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基因遗传病
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77256篇;相关期刊12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生物学通报、健康生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中国工程院2015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分子诊断技术暨第六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等;单基因遗传病的相关文献由38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浩、孔祥东、高媛等。
单基因遗传病—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77256篇
占比:99.94%
总计:277424篇
单基因遗传病
-研究学者
- 吴浩
- 孔祥东
- 高媛
- 乔杰
- 任智安
- 倪同亮
- 康冉冉
- 张静艳
- 徐佩文
- 明泓博
- 曾溢滔
- 李明壮
- 李明明
- 李杰
- 林志淼
- 梁秀龄
- 梅长林
- 汪慧君
- 王学锋
- 王柠
- 王荣新
- 王蕾
- 王鸿利
- 罗桐秀
- 罗纯
- 胡菲菲
- 蔡奥捷
- 赵平
- 邹洋
- 闫丽盈
- 陈万金
- 高明
- 黄色新
- 龙革
- Xiaoliang Xie
- 丁洁
- 丁琰
- 万健生
- 万生
- 不公告发明人
- 于汇民
- 仇东辉
- 付孝荣
- 代艾艾
- 任一昕
- 任国强
- 何健淳
- 何志义
- 何文智
- 何春芳
-
-
张晓利
-
-
摘要:
耗时6年的中国“NESTS方案”,是新生儿筛查领域一大突破。近日,国家儿童医学中心、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以下简称“北京儿童医院”)发布的“新巢计划”,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所谓“新巢计划”是基于高通量测序的新生儿单基因遗传病筛查方案(Newborn Screening with Targeted Sequencing,简称“NESTS方案”)的推广应用计划。
-
-
易升;
李孟婷;
沈亦平;
覃再隆
-
-
摘要:
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遗传病携带者筛查的方式也在不断进步。扩展性携带者筛查通常采用致病基因集组合测序方式,用较低的成本对数百种单基因遗传病进行携带者筛查,以明确受检者致病变异基因的携带情况后进行生育指导。本文从携带者筛查的发展,开展扩展性携带者筛查的关键注意事项,探讨全面开展扩展性携带者筛查对我国单基因遗传病防控的意义和面临的挑战。
-
-
刘广宝;
康冉冉;
王丽;
高媛
-
-
摘要:
微滴式数字PCR(ddPCR)技术是一种新型核酸检测方法,通过将含有靶分子的反应体系均分到大量独立的反应单元进行扩增,并根据阳性比例和泊松分布原理对靶分子进行绝对定量分析。与传统PCR技术相比,ddPCR具有高灵敏度、高精确度及绝对定量等优点,近年来得到迅速发展,广泛应用于肿瘤、微生物等检测等领域。本文主要在介绍ddPCR基本原理的基础上重点概述其在染色体及单基因遗传病等产前诊断领域的应用进展。
-
-
陈晴晴;
冼嘉嘉;
王燕超;
何健淳;
何文智;
李少英;
黎青
-
-
摘要: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的人群有异常血红蛋白病,其中2.9%是地贫引起的。每年约有300000~400000例异常血红蛋白疾病的婴儿出生;。在中国,地贫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以“两广”及海南为高发区,广东省α和β地贫的人群基因携带率分别是8.53%和2.54%。
-
-
宋正阳;
蒋春明
-
-
摘要:
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种组学数据相结合的多组学技术已成为理解遗传病生理病理机制的一种越来越普遍的技术方法。这些技术推动了医学科学的进步,逐渐被应用于临床实践。由于单一组学技术均不能完全解读人类疾病的复杂性,因此多组学技术联用已经成为一种全面理解生命活动和人类疾病的生物学过程的方法。本文主要综述了多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在人类单基因遗传病中的应用现状,并讨论组学技术在临床实践中面临的技术挑战。
-
-
杨涵;
张越;
毛华伟
-
-
摘要:
慢性肉芽肿病(chronic granulomatous disease,CGD)是由于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 phosphate,NADPH)氧化酶复合物功能障碍所导致的免疫出生缺陷(inborn errors of immunity,IEI)。1954年Charles Janeway首次描述CGD,1967年明确其发病机制为细胞吞噬杀灭病原体能力缺陷。CGD是一种单基因遗传病,根据2019年IUIS分类,目前已经发现6种主要突变基因,包括CYBB、CYBA、CYBC1、NCF1、NCF2、NCF4,除CYBB基因突变为X连锁隐性遗传之外,其余5种均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
-
吴积宝;
冯刚华;
贺玉磊;
夏明万
-
-
摘要:
cqvip:患者,男,30岁,因“突发左侧肢体无力2天”入院。患者2天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躯体突然向左侧倾倒,上肢上抬困难,下肢行走拖曳,无意识障碍、头晕、头痛,无饮水呛咳、吞咽困难,无肢体抽搐等。遂就诊于当地医院,行头颅CT检查结果考虑“急性脑梗死”,口服阿司匹林肠溶片100 mg每日1次、氯吡格雷75 mg每日1次抗血小板聚集等相关治疗后,症状有所好转。
-
-
汪慧君;
林志淼
-
-
摘要:
进行性对称性红斑角化症(PSEK)包含一组临床及遗传学异质性较强的疾病,既往研究认为GJB3和GJB4是其主要致病基因.随着遗传学研究快速进展,国内外团队近年陆续发现PSEK的全新致病基因GJA1、KDSR、KRT83、TRPM4,促使PSEK的临床特征和遗传学发病机制得到进一步认识.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皮肤科医生既往普遍将长岛型掌跖角化症误诊为PSEK,随着长岛型掌跖角化症致病基因被发现,两种疾病的区别应逐步得到认识.
-
-
汪洋
-
-
摘要:
单基因遗传病遗传方式的判断,对于解决有关遗传病方面的题目有很重要的作用,一般都放在题首.只有正确地判断遗传方式,才能进一步写出个体的基因型和表现型,计算相关概率,而概率的计算方法对于快速准确地得出答案尤为重要.
-
-
赵琼珍;
康苏;
张兆肖;
刘若男;
袁琳琳;
黄卫东
-
-
摘要:
目的 探讨孕前扩展性单基因病携带者筛查(PEC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至2020年5月于新疆佳音医院辅助生殖治疗前行PECS的不孕不育夫妇的临床资料,对其单基因病携带率、筛出致病基因种类、夫妻双方携带同一致病变异的发生率及不同民族的携带率和携带致病基因种类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共有1777例不孕不育症患者接受了PECS,包括812对夫妇双方同时接受筛查,涵盖15个民族,以汉族人群为主(1103,62.07%).致病基因在入组人群中总携带率为18.23%,致病基因携带率最高的两种遗传病为血色素沉着症1型(3.88%)和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型(3.38%).汉族人群中致病基因携带率最高的遗传病为常染色体隐性耳聋1A型(3.81%),维吾尔族人群中致病基因携带率最高的遗传病为血色素沉着症1型(6.80%).研究检出致病变异共240种,居于前3位的变异分别是H FE基因、GJB2基因和UGT1A1基因.共检出46对高风险夫妇(5.67%,46/812),进行遗传咨询后其中13对(28.26%,13/46)选择胚胎植入前单基因病遗传检测(PGT-M).结论 在进行生殖治疗之前,建议基于孟德尔疾病的地区性流行及严重程度,考虑进行携带者筛查和遗传咨询.
-
-
Xiaoliang Xie;
谢晓亮
- 《中国工程院2015国际工程科技发展战略高端论坛——中国分子诊断技术暨第六届中国分子诊断技术大会》
| 2015年
-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单分子技术迅猛发展,单分子实时成像技术使得能够实时观察分子反应过程.单分子技术在生物学中具有很大的意义.利用单分子技术实时观察活细胞内的基因表达,为分子生物学的中心法则——转录和翻译的过程——提供了定量的描述.从2007年开始,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测序成本迅速下降,但是从单细胞均一地扩增出基因组DNA一直是全基因组测序中的主要问题.开发的新型单细胞全基因组扩增技术——多重退火循环扩增法(multiple annealing and looping-based amplification cycles,MALBAC)有更好的拷贝数变异检测精度、更低的等位基因脱扣率.MALBAC技术在单个精子染色体扩增等生殖医学中的应用证实了它在生殖医学中的巨大应用价值.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乔杰教授利用MALBAC技术进行胚胎遗传诊断的相关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了MALBAC技术可以帮助避免单基因遗传病的发生,提高体外授精(IVF)的准确率和健康婴儿的出生率.
-
-
张建国
- 《中国遗传学会第九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
| 2013年
-
摘要:
我国每年出生缺陷新生儿总数约90万,给全国医疗体系带来了沉重的负担.降低出生缺陷已纳入《国家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国民健康行动计划"的重点项目,将预防出生缺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列为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需求.2005年诞生并发展至今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是生物学领域的一项重大技术革命.特别是在单基因病研究领域,高通量测序技术加快了致病基因的鉴定,从而推动了基因检测等临床转化应用的发展.对单基因病进行大规模的基因发现和验证,其研究成果可以迅速推广并应用于临床,可提前发现并预防先天缺陷的患儿出生,大大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提高人民幸福指数.在高通量测序平台上综合开展孕前、孕产期和婴幼儿期不同阶段的危险因素识别、风险评估、监测预警以及早期干预等关键技术研究,形成单基因遗传病的三级预防整体技术方案是降低出生缺陷的关键.通过新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推动单基因遗传病的研究发现,从而推动遗传类疾病的转化应用开发,从根源上降低缺陷儿童的出生率,让科学技术切实转为服务。
-
-
张晓莉;
府伟灵;
赵红霞;
孟晓红;
黄军富
- 《中国检验医学中青年论坛》
| 2005年
-
摘要:
视网膜色素变性(retinitispigmentosa,RP)是视网膜感光细胞和色素上皮细胞变性导致夜盲和进行性视野缺损的一组最常见的致盲眼底病.RP同时又是具有遗传异质性的单基因遗传病,目前已证实的人类RP遗传位点已多达30多个,其中视紫红质(rhodopsin,RHO)基因由于其编码的蛋白仅在视杆细胞中专一性表达,并且基因也定位于常染色体显性遗传RP(autosomaldominantRP,ADRP)的一遗传位点3q21-24,从而成为了RP分子缺陷研究的第一个候选基因.为明确RHO基因在我国ADRP患者中的突变情况,且也为能发现更多的RP致病突变,本研究应用PCR-CSGE(构象敏感凝胶电泳)和DNA测序技术对27例ADRP先证者进行了RHO基因全编码区突变的筛选与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