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家系分析

家系分析

家系分析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2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7806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遗传、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中国生育健康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全国遗传性疾病诊断与优生咨询研讨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中国动物学会鱼类学分会2012年学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2007'年会等;家系分析的相关文献由72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教仁、周志军、姚湘玲等。

家系分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2 占比:0.1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8067 占比:99.88%

总计:178273篇

家系分析—发文趋势图

家系分析

-研究学者

  • 吴教仁
  • 周志军
  • 姚湘玲
  • 张成
  • 彭清妹
  • 操基清
  • 李玉玲
  • 李辉
  • 杨娟
  • 杨立业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亚萍; 马典庆; 金玉婷; 顾静文; 陈茹月; 韦楠; 高珊; 王敏; 陈天平
    • 摘要: 目的:分析3例ANKRD26基因突变所致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2型(THC2)的临床特征与基因突变家系谱,探讨ANKRD26基因突变类型与THC2临床表型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5月-10月在医院血液肿瘤科诊治的3例THC2患儿临床资料与一般实验室检查结果,使用二代技术(NGS)进行全外显子检测(WES)、基因数据和致病突变验证三个主要步骤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ANKRD26基因进行测序、筛查和分析。结果:3例患儿初诊时均PLT<20×10^(9)/L,皆有淤点瘀斑,初诊时丙球及激素效果欠佳。基因分析结果均存在ANKRD26基因突变,突变位点分别位于第22号外显子、第1号外显子启动区与第30号外显子,突变类型均为杂合突变。结论:THC2是一组异质性疾病,其不同基因突变类型预后差别很大,ANKRD26基因多态性可能为影响THC2患儿临床表现的关键因素。
    • 毛雨鸽; 丁晶; 黄山雅美; 刘瑶; 刘捷
    • 摘要: 回顾性分析于本院就诊的1例17p13.3微缺失综合征患儿及其母亲与外祖母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主要检索数据库为PubMed、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和万方数据资源系统。探讨17p13.3微缺失综合征在新生儿期的主要临床特征及基因型与表型的关系。17p13.3微缺失综合征保留正常的PAFAB1H基因,临床特征主要为面部畸形、发育迟缓、智力低下以及轻度的颅内结构异常。本病基因型与临床表型之间的精确关系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 葛艳芬; 刘均如; 黄革; 李广华; 周茂华; 林婷; 冼璐桦
    • 摘要: 目的报道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结果,进而加强医务人员对Hb Q患者及其他异常Hb携带者的重视。方法采集患者家系成员的外周血标本,行血常规检测、血红蛋白(Hb)电泳、变性珠蛋白小体(Heinz小体)试验及α、β地中海贫血基因检测。结果5例先证者及其父或母MCV、MCH均降低,4例先证者及其父或母α基因型均为-α^(4.2)/αα;1例先证者α基因型为--SEA/-α^(4.2),其父及母α基因型分别为--SEA/αα、-α^(4.2)/αα。4例先证者的Hb电泳在S区含有(19.2-24.0)%的区带,Hb Bart's:(0.3-1.4)%,Hb A:(8.1-21.0)%,Hb F:(59.3-67.4)%。其父或母为异常Hb Q1含量:(27.9-29.1)%,Hb A:(68.2-69.7)%,Hb A2:(1.7-1.9),Hb Q2:(0.7-0.8)%。1例先证者Hb电泳在S区含有46.3%的区带,Hb Bart's:26.9%,Hb F:25.7%,未见Hb A,且Heinz小体试验阳性,阳性率为0.5%。其父Heinz小体试验阳性。其母为异常Hb Q1含量:28.5%,Hb A:69.1%,Hb A2:1.7%,Hb Q2:0.7%。结论根据家系遗传和地贫基因分析,推断上述5例先证者及其父或母的异常血红蛋白均为α链变异的Hb Q连锁静止型α^(4.2)地贫。此5例家系的报道提升了医务人员对异常血红蛋白复合α地中海贫血的认知,对优生优育与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 宋婕; 张一炜; 孔永奎; 王书亚; 吕先萍
    • 摘要: 目的:对一B(A)04亚型家系进行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分析。方法:通过标准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ABO血型鉴定,通过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ABO基因的第6、7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对BA.04等位基因携带者进行单倍型分析,调查其遗传方式。结果:血清学显示先证者及祖父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为AwB或者B(A)亚型,反定型为B型。其祖母、父亲及弟弟均为B型,母亲为O型。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父亲及祖父ABO基因第7外显子在B.01基因的基础上发生c.640A>G杂合突变,符合BA.04等位基因特征;结合单倍型分析,先证者及祖父基因型均为BA.04/O.01.01,其父亲为BA.04/B.01,祖母及弟弟为B.01/O.01.01,母亲为O.01.01/O.01.01。家系分析显示BA.04等位基因从祖父遗传至父亲再到先证者,而非自然突变。结论:BA.04等位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来源于ABO基因第7外显子c.640A>G突变。
    • 陈晴晴; 冼嘉嘉; 王燕超; 何健淳; 何文智; 李少英; 黎青
    • 摘要: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的人群有异常血红蛋白病,其中2.9%是地贫引起的。每年约有300000~400000例异常血红蛋白疾病的婴儿出生;。在中国,地贫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以“两广”及海南为高发区,广东省α和β地贫的人群基因携带率分别是8.53%和2.54%。
    • 刘爱萍; 宋婕; 王书亚; 孔永奎; 吕先萍
    • 摘要: 目的:分析罕见的B(A)亚型一家系的血清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探讨其发生机制及输血策略。方法:通过标准血清学方法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进行ABO血型血清学检测,通过PCR技术对先证者及其家庭成员的ABO基因第6、7外显子进行测序分析,同时对BA.02等位基因携带者进行单倍型分析,通过家系分析调查其遗传方式。结果:血型血清学显示先证者正反定型不符,正定型与AwB或者B(A)亚型血清学正定型表现相符,反定型为B型。ABO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第7外显子在B.01基因的基础上发生c.700C>G杂合突变,符合BA.02等位基因特征,单倍型分析确认先证者基因型为BA.02/O.01.02。家系分析显示BA.02等位基因从父亲遗传至先证者再到女儿而非自然突变。结论:该B(A)亚型家系中共发现5例BA.02等位基因携带者,其血清学表现存在一定差异,BA.02等位基因的分子遗传基础来源于ABO基因第7外显子c.700C>G突变,在该家系中表现为稳定的顺式遗传。
    • 吴成斌; 王有梅; 吴菊萍; 张亚芳
    • 摘要: 早期发现马方综合征患者并进行心血管系统相关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提高长期生存机会。本研究回顾分析1例心力衰竭患者,住院后心脏彩超及主动脉CTA发现主动脉窦显著增宽,追问家族史,发现其家系中有多位亲属年轻时发生猝死且存在马方综合征相关症状。患者进一步行外显子芯片捕获加高通量测序检测确诊为马方综合征,并行外科手术治疗,术后随访恢复良好。对于已经确诊的马方综合征伴有主动脉瘤患者,需要积极治疗,预防猝死发生。通过对其家系分析,建议其直系亲属做高通量测序检测,编码原纤维蛋白-1(FBN1)基因突变并长期随访,尽可能做到早发现、早治疗;指导其家系成员优生优育,减少或尽可能避免马方综合征患儿的出生。
    • 任倩; 李春苗; 刘兴莉
    • 摘要: ABO血型系统是输血医学中最重要的血型系统,输注ABO血型不相合的血液会引起急性溶血性输血反应、肾衰竭甚至死亡。因此,ABO血型的准确鉴定在临床输血、器官移植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婴幼儿血型鉴定过程中,由于其抗原、抗体的形成特点,给血型定型带来困难,此时常规血清学方法可能无法准确鉴定,需要应用基因测序的方法来确认。笔者对1例ABO血型定型困难的10个月婴儿进行了基因分型、家系及输血策略分析,意在加强输血科工作人员对婴幼儿ABO血型正确定型的重视,。
    • 贺坤华; 苏品璨; 许先国; 林裕翔; 徐路琼; 徐银霞; 赵瑜; 马丽琼
    • 摘要: 目的 研究一个彝族家系P1Pk血型系统中罕见p表型的分子遗传机制.方法 对34例家系成员样本进行血型血清学鉴定;红细胞稀有血型基因分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同时采用Sanger测序法分析α1,4-半乳糖基转移酶(α-1,4-galactosyltransferase,A4GALT)基因和β1,3-N乙酰半乳糖胺转移酶(β-1,3-N-acetylgalactosyltransferase,B3GALNT1)基因的多态性.结果 先证者及其哥哥均为罕见的p表型,血清中均含有能与所有非p表型红细胞凝集并致其溶血的抗-PP1PK抗体,其他家系成员为正常的P1或P2表型.基因测序发现,34例彝族家系成员中有2例A4GALT基因编码区存在456-457insACACCCC(Bank IT:MG812384)纯合突变,6例456-457insACACCCC杂合突变,7例109A>G和987G>A杂合突变,3例IVS+228C>T杂合突变;所有家系成员B3GALNT1序列均与参考序列一致.456-457insACACCCC突变导致开放阅读框移码,并提前形成终止密码子,产生无效等位基因.结论 在一个彝族家系中发现2例p表型,并首次鉴定A4GALT新等位基因456-457insACACCCC,是p表型的分子遗传基础.
    • 刘鑫; 李燕妮; 王一; 褚洪玉; 张洁; 王邦茂; 周璐
    • 摘要: 目的 通过全外显子组测序(WES)技术筛查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家系共有的低频变异位点,以期发现与PBC相关的新易感基因.方法 收集2000年1月至2017年12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诊断的3个PBC家系的7例PBC患者和2名健康对照者的临床资料,提取血液DNA样本并进行WES,应用SAMtools 1.3软件检测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和得失位变异位点,并于已知数据库1000 Genome、ExAC、ESP6500和诺禾-中华基因数据库筛选低频变异位点.应用Pymol V2.3.2软件模拟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 (MHC-Ⅱ)分子三维结构,观察家系间共有变异位点对应的氨基酸位置.结果 7例PBC患者首诊年龄为(61.2 ±10.2)岁.血清检测结果示7例患者的ALP为(306.9 ±242.5) U/L,GGT为(121.7±85.9) U/L,ALT为(47.6±33.1) U/L,AST为(55.7 ±34.1) U/L,免疫球蛋白G为(14.9±3.1) g/L;抗核抗体核型均存在胞质颗粒型特征;抗线粒体抗体均为阳性.5例PBC患者出现腹腔内淋巴结肿大;2例患者合并肝外自身免疫病;2例患者肝脏活组织检查结果均提示界面性肝炎和小胆管病变.3个PBC家系间共有18个SNP位点,分别位于OTOA、OBSCN和人类白细胞抗原-DRBl(HLA-DRBI)基因.OTOA基因的rs200988634是3个家系共有的多态性位点;OBSCN基因的rs746424683、rs545316651、rs553144914、rs533059830和rs56087721 分别导致9种氨基酸的改变;基因HLA-DRB1共有12个不同的SNP位点,分别导致12种氨基酸的改变,其中rs16822698、rs112796209和rs11554463核苷酸突变分别导致MHC-Ⅱ分子β链的G154A、Y152C和Y107X氨基酸改变,Y107X氨基酸位于MHC-IⅡ分子与抗原肽结合凹槽区域.结论 对PBC家系进行WES是阐明恶性变异候选基因OBSCN和OTOA较好的策略.HLA-DRBl为PBC的易感基因,可能通过改变氨基酸序列影响MHC-Ⅱ分子介导的抗原提呈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