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

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61354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学理论、未来与发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6年大学素质教育高层论坛、2016中国高等工程教育峰会、第十五届全国高等学校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专业教学与科研校际交流会 等;工程伦理教育的相关文献由205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开发、陈柯蓓、何菁等。

工程伦理教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5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61354 占比:99.95%

总计:261482篇

工程伦理教育—发文趋势图

工程伦理教育

-研究学者

  • 周开发
  • 陈柯蓓
  • 何菁
  • 王秋辉
  • 王远旭
  • 胡焱
  • 郑文宝
  • 付昌义
  • 倪家强
  • 台红蕊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期刊

    • 秦红岭
    • 摘要: 基于中美高校工程伦理教育的比较视角,提出以课程思政为路径建构中国特色工程伦理教育模式。在教学目标上强调主流价值观引导;在教育主题上注重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践行立德树人要求;在教育方法上突出课程育人理念下的渗透式教育。该模式有助于从工程技术与人文教育有机结合、工程学科文化及职业精神气质视角拓宽工程伦理主题。展望课程思政作为工程伦理教育的本土化策略,需强化制度保障,增强专业课教师理念认同,建构工程伦理课程教师协同合作机制,提升渗透式方法的育人效果。
    • 李玉霞
    • 摘要: 工程伦理教育既是提升工程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重要内容。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智造”的过程中,智能制造工程技术先进,伦理关系复杂,目标和结果难以预测,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结合智能制造工程的专业特点,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工程伦理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对该专业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进行研究,有助于创建具有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特色的工程伦理教育模式,提升玉林师范学院工程人才的培养质量。
    • 康卓仪; 刘向军; 王峰
    • 摘要: 在“三全育人”视阈下,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培养工科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伦理思维,提高工科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系统思维和创新能力等综合素质,是我国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改革的必然要求。本文以太原科技大学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为例,对工程伦理教育的内涵及实施路径等进行了探析,为推动高校构建“三全育人”格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了参考。
    • 王浩萍
    • 摘要: 新工科人才培养目标与工程实践特殊性要求大学培养具有良好伦理素养的国际工程师。在工程英语教学中融入工程伦理要素,学生必须在学习专业英语的同时理解与消化工程伦理知识,才能转化为自己的语言进行话题讨论。课堂上宜采用多种教学活动,显性地融入技术、社会和环境等工程伦理知识,帮助学生成长为具有良好工程伦理素养的国际工程师。
    • 钱广
    • 摘要: 为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支撑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新工科建设融入工程伦理教育是我国由工程大国迈向工程强国的必要前提。当前,在高校工程伦理教育中,存在着工程伦理教育与我国工程大国地位不匹配、推进速度缓慢、教育中重技轻理、未形成工程伦理教育体系等问题。工匠精神源于我国古代工程伦理,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工匠精神融入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强化大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使之成为课程思政的重要抓手、立德树人的重要载体、工程强国的重要支撑,可以构建以工匠精神为核心文化的高校新工科工程伦理教育体系。
    • 李平; 杨红; 李英平; 全媛芝; 雍智博
    • 摘要: 加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增强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已经成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生物制药设备是生物制药技术专业的一门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结合课程特点、当代大学生的成长特点、行业发展趋势、企业用人需求,深度挖掘授课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将爱国主义、“四个自信”、质量意识、科学创新、爱岗敬业、团结协作、安全生产、节能环保、工程伦理等思政元素有机融入专业课程,促进生物制药设备课程思政改革,使专业课程能够发挥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 刘岩
    • 摘要: 工程技术已经渗透人类活动的所有领域,并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和新产业创造背后的潜在驱动力之一,各个行业的工程师为新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这些新技术也在影响和塑造着我们的生活方式。一方面,工程致力于改变和改善世界;另一方面,不可否认工程也可能会对公共安全和健康构成风险。因此,工程专业课程需要引入伦理教育,目前工程伦理教育面临着普及率低、重视度低的问题,通过对教育内涵、教育案例、教育方式和伦理抉择等角度阐释工程伦理教育的困境,以期引起工程教育者的普遍关注。
    • 张恒; 戴道明; 郑兵云; 唐根丽
    • 摘要: 新工科建设以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为基础,以社会价值为导向,注重工程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工程伦理精神的塑造,但由于工程伦理在我国高等工程教育中的长期缺位,工程伦理教学与实践严重缺失,工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与工匠精神匮乏,新形势下提升工程伦理教育质量的有效路径成为新工科建设的关键。课程思政是立德树人标准下推进思政教育的重要场域,将工程伦理教育要素融入到课程思政教学体系中,以新工科建设和课程思政为主要抓手,能够提高工科学生的工程意识与工程伦理能力。
    • 夏嵩; 富海鹰; 王艺霖
    • 摘要: 当前阶段工科研究生教育中,课程思政建设存在诸多问题,为此,通过将工程伦理教育融入专业实践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首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密切贴合专业工程实践;其次,教学团队则应集合来自工程专业和人文思政专业不同学术背景的教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采用“混合式教学+讨论课+实践教学”的模式;最后,在评价体系中则应纳入明确的与工程伦理相关的指标。以上种种措施的实施,即构成一个有效的课程思政范例。
    • 洪雪辉
    • 摘要: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是实现工程教育国际互认和工程师资格国际互认的重要基础。新时代工程师应具备伦理意识、伦理规范和伦理决策的自觉和能力。工程项目的国际化程度越强,对工程师的职业道德、社会责任感等伦理素养的要求也越高。文章面向福建省6所高校工科学生开展问卷调查,分析目前工程伦理教育存在的问题,在专业认证视域下,结合企业需求展开深度访谈,探索高校加强工程伦理教育的有效途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