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徐变效应

徐变效应

徐变效应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8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力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8篇、会议论文19篇、专利文献104514篇;相关期刊51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广东土木与建筑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工业建筑的可持续发展全国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暨首届全国青年结构工程师论坛、中国钢协桥梁钢结构分会2014年第九次学术年会等;徐变效应的相关文献由213位作者贡献,包括占玉林、王连广、刘照明等。

徐变效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9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04514 占比:99.92%

总计:104601篇

徐变效应—发文趋势图

徐变效应

-研究学者

  • 占玉林
  • 王连广
  • 刘照明
  • 杨伟
  • 赵人达
  • 万江
  • 任剑
  • 向天宇
  • 尤瑞林
  • 张运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连广; 崔景峰; 裴家兴
    • 摘要: 目的研究徐变效应对曲线组合梁长期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基于弹性理论和龄期调整有效模量法(AEMM),建立徐变效应下曲线组合梁界面滑移与轴向力控制微分方程。以简支曲线组合梁为研究对象,求得均布荷载作用下微分方程解析公式,着重考察不同时刻和不同平面弯曲转角作用下界面滑移与轴向力沿梁长分布情况,并分析不同荷载和滑移刚度影响下界面滑移与轴向力增量随龄期变化趋势。结果界面滑移与轴向力沿梁长变化曲线分别关于跨中呈反对称和对称分布,最值发生在跨中与梁端位置;抗剪连接件滑移刚度越大,界面滑移与轴向力随龄期变化增量就越小,与荷载作用趋势相反。结论曲线组合梁界面滑移与轴向力变化曲线受作用荷载及滑移刚度影响较大,在设计中应着重考虑。
    • 阮先虎; 郭增伟; 吴树广
    • 摘要: 针对混凝土桥面板徐变过程对曲线钢混组合梁桥力学性能的影响,以某座5×30 m的曲线双工字钢板组合梁桥为工程背景,使用ANSYS软件建立精细化实体有限元模型,利用其中的Creep准则进行徐变等效计算,在考虑施工过程后研究钢混组合梁桥的徐变效应,并探讨不同加载龄期下的预制板对徐变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桥面板徐变导致的5跨连续梁跨中截面徐变应力在边跨最大,中跨次之,次边跨最小;横桥向上靠近钢纵梁处徐变应力大,远离钢纵梁处应力小;受到“弯扭耦合”影响,外侧钢纵梁应力变化比内侧钢纵梁应力变化更加明显,两者徐变应力值最大差异为32.28%。徐变导致的应力重分布使钢混组合梁中的桥面板应力向钢主梁转移,且钢梁上缘应力的增幅比下缘更为显著,边跨跨中钢梁上缘增幅是下缘的5.6倍。连续梁恒载变形会随着混凝土桥面板徐变持续增加,且边跨跨中附加挠度>中跨>次边跨;混凝土预制板加载龄期越长,徐变效应产生的主梁附加挠度越小,30 d的加载龄期下边跨徐变挠度是180 d加载龄期的1.5倍。
    • 胡昌斌; 孙增华; 王丽娟
    • 摘要: 基于微预应力-固结理论徐变模型,综合考虑材料、结构以及环境参数影响,建立三维路面板早龄期力学行为仿真程序,开展了路面板三维结构徐变效应研究。研究显示,徐变对路面板早龄期作用是一种松弛效应,显著降低了路面板早龄期翘曲和应力;徐变对路面板早龄期行为的影响量级与温度梯度、板边约束的影响相当;徐变效应受板边约束、温湿度梯度和整体温度条件显著影响,空间位置存在不均匀分布特性,徐变作用下应力最大松弛位置向受约束的板边中部靠近;路面板徐变松弛效应有显著经时特性,前7天徐变效应最为显著,60天后趋于稳定;面板温度梯度与整体温度提高,徐变松弛效应显著增加。理论比较显示,忽略温度对徐变的影响会低估高温、高估低温条件下的徐变效应,工程中可基于徐变效应设计降低路面板早龄期初始翘曲与初始应力。
    • 王雨权; 廖立坚; 李林安; 霍学晋; 李黎
    • 摘要: 徐变是控制混凝土桥梁设计的重要因素,但因徐变计算一般封装于商业软件中,设计人员无法掌握计算原理。为研制自主有限元软件,摸索出桥梁徐变计算过程,从徐变系数开始研究,并对Midas帮助文件和基于Tröst-Bazant的工程实用分析算法进行基于公式推导的对比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进一步给出递推形式的徐变累加计算模型,并通过连续梁实例测试验证。研究结果表明:(1)Midas帮助文件给出的徐变算法和基于Tröst-Bazant基本方程的徐变算法本质上是一致的,当满足ρ(t,τ0)=1/2时,两者之间的方程是等价的;(2)通过加权最小二乘法将徐变系数写成通用格式,可将基于空间梁单元的徐变算法改造成递推形式,加快运算速度;(3)基于递推形式编制的卧龙程序,在同等边界条件下,其徐变位移的计算精度满足工程设计要求,竖向最大相对误差3%左右,且绝对误差较小,水平向相对误差在1%以内。
    • 陈祥红
    • 摘要: 对于预应力混凝土而言,其桥梁徐变效应一旦没有得到很好地控制,将会直接影响混凝土内部构造效果,甚至还会导致混凝土出现不同程度的形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针对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效应内容,充分认识到预测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徐变效应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最后,从获得新建桥梁中素混凝土收缩、徐变特性的方法;获取桥梁素混凝土徐变系数;试验结果与计算理论值的比较三个方面入手,全面研究预应力混凝土桥梁的徐变效应混合分析法,为后期更好地控制混凝土桥梁徐变效应打下坚实的基础.希望通过这次研究,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有效的借鉴和参考.
    • 曾勇; 李勇岐; 孙旭东; 李学钦; 薛晓芳; 顾安邦; 谭红梅
    • 摘要: 以某特大跨径钢管混凝土拱桥为研究对象,进行1∶2.5缩尺的拱肋拱脚段上弦管钢管混凝土构件徐变模型试验,并引入考虑钢管约束的新的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结合有限元模拟和实桥实测,研究特大跨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徐变效应.结果 表明:试验模型在180 t荷载持续加载1a后,钢管承担的荷载增加了1.2倍,管内混凝土承担的荷载下降了53%,内力重分布现象明显;截面含钢率和钢与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比对钢管混凝土徐变系数有较大的影响;钢管应力的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桥实测结果的变化趋势总体一致,数值接近,且随施工的推进而增大;管内混凝土的应力较复杂,有限元计算结果与实桥实测结果有一定的差别,实桥实测应力较小,甚至出现拉应力.
    • 杨丹萍; 王连广; 姜德友
    • 摘要: 钢管混凝土组合结构中,混凝土徐变效应影响较为明显.采用多轴应力状态下的徐变理论,建立分别考虑中和轴在钢管混凝土内和中和轴在T形梁内的受弯构件理论计算公式,分析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钢管的厚度、初始弯矩以及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T形钢管混凝土受弯构件徐变效应产生影响.徐变效应随着钢管厚度增大而减弱、初始弯矩增大而增强,而混凝土强度的等级对其影响较小.
    • 占玉林; 杨伟; 向天宇; 赵人达; 苏延文; 曾永平
    • 摘要: 为研究在非标准恒定温度条件下主跨575 m的钢管混凝土拱桥在运营阶段拱顶截面位移和应力的时变特征,结合考虑温度影响的CEB-FIP(1990)徐变模型,通过控制温度参数将温度变化引入到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徐变效应分析中,并与JTG 3362—201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进行对比,分析了非标准恒定温度变化对徐变的影响,以及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长期变形和应力状态的预测偏差.结果表明:非标准恒定温度下,温度越高,混凝土徐变引起的主拱肋拱顶截面的长期变形越大,成桥10年时钢管和管内混凝土应力的变化幅度越大.CEB-FIP(1990)模型计算得到的主拱跨中拱顶处长期变形最大预测偏差为8.9%,成桥后10年主拱肋跨中拱顶截面钢管和混凝土应力最大预测偏差分别为7.5%和18.7%.在大温差区大跨度钢管混凝土拱桥的徐变效应分析中,建议考虑温度变化对混凝土徐变的影响,从而为运营阶段长期时变行为的预测提供更合理的参考.
    • 汪哲宇; 赵胤智; 郭增伟
    • 摘要: 为探讨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的徐变效应及合龙顶推力,以某跨径布置为(120+250+120)m的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为工程背景,利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对比分析了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和同跨径的连续刚构桥主梁恒载弯矩、应力,徐变次内力和徐变变形的差异,探讨了在不同加载龄期下混凝土的徐变对合龙顶推力大小的影响及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与同跨径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力的差异。研究发现: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中跨主梁上、下缘最大应力差减小是主梁中跨后期徐变变形显著减小的原因,跨中徐变挠度仅为同跨径连续刚构桥的1/20;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支点处徐变次弯矩约为同跨径连续刚构桥的3倍,中跨跨中处为2倍,边跨处差异不大;采用未知荷载系数法求解合龙顶推力是合理的,此梁拱组合连续刚构桥合龙顶推力大小可使用同跨径连续刚构桥的1.5倍,可为类似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 尤瑞林; 范佳; 谭振宇; 陈扬
    • 摘要: 结合欧洲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介绍了收缩徐变效应的计算方法,并以常见的预应力混凝土轨枕为例,开展了理论计算和长期跟踪测试,研究分析了收缩徐变效应对预应力混凝土轨枕关键尺寸的影响.结果表明:收缩和徐变效应2种因素对轨枕尺寸的影响较大,且影响主要在轨枕生产完成后的早期时间段,轨枕生产完成后的2个月内变形量可达到总变形量的60%以上、3 a内变形量约达到总变形量的95%,此后逐渐趋于稳定;对于我国常用预应力混凝土轨枕,按使用40 a考虑,新Ⅱ型轨枕的两承轨槽外侧底角间距最大收缩量为1.55 mm,Ⅲ型轨枕两承轨槽外侧底角间距最大收缩量为1.48 mm.室内试验的实测结果与理论计算结果变化规律基本吻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