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吸附热

吸附热

吸附热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6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92303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贵州科学、煤矿安全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届中国湿度与水分学术交流会、第十一届中国气湿敏传感技术学术交流会、2010年国防科技工业热工流量技术交流会、中国化工学会2010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08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等;吸附热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郑青榕、王如竹等。

吸附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2303 占比:99.94%

总计:292468篇

吸附热—发文趋势图

吸附热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郑青榕
  • 王如竹
  • 刘伟宁
  • 姚虎卿
  • 崔群
  • 庞先勇
  • 李天麟
  • 李海洋
  • 金柏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文虎; 郝健池; 马砺; 任立峰; 魏高明; 郑学召
    • 摘要: 将液态CO_(2)注入煤层既可以达到驱替煤层CH_(4)的目的,又可以有效地对CO_(2)进行封存,对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和实现CO_(2)封存及减排具有的重要意义。为研究液态CO_(2)溶浸作用对煤吸附特征的影响,指导和完善液态CO_(2)利用一封存一体化技术及机理,采用压汞实验结合CO_(2)等温吸附实验,对煤岩经液态CO_(2)“溶浸”作用引起的孔隙变化和CO_(2)气体的吸附特征变化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溶浸前后煤样的孔隙变化是造成煤样对CO_(2)气体吸附存在差异性的主要原因,其中<100 nm孔径非闭合孔隙在这个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溶浸后煤样对CO_(2)的吸附量小于原始煤样,且对温度的敏感程度要弱于原始煤样。从热力学角度分析得出,吸附过程中,原始煤样的吸附热及吸附势始终比溶浸煤样大,且原始煤样比溶浸煤样具有更大的吸附空间;解吸过程中,溶浸煤样的吸附热及吸附势稍大于原始煤样,但两者的吸附空间差异不大。
    • 许江涛
    • 摘要: 以软、硬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子模拟技术建立了煤大分子结构模型,模拟了293.15~333.15 K条件下4组煤样的甲烷吸附情况,据此分析了温度对无烟煤吸附参数的影响差异,计算了4组煤样的吸附热,进一步分析了温度效应下煤层瓦斯含量计算方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软、硬无烟煤的Langmuir体积不断降低而Langmuir压力呈上升趋势,其中4组煤样的Langmuir体积在30~40°C条件下变化最敏感,软煤的Langmuir压力受温度影响更显著;4组煤样的吸附热均在15 kJ/mol左右,研究发现煤大分子超晶胞结构模型研究软、硬无烟煤的甲烷吸附特性是可行的,并且软煤的吸附热高于硬煤;软、硬无烟煤的温度影响系数与温度均可用指数方程表征,其中温度影响程度系数n与甲烷压力的关系满足幂函数形式,同时软媒的温度影响系数小于硬煤,温度对软煤的瓦斯吸附量影响更突出。
    • 吴从意; 杨德重; 王英滨
    • 摘要: 覆盖度是物理化学课程中表面现象部分的重要概念,对学生认识吸附过程,深入理解固体表面的化学反应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然而在教学活动中由于学时限制等因素,对覆盖度概念的讲解不够深入,致使学生不能全面深刻理解该概念.本文以具体事例讲述覆盖度的影响因素及其重要作用,为学生深入理解覆盖度的概念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 庞米杰; 陈钰文; 王婉慈; 赵云霞
    • 摘要: 选用一种成本低、可大规模合成的Cu基MOFs(Cu-MOFs)材料作为CO_(2)吸附剂,在原位合成过程中添加石墨烯量子点以调控其晶体结构.结果表明:适量石墨烯量子点的添加有利于提高Cu-MOFs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相比未改性MOFs材料,改性后的CO_(2)吸附性能有所提高,25°C,100kPa时提高了4.5%.随着温度升高,吸附容量提升越明显.改性后的MOFs对于N_(2)的吸附量则比未改性时更低,因此计算得到的CO_(2)/N_(2)吸附选择性也更高,增加了近一倍.综合等量吸附热的考察结果发现,尤其添加适量含N石墨烯量子点的Cu-MOFs吸附剂不仅具备了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选择性,还展现了较理想的吸附热,因此兼具了较优CO_(2)吸附性能和较低脱附能耗的特点,为MOFs吸附剂的改性提供了一点参考价值.
    • 唐明云; 张海路; 段三壮; 姚冠霖; 郑春山; 张亮伟
    • 摘要: 为研究热对煤体吸附/解吸瓦斯的作用效果及影响程度,在高压气体吸附仪的基础上,使用外接的恒温水浴装置,对潘三煤矿11-2煤层煤样进行不同温度下的甲烷吸附/解吸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相同温度条件下,甲烷气体吸附量随着压力的增加而增大,但增加幅度逐渐降低;相同气体压力条件下,甲烷气体吸附量与温度之间呈非线性负相关关系,而且降低幅度逐渐增大;将气体压力修正系数引入到Langmuir方程之后,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煤样吸附数据拟合,发现与传统的Langmuir方程相比,修正后的Langmuir方程拟合曲线的相关系数更高,而且拟合回归得到的吸附常数a、b的标准误差更小;在Langmuir方程修正模型基础上对不同温度条件下的吸附常数a、b及修正系数c进行了多项式拟合,得到煤吸附甲烷含量与温度、压力之间的耦合方程;试验得到的同一温度条件下煤样对甲烷的吸附和解吸曲线不重合,说明煤样对甲烷的解吸过程滞后于吸附过程,随着试验温度升高,吸附和解吸2条曲线间距越小,表明煤对甲烷的解吸滞后性越弱;利用吸附/解吸滞后评价模型定量计算了不同温度下的吸附/解吸滞后量,通过曲线拟合得到解吸滞后量与温度呈现负指数关系;从吸附热角度进一步揭示了解吸滞后于吸附的原因是吸附热小于解吸热,而且随着温度升高,煤对甲烷吸附/解吸热差值越小,从而导致煤解吸甲烷滞后量也越小.
    • 苏学友; 袁勇猛; 马金魁; 赵亮宏; 杨兴
    • 摘要: 以小麦秸秆和玉米秸秆为原料,在实验室合成了2种生物质活性炭(WSAC和CSAC),以此作为CH4/N2混合气中CH4分离的吸附剂.在3种不同温度(303、323、343 K)下测试了纯气体(N2和CH4)的吸附等温线,并采用SIPS模型对其关联性进行了分析,应用理想吸附溶液理论(IAST)预测了CH4/N2二元气体吸附平衡.用Clausius-Clapeyron方程和SIPS方程,从纯组分吸附估算了等温吸附热.将所有吸附平衡时的参数整合为一个性能指标,从气体吸附分离因子、役用性能和等量吸附热等方面评价吸附剂,以便于在具体应用相关的条件下选择最合适的吸附剂.
    • 李曜辰; 王春光
    • 摘要: 煤层气开发或二氧化碳地质封存均涉及气-固界面吸附-解吸效应.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气体分子在固体表面吸附或解吸过程中会释放出热量或吸收热量,进而导致气-固系统温度上升或下降.但是,常用的研究方法是在温度-压力平衡条件下评价煤吸附气体能力.而煤储层产气或注气过程是非平衡态过程,会产生大量的吸附热改变煤体温度,这与绝大多数研究中的恒温假设条件矛盾.为了研究吸附热对煤-气相互作用的影响,在固体变形-气体流动-吸附/解吸耦合关系中引入吸附热,将煤-气系统的储热项划分为裂隙系统与基质系统,吸附热表达成放热功率的形式;并以固体应变作为耦合项,考虑了煤与环境热交换过程,建立考虑吸附热的"变形-渗流-扩散"耦合计算模型.模拟的煤表面温度能较好拟合文献实验数据.此外,二氧化碳封存模拟结果表明恒压注气时吸附热导致的注气效率的降低约为16.8%;恒速注气时,预计最终6.2 MPa可完成的注气速率保持工作,在吸附热的影响下需要将注气压力提高至7.2 MPa,为煤层气开采时煤层温度演化提供参考.
    • 庞米杰; 陈钰文; 王婉慈; 赵云霞
    • 摘要: 选用一种成本低、可大规模合成的Cu基MOFs(Cu-MOFs)材料作为CO2吸附剂,在原位合成过程中添加石墨烯量子点以调控其晶体结构.结果 表明:适量石墨烯量子点的添加有利于提高Cu-MOFs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相比未改性MOFs材料,改性后的CO2吸附性能有所提高,25°C,100kPa时提高了4.5%.随着温度升高,吸附容量提升越明显.改性后的MOFs对于N2的吸附量则比未改性时更低,因此计算得到的CO2/N2吸附选择性也更高,增加了近一倍.综合等量吸附热的考察结果发现,尤其添加适量含N石墨烯量子点的Cu-MOFs吸附剂不仅具备了较高的吸附容量、吸附选择性,还展现了较理想的吸附热,因此兼具了较优CO2吸附性能和较低脱附能耗的特点,为MOFs吸附剂的改性提供了一点参考价值.
    • 马东民; 高正; 陈跃; 张辉; 邵凯; 张治仓; 吴讯; 杨甫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煤阶CH4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解吸滞后效应,采集低、中、高煤阶样品,进行显微组分测定、液氮吸附、等温吸附/解吸等实验,系统分析不同煤阶样品物质成分、孔隙结构、吸附/解吸特征差异及解吸滞后效应,结合甲烷吸附热计算结果,从能量角度探讨煤层气解吸滞后机理.结果表明:①煤样的镜质组反射率Ro,max分别为0.43%、1.26%、3.27%,低阶煤样品镜质组含量低、惰质组含量高、挥发分高和固定碳高,中、高阶样品则反之;煤变质程度增高,孔隙度、BET比表面积、BJH总孔容、分形维数D2呈"V"型变化,D1呈倒"V"型变化;②温度相同时,煤阶越高,残余吸附量越大,解吸难度增加.温度升高,残余吸附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40°C为拐点,温度对气体分子活化程度和煤的孔隙结构均有影响;③压力相同,煤阶越高,甲烷吸附速率越快,低压阶段(p4 MPa),吸附量增加不明显;④DFS4#、SGZ11#、SH3#三个煤样解吸过程中等量吸附热均大于吸附过程中的等量吸附热,表明解吸过程需要持续从体系外吸收热量,而处于吸附态的甲烷由于解吸需要的等量吸附热大于吸附时的等量吸附热需要从外界环境吸取能量,吸附和解吸过程的能量差异会导致解吸滞后;处于游离态的甲烷,由于高压作用下进入微小孔,致使煤基质膨胀变形,孔隙结构改变,导致甲烷解吸受限,造成解吸滞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