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嗅球

嗅球

嗅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4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生理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014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解剖学杂志、中华创伤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九届全国遗传病诊断与产前诊断学术交流会暨产前诊断和医学遗传学新技术研讨会、第五届海内外华人神经科学家研讨会、北京同步辐射装置2005年学术年会暨学术委员会等;嗅球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钢、唐洲平、杭伟等。

嗅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5 占比:0.19%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10140 占比:99.81%

总计:110350篇

嗅球—发文趋势图

嗅球

-研究学者

  • 刘钢
  • 唐洲平
  • 杭伟
  • 邱建华
  • 刘智斌
  • 刘顺利
  • 叶树明
  • 张苏明
  • 张金玲
  • 杜继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垒; 张欣贤; 夏丹丹; 李德春
    • 摘要: 目的:采用磁共振成像探究中枢性性早熟(central precocious puberty, CPP)女童与健康女童左右侧及总嗅球体积大小之间有无差异。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临床诊断为CPP女童30例的MRI嗅球图像资料、收集相关临床资料,并选取同期健康女童40例的MRI嗅球图像资料。图像的采集均使用GE DISCOVERY MR750 3.0T磁共振,在冠状位T2加权FSE序列对嗅球进行扫描;得到的嗅球图像应用手工勾勒每层嗅球面积相加后乘以层厚得到总嗅球体积,并采用体表面积对嗅球体积进行校正。结果:CPP女童左侧嗅球体积为(27.95 ±3.42) mm3、右侧嗅球体积为(27.61 ±3.57) mm3、总嗅球体积为(55.56 ±6.83) mm3;健康女童左侧嗅球体积为(24.27 ±4.83) mm3、右侧嗅球体积为(23.70 ±4.53) mm3、总嗅球体积为(47.97 ±8.98) mm3,CPP女童与健康女童左侧、右侧及总嗅球体积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PP女童嗅球体积大于健康女童嗅球体积。
    • 陈垒; 张欣贤; 夏丹丹; 李德春
    • 摘要: 目的探讨正常儿童嗅球的磁共振扫描序列及体积测量方法,初步建立正常儿童嗅球体积的参考范围。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地对120例在徐州市中心医院及徐州市儿童医院体检儿童病例进行分析,按年龄分为4组,其中男童60例,女童60例,所有儿童均使用GE DISCOVERY MR7503.0 T磁共振冠状位T2加权快速自旋回波(fast spin echo,FSE)序列扫描获得嗅球影像,应用人工勾画边界并逐层相加的方法计算双侧嗅球体积。结果正常男童嗅球体积分别为左(21.97±0.50)mm^(3)、右(22.51±0.49)mm^(3)、总(44.78±0.95)mm^(3),正常女童嗅球体积分别为左(23.08±0.82)mm^(3)、右(22.33±0.76)mm^(3)、总(45.41±1.55)mm^(3),男童、女童左右侧嗅球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儿童左、右侧嗅球体积及总嗅球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0 T磁共振冠状位T2加权FSE序列能清晰地显示嗅球轮廓,可用于嗅球体积的测量研究;男童、女童左右侧嗅球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着年龄的增长,男童女童嗅球体积整体呈减小趋势;正常儿童嗅球体积范围的测定后续或可作为评价儿童嗅球病变的参考之一。
    • 袁玉; 马希珍; 宋宁; 谢俊霞
    • 摘要: 目的探讨鼻内滴注脂多糖(LPS)对小鼠嗅觉和嗅球及内侧前额叶皮质中轻链铁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C57BL/6小鼠16只,随机分为对照组和LPS组,每组8只。LPS组双侧鼻孔交替滴注1 g/L的LPS(每只10μL),对照组给予等体积的生理盐水,隔天1次,给药时长为3周。3周后测试两组小鼠的嗅觉功能,采用免疫印迹法检测嗅球中酪氨酸羟化酶(TH)的表达,并检测嗅球及内侧前额叶皮质中轻链铁蛋白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小鼠没有明显的嗅觉障碍;嗅球中TH表达无明显变化;嗅球中轻链铁蛋白表达升高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86,P<0.05);内侧前额叶皮质中轻链铁蛋白水平升高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391,P<0.05)。结论经鼻给LPS能够引起嗅球及内侧前额叶皮质中铁含量上升,但没有造成明显的嗅觉障碍及嗅球内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
    • 刘佳妮; 刘剑刚; 韦云; 罗增刚; 李浩; 王怡; 李琨
    • 摘要: 目的比较和探讨6月龄和12月龄的APP/PS1双转基因模型小鼠嗅球组织病理形态、超微结构特征、空间记忆能力的变化以及美金刚干预的作用。方法将SPF级3月龄雄性APP/PS1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月龄、12月龄的模型组(分别为命名为6-APP/PS1组、12-APP/PS1组)和盐酸美金刚(memantine hydrochloride,MEM)干预组(分别命名为6-MEM组、12-MEM组,MEM剂量均为2.60 mg/kg/d),每组10只。另设同龄C57BL/6小鼠作为空白对照组。MEM连续(分别自3月龄和9月龄)灌胃3个月,非MEM处理小鼠接受等容积纯净水灌胃。于6月龄和12月龄时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固定取材进行HE染色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嗅球病理组织形态,超薄切片染色后透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嗅球超微结构。结果水迷宫结果显示,与同龄的空白对照组比较,6-APP/PS1组和12-APP/PS1组小鼠的穿台次数、穿梭目标象限的时间及路程明显降低(均P0.05)。超微结构观察显示,与同龄的空白对照组比较,6-APP/PS1组突触结构出现肿胀,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及非对称性突触数量减少;12-APP/PS1组突触结构肿胀,非对称性突触及突触后致密物厚度无法观测。与同龄模型组比较,6-MEM组突触肿胀改善明显,突触后致密物厚度及非对称性突触数量增加;12-MEM组突触肿胀改善不明显,突触后致密物及非对称性突触无法观测。结论随月龄增加,不同时程的APP/PS1小鼠出现了阿尔茨海默病相关的行为学改变,同时伴随嗅球病理及突触特征的显著变化。MEM干预不仅改善空间记忆能力,还可增加6-APP/PS1小鼠嗅球的僧帽细胞数量,减轻突触结构损伤,早期干预的改善效果显著。
    • 李金飞; 丁雷; 王嘉玺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嗅觉训练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的疗效及其对嗅球体积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予甲钴胺片,0.5 mg/次,3次/d,口服;糠酸莫米松鼻喷雾剂喷鼻,50μg/喷,每侧鼻孔2喷,1次/d。观察组采用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嗅觉训练疗法。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嗅球体积变化,对2组进行安全性监测。结果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对照组分别脱落4、5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5.00%(27/36),对照组为42.86%(15/3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嗅球体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生命体征、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指标未见异常。结论针刺蝶腭神经节联合嗅觉训练可有效治疗上呼吸道感染后嗅觉障碍,并可显著增加患者嗅球体积。
    • 方侃; 胡怀明; 姜华军; 艾志兵; 周选民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嗅球切除对小鼠认知功能、内嗅皮质、海马体积及神经病理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雄性昆明小鼠6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不完全切除组、完全切除组,各20只.脑立体定位后,完全切除组在前囟前3.4 mm垂直插入刀片切断嗅束,不完全切除组在前囟前4 mm以同样方式切断嗅球.假手术组只开窗、不切除嗅球.在术后第6周末、第12周末,对三组分别进行行为学测试和T2WI脑扫描,之后取脑、制作标本,并检测内嗅皮质、海马匀浆液中可溶性淀粉样前体蛋白α(sAPPα)/β淀粉样蛋白42(Aβ42)含量及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结果:在第12周末,与假手术组比较,不完全切除组和完全切除组潜伏期(IP)、第1次穿越原平台位置的时间(EIP)延长、在目标象限活动的时间(TQT)缩短(P0.05).与第6周末比较,第12周末上述各观察指标,在假手术组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不完全切除组和完全切除组均有变化(P<0.05).结论:不同程度嗅球切除可导致小鼠认知功能障碍、内嗅皮质、海马体积萎缩及神经病理变化,通过嗅球摘除可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
    • 徐伟伟; 周小敏; 陈意林; 郭玮; 赵小贞; 徐剑文
    • 摘要: 探究短暂缺氧对3日龄大鼠嗅球内Wnt/β-catenin信号通路下游相关因子表达的影响,从神经保护层面出发为临床治疗早产儿缺氧性脑病提供基础实验依据。将3日龄SD大鼠不分雌雄随机分为缺氧组和对照组,缺氧组将大鼠置于含92%N_(2)+8%O_(2)的缺氧箱中2h建立短暂缺氧模型,对照组新生大鼠置于37°C环境下2h,不做任何处理。
    • 陈宁; 隋云鹏; 孟凡刚
    • 摘要: 目的 探讨SNCA基因在帕金森病早期病理生理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SNCA基因Ala53Thr碱基替换小鼠和野生型小鼠各10只,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法分离嗅球组织代谢产物,采用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聚类分析等筛选并验证代谢产物,代谢组学分析嗅球组织内源性代谢产物,并构建代谢通路图和网络图以明确相关代谢通路及差异内源性代谢产物之间的关系.结果 最终确定29个变量为差异代谢产物,其中,内源性代谢产物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维生素C、鞘磷脂、磷脂酰甘油和谷氨酸相对表达量在TG组有所上升(均P<0.05),且上述代谢产物的相对表达量与下调的差异代谢产物之间呈负相关;而磷脂、牛磺酸、缬氨酸、神经酰胺和γ-氨基丁酸(GABA)相对表达量在TG组有所下降(均P<0.05),且上述代谢产物的相对表达量之间呈正相关.相关代谢通路主要涉及牛磺酸和亚牛磺酸代谢通路,谷氨酰胺和谷氨酸代谢通路,维生素C代谢通路,磷脂酰甘油代谢通路,丙氨酸、天冬氨酸和谷氨酸代谢通路,包括牛磺酸、D-谷氨酸、维生素C、卵磷脂、溶血性磷脂酰胆碱[18∶2(9Z,12Z)]和GABA共6种标志性代谢成分.结论 本研究验证帕金森病早期即可出现嗅球组织病理变化,SNCA基因Ala53Thr碱基替换的直接作用导致磷脂类代谢改变,并引起神经功能紊乱.
    • 王恒; 王建礼; 杨晨希; 何娅婷
    • 摘要: 啮齿动物的犁鼻器和副嗅球与社会通讯和生殖行为有关,主嗅球影响其觅食行为.达乌尔黄鼠(Spermoph-ilus dauricus)是一种具有较低社会行为的储脂类冬眠动物.本研究用组织学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探究了其犁鼻器和副嗅球的结构特点及嗅球神经元活动对季节变化的适应.结果 发现,达乌尔黄鼠犁鼻器具有较大的血管,犁鼻器管腔外侧为非感觉性的呼吸上皮(Respiratory epithelium,RE),内侧为感觉上皮(Sensory epithelium,SE),RE较SE薄,靠近管腔处为假复层柱状上皮.选取犁鼻器中间部位比较,发现SE的厚度、长度及感觉细胞密度均无性别差异.副嗅球位于主嗅球后方背内侧,由6层细胞构成.侧嗅束穿过副嗅球,位于颗粒细胞层之上.雄性达乌尔黄鼠较雌性有更长的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春季(3月)和冬季(1月)达乌尔黄鼠主嗅球的嗅小球层、僧帽细胞层和颗粒细胞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7月)和秋季(10月),且冬季外网织层的c-Fos-ir神经元密度显著低于夏季和秋季,说明达乌尔黄鼠在冬季和春季的嗅觉神经活动较弱,呈现出对冬眠的生理性适应.这些结果丰富了动物犁鼻器和副嗅球的形态学资料,并有助于理解冬眠动物嗅觉系统对季节变化和冬眠的适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