常用合理用药进行了探讨。
  • 摘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呼吸道疾病,具有气流阻塞特征的慢性支气管炎和/或肺气肿,与肺部对有害气体或有害颗粒的异常炎症反应有关.本文就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的抗感染治疗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就应用抗生素中发生的肠道菌群失调如何合理应用微生态制剂进行防治提出几点体会进行了简介如下:一抗菌药物所致的肠道菌群失调;二我国常用微生态调节剂的种类与特点;三微生态调节剂在防治肠道菌群失调所致不同病征的应用;四抗菌药物应用中如何给予微生态调节剂;五微生态制剂的质量监控。
  • 摘要:细菌有很多机制抵抗抗菌药物,如染色体的突变,通过质粒的结合、转座、转导、整合子获得耐药基因或基因群,这就可以覆盖所有病原菌的所有耐药性、多重耐药性和泛耐性.本文就医院临床医生防控细菌耐药性的产生的处理方法和措施.
  • 摘要:药代动力学与药效学是药理学研究的两个重要方面,前者探讨药物进入机体后的命运,即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后者研究药物作用机制与效能。本文就抗生素药代动力学/药效学进行了研究,同时就抗生素临床应用进行了介绍。
  • 摘要:本文介绍了血液病患者的感染途径及感染过程中的病原学特点,重点就血液病合并病毒感染临床治疗的原则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观察胸腺因子D(TFD)在体内对DHBV的抑制作用,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筛选一日龄DHBV-DNA(-)雏鸭,经静脉途径接种DHBV-DNA强阳性血清,建立福州麻鸭后天感染乙型肝炎动物模型;随机分组,实验组、阳性对照组和阴性对照组分别用TFD、干扰素-α1b(IFN-α1b)和生理盐水处理1个月,停药后观察1周.用TaqMan荧光定量PCR法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和肝脏中DHBV-DNA含量变化情况,并检测用药后血清ALT、AST水平及肝组织HE染色病理.结果:动物模型用药4周后,TFD治疗组的病毒抑制率(8.73﹪)显著高于阴性对照组(-5.12﹪)(P<0.05),抗病毒效果与用药剂量和用药时间相关,但中剂量和大剂量组的病毒抑制率无显著性差异.停药1周后,TFD治疗组血清DHBV-DNA含量无反跳现象,肝脏DHBV-DNA含量显著低于阴性对照组.治疗4周和停药1周后血清ALT、AST及肝脏病理检查结果,TFD治疗组与阴性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TFD在体内对鸭乙型肝炎病毒具有抑制作用,对鸭肝组织无明显毒性损害.
  • 摘要:目的:研究密度感知信号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PA)致大鼠肺部感染中的作用.方法:应用锐孔喷射装置将PA的藻酸盐混悬液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接种至大鼠肺部,建立大鼠肺部感染模型;比较野生型PA菌株PAO1及QS基因缺失的PA变异株PAO1-JP2大鼠呼吸道感染模型中细菌学、病理学及感染性指标的不同,从而评价两株菌在大鼠呼吸道感染中的致病差异性.用刚果红法测定该两株细菌弹性蛋白酶的活性;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外毒素A的表达,结果:与野生型PA感染组相比,PAO1-JP2感染组大鼠表现出明显降低的死亡率;PAO1-JP2感染组大鼠肺部大体病理变化指数(LIMP)及肺组织大体病理评分、肺部脓肿/肉芽肿的平均直径及肺组织显微病理评分均显著低于PAO1组;PAO1-JP2组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显著地低于PAO1组;体外实验表明,PAO1-JP2株则表现出弹性蛋白酶活性较PAO1显著降低、未能检出有外毒素A表达.结论:应用锐孔喷射装置将PA藻酸盐混悬液制成PA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接种至大鼠肺部,可以成功地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QS系统缺损后由于某些致病因子如弹性蛋白酶、外毒素不能表达,其导致的肺部感染程度有所减低.
  • 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分离大肠埃希菌中衰减子基因突变对AmpC基因表达以及耐药表型的影响.方法:用三维试验、等电聚焦、酶抑制试验以及微量稀释法等进行表型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基因测序以及比对等方法对调节基因进行扩增,分析.并把调节基因克隆到pCAT3-basic(无启动子的报告基因载体)上,用酶联免疫法(直接法)和最小抑菌浓度测定(间接法)等方法对基因表达进行研究.结果:和标准菌株大肠埃希菌K-12ampC基因相比,受试菌的衰减子区出现了4个碱基22C-T,26、27TA-GT、32G-A的替换.该株菌三维试验阳性,等电聚焦以及酶抑制试验表明该菌株能产三种等电点(PI)分别为5.4、8.2及9.0的β-内酰胺酶,等电点为9.0的β-内酰胺酶能够被氯唑西林抑制而不能被克拉维酸抑制.微量稀释法检测表明该菌株不但对多种三代头孢菌素耐药,而且对头孢吡肟耐药,但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敏感.把它的AmpC调节基因成功地克隆到报告基因载体pCAT3-basic中,直接和间接检测表明突变的调节基因能够比敏感菌株调节基因表达CAT蛋白的水平高约10倍左右.结论:大肠埃希菌衰减子突变能够导致AmpC基因高表达而对多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表现耐药.此类菌株的出现,将为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新的困难.
  • 摘要: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neumocystiscariniiPneumonia,PCP)是人畜共患的机会性感染性疾病.本文参考了国内外文献,综述卡氏肺孢子虫的微生物学特点、感染流行病学特点、诊断及药物选择.以期了解近年来对卡氏肺孢子虫肺炎的研究进展.
  •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单剂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2名18~40岁健康志愿者(男女各半),按拉丁方设计随机分组,分别依次单剂静滴250mg、500mg、750mg3个剂量的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0分别为4.89±1.11mg.L-1、9.94±2.62mg.L-1、17.43±3.22mg.L-1;t1/2β分别为1.50±0.19h、1.37±0.26h、1.53±0.26h;AUC0-1分别为9.53±2.00mg·h·L-1、21.47±6.63mg·h·L-1、36.12±3.mg·h·L-1;单剂静滴250mg、500mg、750mg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主要经肾排泄,24h经肾累积排泄率分别为90.19﹪±10.24﹪、89.36﹪±9.56﹪、92.97﹪±3.01﹪.结论:12名健康受试者分别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甲磺酸帕珠沙星在250mg~750mg剂量范围内药物体内过程呈线性动力学特征而无饱和性,主要排泄途径为肾脏.
  • 摘要:目的:比较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剂对片剂的药代动力学特点.方法:选择24名18~40岁健康成年男性受试者,随机分为2组,自身前后交叉依次口服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剂与片剂400mg,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受试者给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算药代动力学参数,应用STAT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剂与片剂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胶囊剂与片剂达峰时间(Tmax)分别为1.16±0.40h和1.10±0.40h;峰浓度(Cmax)分别为3.91±0.61mg·L.和3.85±0.83mg·L-1;血浆生物半衰期(T1/2)分别为6.77±1.65h和7.28±1.20h;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0-t)分别为28.23±4.77mg·h·L-1和26.88±6.54mg·h·L-1.结论:甲磺酸加替沙星胶囊剂与片剂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无显著差异.
  • 摘要:细菌主动外排系统底物广泛,可以排出多种抗生素,是细菌产生多重耐药的主要原因.细菌主动外排泵抑制剂可以逆转细菌的外排作用,增加抗生素在菌内的蓄积,使原本耐药的细菌恢复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本文以细菌主动外排系统的构成为基础,对外排系统的外排机制及近几年报道的外排抑制剂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非结核分枝杆菌(NontuberculousMycobacteria,NTM)是指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人型、牛型、非洲、田鼠分枝杆菌)和麻风分枝杆菌外的其它分枝杆菌,其中部分是条件致病菌.本文对非结核分枝杆菌分类、微生物学特点,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流行病学、危险因素与易感人群、诊断以及药物选择等进行综述.
  • 摘要:在病原体耐药性日益增长的今天,不断扩大现有抗感染药物的使用范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氯霉素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因此对于白细胞减少患者,临床一直慎用氯霉素;本文介绍了使用氯霉素治疗恙虫病并发白细胞减少22例,并进行临床分析.
  • 摘要:由沈阳军区某部27名官兵组建联合国维和部队于2004年4月至2004年12月首批进驻利比里亚执行维和任务,完成任务于2004年12月24日(140人)和2005年1月4日(130人)分两批归国。本文从收治首批赴利比里亚维和部队归国后再燃型恶性疟过程中,分析了该病流行特点及抗疟药临床应用情况,介绍了在其过程得到启示。
  • 摘要:目的:报道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严重的霉菌感染及其治疗经过,并进行简要文献复习.方法:2例难治性ITP患者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发生严重的霉菌感染,用大扶康或氟康唑、二性霉素B,降颅压,辅助呼吸等抢救措施.结果:用大剂量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后PLT上升,但因发生严重的霉菌感染无法手术切除病灶彻底控制合并症而死亡.结论:对难治性ITP患者,应尽早行脾切除术以减少免疫抑制剂及长期大剂量激素应用带来的继发性霉菌感染,从而避免切除霉菌病灶导致出血的危险,而耽误抢救时机.
  • 摘要:目的:观察克倍宁单药对恶性血液病并发的各种细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总结我院血液科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88例单用克倍宁的患者,并选取期间克倍宁联合氨基糖甙类治疗的110例患者作为对照,对克倍宁的临床疗效、细菌清除率及不良反应进行分析,同时比较克倍宁对ANC<1×109/L组及ANC≥1×109/L组的疗效及克倍宁单药与克倍宁联合氨基糖甙类联的疗效.结果:1、临床疗效:克倍宁单药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0﹪,其中ANC<1×109/L组的有效率为76﹪,ANC≥1×109/L组的有效率为84﹪,二者无统计学差异(P=0.437),两组的疗程及用药总剂量也无明显差异(P>0.05).克倍宁单药组的总有效率为80﹪,克倍宁联合氨基糖甙类组的总有效率为74﹪,两组率无统计学差异(P=0.401).而且两组患者的疗程及总剂量也无明显差别.2、细菌学效果:用药前对88例克倍宁单药治疗的患者进行血培养或其他相关标本的培养,共检出细菌58株.细菌检出阳性率为66﹪,总清除率为86﹪,克倍宁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偏低,其他各种细菌的清除率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x2=2.923,P=0.571.3、不同感染部位疗效及疗程比较:上呼吸道的有效率最高,为92﹪,但其余各组有效率与上呼吸道进行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口咽部平均疗程最短,为6.7±5.2天,其余各组与口咽部比较,上呼吸道、胃肠道无显著差异(P>0.05),败血症及肺部感染疗程明显偏长(P<0.05),主要由于败血症及肺部感染患者巩固治疗时间较长所致.4、不良反应:88例患者中7例患者出现各种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包括:腹泻1例,恶心、呕吐2例,谷丙转氨酶增高1例,谷草转氨酶增高1例,BUN升高1例,皮疹1例.所有的不良反应均较轻微,经停药对症处理后自行消失.结论:克倍宁单用对恶性血液病并发的各种细菌感染均有安全而有效,总有效率达80﹪,不良反应发生率8﹪,为对各个系统的感染有效率无明显差异,而且中性粒细胞减少与否不影响克倍宁的疗效.克倍宁对所检测到的9种血液科病房常见细菌的总清除率也达到86﹪,对铜绿假单胞菌偏低,为62﹪.同时通过与克倍宁联合氨基糖甙类治疗组的比较发现,克倍宁单用的疗效与联合氨基糖甙类基本相同.
  • 摘要:泌尿系感染是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占感染性疾病的20﹪~30﹪.住院患者免疫功能低下或长期卧床,并且接受泌尿系侵入性检查和治疗的机会日渐增多,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更高,为最常见的院内感染之一,也是临床医师所面临的重要而棘手的问题.本文介绍了泌尿系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常见抗生素耐药率以指导临床合理治疗选药.
  • 摘要:目的:探讨神经外科重病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及其感染现状,以推动此类感染的防治工作.方法:选取2004年全年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的住院病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作为分析对象,共57名,包括肺部感染52例,皮肤软组织感染3例,颅内感染2例.主要是医院感染.依分离菌株对亚胺培南"敏感"与"耐药"分成两组加以分析与讨论.结果:在本文的57株中对耐亚胺培南敏感者有33株,敏感率为57.9﹪,耐药者24株,耐药率为42.1﹪,无中介株.低于此耐药率者有头孢哌酮-舒巴坦(12.3﹪)、头孢他啶与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各15.8﹪)和头孢吡肟(26.3﹪).亚胺培南与美罗培南的敏感率相同,耐药率分别为42.1﹪和35.1﹪.在耐亚胺培南者中,多重耐药现象比对亚胺培南敏感者高1.5倍以上,即87.5﹪比33.3﹪.本组病人中应用亚胺培南(49/57)与氟喹诺酮类(54/57)者较多,而用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及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头孢吡肟者相对较少.本组病例,除2例"自动出院"外,治愈47例,死亡3例.死亡者均为耐亚胺培南铜假单胞菌肺炎.结论:上述材料表明,近年来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率呈上升趋势,从1998年的9.2﹪逐步上升至2004年的23.5﹪,还表明神经外科重病区为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高发病区,也是耐药者相对较多的病区.原因可能包括(1)以亚胺培南的应用频率高;(2)作为一线用药与预防性用药的适应证过宽;(3)对已发生此感染的隔离与管理工作滞后.
  • 摘要:高压氧治疗(HBOT)是我国近三十年来新兴的一门临床学科,它的适应证涉及临床各科,当然也包括了各种感染性疾病,需知,临床许多致病菌在HBOT时会被抑制其生长繁殖,尤其是厌氧菌,因此,高压氧可以认为是一种广谱抗生素.鉴于此,在HBOT时应将抗生素的用量增(减)或缩短(延长)给药时间,以做到合理适量使用抗生素,降低其毒副作用,增强疗效,延缓抗生素耐药性发生,减少患者经济负担之目的.
  • 摘要:目的:通过研究小鼠肺组织免疫组化,对肺炎衣原体肺炎的发病机制进行初步的探讨.方法:以肺炎衣原体鼻内或静脉接种Icr小鼠,在不同时点(1,3,7,14,21,28,60d内)处死动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小鼠肺炎衣原体肺炎急性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小鼠吸入肺炎衣原体后第3,7,14d,肺组织中肺炎衣原体的免疫过氧化酶染色呈阳性.炎性肺组织阳性染色是不均一的,为局限性分布.肺炎衣原体抗原阳性表达主要在肺泡巨噬细胞、间质细胞、以及支气管周围淋巴组织等部位.静脉接种组引起上述类似改变,但程度轻,肺炎衣原体抗原阳性表达主要集中在肺泡巨噬细胞以及肺泡的间质细胞中.结论:免疫组化法检测小鼠肺炎衣原体肺炎急性期肺组织的病理改变,有助于肺炎衣原体肺炎急性期的诊断.肺炎衣原体呼吸道局部感染比血行感染的病理改变更为严重.
  • 摘要:目的:观察伊曲康唑治疗高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疗效,对可能的不良反应进行评估.方法:一共包括11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1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4例非霍奇金淋巴瘤和1例霍奇金淋巴瘤,2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RA和3例多发性骨髓瘤,其中男性10例和女性1例,平均年龄87.4岁(81~94岁).真菌性支气管肺炎均有影像学和/或病原学诊断依据.伊曲康唑用药方案为250mg静脉滴注,1次/日,总用药时间为1-2周,无效者加用二性霉素B雾化吸入.结果:9例体温升高患者当中有7例在1周内体温恢复正常,2周后所有发热者体温均恢复正常,10例痰涂片真菌阳性者3周后痰真菌培养和涂片阴性.复查胸片肺炎完全吸收.主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和皮肤搔痒,可逆性肝、肾功能异常.结论:伊曲康唑可安全有效地用于高龄老年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继发的真菌性肺炎的治疗.
  • 摘要:房颤是老年人常见的心律失常,反复发作房颤严重影响老年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临床上常选用奎尼丁,普罗帕酮或胺碘酮等抗心律失常药预防阵发性房颤的复发。本文就采用卡托普利与胺碘酮治疗老年人急性左心衰伴阵发性房颤18例的临床疗效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白细胞介素18(IL-18)与冠心病病变程度的相关关系.方法:收集冠心病患者120例,健康对照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浆IL-18浓度,比较不同组间IL-18含量.结果:①健康对照组血浆IL-18浓度平均值为15.16±6.43ng/L;②3组不同类型的CHD患者,SAP组、UAP组与AMI组IL-18的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P<0.01);③后两组之间血清IL-18浓度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浆IL-18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了解兰州地区呼吸道感染患者痰标本中嗜血杆菌的分布及药敏情况.方法:采用哥伦比亚巧克力琼脂分离细菌,用K-B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290份标本中,共分离出18株流感嗜血杆菌(HI)和副流感嗜血杆菌(HPI),分离率为6.2﹪,未分离出其它嗜血杆菌,分离出的嗜血杆菌对氨曲南、亚胺硫酶素耐药率较低,而对四环素耐药率较高.
  • 摘要:目的:比较活BCG和灭活BCG对人外周血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作用;提取、分离、纯化和鉴定BCG的有效组分,分析有效组分对小鼠淋巴细胞和腹腔巨噬细胞增殖、细胞因子及NO等产生、对特异性杀伤活性和吞噬活性作用等的影响,探讨其有效组分的免疫调节活性及抗肿瘤机制,为肿瘤治疗开发一种疗效好、副作用少的生物制剂.方法:1.采用MTT法测定人淋巴细胞和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作用.2.采用酶裂解法和超声波破碎法裂解BCG,提取其活性蛋白质,通过葡聚糖凝胶层析方法提取分离,进一步用SDS-PAGE电泳方法进行纯度及分子量的鉴定.3.用ELISA方法检测小鼠脾细胞分泌IL-12TNF-α和IL-4等细胞因子的含量;用Gress方法检测NO水平.4.采用MTT法测定小鼠脾细胞对人膀胱癌细胞株的杀伤活性以及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对人膀胱癌细胞株的吞噬活性.结果:1.活BCG和灭活BCG在浓度为3.6×103cfu/ml以上时可明显促进小鼠脾细胞和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进行增殖(p<0.01),并呈良好的剂量效应关系.活BCG对小鼠脾细胞和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比灭活BCG的作用明显(p<0.05),并随着浓度的增加其差异越显著.活BCG和灭活BCG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作用比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的增殖作用明显(p<0.05).2.裂解活BCG提取其蛋白成分,经分离纯化后可得三个组分BCGE1、BCGE2和BCGE3,分子量分别为42.5kDa36.3kDa和28.6kDa.3.BCGE1在320μg/ml浓度以上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p<0.05),并能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少量的IL-12、TNF-μ(p<0.05),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p<0.05).BCGE2和BCGE3在浓度为80μg/ml时就可以刺激小鼠脾细胞进行增殖和产生IL-12、TNF-α,以及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p<0.01).在浓度为640μg/ml时,BCGE2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指数为7.1,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L-12、TNF-α分别为159.74pg/ml和128.pg/ml,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NO为8.21μg/ml(p<0.01).在浓度为640?g/ml时,BCGE3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指数为4.66,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的IL-12、TNF-α分别为128.76g/ml和106.71pg/ml,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的NO为7.62μg/ml(p<0.01).因此BCGE2对小鼠脾细胞的增殖和诱导产生IL-12、TNF-α的作用,以及诱导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的作用比BCGE和BCGE3都强.BCGE1、BCGE2和BCGE3都不能诱导小鼠脾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4.4.BCGE2可体外诱导小鼠脾细胞对膀胱癌细胞株T24细胞的杀伤作用,在效靶比为20:1时对T24细胞的抑制率为42.31﹪,而对照组仅为13.32﹪,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经BCGE2体外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吞噬活性明显增强,在效靶比为20:1时其抑制率为50.93﹪,而对照组仅为12.62﹪,两者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1.活BCG和灭活BCG对小鼠脾细胞、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增殖活性都具有促进作用,且随着浓度的增加而增强;活BCG的促增殖作用比灭活BCG的作用显著.2.BCGE2和BCGE3是BCG的有效组分,能刺激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及细胞因子IL-12和TNF-α等的分泌,但对IL-4的产生无诱导作用.BCGE2和BCGE3还能刺激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产生NO.3.BCGE2诱导的小鼠脾细胞对膀胱癌细胞T24的杀伤作用最显著,经其诱导的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也明显增加,且随着效靶比的增加而增强.
  • 摘要:目的:了解甘肃全省各实验室对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及AmpC酶检测情况,以督促各参评实验室进一步开展ESBLs及AmpC酶的检测并用最新NCCLS标准对产ESBLs酶菌株的药敏结果进行修正,利用最新期刊提供的方法及临床意义对产AmpC酶细菌的药敏结果进行修正.方法:由检验中心统一发放菌株(ESBLs和AmpC阳性与阴性菌株),并提供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推荐的ESBLs检测方法和权威期刊上介绍的AmpC酶检测方法及注意事项.要求在规定的时间内寄回室间质评报告.省检验中心微生物质控组参照WHO微生物室间质评活动的评分标准进行统计分析,评定成绩,将活动中存在的问题及有关酶检测的新资料一并反馈于各参评实验室.结果:4年间共进行了12株(次)调查,其中ESBLs10株(次),AmpC2株(次).发放产ESBLs3株,不产ESBLs菌株5株.产ESBLs菌株和不产ESBLs菌株鉴定平均符合率为79.64﹪.ESBLs判断准确率平均为45.11﹪.不产ESBLs判断平均符合率为87.83﹪(2)不产ESBLs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2.0﹪,67.52﹪,90.61﹪,100.0﹪,98.51﹪,平均87.83﹪.AmpC酶检测2次,1次符合率为2.1﹪,1次符合率为97.4﹪.结论:酶检测质评活动前,除个别实验室外,我省大部分实验室未开展ESBLs和AmpC酶检测.质评活动后,全省各参加质评活动的实验室基本开展了有关酶检测,ESBLs和AmpC检测及判断水平有了明显提高.结果表明室间质评调查活动是督促微生物实验室更新知识、开展新技术的重要途径之一.
  • 摘要:本文采用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及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检测临床分离的1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和18株表皮葡萄球菌,并对每株菌的两种检测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用mecA基因检测法鉴定结果不一致的菌株,对两种方法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比较,评价了新方法的可靠性与临床实用性.结果显示在所检测的35株葡萄球菌中,头孢西丁检测与mecA基因检测的一致率为100﹪,头孢西丁敏感但苯唑西林耐药的一株表皮葡萄球菌经mecA基因检测为阴性.本实验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的灵敏度的100﹪,特异性为100﹪,苯唑西林纸片扩散法的灵敏度为96﹪,特异性为100﹪.因此,头孢西丁纸片扩散法鉴定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临床实验室中值得推荐.
  • 摘要:肺炎链球菌和流感嗜血杆菌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致病菌,而肺炎支原体则是我国社区获得性肺炎最常见的非典型致病原.我国肺炎链球菌对大环内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很高,而且以ermB基因介导的高水平内在型耐药为主,对青霉素的耐药率也呈逐年升高趋势,但对新喹诺酮类药物的敏感性尚好.在医院获得性肺炎中,产ESBLs是导致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而高产AmpC酶则是导致肠杆菌属细菌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但是,近来的研究结果显示,ESBLs在肠杆菌属细菌中也非常常见.我国流行的ESBLs主要是CTX-M型,其次为SHV型.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是导致某些慢性感染反复发作难以治愈的重要原因,在体外试验及动物试验中,大环内酯类药物、抗藻酸盐血清、藻酸盐单克隆抗体、蛋白水解酶与氟喹诺酮类药物联用可增强后者对生物被膜下细菌的杀菌活性.
  • 摘要:本文简释了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理过程及临床症状,重点介绍了几种常见脑膜炎的临床特点,阐述了在临床上的诊断与治疗方法。
  • 摘要:迈入二十一世纪以来,抗细菌与真菌药物研究在过去基础上有些进展,先后有14种新抗生素与合成药上市,还有一些颇有开发前景的化合物正在研究中。本文主要围绕抗细菌抗生素、合成抗菌药、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抗感染辅助治疗药研究情况展开论述。
  • 摘要:尿路感染尤其是肾盂肾炎可引起严重并发症如败血症、感染性休克等,少数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导致肾衰竭,因此,本文就肾盂肾炎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论述.
  • 摘要:结核病仍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是成年人单一传染病的首位死因。本文介绍了我国结核病现状及治疗进展,阐述了耐药、耐多药结核病的治疗与研究。
  • 摘要:随着临床致病菌的变迁和细菌耐药性的显著增长,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及时控制细菌感染、缩短病程和改善预后起着重要作用。因此,本文就抗生素在临床上合理应用与不良反应的防治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应用不同浓度FQ诱导大肠埃希菌第一步耐药突变株,探讨大肠埃希菌的突变位点和突变株MIC的关系.方法: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第一步耐药突变株,对第一步耐药突变株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PCR扩增,测定gyrA基因和parC基因的突变位点,同时测定第一步耐药突变株的MIC.结果:环丙沙星、加替沙星、莫西沙星、左氧沙星四种药物在不同浓度筛选的耐药突变株的突变位点都仅为Ser-83→Leu,帕珠沙星在不同浓度筛选出不同的位点,在低浓度(2×MIC)筛选出Gly81→Asp,随着筛选浓度的增高,筛选出Asp-87→Asn和Ser-83→Leu两个位点的突变,所有耐药突变株均无parC基因改变.不同的突变位点影响第一步耐药突变株的MIC,81位突变的耐药突变株的MIC远远低于83位和87位.结论FQ诱导大肠埃希菌第一步耐药突变株均为gyrA基因位点突变,无parC基因突变.主要突变位点为Asp-87→Asn和Ser-83→Leu.Asp-87→Asn和Ser-83→Leu位点突变对耐药突变株的MIC影响较其他位点大.
  • 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败血症(CRS)患者病原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情况.方法:69例CRS患者的静脉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CRS常见的致病菌依次为真菌(41.1﹪),革兰阳性球菌(35.6﹪),革兰阴性杆菌(23.3﹪).非白色念珠菌已成为主要的致病真菌(19株/30株),革兰阳性球菌以表皮葡萄球菌为主且多数对苯唑西林耐药,革兰阴性杆菌常为多重耐药菌株.结论:CRS病原菌以念珠菌和革兰阳性球菌为主,应重视致病菌的耐药性问题,CRS的有效防治措施是减少中心静脉导管(CVC)的使用并缩短留置时间(<7天).
  • 摘要:目的:研究单药和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伴发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分析了近2年来血液科病房细菌流行病学状况,研究了经验性应用马斯平治疗的疗效.115例成年人恶性血液病患者均为南方医院血液科2004年6月一2004年12月住院病人.按非随意开放性实验设计分为3组,①马斯平单用组,39例,②马斯平联合来可信联用组,21例,③马斯平联合氨基糖甙类(丁胺卡那或创成)组,55例.如为严重感染,酌情加用G-GSF.马斯平单药治疗3天无效者联合应用氨基甙类或来可信,联合治疗3天无效者更换抗生素或重新评价并找原因.疗效判断按卫生部药政局1993年颁发的<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治愈+显效计为有效.结果:我科病房近2年来检测的各类细菌171株,G+与G-接近1:1,G+菌按其比例高低排序依次为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金葡萄和草绿色链球菌,而G-菌排在前5位的依序为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克雷伯杆菌和嗜麦芽假单胞菌和鲍漫氏不动杆菌.马斯平单用组痊愈率51.28﹪,总有效率74.36﹪;马斯平联合来可信组痊愈率52.38﹪,总有效率71.43﹪;马斯平联合氨基糖甙类组痊愈率65.45﹪,总有效率74.55﹪.各组间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三组患者中治疗无效者共计30例,经改用其他抗生素后治愈者17.39﹪(20/115例),用抗真菌药物后体温正常者5.21﹪(6/115例),癌性发热者3.48﹪(4/115例).对马斯平耐药的菌株有:铜绿假单胞菌、布漫氏不动杆菌、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大肠杆菌、葡萄球菌.ANC减少持续时间≤7天组的有效率(86.3﹪)明显高于>7天组的有效率(70.3﹪),P<0.05;年龄≤50岁和应用G-CSF与否对疗效无影响.115例患者总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35﹪,均为一过性,未停药即好转.结论:血液科病房G+菌感染率明显增加,而G-菌感染比例在减少.马斯平对恶性血液病并发的各种感染治疗安全而有效,耐受性良好,对大多数革兰阳性和革兰阴性菌都有杀灭作用,但仍有部分耐药.
  • 摘要:目的:分析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和预后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于2000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收治的72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72例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男女比约为2:1.平均38.7岁.存在基础疾病者37例,其中结缔组织疾病22例,肾功能不全、肾病综合征6例、糖尿病4例、结核性脑膜炎3例、HIV/AIDS者2例.有明确鸽子接触史的14例(19.4﹪).首诊误诊为结核性脑膜炎者29例、化脓性脑膜炎者9例、狼疮性脑病者7例、病毒性脑炎者2例、其他疾病3例.所有病例中入院时正在使用或近期使用过糖皮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39例(54.2﹪).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墨汁染色发现隐球菌者57例(79.17﹪),隐球菌培养阳性者21例(29.17﹪),乳胶凝集试验(LAT)抗原阳性者66例(91.67﹪);颅内压显著增高≥300mmH2O者18例.治疗:脑室扩大经侧脑室引流者37例,植入Ommaya储液囊33例;单用氟康唑者3例,两性霉素B(AmpB)或其脂质体和氟胞嘧啶(5-FC)联合治疗者58例,早期配伍氟康唑的52例,鞘内注射AmpB的43例;AmpB平均用量3.06克,疗程12周至20个月;治愈54例(75﹪),好转9例(12.5﹪),死亡9例(12.5﹪),复发4例.结论:免疫抑制剂(如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及HⅣ/AIDS等疾病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是引发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主要危险因素,而接触鸽子是又一重要的致病因素;脑脊液LAT仍然是诊断的最敏感指标;及早明确诊断、联合AmpB与5-FC抗真菌治疗、积极控制颅内压及脑室内或鞘内注射AmpB是降低病死率、改善预后的关键;植入Ommaya储液囊并在其囊内或鞘内注射AmpB可以减少AmpB静脉用量,加快病情稳定,显著缩短疗程.
  • 摘要:目的:分析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诊治过程.方法:对1例老年长期机械通气患者并发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X线、痰菌、实验室检查及治疗结果进行系统的分析.结果:通过X线、痰菌、实验室检查确诊为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给予力克肺疾(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利福喷丁、利复星及克拉仙治疗,X线所示肺部阴影吸收,痰菌转阴.结论:长期机械通气除注意呼吸机相关肺炎外,还应注意肺非结核分枝杆菌病,给予联合治疗.
  • 摘要:目的:了解综合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状况,探讨其易感因素和防治措施.方法:以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本院2002年1月1日-2004年12月31日的ICU住院患者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ICU医院内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生率为13.4﹪,其中念珠菌占74.7﹪,病死率46.0﹪.诱发因素主要有:基础病情危重,气道开放,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大剂量使用激素,住院时间长等.氟康唑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真菌感染已成为ICU内危重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消除易患因素,重视真菌感染的监测、及时合理的抗真菌治疗是降低危重患者获得性深部真菌感染发生率及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致病菌分布和对抗生素的药敏谱,为临床医生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我院2004年门诊病人及住院病人的痰液、尿液和粪便标本实验室培养分离致病菌,并对致病菌的分布和药敏情况进行了总结分析.结果:267株致病菌中,来自痰液引起呼吸道感染的128铢(占48﹪),来自尿液引起泌尿系统感染的49株(占18﹪),来自粪便引起肠道感染的90株(占34﹪).267株致病菌中培养出阳性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菌(56株)和白色念珠菌(56株)各占21﹪,其次为表皮葡萄球菌(22株)占8﹪和肺炎克雷伯氏菌(17株)占6﹪.呼吸道感染检出率最高的菌株分别是白色念珠菌24﹪,表皮葡萄球菌11﹪,大肠埃希氏菌9﹪,肺炎克雷伯氏菌9﹪,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9﹪.泌尿系统感染检出率最高的菌株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22﹪,表皮葡萄球菌16﹪,白色念珠菌14﹪,肠球菌1﹪,金黄色葡萄球菌1﹪.肠道感染检出率最高的菌株分别是,大肠埃希氏菌33﹪,白色念珠菌18﹪,粪链球菌13﹪.结论:大肠埃希氏菌是临床最常见的病原菌之一.经验用药优先选用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曲松钠、头孢噻圬钠、头孢哌酮、和头孢他定等头孢三代较敏感抗生素.其次是庆大霉素、头孢二代和奎诺酮类.氨苄青霉素的敏感率最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致霉菌感染率增加.
  • 摘要:对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克拉霉素、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近年在呼吸道病毒感染、沙眼和肺炎衣原体感染、斑疹伤寒和恙虫病等立克次体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猫抓病、弓形虫病、疟疾、卡氏肺囊虫及隐孢子虫等感染等方面的临床应用最新进展进行了扼要总结.
  • 摘要:本研究用ELISA法检测了2005例肺炎及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血清肺炎ADV,RSV,EBV,COXSAKIE-IgG,IgM抗体.其中的109例同时做金标免疫斑点试验,并对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重症肺结核患者下呼吸道致病菌种分布特点,细菌耐药情况.方法:选123例痰普通菌或真菌培养发现致病菌株的重症肺结核患者,确定菌种后进行抗菌药物体外药敏检测.结果:123例患者痰细菌培养发现致病菌株146例次.其中革兰氏阴性杆菌74株(50.7﹪),革兰氏阳性球菌34株(23.3﹪),真菌38株(26.0﹪).结论:重症肺结核患者呼吸道致病菌种以革兰氏阴性杆菌居多,但真菌感染亦明显增多,可能与患者免疫功能低下,长期滥用抗生素及不合理应用抗结核方案有关.
  •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由多种病因引起的胰酶激活,继以胰腺局部的炎症反应为主要特征,伴有或不伴有其他器官功能改变的疾病.本文就急性胰腺炎93例临床特点与应用抗生素的情况进行了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主要危险因素、临床表现、以及治疗措施,重点讨论发病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方法:对伪膜性肠炎住院患者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所有患者均行结肠镜或乙状结肠镜检查明确诊断.结果:自1996年3月-2004年12月,共有11例住院患者诊断为伪膜性肠炎,其中男性5例,女性6例,平均年龄65.0±16.4岁(32.0-87.0岁).院外发病者6例,院内发病者5例.8例患者存在基础疾病,包括异体肾移植、继发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陈旧性心肌梗塞、心脏起搏器植入术后、高血压病、慢性肾功能不全、支气管扩张、阻塞性肺气肿、或接受腰椎管扩大成形术等.这8例患者的平均年龄为73.1±8.0岁(64.0-87.0岁).3例既往体健者的年龄分别为32、42和56岁,平均年龄为43.3±12.0岁(32.0-56.0岁).所有患者在发病前均曾使用抗生素,其中8例患者使用左氧氟沙星、6例患者使用头孢类抗生素(1例先锋Ⅳ号、1例头孢克洛、2例头孢呋辛、4例头孢他啶、1例头孢噻肟、1例头孢曲松、)2例使用青霉素类抗生素(1例阿莫西林/克拉维酸、1例氨苄西林/舒巴坦)、2例患者使用氟哌酸、1例患者使用妥布霉素、1例患者使用克林霉素.7例患者先后或同时使用多种抗生素,其组合包括:头孢菌素+氟喹诺酮类(3例)、氟喹诺酮+克林霉素(1例)、头孢菌素+青霉素类+氟喹诺酮类(1例)、头孢菌素+妥布霉素+氟喹诺酮类(1例)、庆大霉素+氟喹诺酮类(1例).患者服用抗生素1-5种,平均每人服用2.5种抗生素.所有患者均出现腹泻,腹泻程度轻重不等,7例粘液便,3例便中可见膜状物,3例血便.7例伴腹痛,多数位于下腹或脐周,4例伴有肛周坠胀感,其它并发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胀、里急后重等.腹部压痛是最常见的体征(6例),少数病人可存在反跳痛(1例)或移动性浊音(1例).便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数量从5个/高倍镜视野-满视野,8例患者粪便中可见红细胞,5例患者可见粘液便.所有患者便培养均为阴性.8例患者进行难辨梭状杆菌培养,1例培养阳性,但毒素检测为阴性.10例患者行粪便真菌检查,1例芽孢阳性.另外,3例患者B超检查发现肠壁弥漫增厚.内镜检查发现多数患者病变位于直肠和乙状结肠,成连续性分布,2例患者病变达降结肠或横结肠.但是,有2例患者病变呈间断分布.内镜下表现为黏膜充血、水肿,血管走向不清及散在浅糜烂,伪膜呈黄白色,斑点状或斑片状,多数1mm-6mm大小,2例患者伪膜融合,面积较大,可达10-20mm.伪膜稍突起,边界清楚,周边有红晕.活检钳剥离或冲洗后,伪膜下黏膜存在溃疡,易出血.结论:伪膜性肠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包括:年老、住院、使用抗生素、免疫力低下.使用广谱或多种抗生素是造成伪膜性肠炎的重要因素.在健康成人中使用单一、常用抗生素亦有可能造成伪膜性肠炎,因此,对于无高危因素的腹泻患者仍应提高警惕.目前,肠镜检查仍是诊断伪膜性肠炎的主要方法,难辨梭状杆菌培养及毒素鉴定阳性率低、时间长,仍需进一步改进检测方法.B超检查可以测定肠壁厚度,对临床有一定的提示.治疗应停用相关抗生素,甲硝唑和万古霉素是有效的抗生素,应尽量选择口服给药.预防和控制感染的关键是限制抗生素的使用.
  • 摘要: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但对其毒副作用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本文就成功救治的7例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性休克进行了简单的分析.
  • 摘要:目的:了解我院发热门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其是否合理.方法通过发热门诊医生门诊登记册,药房底方,化验室数据记录对我院2004年第四季度发热门诊患者使用抗生素情况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我院发热门诊在抗生素的选择,使用方法,联合用药等方面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结论:发热门诊须加强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监督管理.
  • 摘要:目的:探讨金双歧和先锋必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的疗效对比.方法: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共86例,分为金双歧组与先锋必组,金双歧组服用金双歧0-1岁1片/次,1-2岁2片/次,3次/日,先锋必组使用先锋必100mg/(kg·d),2次/日.其余常规治疗两组相同,观察患儿腹泻持续的时间.结果:金双歧组治疗患儿腹泻持续时间明显短于先锋必组,有显著性差异(P<0.002).结论: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早期应用金双歧治疗,明显优于先锋必治疗,可明显缩短腹泻病程.
  • 摘要:目的:调查自200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本院呼吸科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对常用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方法:采用法国梅里埃公司ATB自动分析系统进行菌株鉴定,药物敏感性实验药物实验采用Kirby-Bauer纸片扩散法.判断标准按NCCL2000标准执行.采用X2检验判定不同年份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分离出74株铜绿假单胞菌分离株,其对药物敏感性依次为美洛培南90.3﹪,亚胺培南88.6﹪,奈替米星78.4﹪,阿米卡星77.6﹪,头孢哌酮-舒巴坦75.2﹪,哌拉西林-他唑巴坦68.4﹪,哌拉西林63﹪,妥布霉素58.3﹪,头孢他啶52.7﹪,环丙沙星50.2﹪,头孢吡肟48﹪,庆大霉素36.3﹪,氨曲南36.2﹪,头孢曲松32﹪.与一年前同期相比,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率由原来的24﹪上升溪46.4﹪,对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则由原来的10.3﹪上升为26.1﹪,对妥布霉素的耐药性由原来的20.2﹪上升为38.8﹪.对其余抗菌药物耐药率无明显变化.结论:本研究结果还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美洛培南、亚胺培南、头孢哌酮-舒巴坦、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及奈替米星的耐药率2002年与2004年相比无明显变化(P>0.05),仍保持高度敏感.但对环丙沙星,头孢曲松及妥布霉素的耐药率有明显升高,尤其是环丙沙星,其耐药率从2002年1月至2002年12月的23.4﹪至后续两年的32.3﹪和54.5﹪.对于三代头孢,除头孢曲松外,其耐药率无明显变化,这种三代头孢中个别种类的耐药率单独上升可能与习惯性用药有关.对第四代头孢抗菌药,耐药率没有显著变化.单环类氨曲南近三年的耐药率分别为18.2﹪、16.1﹪、22.9﹪,增涨势头不明显.本研究结果提示在获取病原学及药敏结果之前,临床经验性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中,可以选择具有高敏感性的炭青酶烯类、头孢哌酮-舒巴坦、酰脲类青霉素、氨基糖苷类、单环类抗生素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对抗生素产生耐药,如产生TEM、SHV2a、PER、VEB等多种ESBLs,诱导高表达AmpC酶,产生金属酶、孔蛋白通道变化导致外膜通透性减低、生物被膜形成及主动泵出机制,易导致多重耐药.头孢哌酮对铜绿假单胞菌具有良好抗菌活性(66.4﹪),但明显低于头孢哌酮-舒巴坦(83.8﹪)(P<0.05),因为舒巴坦为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以破坏产酶株的细菌,与头孢哌酮具有协同作用.头孢哌酮-舒巴坦对非发酵菌的抗菌作用可增强44﹪.所以,建议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抗感染治疗中尽可能选择头孢哌酮-舒巴坦作为首选用药.当然,为遏制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形成,可考虑与氨基糖苷类联合应用.
  • 摘要:目的:调查医院内绿脓杆菌(PA)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及其变迁情况,指导控制医院耐药菌的产生.方法:用1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我院2001年~2003年病房临床分离的PA1128株进行药敏实验.所监测的17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是氨苄西林,替卡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哌拉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噻吩,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替坦,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他啶,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吡肟,氨曲南,亚胺培南,美洛培南.结果:季节:在2001-2003年中,1~3月检出PA180株(15.96﹪),4~6月检出PA225株(19.95﹪),7~9月检出PA405株(36.16﹪),10~12月检出PA315株(27.93﹪).耐药:PA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替坦的耐药率均在90﹪以上.耐药率在70﹪-90﹪之间的有替卡西林,头孢噻吩,头孢噻肟和头孢曲松.第三代头孢菌素中对PA最敏感的是头孢他啶,总耐药率为30.91﹪;其他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噻肟、头孢曲松耐药率高达84.71﹪和87.73﹪;头孢哌酮/舒巴坦的总耐药率为19.97﹪;哌拉西林/克拉维酸为34.17﹪.四代头孢菌的头孢吡肟的耐药率为23.27﹪;氨曲南耐药率也高达65.50﹪.碳青霉烯类的亚胺培南和美洛培南的耐药率分别是30.42﹪和36.63﹪.结论:PA的检出率以7~9月最高(36.16﹪),明显高于冬春季节,可见夏季应特别注意PA感染的控制.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PA的耐药性已十分严重,对于PA的感染,应在药敏指导下用药,目前本地区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经验性治疗可首选头孢哌酮/舒巴坦或头孢吡肟.抗生素的使用采取合理的剂量、足够的疗程、以及必要的联合用药,可遏制耐药菌的产生.应该适当控制三代头孢,碳青霉烯类的使用.从医院管理上,应该定期控制使用不敏感的药物,对于减少耐药性的产生十分重要.目前用四代头孢菌素策略性地替换三代头孢菌素,减少细菌的抗生素压力,以恢复三代头孢菌素和氨曲南的敏感性,不失为一个可选择的策略.
  • 摘要:目的:了解同济医学院附属荆州医院呼吸内科老年人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与耐药性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痰培养及纤支镜吸取下呼吸道分泌物培养,分离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革兰阴性杆菌分离率明显高于革兰阳性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是本次调查中最常见的病原菌,且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结论:此类患者抗感染治疗要以抗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兼顾革兰阳性球菌,并且所选抗生素对铜绿假单胞菌有较高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研究应用万古霉素治疗下呼吸道耐药阳性球菌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特别是在老年人和原有肾功能损害的患者中使用的安全性问题,探讨临床合理调整用药剂量的方法.方法:评价2002年1月~2004年12月在本院呼吸内科治疗的病人65例应用稳可信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临床及细菌学疗效,所有患者用药前及用药后做血常规、尿常规、密切监测肾功能,并根据Cockeroft公式计算24h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对肾功能不全者依据DREM系简易算式[1]调整用药方案.通过检测患者治疗前后的SCr(血肌酐),BUN(尿素氮),UA(尿酸),CCr(肌酐清除率),比较治疗前后的肾功能.结果:高纯度万古霉素治疗有效率86.2﹪,57例患者痰培养阳性,21例甲氧西林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7例甲氧西林耐药表皮葡萄球菌(MRSE),9例甲氧西林耐药溶血葡萄球菌(MRSH),另有6例粪肠球菌,另有4例屎肠球菌,药敏试验示万古霉素敏感,万古霉素敏感性达100﹪,细菌总清除率为100﹪;老年人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的CCr分别为(85.56±17.52)ml·min-1和(81.12±16.55)ml·min-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老年人组应用万古霉素治疗前后CCr分别为(102.56±19.67)ml·min-1和(98.34±17.74)ml·min-1,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出现严重毒副作用.结论:上述65例严重感染病例应用稳可信治疗的研究结果表明,稳可信治疗有效率高,在严重感染的治疗中,除了可用于目标治疗外,还可用于经验性治疗.试验中视肾功能损害程度而使用减量法或延长给药间期法调整用药剂量,上述两种方法均可应用DREM系简易算式计算调整用药方案.根据文献复习和本研究我们总结可能产生肾毒性反应的相关高危因素为:(1)应用时间长,>21d的患者;(2)高龄患者;(3)原有肾功能不全,肌酐清除率<1.002ml/s(60ml/min)的患者;(4)原有肾脏疾病、肝病、高血压病、糖尿病的患者;(5)合并使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袢利尿剂(如呋塞米)等药物;(6)已经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万古霉素造成的肾毒性多是可逆的,对已有肾病或急、慢性肾功能不全同时合并耐药菌感染的患者应权衡利弊选用万古霉素,必须严格掌握其使用适应证、剂量、间隔时间,在使用万古霉素的过程中严密监测观察,遇到以上及其他高危因素应予积极处理,及时调整药物剂量或时间间隔,同时提倡及时施行透析疗法,帮助患者度过难关,如果条件许可依据万古霉素血药浓度的监测制定治疗方案,在血药浓度的监测指导下个体化治疗,在保证药效的同时最大限度的减少副作用.因此稳可信对下呼吸道耐药阳性球菌感染有效,在肾功能监测下应用安全性高.
  • 摘要:目的:分析恶性血液病病人医院感染时病原菌的变化趋势,以及白细胞对感染的影响.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对发生医院感染的75例恶性血液病病人进行分析.结果:G-菌感染率为首位,G+菌和真菌感染率呈上升趋势;病人感染率与外周血白细胞数呈反比.结论:血液病患者感染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为白细胞降低,免疫功能下降;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耐药菌的产生,合理应用抗生素.
  • 摘要:目的:研究对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吡肟敏感性降低的阴沟肠杆菌中β-内酰胺酶的表达情况,分析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的原因.方法:琼脂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三维试验、等电聚焦电泳、接合试验及聚合酶链反应及耐药基因DNA测序等方法分析耐药菌的产酶情况.结果:1999年至2001年,解放军总医院共分离到16株对头孢吡肟耐药的阴沟肠杆菌和3株对头孢吡肟中介的阴沟肠杆菌.其中,12株高产AmpC酶的同时产CTX-M-3型ESNBL,5株单纯产CTX-M-3型ESNBL,2株高产AmpC酶的同时产SHV-12型ESNBL.结论:CTX-M-3型ESNBL在高产AmpC酶菌株中表达是导致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耐药的主要原因.单纯产CTX-M-3型ESNBL也可以导致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吡肟的敏感性降低.
  • 摘要:目的:为了解监护病房呼吸机相关肺炎病原菌分布的特点及变迁,为临床抗感染药物的正确应用提供参考资料.方法:对1992年10月至2003年1月VAP患者痰培养病原学及药敏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我科在近十年来RICU的VAP发生率为35.57﹪,其中67.35﹪为两种及两种以上致病菌感染.革兰阴性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菌为VAP的主要致病菌(65.51﹪),表皮葡萄球菌为VAP的主要致病革兰阳性球菌,且既往临床认为可选择用来治疗铜绿假单胞菌的抗生素敏感率都明显下降,白色念珠菌及其他念珠菌在VAP致病菌中相对减少(从13.33﹪到7.04﹪),不动杆菌属在VAP致病菌中所占比例显著升高(从8.89﹪到15.49﹪).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不动杆菌属菌为RICU中VAP的主要致病菌,近十年来VAP致病菌的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发生了改变.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临床常用1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对84株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微量稀释法测定13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及其复合制剂对产β-内酰胺酶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复合剂的体外抗菌活性均高于等剂量抗生素单剂(P<0.01).对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抗菌活性,伊米培能、美洛培南最好,β-内酰胺类抗生素复合制剂和头霉素类次之,氨基糖甙和喹诺酮类也具有一定的抗菌活性,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单剂无效.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酶抑制剂联合应用对院内感染菌的抗菌活性优于其单剂,提高临床治愈率,有可能延缓院内感染菌耐药性的产生.
  • 摘要:目的:通过测定不同氟喹诺酮(FQ)药物对同源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突变株的MIC和防耐药变异浓度(mutantpreventionconcentration,MPC),结合已有的不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参数,进一步分析不同药物的抗菌活性及限制耐药突变菌株选择的能力.方法:将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接种于2MIC和4MIC的环丙沙星琼脂平板上,筛选第1步具有不同耐药位点的耐药突变株C2、C7、C9、C14、C20,并按相同方法将1步耐药突变株接种于2MIC和4MIC的加替沙星琼脂平板上,筛选第2步耐药突变株C2G、C7G、C9G、C14G、C20G.采用琼脂平板稀释法测定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各耐药突变株的MIC和MPC,计算选择指数(MPC/MIC).结果:对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的第1步耐药突变株,环丙沙星的MIC为1~2μg/ml,而左氧氟沙星、帕珠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的MIC为0.063~0.5μg/ml.第2步耐药突变株对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帕珠沙星已经耐药(MIC:4~16μg/ml),而对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仍然敏感(MIC:1~2μg/ml).5种FQ药物对第1步耐药突变株的MPC值有明显的提高,是ATCC25923MPC值的4~32倍.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第1步耐药突变株的MPC值(1~2μg/ml)明显低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帕珠沙星的MPC值(4~16μg/ml).5种FQ药物对第1步耐药突变株的耐药突变选择窗(mutantselectionwindow,MSW)较ATCC25923变宽,以帕珠沙星最为明显(4倍),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宽,选择指数为ATCC25923的1~4倍.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对第2步耐药突变株的MPC值为8~16μg/ml.结论: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限制金黄色葡萄球菌ATCC25923和第1步耐药突变株选择的能力强于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帕珠沙星.结合药代动力学参数,对第1步和第2步耐药突变株,加替沙星和莫西沙星筛选出下一步耐药突变株的几率明显增大,尤其对于第二步耐药突变株,很容易筛选出对这两种药物也耐药的菌株.对第1步耐药突变株,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帕珠沙星很容易选择出第2步耐药突变株,从而导致耐药.
  • 摘要:氟喹诺酮类是人工合成的含4-喹诺酮基本结构,对细菌DNA促旋酶具有选择性抑制作用的抗菌药物.本文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氟喹诺酮类药物所致心肌传导紊乱的报道,对其流行病学及发生机制进行总结,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提供参考.
  • 摘要:本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测定兔组织液中左旋氧氟沙星药物浓度.色谱柱为ZORBAXSB-C185μm,150mm×4.6mm(Agilent,美国).流动相为0.05mol·L-1磷酸二氢钾:乙腈:三乙胺(82:18:0.3,v/v/v),pH=4.5,流速1ml·min-1,荧光检测激发波298nm,发射波长458nm,以加替沙星为内标,室温下兔组织液样品15﹪高氯酸沉淀蛋白后,取上清液进样测定.此方法线性范围0.025~3.0μg·ml-1(r=0.9999).低、中、高浓度的绝对回收率均大于76﹪,相对回收率在97﹪~104﹪之间,日内、日间RSD分别小于2﹪和4﹪.最低检测浓度为25ng·ml-1,最低检测限为2ng·ml-1,S/N>3.本方法准确可靠,操作简便,适用于体内生物样品测定.
  • 摘要:目的:在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中评价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的安全性、耐受性.方法:根据新药临床试验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并获得伦理委员会批准.受试者须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选择48名18~50岁健康成人,经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均在正常范围内.用区组随机化设计方法,将受试者随机分配至100mg、200mg、300mg、400mg、500mg、600mg、700mg、800mg剂量组中,每组6名,男女各半.观察指标为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包括心电图、脑电图、血常规、凝血功能、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等.严密观察记录试验期间发生的不良事件.结果:各组入选受试者体检及实验室检查各项指标测定值均在正常范围,条件均衡,具较好可比性.给药后体温、呼吸频率、脉搏、血压、血常规、尿常规、肾功能、电解质、心电图、脑电图等未见有临床意义的改变.试验中未见严重的临床不良反应,只发现3例次可能与药物有关的轻度一过性不良反应,分别表现为面部瘙痒、皮疹、GOT或GPT升高.结论:健康受试者单次静滴甲磺酸加替沙星氯化钠注射液,最大剂量至800mg,比较安全、耐受性较好.推荐临床使用剂量为40mg/次/日.
  • 摘要:目的:研究中国健康成年志愿者多次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的药代动力学.方法:按GCP指导原则设计试验方案,选择10名18~40岁健康男性志愿者,多次静滴500mg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后,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血药浓度,采用3P97软件进行数据处理,求出药代动力学参数.结果:受试者分别给药后,药-时曲线符合二房室模型,首次与第7日给药后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Cmax分别为13.07±5.27mg·L-1、11.08±1.42mg·L-1;Tmax均为0.91±0.17h、1.0±0h;t1/2β分别为1.504±0.242h、1.551±0.235h;Vd分别为10.151±3.232L、11.155±2.272L;CL分别为22.863±3.703L·h-1、23.095±2.633L·h-1首次给药AUC0-∞为23.141±3.824mg·h·L-1,第7日给药AUC0-τ为22.203±2.511mg·h·L-1.受试者多剂静滴甲磺酸帕珠沙星注射液,平均稳态血药浓度Cav为1.85±0.21mg·L-1,稳态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ss为22.698±2.625mg·h·L-1,累积比为1.090±0.357,波动系数1.922±0.023.结论:静脉滴注甲磺酸帕珠沙星,每日2次,每次500mg,在人体内可达到有效血浆浓度,且连续给药7日体内未见蓄积.该方案适宜在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通过锐孔喷射装置,将铜绿假单孢菌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接种至大鼠肺部,建立铜绿假单孢菌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并通过细菌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对其进行评价.方法:(1)健康清洁级Sprague-Dawley大鼠300只,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铜绿假单孢菌PAO1感染组,铜绿假单孢菌PAO-JP2感染组,对照组.(2)应用锐孔喷射装置,将两株铜绿假单孢菌的藻酸盐混悬液制成铜绿假单孢菌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接种至大鼠肺部,建立两组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以无菌生理盐水-藻酸盐包裹体接种组作为空白对照组.在接种前,接种后3,7,14,28天,取每组大鼠肺分别进行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和病理学检查.根据细菌学和病理学指标对建立的肺炎模型进行评价.(3)肺炎模型的评价标准:急性期:①细菌学检查:每克肺组织含菌量为>105CFU;②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改变包括:肺组织水肿、实变、纤维蛋白渗出、中性粒细胞浸润、出血.慢性期:①细菌学检查:每克肺组织含菌量为>103CFU;②病理组织学检查:病理学改变包括:肺组织实变、纤维增生、淋巴细胞浸润.结果:(1)细菌学指标:感染后3、7、14天,对照组肺组织均未培养出细菌,PAO1组和PAO-JP2组肺组织均分别培养出野生型和变异型铜绿假单孢菌,感染后3天,PAO1组和PAO-JP2组大鼠肺组织匀浆菌落计数均>105CFU/g,感染后7、14天,上述两组大鼠肺组织菌落计数均>103CFU/g.(2)病理学指标显示:接种后3、7天,感染动物肺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脓肿、实变、水肿、不张、出血表现,镜下可见中性粒细胞聚集在藻酸盐包被体周围,形成脓肿.接种后14、28天,实变逐渐减少,以局部肺不张、纤维增生、肉芽肿形成为主要表现.而对照组大鼠肺部除接种后第3天局部略有充血、少量炎症细胞外,其余各阶段肺组织均未见异常.结论:细菌学指标和病理学指标的监测表明,使用锐孔喷射装置,将铜绿假单孢菌/藻酸盐混悬液制成铜绿假单孢菌藻酸盐包裹体凝胶小珠,通过气管插管的方法将其接种至大鼠肺部,可以成功地建立大鼠慢性肺部感染模型.
  • 摘要:目的:探讨近年来重庆地区长期不明原因发热(FUO)的病因.方法:回顾性地总结分析1993年~2003年间,我科符合发热待查(FUO)诊断标准的患者181例.结果:184例患者经各种检查或诊断性治疗最后确诊者157例,确诊率85.3﹪.病因:感染性疾病100例,占54.3﹪,其中结核病30例,占感染性疾病的30.0﹪.肿瘤性疾病33例,占17.9﹪;结缔组织疾病19例,占10.3﹪;其它疾病5例,占2.7﹪;原因仍未明确者27例,占14.7﹪.诊断方法学分析,常规检查及诊断性治疗是确诊发热待查的主要方法.1999年~2003年资料与1993年~1998年资料相比,结核病、肿瘤性疾病、Still病比例增加.结论:感染性疾病仍是发热待查的主要病因,结核病发病率呈增高趋势.肿瘤性疾病和结缔组织疾病在发热待查中也占有相当比例,恶性组织细胞病和Still病是这两类疾病的主要病种.
  • 摘要:目的:为了探讨阿米卡星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的临床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入选病人42例,男孩29例,女23例,平均年龄31±18.5岁.呼吸系统感染18例(42.86﹪),其中急性支气管炎5例,肺炎6例,支扩伴感染3例,支哮伴感染4例.泌尿系统感染24例(57.14﹪),其中急性膀胱炎18例,急性肾盂肾炎6例.临床症状、体征符合急性细菌感染的临床诊断标准.用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400mg,每天一次,静脉滴注(时间不短于90分),疗程5-7天,可酌情延长至10天.结果:呼吸系统疾病组中:痊愈16例,显效2例,痊愈率为88.90﹪,有效率为100﹪.泌尿系统疾病组中:痊愈18例,显效6例,痊愈率为75﹪,有效率为100﹪.细菌疗效;呼吸系统疾病18例分离出18株菌株(金黄色葡萄球菌3例、肺炎克雷伯氏菌11例、其它克雷伯氏菌3例),清除18株,清除率100﹪.泌尿系统疾病24例分离出26株(大肠埃希菌10例、阴沟肠杆菌6例、绿脓假单胞菌7例、聚团杆菌3例),清除26株,清除率100﹪.不良反应:出现口唇麻木1例,中性粒细胞轻度下降2例,治疗后继续观察中恢复正常.肝肾功能和前庭功能未见异变化.结论:硫酸阿米卡星注射液治疗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十分有效、安全的.
  • 摘要:本文根据国家卫生部发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探讨分析我院抗菌药物临床使用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以期达到合理、有效、经济使用抗菌药物.由国家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和总后卫生部共同委托中华医药学会专家制订的<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已公布.<指导原则>中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和应用管理,各医疗机构必须严格遵循执行,根据<指导原则>探讨我院抗菌药物使用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办法,作一些分析,力求指导临床遵循<指导原则>,提高抗菌药物治疗水平,降低医药费用.
  • 摘要:本项研究旨在比较国产盐酸万古霉素(来可信)及美国产盐酸万古霉素(稳可信)与马斯平或克贝宁联合治疗恶性血液病患者感染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探讨来可信在其中的合理地位.
  • 摘要:目的:探讨医院感染对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为加强医院感染的防治,降低病死率提供依据.方法:1995~2004年12月收治的236例重型肝炎医院感染情况作了回顾性分析.结果:236例重型肝炎共发生医院感染97例,感染发生率41.1﹪,感染部位以腹腔为主,其次为胆道及肠道感染,细菌以G-杆菌为主,多为条件致病菌.236例重型肝炎患者总病死率为47.9﹪,并发感染后病死率为60.2﹪,明显高于未发生感染者病死率45.8﹪(p<0.05).讨论:重型肝炎有较高的医院感染率;G-杆菌是其常见病原菌;感染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因素,有效地控制感染是提高重型肝炎存活率的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氨基糖苷类修饰酶(aminoglycoside-modifyingenzymes,AMEs)基因.方法根据美国GenBank已登录AMEs基因序列,自行设计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aac(6′)/aph(2″)Ⅱaph(3′)-Ⅲ、ant(4′,4")、ant(6)-Ⅰ等10种AMEs基因的PCR扩增引物和反应体系,并抽取各种靶基因阳性产物作产物直接DNA测序.结果:耐氨基苷类药物的革兰阴性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阴汤肠杆菌分别检出aac(3)-Ⅰ、aac(3)-Ⅱ、aac(6′)-Ⅰ、aac(6′)-Ⅱ、ant(3″)-Ⅰ、ant(2″)-Ⅰ等6种基因,高耐庆大霉素、链霉素粪球菌,高耐庆大霉素、链霉素屎肠球菌检出aac(6′)/aph(2″)、aph(3′)-Ⅲ、ant(6)-Ⅰ3种基因;耐庆大霉素、链霉素的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aac(6′)/aph(2″)、aph(3′)-Ⅲ、ant(4′,4″)3种基因.测序显示与已在GenBank登录的相应序列相同.本文测得:31条AMEs基因序列已登录GenBank.结论:AMEs基因的PCR检测技术的建立为氨基糖苷类耐药机制研究,临床分离株监测和分子流行病学研究提供了手段.
  • 摘要:目的:了解呼吸道合胞病毒(RSV)在成人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发病情况.方法:对呼吸科住院病人静脉血清用ELISA法测定RSV-IgM.结果:在测定的253例患者中阳性37例,阳性率为14.6﹪,秋冬季发病者较多,阳性率为19.5﹪,春夏季阳性率为9.6﹪,二者相比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SV不仅在儿童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中最常见,而且也是成人呼吸道感染的重要病源,应引起重视.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