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135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学理论、未来与发展、现代大学教育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 等;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开发、陈柯蓓、何菁等。
工程伦理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61354篇
占比:99.95%
总计:261482篇
工程伦理教育
-研究学者
- 周开发
- 陈柯蓓
- 何菁
- 王秋辉
- 王远旭
- 胡焱
- 郑文宝
- 付昌义
- 倪家强
- 台红蕊
- 向春燕
- 周剑锋
- 孙丽丽
- 孙峻
- 孙晓东
- 张忠贵
- 张恒
- 方晶
- 曹文军
- 李景山
- 李柏姝
- 李玉霞
- 李诚
- 梅雄杰
- 王玉岚
- 王进
- 眭国荣
- 胡岩
- 谢家建
- 赵春霞
- 钟波涛
- 陈连军
- 骆汉宾
- 丛杭青
- 丛艳丽
- 乔佩科
- 于靖
- 付立冬
- 伍接朝
- 何倩
- 侯华
- 傅莞茼
- 全媛芝
- 兰陈妍
- 冯梅梅
- 刘丹丹
- 刘仲林
- 刘向军
- 刘善春
- 刘国帅
-
-
秦红岭
-
-
摘要:
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
-
李玉霞
-
-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既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先进,伦理关系复杂,目标和结果难以预测,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结合智能制造工程的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创建具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提升玉林师范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
-
康卓仪;
刘向军;
王峰
-
-
摘要: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思维,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等进行了探析,为推动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
-
王浩萍
-
-
摘要: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实践特殊性要求大学培养具有良好伦理素养的国际工程师。在工程英语教学中融入工程伦理要素,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理解与消化工程伦理知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话题讨论。课堂上宜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显性地融入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工程伦理知识,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国际工程师。
-
-
钱广
-
-
摘要: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新工科建设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要前提。当前,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大国地位不匹配、推进速度缓慢、教育中重技轻理、未形成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等问题。工匠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工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工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的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
-
李平;
杨红;
李英平;
全媛芝;
雍智博
-
-
摘要: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生物制药设备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结合课程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深度挖掘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四个自信”、质量意识、科学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促进生物制药设备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程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
刘岩
-
-
摘要:
工程技术已经渗透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并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新产业创造背后的潜在驱动力之一,各个行业的工程师为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新技术也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工程致力于改变和改善世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工程也可能会对公共安全和健康构成风险。因此,工程专业课程需要引入伦理教育,目前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着普及率低、重视度低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内涵、教育案例、教育方式和伦理抉择等角度阐释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以期引起工程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
-
张恒;
戴道明;
郑兵云;
唐根丽
-
-
摘要:
新工科建设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基础,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注重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伦理精神的塑造,但由于工程伦理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工程伦理教学与实践严重缺失,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匮乏,新形势下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标准下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工程伦理教育要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以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能够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能力。
-
-
夏嵩;
富海鹰;
王艺霖
-
-
摘要:
当前阶段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通过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密切贴合专业工程实践;其次,教学团队则应集合来自工程专业和人文思政专业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混合式教学+讨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最后,在评价体系中则应纳入明确的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指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施,即构成一个有效的课程思政范例。
-
-
洪雪辉
-
-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工程师应具备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的自觉和能力。工程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越强,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伦理素养的要求也越高。文章面向福建省6所高校工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认证视域下,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深度访谈,探索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
-
付昌义;
周剑锋
- 《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
| 2017年
-
摘要:
现在国际工程教育认证中特别提出要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工程职业道德"的大学毕业生.工程伦理教育的核心是责任,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加强"工匠精神",而"工匠精神"指的是精益求精的追求卓越精神、持之以恒的耐心恒心、不断前进的创新精神和尽职尽责的责任心."工匠精神"视野下的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就不仅要求尽职尽责,更要发挥精益求精、持之以恒、不断创新的精神,具体而言应做到:一是明确工程师的社会责任,增强学生的道德敏感性和责任意识;二是使学生了解工程师的职业行为规范,以及具体的行业规范;三是要提升大学生创新能力,发挥创新驱动引领发展;四是要提倡"精"与"恒",要提升产品质量并要持之以恒;五是指导学生掌握解决现实工程伦理问题的方法.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工程伦理教育,在具体教学中还应在专业概论课程中开辟专题进行讲授和案例讨论.
-
-
陈柯蓓;
周开发;
傅莞茼
- 《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
| 2016年
-
摘要:
现代工程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环境、伦理、安全等多个领域的科学技术应用过程,工程师对诸多因素的全面认知和综合考量不仅决定自身成长和成功,直接影响工程效益,而且影响全社会.工程伦理教育将专业教育与伦理教育相结合以提高学生的专业伦理素质,培养大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以伦理道德的视角和原则来对待工程活动的自觉意识和行为能力,在未来的工程活动中能够运用工程技术和工程伦理来造福人类.工程伦理教育从伦理知识、伦理能力、伦理品质三个维度塑造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是衡量人才培养水平的根本标准,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
-
-
何菁
- 《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
| 2016年
-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是工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未来工程师的价值取向.随着工程对社会、自然的影响力日趋加深,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快速推进,工程实践中的伦理问题将越来越突出.这就必然要求我国高校工程伦理教育在实践中创新——在充分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立足中国工程实践的特点,以培养未来工程师的社会责任为目标,以中国话语强化工程伦理规范的针对性,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引导学生注意工程伦理实践在具体情境中的复杂性,将场景叙事方法进行教育学转换,弥补当下案例教学的不足,以提升学生工程伦理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
-
-
-
-
-
-
- 华南师范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20-12-15
-
摘要:
基于人工智能伦理备选规则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防范方法,包括:多规则获取步骤;风险类型获取步骤;事件场景获取步骤;合规场景步骤;风险计算步骤;规则选择步骤;行为步骤;检测步骤。上述方法、系统和机器人,采用多个备选人工智能伦理规则,从而可以根据事件场景选择能使得事件场景产生人工智能伦理风险最小的人工智能伦理规则,因为有多个备选的人工智能伦理规则,所以产生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必然小于单一人工智能伦理规则情况下事件场景会产生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能够极大地提高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辨识和防范能力,同时,当人类或人工智能体执行行为失败时,又可以重新选择人工智能伦理风险小的其他人工智能伦理规则,从而提高了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的辨识和防范的灵活性。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