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染色体病

染色体病

染色体病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347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妇产科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7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610117篇;相关期刊170种,包括生物学教学、遗传、婚育与健康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全国遗传性疾病诊断与优生咨询研讨会、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2011年度北京市电子显微学研讨会暨第八届全国实验室科学管理交流会等;染色体病的相关文献由85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颖、任景慧、林琳华等。

染色体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37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10117 占比:99.94%

总计:610463篇

染色体病—发文趋势图

染色体病

-研究学者

  • 张颖
  • 任景慧
  • 林琳华
  • 王树玉
  • 田丹
  • 蔡艳
  • 高青
  • 余关键
  • 余小平
  • 刘权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珺; 张欣; 田明达; 黄华
    • 摘要: 遗传性疾病是儿科学教学大纲规定的必学内容,主要包括染色体病和遗传性代谢病,虽然其发病率低,但其致残率高,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其较罕见,临床上漏诊、误诊率高。提高医学生对于此类疾病的认知,掌握最新的诊断和治疗技术,对于提高遗传性疾病的整体诊治水平,具有重大意义。我们精选教学内容,选择一种最常见的染色体疾病—21-三体综合征作为重点讲解内容;遗传代谢病病种类繁多,早期确诊干预治疗,可以减轻损伤,降低并发症,我们选择苯丙酮尿症、肝豆状核变性作为重点讲解内容,课堂教学及课外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结合,使得教学精彩生动,让学生们对知识要点掌握得更牢固,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等,对遗传性疾病的临床教学进行了探索与实践。遗传性疾病发病率低、病种多、临床表现复杂,如何利用现有的一切资源,发挥临床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医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提高该类疾病的总体诊治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 王金; 王鹏; 王美烨
    • 摘要: 目的探讨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诊断儿童克氏综合征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9年1月~2020年12月门诊和住院送检的临床患儿外周血为研究对象,运用FISH技术检测性染色体,检测后对发现的8例克氏综合征患儿临床表现和遗传学特点进行分析。结果8例克氏综合征患儿的社会性别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7岁,多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发育异常,FISH结果显示8例患儿的性染色体为47,XXY和嵌合型47,XXY/46,XY,与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一致。结论FISH技术在儿童克氏综合征的诊断中具有较好的价值,可为该疾病的诊断提供参考。
    • 王丽容; 周娟; 黄海英
    • 摘要: 染色体微缺失微重复综合征是一类较常见的染色体病,其检测在儿科、出生缺陷的防控和肿瘤领域有极其重要的意义[1~3]。临床主要通过产前诊断来避免因染色体异常导致的严重缺陷的胎儿出生。染色体微阵列分析(Chromosome microarray analysis technology,CMA)是一种全新的分子核型分析技术,在产前诊断中发挥重要作用[4~6]。4q31.1q35.2微重复伴15q26.3微缺失,是一种罕见的微重复微缺失综合征。我院收治的1例该综合征新生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喂养困难、宫外生长发育迟缓,小颌畸形,四肢短小,双手通贯掌。
    • 唐佐青; 范博; 贾佩溪; 王晶
    • 摘要: 《医学遗传学》是一门桥梁学科,在医学遗传学教学中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对接也成为重要的教学课题。首都医科大学医学遗传学系在人类染色体核型分析教学PPT软件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利用主流微信小程序开发微聊核型移动平台,力图帮助学生有效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课堂上相关染色体知识的复习和巩固,从而让学生对染色体形态结构和相关疾病的发生机制有更为深刻地理解。文章论述了微信小程序作为搭建平台的优势,并展示软件的构建设计、开发流程及其最后效果和使用反馈。根据学生的反馈将在后续进行进一步提升。微聊核型分析小程序的开发和使用在日渐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下,可有效提高专科医学遗传学的教学质量,从而为信息化时代下本专科临床学的教育提供一定的指导意义。
    • 范新萍; 岳育红; 龚丽芸; 曹广明; 唐国栋; 马红艳; 路军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染色体核型分析联合拷贝数变异测序(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在孕中晚期产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2年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产前诊断中心就诊、具备产前诊断指征且接受羊膜腔穿刺的孕妇343例,采用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技术进行产前诊断,比较二者单独及联合应用的诊断结果。结果羊水染色体核型分析和CNV-seq同时检出了染色体数目异常14例,核型分析额外检出嵌合体1例和平衡易位3例,CNV-seq额外检出7例致病性拷贝数变异、1例可能致病性拷贝数变异和17例临床意义未明变异,CNV-seq的异常检出率(11.37%,39/343)高于染色体核型分析(5.25%,18/343),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染色体核型分析与CNV-seq技术各具优势,二者的检测结果可以相互印证。在染色体低比例嵌合、平衡易位及倒位等方面,染色体核型分析更具优势,而CNV-seq可以检出微缺失、微重复,弥补核型分析的不足;但在临床上要依靠大量数据的积累和对最新文献的跟进,尽可能减少临床意义未明变异报告的产生。联合应用两种检测方法可降低漏诊率,有效提高产前诊断的质量。
    • 张艳萍; 高璐; 王菊; 刘娜; 俞冬熠
    • 摘要: 目的 分析1例罕见核型Emanuel综合征胎儿的染色体核型,明确其遗传机制。方法 对对因NIPT提示[Hg19]11q23.3q25(116.51-132.86Mb)x3的孕妇行羊膜腔穿刺、胎儿染色体G显带分析和染色体微阵列技术(CMA)检测。结果 胎儿染色体核型:47,XN,t(11;22)(q23;q11.2),+der(22)t(11;22),CMA:22q11.1q11.21(116,888,899-20,116,230)x3,11q23.3q25(116,683,754-134,937,416)x3;胎儿22q11.1q11.21片段三倍重复涉及ISCA-37393(OMIM 115470)、TBX1(OMIM 602054)、PEX26(OMIM 608666)等37个OMIN基因,胎儿11q23.3q25区段重复涉及CBL(OMIM 165360)、DDX6(OMIM 600306)、Nectin1(OMIM 600644)等128个OMIN基因,提示该胎儿为Emanuel综合征患儿。结论 该罕见Emanuel综合征胎儿染色体核型为47,XN,t(11;22)(q23;q11.2),+der(22)t(11;22);衍生的22号染色体导致22q11.1q11.21区段三倍重复和11q23.3q25区段三倍重复,涉及的基因主要有ISCA-37393、CBL等。
    • 郝娜; 田晓彤; 周京; 戚庆炜; 蒋宇林; 周希亚; 刘俊涛
    • 摘要: 目的 探讨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分析在产前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年4月至2019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产前诊断中心进行早孕期绒毛活检及细胞遗传学检测的1 70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培养成功率及染色体异常率,并对其诊断指征进行分析.结果 1 702例绒毛组织标本中,培养成功1 602例,成功率为94.12%.穿刺的临床指征中以高龄妊娠(43.60%)和单基因病史(29.14%)为多见.检出染色体核型异常共161例,异常率10.05%,其中纯合型异常核型有153例,嵌合型异常核型有8例,包括21-三体53例、18-三体39例、13-三体10例、性染色体异常31例、其他常染色体数目异常9例、染色体结构异常17例、多倍体2例.染色体异常发生率最高的是夫妻染色体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9.13%(9/23);其次是早孕期超声异常组,染色体异常率35.14%(110/313);单基因病产前诊断的464例样本中,检出6例染色体异常.1 702例绒毛样本中取材后胎儿丢失5例,流产率0.29%.结论 早孕期绒毛活检及核型分析能够有效提前产前诊断时间,尤其适用于单基因病孕史及早孕期超声异常的产前诊断.绒毛组织培养可以获得较高的培养成功率,失败原因多见于样本量少及细胞活性欠佳.绒毛染色体嵌合时要警惕胎儿与胎盘染色体不一致的情况.
    • 谢宏波; 王艳; 赵豫梅; 张皓炜; 付佳; 毛玉熠; 韩睿
    • 摘要: Bardet-Biedl综合征(BBS)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为探讨BBS的临床特点、发病机制及诊治,回顾性分析1例男性BBS患者的病史资料和辅助检查报告,并复习相关文献.本研究中,患者27岁男性,临床表现有多指(趾)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严重者失明)、肥胖、智力发育迟缓、性腺发育不全、糖耐量异常.应提高对BBS的认识,注意鉴别诊断,避免漏诊误诊.
    • 胡玲
    • 摘要: 目的 通过探究产前筛查对降低活产儿中出生缺陷的效果进行分析,提出新的产前诊断的模式,探讨干预措施.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8月在河南息县人民医院进行产前筛查同时住院的13 020例产妇.采用有计划、周详、完整的产前筛查、产前诊断服务,分析筛查结果,观察应用产前诊断流程的准确性,患者的依从性、满意度,讨论产前筛查重要性.结果 出生缺陷构成情况比较,观察组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2.47%(322/13 020),对照组为2.22%(286/12 8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前筛查终止妊娠后活产儿出生缺陷总发生率为14.0%(45/322),明显少于对照组[35.0%(100/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产前筛查前依从性相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产前诊断流程后,观察组患者依从性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满意度[90.1%(290/322)]明显高于对照组[79.0%(226/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产前筛查作为检查胎儿是否患有先天性缺陷以及严重遗传病的重要方法,具有减少出生缺陷及染色体病患儿的比例的重要作用,产前诊断流程提高了产前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代鹏; 赵干业; 郜珊珊; 陈绍宁; 张凤敏; 郭婉莹; 孔祥东
    • 摘要: 目的 探讨产前筛查的孕妇是否必要选择扩展性无创产前检测(expanded non-invasive prenatal testing,NIPT-plus).方法 对比分析50例孕妇NIPT和NIPT-plus检测的测序数据量、胎儿游离DNA浓度、产前诊断结果和妊娠结局等.结果 NIPT-plus与NIPT相比,胎儿游离DNA浓度相近,测序数据量提高了4.4倍.NIPT能够检测出NIPT-plus提示的4例21-三体、2例18-三体和9例性染色体非整倍体(sex chromosome aneuploidies,SCAs)高风险,漏检1例-18三体,无法检测出罕见染色体非整倍体(rare chromosome aneuploidies,RCAs)和染色体微缺失/重复综合征(microdeletion/microduplication syndrome,MMS).NIPT-plus对21-三体、18-三体、SCAs、MMS和RCAs的PPVs分别为100%、100%、44.4%、30.4%和0%.NIPT对21-三体、18-三体和SCAs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0%、100%和44.4%.结论 孕妇有必要选择NIPT-plus,以提高常见的染色体三体、SCAs和MMS的检出率,降低出生缺陷率.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