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后沉降
工后沉降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42篇,主要集中在公路运输、建筑科学、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0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111338篇;相关期刊295种,包括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山西建筑、城市道桥与防洪等;
相关会议54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1重庆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第十一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等;工后沉降的相关文献由1614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吉福、赵维炳、何宁等。
工后沉降—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1338篇
占比:99.19%
总计:112242篇
工后沉降
-研究学者
- 刘吉福
- 赵维炳
- 何宁
- 刘汉龙
- 单浩
- 江辉煌
- 王炳龙
- 唐彤芝
- 洪宝宁
- 刘鑫
- 吴跃东
- 娄炎
- 尤昌龙
- 徐林荣
- 莫海鸿
- 郑建国
- 饶为国
- 魏永幸
- 丁选明
- 刘国楠
- 周顺华
- 姜荣泽
- 娄斌
- 孙发鑫
- 张倬元
- 张功新
- 张惠明
- 张长生
- 徐奋强
- 朱才辉
- 李宁
- 汤连生
- 沈宇鹏
- 王宇
- 蒋关鲁
- 郑俊杰
- 黄健平
- 黄晓明
- 丁敏旭
- 于永堂
- 关亮
- 刘大鹏
- 刘宏
- 刘斌
- 刘松玉
- 刘洋
- 刘英文
- 吴旭
- 周健
- 周应华
-
-
李岳峰
-
-
摘要:
通过对软土地区新建轨道交通隧道下穿某既有线工程施工监测过程及相关数据的详细分析研究,发现受盾构施工影响既有线结构竖向位移变化规律与土体地表竖向位移变化规律相似,地表、既有隧道结构施工后沉降变形量显著大于推进过程中变形量,表明盾构穿越对既有线的风险影响范围主要在隧道投影区域。同时,研究分析上述结果产生的可能原因,并针对控制既有线及环境风险的施工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
-
宫长军
-
-
摘要:
以某铁路桥过渡段施工为例,通过在路堤与过渡段搭接平台上加筋、掺石粉、人工夯填等措施,将台阶式跳跃沉降变为连续的斜坡式沉降,以达到降低列车与线路的振动,减缓线路结构的变形,使其刚度与变形实现均匀过度的目的。针对风沙路基的缺水和粘性土的情况,采用土工网垫和土工格栅组合的方式进行护坡,土工网垫与路基中的土工格栅进行连接,提高护坡的整体性。通过科研试验确定了、最佳摊铺厚度及碾压组合方式,避免传统过多的碾压次数,提升了碾压效率。
-
-
张冉;
王健;
邓煜
-
-
摘要:
针对路桥过渡段路基处理中的特殊要求,采用泡沫轻质土对桥梁台背和组合式涵洞进行回填。以沾化至临淄公路为依托,通过实际工程的应用效果可知,常规填土通常难以在台背处压实,而泡沫轻质土通过自身自流性,能很好地解决台背处回填问题。利用泡沫轻质土方案比常规处理方案工程造价更低,更节省成本、施工性强,可以有效解决工程中结构物间台背填料难以压实施工的难题。
-
-
张铁军
-
-
摘要:
结合工程案例,分析研究了软基路段影响道路沉降的三种主要因素:软土厚度、软土埋深和道路填土高度,找出三种因素对道路工后沉降的影响规律,介绍了水泥土搅拌桩的不同桩长对处理软土地基工后沉降的影响,为软基道路工后沉降处理提供参考。
-
-
周文辉;
肖宁;
占辉;
贺佐跃
-
-
摘要:
桥头路基差异沉降是导致跳车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行车舒适度和安全性。通过规范法和数值分析两种计算手段,对等载预压+塑料排水板+管桩、直接管桩两种桥头路基处理方案及其工后沉降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规范法未能考虑路堤再加载时间的影响,且计算得到的工后沉降均为0,这与实际不符,说明规范法在进行分步工况及工后沉降计算时存在缺陷;数值分析能够同时考虑分层堆载时间、等载预压时间及路堤再加载时间的影响,也能够较好地解决分步计算工况问题;方案2的工后沉降要更大,表明经过堆载预压后,土层的固结度显著增加,有效减小了土层的后续沉降。对于方案1,随②5淤泥质粉质黏土的黏聚力或压缩模量增加,工后沉降均逐渐增加,而内摩擦的影响与之相反;对于方案2,随黏聚力、内摩擦角或压缩模量增加,工后沉降均逐渐减小,但减小幅度较小。
-
-
刘杰
-
-
摘要:
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对传统的袖阀管进行改良,分析了改良后的袖阀管注浆工艺,并对被穿构造物进行沉降监测,结果表明注浆效果良好,控制了工后沉降量,且能够降低造价,减少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对类似工程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
-
-
-
吴开健
-
-
摘要:
利用湛江市东海岛石化产业园区某地基处理工程实测沉降观测数据分别采用三点法、双曲线法和Asaoka法进行软土地基工后沉降预测分析。研究表明,三点法模型虽简单,但是样本数据的选取对推算结果影响很大;双曲线法相比于三点法和Asaoka法,其推算结果一般偏大;Asaoka法采用不同时间间隔拟合直线相关系数R2最高的预测值作为最终沉降量,具有简单实用的特点,更加适用于大型软基处理工程。本项目采用新型整体式塑料排水板联合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地基处理效果良好,工后残余沉降均小于150mm,满足设计要求。
-
-
管红辉;
古海东;
任超;
谢家冲;
周高云
-
-
摘要:
针对杭嘉湖平原区某高速公路,研究了不同软基处理方式的应用情况,并根据沉降监测数据进行理论预测分析,给出了各种软基处理方式处理效果的定量评价分析方法与评价结果。研究表明杭嘉湖平原地区广泛分布中浅层软土;在一般路段应用塑料排水板堆载预压法十分普遍,且当预压期充足时,处理效果较优;水泥搅拌桩和塑料套管桩在桥头路段的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预应力管桩在结构与非结构路段都取得了较好的处理效果。研究成果可为今后类似项目的软基处理方案选择提供参考和借鉴。
-
-
吴名江;
李鹏;
张家振;
韦宋国
- 《中国第五届国际疏浚技术发展会议》
| 2017年
-
摘要:
道路路基使用后的沉降由静荷载引起的沉降和动态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量组成,而准确合理地预测道路软土地基在移动交通荷载作用下产生的塑性变形量,对道路的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动态交通荷载下的塑性变形受荷载作用的次数N、动偏应力的大小、交通荷载的移动速度及地层深度、Es1/Es2大小的影响,且有随深度快速衰减的规律,目前的简化算法中忽略了这些因素的影响.本文提出两种适用于大厚度条带状淤泥路基在移动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工后沉降计算新方法,一种是塑性变形量与作用次数N、动偏应力的大小、交通荷载的移动速度及地层深度等参数关系的方法,另一种是采用路基土中孔压消散引起的固结变形计算塑性累积变形的方法.
-
-
-
李毅男;
马啸;
张婷婷;
焦伟
- 《第一届全国水利水电工程信息化技术研究与应用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填方渠堤的沉降问题历来是各方关注的焦点,土质渠堤工后沉降过大,易导致衬砌面板出现较大的挠度和结构内力变化,影响渠道的运行安全.本文针对中线工程填方渠堤的特点,以典型填方渠段焦作段工程为例,结合渠堤的工后沉降实测数据,基于灰色系统理论开展了沉降预测方法研究.论述了常规GM(1,1)的建模原理、不等时距数据的处理等问题,通过试算分析预测误差原因,改进算法,引入GM(1,1)差分模型对数据序列进行建模计算.比较两种模型的计算结果和预测精度,得出适用于中线渠堤沉降的最优预测模型.据此外延计算,得到渠堤填筑完成后两年内的沉降变形规律,最后总结了该方法的特点和应用前景.
-
-
LIU Juan;
刘娟;
JING Fei;
经绯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为提高软土路基的工后沉降量预测精度,给设计和造价控制提供反馈信息根据灰色系统理论,在深入全面分析路堤的全过程沉降量与时间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建立了灰色verhulst预测模型,并给出了该模型的适用条件.通过挖掘施工期的实测数据所蕴含的信息,分析软基路堤沉降和Verhulst模型的特征发现,软基路堤沉降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与Verhulst模型曲线相似.根据江苏境内某接线工程软基路堤沉降观测值,采用Verhulst模型对其进行沉降预测,并且与双曲线预测曲线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发现双曲线预测结果偏大,而灰色Verhulst模型预测的沉降量尽管在施工期时预测值与实测值有一定差距,但随着时间的增长,二者逐步接近,最终沉降量与实测值几乎相同,因此该模型可用于最终沉降的预测.Verhulst模型能有效削弱原始数据中小规则数据随机性的影响,具有很强的适应性.
-
-
李启宏;
晏俊;
张邦通
- 《2013第九届海峡两岸地工技术/岩土工程交流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工后沉降预测一直是工程界所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几十年来,各国学者在地基沉降预测领域内开展了大量深入广泛的研究,取得了大量成果.本文基于软土地基的应力应变关系、地基工后沉降的一般规律,考虑了次固结等因素,运用单项预测模型的选择方法,初步选了Gompertz,双曲线,回旋线,perl和Verhulst五种方法预测模型,运用熵权组合预测模型进行工后沉降的预测.在此基础上,参考误差评价指标的结果,最终选择预测精确度更高的熵权组合预测模型.然后引入熵权变权组合预测的思想,提出了一种变权重组合预测方法.把该法应用于浙江某高速公路的软土地基工程实践,通过长达两年的工后沉降变形观测,理论与实测结果分析表明,软土路基沉降发展预测分析方法灵活,预测精度高,是一种实用而有效的方法,具有明显的工程适用性.
-
-
GAO Chang-hui;
高常辉;
DU Guang-yin;
杜广印;
GUO Qian;
郭乾;
LUO Tao;
罗涛
- 《第十三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8年
-
摘要:
粉土地基在传统意义上不宜采用振杆密实法进行加固,然而在国内,由东南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自主研发的十字翼共振法在处理几个可液化粉土地基工程中均取得了很好的加固效果和相对可观的经济效益.为评价十字翼共振法加固粉土地基的加固效果,揭示其加固机理,本文采用室内模型试验的方法对三种不同相对密实度的粉土层进行了共振法加固,并对加固前后粉土层的三相物理指标、强度以及工后沉降进行了统计与分析,结合粉土颗粒的运移情况和土层振动最大加速度值进行了加固机理分析.试验结果表明,三种工况下粉土层的相对密实度和强度在加固后均得到了有效的提升,在十字翼拔出后均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液化现象和工后沉降,且初始相对密实度越小,土层振后的工后沉降越大,最大沉降值为3.8cm.十字翼在粉土层中的振动导致土体结构破坏,粉土发生液化,并且在振孔处形成了自下而上的排水通道;本试验条件下,十字翼共振法处理粉土地基的加固范围在0~30cm内,土层能量的传递在水平方向上递减,且最终趋于零;沿深度方向上,能量在下部土层时最大,上部土层次之,中部土层最小.
-
-
Mao bin;
毛斌;
Chu yiming;
褚一鸣;
Li zhehui;
李哲辉
- 《第七届深基础工程发展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采用规范沉降计算法和一维固结理论相结合的方法对舟山沿海填土区一期工程软土地基的沉降进行计算分析,并基于地基勘察报告的实测资料,确定陆域地基各土层的压缩模量和固结系数等参数,对舟山沿海填土区软土地基的工后沉降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舟山沿海填土区的大部分分层沉降观测点处,工后3年后地基沉降都小于80mm,处理后的地基强度满足预定100kPa承载力要求;地基工后沉降基本上都在一年内发生之后趋于稳定,该研究可为今后其他重大深水港工程的设计和施工提供参考.
-
-
LIU Yuan-feng;
刘远锋;
ZHENG Gang;
郑刚
- 《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地基排水控制法是一种通过加速施工期间地基超孔压消散并限制工程运营期间地基的超孔压消散,一方面促进沉降在施工期间尽可能多地发生,另一方面使工程使用年限内的工后沉降发生的速度尽可能降低,从而达到最大限度地控制地基工后沉降目的的新型地基处理方法.采用基于六面体孔压单元及塑料排水板线性单元等三维有限元技术,分析了排水控制法处理后地基的工后沉降与竖向防渗帷幕及塑料排水板深度的关系、工后沉降和超孔压随时间和空间的分布规律,得出了排水控制法具有以相对低廉的工程造价,在较短的工期内获得工后沉降为0的特殊处理效果,可以设置较浅的竖向防渗帷幕深度和较深的塑料排水板深度来寻求较高的性价比,工程运营期间密封区域以内超孔压上升导致的有效应力减小是排水控制法减小地基工后沉降的重要原因等结论.
-
-
刘慈军;
张桂荣;
何宁;
陈涛;
周玉娟
- 《2014浙江省公路学会学术年会》
| 2014年
-
摘要:
我国软土分布广泛,各项建设工程中均会遇到软土工程问题,长期以来的工程实践形成了系统的软土地基处理技术,其设计、施工和质量检验等标准和方法均较为成熟.本文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主要软基处理方法的加固机理、适用范围等;并简要介绍了我国专家学者大力发展的各种组合型地基处理新方法,如真空预压联合强夯快速加固技术、水泥搅拌桩复合地基新技术、强夯法联合堆载预压技术、高真空击密技术、新型刚性桩复合地基技术等.文中探讨了高速公路软基处理的热点问题,指出路桥过渡段差异沉降引起的桥头跳车问题是困扰公路建设的难题,对桥头跳车的危害、原因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回顾,认为目前该问题并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为控制高速公路过渡路段差异沉降,需在理论分析、室内试验、现场试验等方面开展大量的研究工作,并应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地基加固方法,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在高速公路设计中虽然规范提出了控制工后沉降的要求,但实际设计中执行不严和工作粗糙,亟待解决的问题很多。强调地基处理从控制工后沉降出发,有利于加强对变形问题的认识,促进变形计算和地基处理技术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