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无烟煤

无烟煤

无烟煤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3年内共计2345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5篇、会议论文181篇、专利文献5552篇;相关期刊672种,包括洁净煤技术、煤炭工程、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等; 相关会议138种,包括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暨第六届宝钢学术年会、中国煤炭学会第五届瓦斯地质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全国瓦斯地质学术年会、中国动力工程学会锅炉专业委员会2014年会及学术交流会等;无烟煤的相关文献由3958位作者贡献,包括段学农、岑可法、何宏舟等。

无烟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5 占比:23.64%

会议论文>

论文:181 占比:2.41%

专利文献>

论文:5552 占比:73.95%

总计:7508篇

无烟煤—发文趋势图

无烟煤

-研究学者

  • 段学农
  • 岑可法
  • 何宏舟
  • 熊蔚立
  • 黄伟
  • 李文军
  • 张宏硕
  • 杨列铨
  • 江帆
  • 焦庆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赵楷棣; 傅雪海
    • 摘要: 为研究注入CO_(2)后煤岩吸附膨胀的各向异性特征,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煤岩CO_(2)吸附量及各向异性膨胀实验研究,并讨论了煤岩CO_(2)吸附量与应变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煤岩注入CO_(2)后体积发生变形,体积应变随时间呈现阶段性变化;CO_(2)绝对吸附量和膨胀应变与CO_(2)注入压力之间均可用Langmuir模型来表征;煤岩吸附膨胀变形呈现明显的各向异性特征,煤岩垂直层理方向应变最大,其次是平行面割理方向,而平行端割理方向应变最小;煤岩绝对吸附量和煤岩膨胀应变符合S型曲线变化关系,可用Slogistic函数拟合;煤岩吸附CO_(2)基质膨胀首先以内部膨胀为主,割理或裂隙遭受压缩之后开始向外部膨胀,最终当煤岩内部应力状态达到平衡后,煤岩膨胀变形趋于稳定。
    • 王观宏; 冯睿智; 简阔; 茹忠亮; 张晓军
    • 摘要: 为实现沁南地区煤层气井高产稳产,以沁南地区无烟煤为研究对象,采集不同煤矿3^(#)煤层的5个煤样,采用低温液氮吸附实验并结合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研究煤储层孔隙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变质孔和溶蚀孔在沁南无烟煤中尤为常见,可见较多微裂隙,张裂隙和剪裂隙均有发育;孔隙以微孔为主,大多为吸附孔,渗流能力较差,平均比表面积为1.34185 m^(2)/g,平均孔容为0.00720 cm^(3)/g,平均孔径为29.24 nm;低温液氮吸附回线可以划分为3种类型,HX1型和HX2型孔隙形态以狭窄缝隙形孔为主,但HX2型存在部分两端开口透气性孔和少量墨水瓶形孔;HX3型孔隙形态由2个部分组成,在孔径4.5 nm范围主要为狭窄缝隙形孔和墨水瓶形孔;以相对压力0.5为分界点,低压段和高压段具有不同的孔隙结构分形特征,分形维数D_(1)和D_(2)与吸附回线类型具有明显相关性。
    • 冯志忠; 严国超
    • 摘要: 通过工业分析和元素分析测试技术,结合固体核磁共振碳谱(^(13)C-NMR)、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科学手段,对毕节和龙岩地区的无烟煤进行结构表征。结果表明:(1)毕节无烟煤结构的桥碳比为0.16;芳香族结构为苯环、萘和吡咯,个数分别为7、8、1;脂肪族结构由氧接脂碳和甲基构成,个数分别为4、5;杂原子结构由个数均为1的酚羟基、羰基、羧基、吡咯及硫酚和4个醚组成。(2)龙岩无烟煤结构的桥碳比为0.29;芳香族结构由1个苯环、5个萘、4个蒽、1个菲和1个吡咯组成;脂肪族结构由氧接脂碳和甲基组成,个数分别为2、1;杂原子结构由羰基、醚、吡咯、酚羟基和硫酚构成,其对应个数分别为2、2、1、1和1。初步构建了毕节无烟煤(C_(148)H_(75)O_(8)NS)和龙岩无烟煤(C_(152)H_(77)O_(5)NS)大分子平面结构模型,由其结构模型发现毕节和龙岩地区的无烟煤在二维层位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且均趋于石墨化。
    • 马清清; 赵世永; 白建国; 于继图; 韩超
    • 摘要: 在以太西低灰无烟煤为原料制备活性炭的过程中加入Mn(NO_(3))_(2)进行改性,制备具有特定组成结构的活性炭。采用XRD、SEM、氮气吸附等方法研究Mn(NO_(3))_(2)的不同添加量对活性炭孔结构、形貌、比表面积,以及收率、吸附性能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含锰活性炭表面不仅有较多微孔而且还含有大量大孔结构,锰盐加入后活性炭的比表面积大幅度增加,同时吸附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且作为电极材料表现出较好的电容性能,在锰含量为10%时比电容达到最大值,为110.3 F/g。
    • 董敏
    • 摘要: 石墨烯是21世纪新兴的碳纳米材料,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煤炭具有价格低廉、储量丰富的特点,将煤用于石墨烯等新型碳材料及其复合材料的开发应用是一项极具探索性的工作。以无烟煤为原料,采用改良的Hummers氧化还原法,基于不同石墨化度的煤基石墨制备石墨烯开展系统研究,综合利用X射线衍射(XRD)、原子力显微镜(AFM)、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仪(ICP-MS)等表征手段对原煤以及过程产物的化学结构进行表征,结果显示,所制得的煤基氧化石墨样品均在12°~13°出现特征峰,由于含氧官能团的引入其层间距为0.64nm,煤基石墨烯厚度为0.4~3nm,层数在1~10层,片径在1μm以下,其中BZ2-M4制备的煤基石墨烯化学结构较好。
    • 李润平; 王春民; 高鹏飞
    • 摘要: 本文介绍了BRM立磨在煤化工行业的应用,重点分析了试验室研究和现场应用情况特点,为该领域的立磨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
    • 易伟; 刘俊; 张想
    • 摘要: 本文介绍了海上油田常用的生产水处理设备精细过滤器的工作原理以及此设备在该平台长期使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如精细过滤器内部罐壁环空筛网、集水器易结垢、压板及气缸轴受力不均导致歪斜弯曲、滤料使用效果差等问题,通过深入剖析设备内部结构以及滤料本身对生产水处理效果的影响,总结故障原因,探讨解决办法,最终成功解决上述问题,为同类设备面临此类问题提供处理经验及升级优化思路。
    • 许江涛
    • 摘要: 以软、硬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基于分子模拟技术建立了煤大分子结构模型,模拟了293.15~333.15 K条件下4组煤样的甲烷吸附情况,据此分析了温度对无烟煤吸附参数的影响差异,计算了4组煤样的吸附热,进一步分析了温度效应下煤层瓦斯含量计算方程。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升高,软、硬无烟煤的Langmuir体积不断降低而Langmuir压力呈上升趋势,其中4组煤样的Langmuir体积在30~40°C条件下变化最敏感,软煤的Langmuir压力受温度影响更显著;4组煤样的吸附热均在15 kJ/mol左右,研究发现煤大分子超晶胞结构模型研究软、硬无烟煤的甲烷吸附特性是可行的,并且软煤的吸附热高于硬煤;软、硬无烟煤的温度影响系数与温度均可用指数方程表征,其中温度影响程度系数n与甲烷压力的关系满足幂函数形式,同时软媒的温度影响系数小于硬煤,温度对软煤的瓦斯吸附量影响更突出。
    • 曹潘飞; 吴林
    • 摘要: 认识煤中主要元素的赋存特征,是构建煤大分子结构的基础。本文采用工业分析、元素分析以及X射线电子能谱解析山西阳煤二矿无烟煤碳、氢、氧、氮和硫的赋存特征。结果表明:山西阳煤二矿无烟煤中碳的主要赋存形式为芳香碳和脂肪碳,碳碳单键的含量最高占82.34%,碳氧键的含量次之,占11.01%,碳氢键占6.17%,说明无烟煤存在一定的烷基侧链,羧基含量最低仅占0.48%。醚基氧和羟基氧占氧元素的82.51%,羰基占13.67%,羧基占3.82%。氮元素主要以吡咯氮和吡啶氮等有机氮形式存在,其中大部分存在于煤分子边缘,吡咯氮由于其芳香共轭体系的稳定性含量最多,占氮元素的41.28%,吡啶氮含量次之占25.24%,质子化吡啶含量占17.36%,主要镶嵌于芳香结构的内部,氮氧化物含量最少,占16.12%;硫元素存在形式以有机硫为主,无机硫为辅,分别占硫元素的74.03%和25.97%。有机硫中噻吩类硫含量最多占硫元素总量的35.34%,砜和亚砜占32.30%,无机硫占25.97%,硫醇和硫醚占6.39%。
    • 肖畅; 王开; 张小强; 姜玉龙; 闫建兵; 岳少飞; 王文伟; 詹傲
    • 摘要: 超临界CO_(2)作用后会导致煤体微观结构发生变化,进而导致煤体结构损伤,从而改变煤体的力学性能。为定量表征在超临界CO_(2)作用后煤体力学性质的损伤演化规律,以无烟煤为对象,开展干/饱两种含水率下煤体的超临界CO_(2)浸泡试验,确定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无烟煤各力学参数的演化规律,结合声发射试验及电镜扫描试验,明确了无烟煤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损伤模型及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超临界CO_(2)对煤体的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及泊松比具有明显的损伤劣化效应,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均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泊松比表现出升高趋势。水分也是影响煤体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较干燥组煤样而言,饱水组煤样在超临界CO_(2)作用下的劣化效果更为明显。不同试验条件下煤样的总劣化程度和阶段劣化度均表现出一定的时间效应和非均匀性,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煤体损伤程度逐渐减弱,最后趋向于某个定值。②煤体的声发射累计数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出现不同程度的减少,声发射累计曲线的4个阶段与应力-应变曲线中的4个阶段有良好的一致性。③构建了基于超临界CO_(2)浸泡不同时间下煤体的损伤模型,由模型可知,弹性模量的变化趋势与泊松比的变化趋势成负相关关系,与试样结果相符合。随着浸泡时间的增加,超临界CO_(2)对煤样的损伤不断增加,但增幅逐渐减小。④水+超临界CO_(2)会与煤样发生一系列物理、化学反应,改变煤样内部的微观结构,使得煤样的微裂隙增多,从而导致煤体力学性能的劣化。超临界CO_(2)对煤体的损伤演化效应是从微观到宏观的累积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