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制冷
吸附制冷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370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37349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制冷、制冷学报、制冷与空调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2011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10(PEEC2010)(2010年电力与能源工程学术会议)等;吸附制冷的相关文献由523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如竹、崔群、姚虎卿等。
吸附制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7349篇
占比:99.81%
总计:137610篇
吸附制冷
-研究学者
- 王如竹
- 崔群
- 姚虎卿
- 赵惠忠
- 吴静怡
- 王丽伟
- 陈海军
- 李廷贤
- 李明
- 刘震炎
- 许煜雄
- 代彦军
- 卜宪标
- 吴锋
- 王国庆
- 陈砺
- 余辉晴
- 吴少群
- 张永平
- 武卫东
- 王令宝
- 袁红星
- 陈实
- 马伟斌
- 罗会龙
- 马晓东
- 卢允庄
- 张敏
- 陆紫生
- 马良
- 夏再忠
- 张华
- 王六玲
- 陈恒
- 孙晓翠
- 孟祥睿
- 朱冬生
- 梁海斌
- 王文
- 闫琨
- 刘志强
- 唐祥虎
- 姜周曙
- 安鹏
- 张津
- 施延军
- 朱晔
- 李春蕾
- 李莹莹
- 汪城
-
-
张宁
-
-
摘要:
本文对普通客车的空调系统进行研究,主要针对传统客车空调系统制冷范围小、驱动不足等难点进行探索。通过对当前已有的余热制冷技术理论与实践进行分析比较,依据理论公式的推演及实验模拟操作,具体设计出一套利用收集客车尾气余热进行驱动的加热吸附式客车空调系统。该系统以活性炭甲醇为工质对(不污染环境),以客车尾气余热为制冷能量源(不影响动力),利用特定的固体吸附剂能在低温环境下吸附气体、在高温环境下解吸的特点,实现为客车制冷的目的,从而达到节能环保、经济效益高、实用性强的效果。
-
-
胡皓;
高鹏;
金胜祥;
武卫东;
杨其国
-
-
摘要:
本文提出了压缩强化解吸的新型吸附制冷系统,该系统采用耦合压缩抽气降压技术降低吸附剂解吸压力和解吸温度,同时吸附剂解吸反应可提高压缩机吸气压力、减小压缩机功耗、提升制冷能效。同时搭建了以氨为制冷剂、氯化锶/硫化膨胀石墨作为吸附剂的固化复合吸附单元管性能测试实验台,进行不同工况下的解吸、吸附反应耦合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新型系统可在热源温度为70~90°C下进行吸附制冷;在蒸发温度为-10°C、热源温度为90°C时,新型系统最佳解吸压力为0.62 MPa、压缩机压比为2.60、制冷能效COP elec(制冷量/电耗)为5.21,相比于氨蒸气压缩制冷系统,制冷能效提高74%。
-
-
潘琴;
郑理元;
蔡国良;
梁晓钟;
胡韩莹;
朱龙潜
-
-
摘要:
在冷链市场需求日益增长的背景下,针对目前冷链物流中食品安全保障较低的问题,研发出一种自冷却式吸附冷藏容器,该容器具有制冷时无能源驱动,结构简单,绿色环保,可反复循环使用的特点.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对容器进行2h、300°C的加热脱附再生后,在吸附制冷实验时,经过l h 32 min的制冷时间,能将10 L水的温度从25°C降到2.34°C,且能维持水温在10°C以下超过20h.
-
-
徐舟;
殷宇;
卲骏鹏;
刘夜蓉;
张林;
崔群;
王海燕
-
-
摘要:
为了提高MIL-101在吸附制冷系统(ACS)中的传热性能,采用无黏结剂浸涂法制备不同孔隙率的泡沫铜固化MIL-101(CFCM),测定热导率;构建吸附制冷系统,研究CFCM/异丁烷工质对的吸附制冷性能.结果表明,泡沫铜的三维致密多孔结构对MIL-101具有良好的导热和固化作用,CFCM-95的热导率为0.73 W·m-1·K-1,是MIL-101粉末的12倍.单位吸附器体积、单位质量CFCM-95吸附床的升温(从30升至50°C)时间为1.56 s,是MIL-101固定床的1/2;CFCM-95吸附床降温(从62降至30°C)速率为1.1°C·s-1,是MIL-101固定床的3.5倍.CFCM-95/异丁烷工质对的单位体积制冷功率为4.442 kW,是固定床的4倍.研究成果对减小吸附制冷装置体积、提高制冷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
-
公绪金;
董玉奇;
李伟光
-
-
摘要:
将市政生物污泥资源转化与吸附制冷能效提升相交叉融合,通过炭素前驱体进行复配、KOH催化炭化及磷酸催化活化相结合的压块炭改进工艺对污泥基活性炭的孔结构进行原位调控,制备了4种新型污泥基活性炭(WNC-4/3/2/1);对比研究了以污泥炭和甲醇制冷剂为工质对的吸附制冷床的吸附/脱附循环、制冷量及制冷功率变化特性.结果 表明:KOH和磷酸浸渍过程可分别促进微孔及中孔结构的发育,WNC-4的总孔、微孔及中孔容积分别达到0.6960,0.1641和0.5319cm3/g.比表面积与孔结构容积水平的同步提升与甲醇制冷剂吸附/脱附量呈良好的相关性(R2>0.90).基于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R2=0.9939)计算的最大吸附量QL+达到(552.67±23.83)mg/g;基于Sokoda-Suzuki方程计算的40min内的平衡吸附量和脱附量分别为(372.94±-9.504)和(412.55±8.309)mg/g.脱附温度为100°C时,WNC-4吸附制冷系统的稳定脱附量、制冷量和制冷功率分别达到(328.81±10.74)mg/g,(300.34±9.81)kJ/kg和(600.68± 19.62)kJ/(kg·h).
-
-
赵文魁;
王云峰;
赵冲;
李明;
梁靖康;
黎学娟
-
-
摘要:
提出并搭建了自然解吸与强化解吸协同工作的太阳能吸附式制冷实验平台.测试结果表明,采用自然和强化协同运行方式的制冷量和性能系数(COP),比单独自然传质提高了30.28%和31.58%,比单独强化传质提高了8.82%和7.53%.
-
-
李帮俊;
王晨曦;
仵斯;
潘权稳;
李廷贤;
王如竹
-
-
摘要:
电子器件的热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其高集成度下性能持续发展的瓶颈.软硬件结合实现高效且可靠的动态热管理是突破热限制的关键路径,然而其中涉及的软件算法设计和散热硬件优化仍然面临诸多挑战.本文针对电子器件动态热管理中温度感知困难、散热负荷波动、冷却能耗高等难点,设计了基于矩阵分解的热传感器布置优化及在线温度场重构算法,提出了利用大尺寸石墨纳米片的高热导率(~35 W(m K)-1)复合相变材料构建方法,验证了基于固体吸附剂解吸热利用的高焓值(等效1950 J/g)相变散热策略,研究了基于吸附式制冷的数据中心余热回收节能冷却系统.这些方法聚焦电子器件热管理的发展趋势和关键需求,从算法到硬件,从单个器件到系统集群的各个角度,提出软硬兼施的解决实施方案,从而为未来电子器件热管理提供新的思路.
-
-
潘华阳
-
-
摘要:
文章从卡车余热利用方面入手,通过采用排气余热作为吸附制冷技术的热源,针对卡车不同的驾驶情况,就余热及冷负荷匹配不均匀性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最不利条件下系统制冷量。并运用模拟软件研究在最不利工况下驾驶室热环境。通过优化驾驶室空调系统方案,实现了降低输入冷量的同时,保证了驾驶室局部区域热舒适性。
-
-
-
公绪金;
董玉奇
-
-
摘要:
活性炭是吸附制冷中的优良吸附剂,提高活性炭的吸附性能可有效提高制冷效率.本文基于活性炭性能调控技术,以活性炭-甲醇、活性炭-氨、活性炭-乙醇三种吸附式制冷工质对为例进行说明.得出通过原位调控或表面修饰两种方法对活性炭性能进行调控,可有效强化吸附效能,提高制冷效率.
-
-
汪城;
朱晔;
蒋绿林
- 《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三效吸附制冷系统的热力循环,利用一次吸附热回收过程耦合一个单效制冷系统和一个双效制冷系统,从而实现在单次高温热量输入时的三次冷量输出,提高了系统COP和COPex.和文献中的三效系统进行热力学性能比较,结果表明,在采用相同的吸附剂和吸附质材料时,新型三效系统的驱动热源温度相同,系统COP 达到1.7,和单效系统相比提升了约180%,和文献中的三效系统相比提升了约13%;系统COPex 达到0.3,和单效系统相比提升了约15%.
-
-
-
-
-
唐祥虎
- 《上海市制冷学会第九届会员代表大会暨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目前,在大部分商用船舶上均采用内燃式的柴油机作为船舶主推进装置,一艘万吨级的远洋船舶为例,每天消耗燃油20t左右,减少燃油消耗而利用余热制冷可以有效的降低成本并且减少对环境的污染。船用轮机尾气余热吸附式冷管实验以船舶轮机余热利用为背景,基于吸附制冷原理,在一支密闭管内通过吸、脱附循环获得冷量的吸附式制冷单元管;该冷管采用13X沸石分子筛-水工质对,在脱附温度为200°C,吸附温度为12°C工况下,蒸发温度达到了3°C,获得了198.8KJ制冷量,有效地实现了轮机尾气余热的再利用,是一种对环境友好、没有温室效应和臭氧破坏势的制冷方式,该研究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具有环保和节能的特点.
-
-
-
-
孟祥睿;
卢纪富;
马新灵;
魏新利
- 《Power and Energy Engineering Conference 2010(PEEC2010)(2010年电力与能源工程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为提高吸附制冷用复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可选用膨胀石墨作为添加剂.实验表明随着膨胀 石墨添加量的增加,复合吸附剂的导热系数增加,但吸附性能下降.为定性了解影响复合吸附剂导热 性能和吸附性能的原因,并为下一步提高吸附性能寻找方法,利用金相显微镜和Nova表面积与孔径测 定仪对复合吸附剂的微观特征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表明膨胀石墨并未被粉碎,形状得到保持,并在 复合吸附剂内部形成网状结构.分子筛均匀地在网间分布,并且与膨胀石墨紧密结合。由于膨胀石墨 具有多孔、高导热率的特点,使得热量和制冷剂能够方便地通过由膨胀石墨形成的网络进入吸附剂内部,从而在提高复合吸附剂的导热率的同时使其吸附性能下降幅度不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