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气浓度

氧气浓度

氧气浓度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680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2篇、会议论文36篇、专利文献52249篇;相关期刊239种,包括百科知识、医疗卫生装备、中国果业信息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2014中国消防协会科学技术年会、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2014年年会、第五届全国生物质材料科学与技术学术研讨会等;氧气浓度的相关文献由162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高峰、朱红求、贺建军等。

氧气浓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2 占比:0.56%

会议论文>

论文:3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52249 占比:99.38%

总计:52577篇

氧气浓度—发文趋势图

氧气浓度

-研究学者

  • 朱高峰
  • 朱红求
  • 贺建军
  • 张军
  • 张治国
  • 张玉钧
  • 桂卫华
  • 阳春华
  • 陈东
  • 陈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江涛; 冉小波; 杨博
    • 摘要: 为了研究氧气浓度对煤自燃极限参数的影响规律,采用自燃程序升温实验测试阜生煤矿煤样在氧气浓度分别为21%、17%、11%、9%和5%等5种条件下的低温氧化特性,得到了不同氧气浓度下煤样氧化耗氧速率及放热强度,计算得到煤样自燃极限参数。研究结果表明:采空区环境中氧气浓度减小会显著抑制煤活性结构的低温氧化反应,导致煤低温氧化耗氧速率和放热强度随氧气浓度减少而呈现降低趋势,控制采空区氧气浓度可显著提高煤自燃所需极限条件,降低采空区遗煤自燃危险。
    • 高磊
    • 摘要: 氧在煤体上的吸附和蓄积是煤自燃的起始阶段和必要条件,对煤吸附氧的研究是煤自燃灾害预防的基础。选取我国不同变质程度的典型煤样,基于热重分析(TGA)开展煤吸附氧的研究,考察煤阶、粒度、氧气浓度等对煤吸附氧过程及氧吸附量的影响。为消除煤中水分对热重分析时氧吸附量的影响,研究中提出“真实氧吸附量”指标。结果表明,1号无烟煤、2号烟煤、3号褐煤的真实氧吸附量分别为3.4%、4.4%、8.2%,即随煤阶变化,煤的真实氧吸附量依次排序为:3号褐煤>2号烟煤>1号无烟煤;随着粒度的增加,中、低阶煤样的煤真实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而无烟煤的氧吸附量变化不明显;当氧气体积分数低于21%时,随氧气浓度增加,煤真实氧吸附量先增大后减小,且无烟煤的最大真实氧吸附量在5%左右、烟煤和褐煤都在10%左右。煤的“真实氧吸附量”指标能显著区分煤样氧吸附量的差异,真实反映煤样吸附氧的规律。
    • 谭泽宁; 周红锴; 袁梅
    • 摘要: 针对用户在使用太阳能热水器时,采用手动调节的方式来获得所需的水温,在调节过程中,存在调节时间长,水温忽冷忽热,浪费水资源等问题。随着智能家居产品在生活中的普及应用,智能控制解放人们的双手,使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变得越来越智能。根据人们对生活质量的需要,开发了一款操作简单的高效智能水温控制装置。该装置的水温调节采用PID控制,装置设有快捷按钮,以便获得常用的水温,配有氧气浓度检测和报警功能。用户所需的水温可以通过语音和手机APP进行控制,手机APP可以显示洗浴水温和氧气浓度,同时记录家庭成员不同季节的洗浴水温,方便快速洗浴。
    • 王丹娜; 陈瑶; 曹会君; 王华锐
    • 摘要: 为有效防止医用高压氧舱氧气浓度异常对人体造成的损害,设计基于ZigBee的医用高压氧舱氧气浓度自动控制系统。数据采集模块利用微处理器STM32F103C8T6接收各个采集点的氧浓度数据,经数据处理模块的ZigBee将处理结果传输给从机接收端的MSP430G2553单片机,MSP430G2553单片机采用自组织T-S模糊神经网络(SOTSFNN),加入激活强度概念,实现高压氧舱氧气浓度自动控制,并在氧浓度低于19 mg/L、高于23 mg/L时控制蜂鸣器发出报警,通过LCD12864显示当前实时氧浓度。实验结果表明:随着通信距离增加,该系统的丢包率始终低于5%,且相同通信距离下的信号强度较好;该系统能有效控制氧气浓度值在设定范围内,且氧气浓度控制精度高、稳定性好。
    • 张晓腾; 刘威; 刘海峰; 郑尊清; 明镇洋; 崔雁清; 文铭升; 尧命发
    • 摘要: 聚甲氧基二甲醚(PODE)是一种有潜力的柴油替代燃料,目前针对PODE的研究更多集中在发动机台架试验,相应的基础喷雾燃烧研究较少,制约了其在动力装置中高效清洁燃烧性能的提升。羟基(OH)性质活泼,大量存在的区域通常认为是高温反应区域。利用羟基光谱可以获得火焰结构、燃烧反应位置以及热释放速率等重要参数。环境氧浓度对火焰结构有很大影响,也是控制燃烧反应速率和污染物排放的重要参数。因此,在一台光学定容燃烧弹上,首先利用羟基的自发光光谱测量,研究了宽环境氧浓度变化(15%~80%)对PODE喷雾火焰浮起长度的影响,进一步利用阿贝尔逆变换方法将羟基自发光光谱强度由积分值反演为点位值,研究了富氧条件下(40%~80%)氧浓度变化对PODE喷雾羟基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环境氧浓度由15%增至40%,PODE火焰浮起长度迅速缩短;氧浓度进一步增加至80%,火焰浮起长度下降趋势逐渐变缓,直至基本不变;相同氧气浓度下PODE火焰浮起长度明显小于柴油。反演后的羟基光谱分布特征表面,富氧条件下PODE羟基光谱的高光强区域主要集中于喷雾边缘扩散火焰薄层中,同时,局部温度的显著提升使得羟基光谱强度在预混反应区下游附近达到最大;羟基光谱高光强区域随氧气浓度增加逐渐向火焰中上游区域迁移,并且其分布表现为轴向上更短,径向上更窄;在火焰达到准稳态时,相较40%氧气浓度条件,60%和80%氧气浓度下的羟基光谱强度在火焰中下游明显减弱,表明高的环境氧浓度下喷雾上游的燃油高浓度区域更快的参与到剧烈的燃烧反应中。
    • 张旭; 王晨; 鲁励; 蔡志丹; 刘元元
    • 摘要: 结合活性焦低温脱硝机理,研究不同烟气条件对活性焦脱硝影响,可获得活性焦脱硝率提升方法与低温脱硝途径,对现有活性焦联合脱除技术的应用及推动我国烟气污染物减排均具有重要的意义。为研究不同烟气成分在110°C~125°C对活性焦脱硝影响,在固定床试验系统上研究不同的反应温度、NO浓度、氧气含量、水蒸气含量、空速对活性焦反应脱硝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10°C~125°C范围内,反应温度越低则活性焦脱硝率越高,110°C时脱硝率最高为43.1%;NO初始浓度越高,活性焦脱硝率越高,但脱除后NO浓度相应也更高;氧气浓度由4%增加到8%时,脱硝率增加较为明显,其值从38.6%增至43.0%,而氧气浓度继续增加则脱硝率变化不大;水蒸气对活性焦脱硝反应有抑制作用,水蒸气含量为4%时其脱硝率最高达到43.8%,水蒸气含量为10%时其脱硝率下降至40.2%;随着水蒸气含量增加,反应后活性焦的耐磨、抗压强度大幅下降;空速由300 h^(-1)增加到600 h^(-1)时,脱硝率由43.5%大幅下降至32.7%。
    • 闫国锋; 黄兴利; 闫振国
    • 摘要: 现有氧化煤自燃特性研究大多以较低氧化温度和空气条件下制取的煤样为研究对象,缺乏对预氧化煤氧化过程中动力学特性的分析。针对上述问题,利用C80微量热仪以不同氧化温度(100,200,300°C)和氧气体积分数(21%,15%,5%)条件下制取的预氧化煤为对象,研究了其低温氧化反应的放热和动力学特性,并探讨了氧化温度和氧气浓度对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活化能的影响。预氧化煤低温氧化放热特性分析结果:(1)预氧化煤低温氧化进程滞后于原煤样,且滞后程度随氧化温度和氧气浓度升高而增大。(2)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的放热量低于原煤样,且放热量随氧化温度和氧气浓度升高逐渐降低。当氧化温度为100°C时,不同氧气浓度预氧化煤的t1(热流>0时对应的温度)、t2(热流增长率最大值对应的温度)及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基本相等。(3)随着氧化温度升高,氧气浓度对t1、t2及低温氧化过程的反应热的影响才逐渐明显。表明氧气浓度对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的影响在较高的氧化温度下才体现。但是,太高的氧化温度导致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进程严重滞后且反应放热量<0。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动力学参数分析结果:(1)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加速氧化阶段的活化能高于原煤样,快速氧化阶段的活化能低于原煤样。表明预氧化煤氧化反应进入加速氧化阶段的门槛提高,却更容易进入快速氧化阶段。(2)从指前因子数据可看出,预氧化煤低温氧化反应相较于原煤样更为迅速。(3)预氧化煤低温氧化过程的活化能没有随氧化温度和氧气浓度的变化表现出明显的规律性:在加速氧化阶段活化能随氧化温度升高而增大,随氧气浓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在快速氧化阶段,当氧化温度为100°C,活化能随氧气浓度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趋势,而氧化温度为200°C时则相反。
    • 刘艳峰; 宋志远; 宋聪; 王登甲; 索朗白姆
    • 摘要: 高海拔地区缺氧环境下人体处于低水平氧合状态,由此引发的睡眠障碍等问题严重影响生命健康和工作质量。基于此,研究提出睡眠环境局部弥散供氧方法。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与实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揭示了局部供氧条件下人体吸入区氧气浓度的动态变化规律,根据二氧化碳浓度、吹风感等指标剖析了局部风环境的舒适水平。结果表明:采用局部弥散供氧方法,由供氧口到吸入区过程中氧气浓度衰减较小,富氧效果稳定,同时氧气射流有效降低了吸入区的二氧化碳浓度;出口风速在0.20~0.30 m/s范围内时,面部舒适风速比最高,且吹风感低于10%。
    • 林华颖; 张书金; 衡献伟; 付金磊; 陈蒙磊
    • 摘要: 截至2020年中国煤炭仍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为56.8%,仍然占据我国能源主要地位。随着煤炭资源的开采,矿井采空区火灾成为矿井企业安全生产关注对象之一。准确了解采空区自燃“三带”划分对矿井积极预防采空区火灾具有重要意义。国内外学者经行大量研究,李作泉等分析“W”型通风与“U”型通风漏风量,提出了适合“W”型最佳通风方案;尚玮炜等采用O2与CO相结合的方法共同确定自燃“三带”范围;程龙等通过模拟分析采空区应力场确定“三带”范围;王耀强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测试对潜埋深倾斜煤层自燃“三带”进行分析;文虎等采用CFD分析不同抽采条件下采空区氧气浓度分布;赵彤宇等通过测点标记实现“三带”动态分析.
    • 陈晨; 杨倩; 陈云; 张睿; 刘冬
    • 摘要: 燃煤有机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存在严重危害,而O_(2)对火焰中有机产物的形成具有明显的调控作用。鉴于煤挥发分燃烧是燃煤过程中至关重要的一环,本文以煤热解气为燃料,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氧化剂侧O_(2)浓度对对冲扩散火焰中碳氢产物生成特性和机制的影响。结果表明,O_(2)浓度升高促进了O和OH的生成,进而提高H浓度,突显了含H和OH参与的反应的重要性。此外,乙炔(C_(2)H_(2))、丙炔(PC_(3)H_(4))、炔丙基(C_(3)H_(3))、乙烯基乙炔(C_(4)H_(4))、苯(C_(6)H_(6))和萘(C_(10)H_(8))的浓度均增大。增加O_(2)浓度促进了C_(2)H_(2)向PC_(3)H_(4)的转化,并使得C_(3)H_(3)更倾向于转化为丁二烯(C4H_(6)),而富烯更倾向于通过苯基(C_(6)H_(5))生成C_(6)H_(6),因此C_(6)H_(5)作为C_(6)H_(6)前体的地位被加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