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合氧化物

复合氧化物

复合氧化物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3年内共计36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91篇、会议论文147篇、专利文献1665942篇;相关期刊266种,包括材料导报、功能材料、石油化工等; 相关会议98种,包括第九届全国工业催化技术及应用年会、第十八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第六届全国环境催化与环境材料学术会议等;复合氧化物的相关文献由6762位作者贡献,包括方亮、贺泓、宋锡滨等。

复合氧化物—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91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147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65942 占比:99.95%

总计:1666780篇

复合氧化物—发文趋势图

复合氧化物

-研究学者

  • 方亮
  • 贺泓
  • 宋锡滨
  • 赵震
  • 胡长征
  • 何丹农
  • 河里健
  • 李纯纯
  • 焦英训
  • 倪向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邓志勇; 王馨雨; 刘源; 李文杰; 林慧博; 钟雨浠; 毛志毅
    • 摘要: CO_(2)是典型的温室气体,过度排放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严重危害。利用CO_(2)和甲醇为原料直接合成碳酸二甲酯(DMC)是近年来CO_(2)清洁转化的研究重点,其中CO_(2)活化难度高和甲醇转化率低是现阶段研究的难点。综述了CO_(2)和甲醇合成DMC的催化机理,重点介绍了不同种类催化剂催化CO_(2)和甲醇直接合成DMC的研究进展。分析发现,可以通过引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改变制备方法以及掺杂酸碱性物种等方式调变催化剂表面酸碱性和氧空位,从而有效活化CO_(2),最终提高催化活性。在目前研究的催化剂中,金属氧化物催化剂因具有形貌可控、表面酸碱性可调及易于掺杂等优点,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催化剂之一。
    • 张思思; 张晟; 洪霞
    • 摘要: 研究了Ti-IF浸入式水口堵塞的结构组成和形成机理。堵塞物从外层向基底从疏松到致密,成分主要为复合氧化物和Al2O3夹杂物。由于浇注过程中的氧化反应以及钢液中氧化物与中间包工作层耐材的反应一直存在,使得铝、钛氧化物以及以其为基础的复合氧化物不断生成并在浸入式水口底部沉积,最终形成了堵塞,通过优化钢液成分、强化保护浇注等措施,缓解了水口堵塞问题,稳定连浇炉数从6~8炉提高到10~12炉,效果显著。
    • 冉书明
    • 摘要: 以高纯度La_(2)O_(3)、MgO、SrCO_(3)、CeO_(2)和Ta_(2)O_(5)为原材料,采用多步高温固相烧结法制备了Sr_(3)La_(3)Ce_(7)Ta_(2)O_(26.5)和Mg_(3)La_(3)Ce_(7)Ta_(2)O_(26.5)氧化物,研究了其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热物理性能。结果表明:所合成的氧化物具有单一焦绿石结构,其显微组织致密,晶界清晰,元素种类和原子比与化学式基本一致;Sr_(3)La_(3)Ce_(7)Ta_(2)O_(26.5)的热膨胀系数大于Mg_(3)La_(3)Ce_(7)Ta_(2)O_(26.5),二者在1000°C时的热膨胀系数分别是11.6×10^(-6),11.37×10^(-6) K^(-1),明显大于7YSZ的9×10^(-6) K,并且二者在高温下均具有良好的晶体结构稳定性;Sr_(3)La_(3)Ce7Ta_(2)O_(26.5)和Mg_(3)La_(3)Ce_(7)Ta_(2)O_(26.5)在1200°C时的热导率分别为1.68,1.87 W·m^(-1)·K^(-1),均低于7YSZ的2 W·m^(-1)·K^(-1);Sr^(2+)较大的离子半径和原子质量导致Sr_(3)La_(3)Ce7Ta_(2)O_(26.5)的热导率低于Mg_(3)La_(3)Ce_(7)Ta_(2)O_(26.5);合成氧化物的热导率和热膨胀系数均满足热障涂层的要求。
    • 烟征; 牟海峰; 刘阳; 顾青华; 可欣
    • 摘要: 采用先电沉积后水热的方法将WO_(3)负载于钛网上,后续采用电沉积负载CeO_(2)制备CeO_(2)-WO_(3)/Ti催化剂用于柴油车尾气选择性催化还原(NH_(3)-SCR)脱硝。通过固定床反应装置检测催化剂脱硝性能,考察了电沉积CeO_(2)时间对催化剂脱硝性能的影响,结合SEM、XRD、XPS、H_(2)-TPR、NH_(3)-TPD和原位红外光谱等表征手段分析反应机制。结果表明,在WO_(3)表面进行20 min电沉积CeO_(2)的双组分催化剂NO_(x)转化率提升最明显,在200°C时已达到91.89%,250−350°C均为100%。双组分催化剂表面负载了WO_(3)纳米棒以及高度分散的CeO_(2),CeO_(2)的负载引入Ce^(3+)并提高了催化剂化学吸附氧所占比例,但样品对应氧化还原能力没有明显提升。中温段(250−350°C)脱硝性能提高的主要原因是复合后CeO_(2)的引入有效增加了弱酸以及中强酸位点数量。
    • 田宏宇; 倪术荣; 于祺; 李海岩; 刘玉佩
    • 摘要: 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领域使用的加氢处理催化剂主要为负载型催化剂,由催化活性组分、助剂和载体3种成分构成,其中载体在加氢处理催化剂中作用至关重要.文中分类介绍了单组分氧化物载体、复合氧化物载体及分子筛的研究进展,论述了催化剂载体骨架结构、织构性质、形貌结构、酸活性种类及数量对催化反应的作用影响,总结了多种催化过程应用进展,根据不同催化反应特征,调控催化剂载体表面酸性质、骨架结构等特征,以提高催化效率,为加氢处理催化剂载体的进一步创新提供参考.
    • 刘雯雯; 兰玉婷; 杨新宇; 苗雨欣
    • 摘要: 水滑石和与其相关的类水滑石化合物是一种新型的无机材料,通常都具有层状结构,通过调节水滑石的组成和结构可以制备不同纳米功能材料.本文对纳米水滑石和类水滑石材料结构上的特征、制备方法以及应用进行了综述,并结合自己的研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
    • 张有忠
    • 摘要: 加氢脱硫催化剂的应用可以很好的解决石油炼制过程中硫含量超标问题,很好的适应了我国原油劣质化的现状与需求,但是,根据实际应用的经验来看,传统的加氢精制脱硫催化剂是无法满足深度脱硫的要求的,所以真正意义上开发出高质量的加氢精制脱硫催化剂是促进生产的关键.本文首先介绍了复合氧化物在柴油加氢精制脱硫催化剂中的应用原理与研究背景,其次分别对铝基复合氧化物、钛基复合氧化物以及其他多种类型复合氧化物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可以有效提升催化剂的应用水平,为柴油加氢领域的高速、高效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 刘振新; 赵晨曦; 贾高鹏; 田红美; 高玉集; 邢宇
    • 摘要: 制备了铝氧化物(Al-O)基体分别与Mn或碱土元素构成的复合氧化物型高温钝化系列载体,担载Fe-K后制成Fe-K2 O/MAl2 O4(M为Mg、Ca、Sr、Ba、Mn)催化剂,用于费-托合成反应.采用X射线粉末衍射(XRD)、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OES)、N2物理吸附、CO2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CO2-TPD)、场发射电子显微镜等分析方法表征了Fe-K2 O/MAl2 O4催化剂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固定床加压反应器进行了催化剂的合成气费-托转化催化性能评价.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种类(Mg、Ca、Sr、Ba、Mn)造成Fe-K2 O/MAl2 O4催化剂的CO2-TPD高温脱附峰面积占总脱附峰面积百分比、高温脱附峰温度等出现显著差异.对Fe-K2 O/MAl2 O4催化剂来说,表面碱性位的碱性越强,则催化剂的活性越高.发现所制备的5种Fe-K2 O/MAl2 O4催化剂的C2~C4烯/烷比、C-C偶合能力、低碳烯烃烃类选择性均与其CO2-TPD高温脱附峰温度大致呈反向关系,即当CO2-TPD高温脱附峰温度越高时,三者的数值将趋于越低.CO2-TPD高温脱附峰温度位于669~692°C的Fe-K2 O/MgAl2 O4、Fe-K2 O/MnAl2 O4催化剂比位于744~749°C的Fe-K2 O/CaAl2 O4、Fe-K2 O/SrAl2 O4、Fe-K2 O/BaAl2 O4催化剂更有利于促使反应生成低碳烯烃.
    • 刘振新; 高玉集; 赵晨曦; 贾高鹏; 田红美; 邢宇
    • 摘要: 制备了Fe/K、铬酸锌型载体担载Fe/K、锆酸锌型载体担载Fe/K以及参比催化剂沉淀铁等4种催化剂.使用XRD、ICP-OES、氮气物理吸附、场发射电子显微镜、二氧化碳化学吸附-程序升温脱附等手段对催化剂进行物化表征.在固定床加压反应器上测试了催化剂的合成气费-托反应性能.结果表明:与参比催化剂沉淀铁相比,锆酸锌型载体担载Fe/K的催化剂可将C2=—C4=烃类选择性提高55%;催化剂表面的中等强度碱性位具有促进C-C偶合、抑制加氢的作用,强碱性位则具有抑制C-C偶合、促进加氢的作用.费-托合成制低碳烯烃铁基催化剂的设计需要注重这2种不同强度表面碱性位的制衡问题.
    • 孟浩; 刘怡; 姚太仓; 周超; 戚国琴; 徐佳; 浦渊竞; 赵洁; 郭燏
    •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通过调节溶液pH(2· 11)制备一系列的Cu-Co-Ce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测试催化剂在甲苯催化燃烧反应中的性能.使用热分析、X线衍射分析、低温N2吸附-脱附分析、H2程序升温还原分析和X线光电子能谱对催化剂的结构和织构特性进行表征.研究pH对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表面氧浓度、晶粒尺寸、还原温度和甲苯催化燃烧活性的影响.结果 表明:随pH增大,催化剂的比表面积、表面氧浓度和甲苯转化率的变化趋势为先增大后略降低,而晶粒尺寸和H2程序升温还原峰的温度则出现相反趋势.Cu、Co、Ce氧化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强弱被认为是pH对催化剂影响的根本原因.pH=9的条件下制得的Cu-Co-Ce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展现最优的甲苯催化燃烧活性,当反应温度大于300°C时可实现甲苯的完全转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