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

分子诊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885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6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172457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国际检验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4种,包括2017第十九届中国科协年会、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等;分子诊断的相关文献由2101位作者贡献,包括兰风华、张涛、黄梁浒等。

分子诊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6 占比:0.36%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172457 占比:99.59%

总计:173171篇

分子诊断—发文趋势图

分子诊断

-研究学者

  • 兰风华
  • 张涛
  • 黄梁浒
  • 徐湘民
  • 杨渤生
  • 唐北沙
  • 徐骞
  • 李金明
  • 王志红
  • 雷小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莹; 钱美齐; 邱雪
    • 摘要: 阿尔兹海默症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严重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之一。阿尔兹海默症患者的大脑表现出两种主要的神经病理改变:老年斑和神经纤维缠结,其典型临床症状包括记忆丧失、情绪改变、认知能力下降、说话、写作、行走困难等。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对通过早期干预策略延缓疾病或改变疾病进程甚至预防疾病都至关重要。该文综述了与阿尔兹海默症相关的蛋白、基因、miRNA、补体系统、激肽系统以及金属离子等生物标志物,总结了现阶段阿尔兹海默症的临床诊断方法和检测试剂盒。由于目前临床诊断方法的有创性和高昂的费用,迫切需要简单快速、创伤性小的分子诊断技术。该文列举了基于免疫反应、荧光、探针成像、电化学、纳米材料和miRNA等发展的新型检测技术,这些分析手段为阿尔兹海默症的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 王玳玮; 王筠; 赵宋礼; 曾健; 胡铭慧; 许特; 江波涛; 董蕾; 盛司潼
    • 摘要: 在口腔、食管和结直肠癌病灶中,TATA序列结合蛋白相关因子1(TATA-box binding protein associated factor 1 like,TAF1L)、stomatin家族蛋白1(stomatin-like protein 1,STOML1)和stomatin家族蛋白2(stomatin-like protein 2,STOML2)存在异常表达.为探究它们在消化系统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机理,利用6种消化道肿瘤(食道、胃、结肠、直肠、肝脏和胰腺)及癌旁组织的微陈列芯片,通过多重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比对分析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在癌与癌旁组织的差异表达及与癌变的关联.结果发现,STOML2在食道、胃、结肠、直肠、肝脏和胰腺这6种消化系统癌组织中均呈显著性高表达(P<0.001),而同一家族成员STOML1则仅在食管癌和肝癌组织中表达明显增高(P<0.005).另外,除胰腺癌灶外,TAF1L在其余5种消化系统癌组织中也呈现高表达(P<0.005).同时,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均与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键蛋白质MMP9有共定位现象.由此表明,3种蛋白质TAF1L、STOML1和STOML2在多种癌组织中可能具有广泛的促癌作用.由于3种蛋白质在多种癌组织的表达水平不同,说明它们各自存在着组织特异性,且具有不同的功能使命,需进一步研究TAF1L、STOML1和STOML2这3种蛋白质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发生发展过程中各自的分子病理学潜能,如能将它们打造成用于精准诊疗和预后判断的新型分子标志物,此研究结果将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魏谭伟
    • 摘要: 先天性无虹膜症是一种眼部虹膜组织高度发育不良导致视功能严重异常的遗传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主要与调控虹膜发育的基因表达有关,其中最重要的调控基因是人类配对盒基因6(PAX6)。在眼部发育过程,PAX6由于各种原因发生基因突变导致表达异常,引起虹膜组织先天发育不良,导致无虹膜症的发生,严重影响人类视觉功能。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于先天性无虹膜症致病基因PAX6的研究有很大的进展,本文对先天性无虹膜症的主要致病基因PAX6基因及其分子诊断方法作一综述,以期为先天性无虹膜症的基因靶向治疗提供理论基础。
    • 殷启凯; 刘文婧; 王国玮; 张维嘉; 付士红; 韩坤; 许崇晓; 许松涛; 李樊; 刘亚宁; 何英; 王振海; 聂凯; 王环宇
    • 摘要: 目的建立马达里亚加病毒(Madariaga virus,MADV)早期且快速的TaqMan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检测方法。方法从GenBank中下载MADV基因序列,根据多序列比对结果选择MADV的NSP1基因中的高保守序列片段设计引物与探针,利用体外转录的RNA标准品建立了MADV的绝对定量分析模型,并进行灵敏度和特异性评价以及重复性验证。结果该检测方法的灵敏度为1.0×10^(2)拷贝/反应,与其它虫媒病毒无交叉反应,重复性检测变异系数均小于1.5%。通过本研究建立的快速检测方法对源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浙江省和云南省的共计81份不明原因脑炎病例血清标本及161批库蚊标本进行了测定,检测结果均为阴性。结论成功建立了MADV TaqMan RT-PCR的快速检测方法,可应用于实验室的早期检测。
    • 李甜; 李娜
    • 摘要: 簇状规则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RISPR)和CRISPR相关蛋白(Cas)不仅在基因工程领域炙手可热,而且正发展成为核酸精准检测领域的新利器。得益于Cas蛋白对核酸序列的特异性识别以及部分Cas蛋白的附属切割活性,Ⅱ类CRISPR/Cas系统在体外诊断及现场即时检测领域独具优势。该综述简要介绍了CRISPR/Cas系统的工作机理,重点总结了近3年基于不同信号读出方式的CRISPR/Cas生物传感平台在分子诊断领域中的应用。
    • 战佳兴; 文雪霞; 张莹
    • 摘要: 病毒性传染病尤其是新发和再发病毒性传染病一直是人类和动物健康的重大威胁,而开发准确、快速、便捷的诊断方法有利于病毒性传染病的有效防控。CRISPR-Cas系统是当前应用广泛的基因编辑技术。近年来,有些类型CRISPR-Cas系统已在传染性病原微生物的分子诊断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其与核酸扩增、荧光标记等技术结合建立的检测方法准确、灵敏度高、操作简便,不需要很复杂的设备,适宜用于疫病的现场快速诊断。论文综述了CRISPR-Cas系统Ⅱ型CRISPR-Cas9、Ⅴ型CRISPR-Cas12和Ⅵ型CRISPR-Cas13技术的作用机制及其在病毒性传染病诊断中的应用,以期为病毒性传染病的诊断和防控提供参考。
    • 陈晴晴; 冼嘉嘉; 王燕超; 何健淳; 何文智; 李少英; 黎青
    • 摘要: 地中海贫血(简称“地贫”)是最常见的单基因遗传病之一,世界范围内大约有5%的人群有异常血红蛋白病,其中2.9%是地贫引起的。每年约有300000~400000例异常血红蛋白疾病的婴儿出生;。在中国,地贫存在地区差异性分布,其中以“两广”及海南为高发区,广东省α和β地贫的人群基因携带率分别是8.53%和2.54%。
    • 陈阳天; 王遵亮
    • 摘要: 自动化核酸提取技术对于核酸扩增和高通量测序等分子检测应用至关重要。当前,大部分商用自动化核酸提取仪主要以磁分离技术为主,采用高度集成的封闭式结构设计方案,成本高,且不利于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下使用。此外,核酸样本处理功能模块一旦固定,便很难根据需要对其功能更新和拓展。为了应对上述挑战,该文在基于“快速复制原型机(RepRap)”开源项目的低成本3D打印平台上,设计并构建了一套桌面式8通道自动化核酸提取系统。采用RepRap开源设计,系统模块功能的设计更快速、灵活,可编程,可以根据需要及时进行迭代更新,缩短了系统的研制和测试周期。在开发的系统中,加热、机械运动和8通道磁分离模块功能可与开源3D打印硬件无缝集成。其中,将8通道磁分离模块直接替换3D打印平台的热挤出机,通过G-code编程,可实现自动化核酸提取的高精度定位和机械运动控制。此外,该系统为自动化核酸提取开发了专用实验方案和控制软件。其中,三轴运动平台和核酸提取模块分别由上位机和模块驱动电路进行有效控制;加热模块由4个专门设计的铝制加热底座和3D打印机原有的加热板组成。加热底座通过与96深孔板适配,使深孔板贴合在加热板上,可实现较高的热转换效率。该研究以λDNA为标准核酸样品,对系统的核酸提取纯度、提取效率(一致性和稳定性)进行分析,验证了系统的提取性能。结果显示,该系统对高浓度样品的提纯性能和效率优于低浓度样品。该系统还实现了大肠杆菌细胞质粒DNA的自动提取,进一步展示了其对于真实细胞样本纯化的有效性。该文研制的核酸提取系统有望为在实验室之外的资源有限环境中进行现场快速分子检测(POCT)提供一种经济有效的手段。
    • 白桦(综述); 童永清; 郑红云(审校)
    • 摘要: 分子诊断为遗传病诊断的重要手段,因其具有直接诊断性、高特异性、灵敏性、早期诊断性的特点,弥补了表型诊断的不足而被广泛应用。遗传病的分子诊断是利用分子遗传学技术在DNA或RNA水平上对某一基因进行突变分析,从而对特定疾病进行诊断。分子诊断技术包括传统的细胞遗传学技术和现代分子诊断技术。常规的细胞遗传学技术包括染色体核型分析、荧光原位杂交技术等,而现代分子诊断技术主要有染色体微阵列分析、一代测序、高通量测序及质谱分析等,每一种技术都有其优缺点,只有将其有效整合,优势互补,才能最大程度识别遗传病的变异类型,真正实现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使患者获益。
    • 赵清; 张毅; 王波
    • 摘要: 实习是检验医学本科生职业生涯的开始,对其知识体系和技术体系的建立有巨大帮助作用。近年来,分子诊断学发展迅速,各种理论和技术层出不穷,而检验医学本科生的分子诊断教学内容更新较慢,且分子诊断实习时间较短,导致教学效果差。该文根据科室的经验,把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PBL)教学法引入检验医学本科生分子诊断实习教学中。首先精心设计不同难度PBL案例,然后通过案例背景知识点的提前预热及PBL案例的分组讨论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并在实验室操作PBL案例中的分子生物学技术以提升学生的操作技术水平,最后鼓励学生结合实习经历去设计新的PBL案例,激发学生探索临床分子诊断技术的兴趣,从而为后续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