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床
吸附床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11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能源与动力工程、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80788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技术与市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学报、低温工程等;
相关会议22种,包括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吸附床的相关文献由83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如竹、吴静怡、李明等。
吸附床—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80788篇
占比:99.94%
总计:180900篇
吸附床
-研究学者
- 王如竹
- 吴静怡
- 李明
- 王丽伟
- 许煜雄
- 夏再忠
- 王定标
- 徐靖中
- 冯正
- 刘光明
- 刘迎春
- 朱殿兴
- 谷德明
- 赵崇光
- 陆紫生
- 陈砺
- 刘景华
- 刘超凡
- 孟祥睿
- 张靖宇
- 林雪银
- 王文
- 王长林
- 羌宁
- 苗壮壮
- 陈坚
- 马洪亭
- 于长丰
- 余晓雅
- 刘向建
- 刘圣勇
- 刘恩海
- 刘鹏飞
- 夏海锋
- 姚善泾
- 孙文哲
- 张俊
- 张军
- 李亮
- 李迎军
- 林东强
- 王德昌
- 王立平
- 邱钟明
- 马新灵
- 魏新利
- M·W·阿克利
- 严海娟
- 付忠斌
- 何彦甫
-
-
何林演;
盛国荣;
孙剑锋;
何强;
宋宁凡;
李明星;
田文静;
古励
-
-
摘要:
以径流中氨氮和磷酸盐为对象,选取Na型改性沸石和海绵铁吸附剂对其进行吸附去除。在静态吸附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构建吸附柱动态吸附试验,研究了不同接触时间对吸附除氨氮和磷酸盐的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进水停留时间的增加,吸附穿透时间增加,计算所得的饱和吸附容量和临界床高增加。根据Bohart-Adams拟合结果,确定了实际工程中的吸附接触时间为10~15 min,床高不低于1.2 m。在重庆市长生河治理工程应用了以上吸附剂对径流来水进行控制,通过对实际来水的监测结果表明,在Na型沸石和海绵铁吸附床的共同作用下,初期径流来水经处理后出水TP低于0.1 mg/L,氨氮低于0.2 mg/L,确保了进入水体的雨水的洁净。
-
-
-
邹霖庚;
郑梓敏;
戴岁枝;
李敏;
叶彪
-
-
摘要:
为了解决船舶余热发电引起的余热利用率不高的问题,文章基于余热驱动的船用吸附制冷-载冷系统的设计,研发了利用余热驱动的船上冷冻冷藏和海水淡化组合工作系统.冷冻冷藏采用NH3-CO2载冷剂系统来实现,余热的梯级回收与套缸冷却水的再利用结合真空闪蒸实现海水淡化.本设计的主要创新表现在:既有效利用氨的热力性质又避免了氨在船上分散空间使用的危险性;余热梯级利用有效解决了冷冻冷藏不同温区及海水淡化的需要和余热利用率不高的问题.高效吸附床的设计对吸附制冷效率的提高较好地完善了CaCl2-NH3吸附式制冷-CO2载冷剂系统,为新型余热回收船舶辅助系统设计提供新理念.
-
-
-
-
-
刘岩;
马春元;
张梦
-
-
摘要:
从工作原理、工质对的选择、吸附床的设计、经济性分析及应用几方面,对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进行了祥细的综述性分析.由于太阳能转换率低和集热器价格昂贵,目前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制冷性能较低、初投资成本大,所以,提高制冷性能、降低成本是太阳能吸附式制冷系统实现商业化和产业化的关键所在.通过选取合适的工质对、强化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可有效提高系统的制冷系数,推进其工业化应用.
-
-
高淑敏;
王凤伟;
邓靖
-
-
摘要:
性活碳吸附床在吸附和脱附过程中存在偶发着火的情况,一旦出现着火,轻则损毁活性碳及其吸附装置,重则连带引燃、引爆其他装置,造成严重损失,弄清楚在什么情况下会发生着火进而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着火产生,是值得深入探讨的,并为更好的在实际应用中提供安全的解决方案。
-
-
刘恩海;
刘圣勇;
周光辉;
潘嘉信;
赵坤正;
欧阳明哲
-
-
摘要:
吸附式制冷是一种适合于太阳能、生物质能等低品位能源驱动的节能环保型制冷技术.以活性炭-甲醇工质对为研究对象,设计了一种带有分散到吸附剂中的矩形支管、刺孔膜片式吸附质管的壳管式吸附床,定性研究了扩散通量和扩散传质系数之间的关系及其传质特性;同时,通过分析吸附床的导热性能,进行了吸附质管制作材料(不锈钢、铝合金、铁皮)的导热性能测定试验.试验表明,铝合金材质(膨胀系数较大)的导热性能较好,可以作为吸附质管制作材料的最佳材质,有助于为促进吸附质的传质扩散、优化吸附床的结构设计及改进生产工艺等提供理论参考.
-
-
-
-
杨晓;
高佼;
林艳;
何燕
- 《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吸附床的传热传质性能的优化,是提高吸附式制冷系统制冷效率的重要方法,本文在制冷量一定的情况下,用Fluent软件对使用CaCl2/膨胀石墨—NH3为吸附工质对的化学吸附式制冷系统中的吸附床进行了模拟.分析了不同氯化钙体积分数的混合吸附剂在解析过程中,温度和单位质量吸附剂制冷量(SCP)随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氯化钙的体积分数越大,导热系数越小,比热容越小,反应需要的时间越长,制冷效率越低.
-
-
-
-
于可真;
潘新祥;
曹晨;
董景明
- 《首届中国航海类院校研究生学术论坛》
| 2009年
-
摘要:
当今全球经济高速发展,为寻求经济效益与环境、能源间的相互平衡,学术界大力研究和开发具有节能、环保特性的新技术。吸附式制冷技术可以有效地利用低品位能源且对环境无不良影响,受到各国研究者的关注。设计了一种可拆卸式外翅片单元管吸附床,利用ANSYS软件确定最佳翅片尺寸,有效改善了吸附床的传热,提高制冷效率。
-
-
-
-
蒋赣;
方玉堂;
丁静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0年传热传质学学术会议》
| 2010年
-
摘要:
本文采用采用浸渍法在基材上原位反应生成硅胶,以硅溶胶作为分子筛的分散剂、粘合剂制备出陶瓷纤维基硅胶/分子筛复合吸附剂,采用静态法测定了吸附剂制片和块体的吸附量,并利用静态吸附床结构来模拟转轮的工作状态,结果表明:在不同湿度条件下,复合吸附剂具有较高的静态和动态吸附量.
-
-
郑青榕;
潘其永;
解晨;
智会杰
- 《中国化学会第15届反应性高分子学术讨论会》
| 2010年
-
摘要:
远洋船舶的航区变更快,航行期间的气象情况复杂多变。然而,从实船测得的气象数据来看,不管是航行予高纬度的冬季还是在赤道地带,空气的品质优良、相对湿度大,具备了从空气中取水的良好条件[2,2]。与其它空气取水方法相比,吸附式空气取水装置的结构简单、产水的品质较好,而船舶动力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又有大量温度较高的余热可以利用,在船舶中施行吸附式取水技术一则可提高能源在船舶上的总体利用率,同时由于可少带淡水、增加装货量,也可改善营运船舶的经济性。当然,有如吸附式制冷技术,吸附式取水系统运行可靠性也是必须优先考虑的问题,此外还需面临选择或研制与船舶余热温度适配的高性能吸附剂和吸附床的优化设计二大核心问题。
-
-
Zhou Zhi-song;
周志松;
Zhao Yan-jie;
赵彦杰;
Pan Quan-wen;
潘权稳;
Wang Li-wei;
王丽伟;
Wang Ru-zhu;
王如竹
- 《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
| 2014年
-
摘要:
为了使系统更为紧凑,节省系统空间,同时考虑系统的传热性能,在吸附制冷系统中应用了高导热固化复合吸附剂.通过对两种复合材料(CaCl2/ENG-TSA和CaCl2/ENG)的测试,结果表明在热源温度是125°C,蒸发温度是-5°C和冷凝温度30°C的工况下,对于采用CaCl2/ENG-TSA的系统,最优循环周期时间为20分钟,此时吸附制冷系统SCP为288.6W/kg,COP是0.279.对于采用CaCl2/ENG的系统,最优循环周期时间为24分钟,此时吸附制冷系统SCP为237.2W/kg,COP是0.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