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热力循环

热力循环

热力循环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540篇,主要集中在能源与动力工程、电工技术、航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5篇、会议论文64篇、专利文献189613篇;相关期刊156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制冷、动力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57种,包括中国内燃机学会燃烧节能净化分会2015年学术年会、第6届全国建筑环境与设备技术交流大会、2013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工程热力学与能源利用学术年会等;热力循环的相关文献由883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华玉、顾雏军、李鸿瑞等。

热力循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6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89613 占比:99.85%

总计:189902篇

热力循环—发文趋势图

热力循环

-研究学者

  • 李华玉
  • 顾雏军
  • 李鸿瑞
  • 蔡睿贤
  • 金红光
  • 张娜
  • 林汝谋
  • 訾琨
  • 洪慧
  • 包伟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佳茂; 杨顺华; 母忠强; 张弯洲; 游进
    • 摘要: 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具有工作速域宽、比冲高和推重比大等优点,在未来空天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首先回顾了LACE、SABRE和ATREX等主要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工作原理、技术特点和研究情况,对各型发动机热力循环中面临的难点问题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发动机预冷器、压气机、涡轮和燃烧室等关键部件,建立了热力循环计算模型,研究了预冷和燃烧对冷却剂的流量需求问题、预冷器与压气机性能参数匹配问题和压气机与涡轮共同工作问题等。结果显示,1.0~2.0倍当量比的氢在马赫数0~4.5速域内能将空气冷却51~476 K,而相同流量的甲烷在马赫数0~4.0速域内仅能将空气冷却24~182 K;熵函数用于表征预冷器和压气机在热势差效应和功热转换过程中的能量损失总和,根据发动机性能需求,在熵函数图上可设计不同的当量比-压比(Φ-π_(c))协同工作线;涡轮总功率是影响预冷发动机压气机压比的主要原因,与传统涡轮相比,驱动涡轮的工质(冷却剂)流量小,要求涡轮单位功率高,给涡轮设计带来挑战。最后结合评估结果对预冷型组合循环发动机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
    • 霍东方; 张子健; 何娟; 邓清华; 李军; 丰镇平
    • 摘要: 湿压缩技术是提升现代高性能燃气轮机输出功率与效率的主要手段之一。综述了国内外燃气轮机湿压缩技术的研究进展与应用状况,阐述了湿压缩过程中液滴蒸发特性、运动规律、与固壁作用机制、与空气传热传质机理以及液滴参数对压气机总体性能和稳定运行范围的影响规律等,同时对燃气轮机湿压缩系统、雾化方法、喷嘴结构以及系统应用状况进行了相关论述与分析。基于当前研究热点和发展趋势,结合作者对燃气轮机领域各种技术的持续关注,提出了压气机整机湿压缩全三维数值模拟与实验测量、液滴迁移与蒸发规律、湿压缩各主要部件性能匹配方法、喷嘴雾化各影响因素间的关系四个应重点关注的研究方向。
    • 李凡彬; 赵金国
    • 摘要: 由于常用汽车发动机燃料燃烧产生的热量中只有25%~35%转化为有效输出功,根据发动机废热的特性,选择水作为工作介质,研究如何避免湿液冲击膨胀机的现象,实现废热回收系统的控制。通过朗肯循环原理,蒸发器过热度控制用于优化余热回收系统,为提高余热回收循环效率,增加了电磁阀控制,用于控制工质泵的转速和蒸发器的压力,可避免膨胀机液体碰撞,过热稳定性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循环效率。
    • 刘祖川
    • 摘要: 传统发动机的效率体系由于机械转换损失的重大发现、废气带走损失的彻底剔除、传热冷却损失的大幅缩减,以及压缩功的载誉回归而将面临全线崩溃的严峻挑战,虽然既不能用于工程实践、也难以用来指导工程应用的理论热效率早已弃置一旁,但在面临淘汰出局、能源更迭的紧要关头,厘清认知其面临的问题、立足的依据、背后的支撑,应是广大专业人员不可回避的责任担当。从工程应用到理论体系;从实际数据到给定数据;从具体阐述到原理脉络,理论热效率庞杂、错误、混乱、不符,问题连连,质疑不断,尤其是有效热效率现实和当前数据不断提高的强力冲击,以及理论热效率净功的能量失衡和作为理论热效率体系架构的热力循环不成立,直接危及到理论热效率体系,其背后支撑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并跌落神坛。
    • 南向军; 李斌; 何国强; 张蒙正
    • 摘要: 为了研究RBCC发动机的真实工作情况,基于地面试验数据,建立了一维性能分析模型,对发动机4 Ma、6 Ma冲压模态不同余气系数条件的性能进行了计算,与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获得了发动机沿程气流参数分布。利用计算结果构建了发动机热力循环,分析了余气系数对循环效率、推进效率等性能参数的影响,提出了有效能产生率的概念,研究了余气系数对有效能产生率的影响以及有效能损失的途径。研究表明,建立的一维分析模型可以较好地计算发动机推力性能,与试验测量误差在10以内;发动机真实热力循环并非严格的等压释热,其有效能产生率在0.5~0.7之间;提高有效能产生率和减少排气中的有效能是发动机性能优化的主要方向。
    • 李美军
    • 摘要: 对燃煤工业锅炉的烟气进行余热利用是提高锅炉热效率、降低锅炉能耗的最重要途径,是工业锅炉节能减排的重要发展方向.从不同用户端角度,阐述了用于工业锅炉余热利用的温差发电器、有机朗肯循环、换热器、热管及热泵等有效技术的原理、适用性及优劣势等.同时,阐明了余热利用及分配的原则,并从传热过程及热力循环方面总结了烟气余热利用的关键问题,为燃煤工业锅炉余热利用技术的发展提供依据.
    • 蔡小燕; 李胤祺; 杨红霞
    • 摘要: 垃圾焚烧发电技术的推广应用既能缓解环境压力,又能带来经济效益.汽轮机作为电厂的关键设备之一,对保证整个电厂的能源转换效率起着关键作用.从汽轮机主蒸汽参数、功率等级、热力循环系统3方面介绍了垃圾发电汽轮机的最新技术发展方向.同时介绍了3款典型的非再热垃圾发电汽轮机产品,旨在推动国内垃焚烧圾发电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 唐建华; 王海桥; 孙定中
    • 摘要: 以竹山塘煤矿为研究背景,基于热力循环理论,对矿井中央泵房原有通风系统进行改造,将副井作为中央泵房进风井,新风井作为回风井,在副井井口设置多级喷淋室系统,构建热力循环系统,并对系统稳定性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对井筒摩擦阻力系数、井筒平均热力学温度对热力循环系统稳定性影响展开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热力循环系统通风总阻力为131.03 Pa,通风动压为168.63 Pa,该通风系统运行稳定可靠;热力循环系统建成后,直接释放矿井主要通风机风量负荷56.67 m3/s;通风总阻力与副井、新风井摩擦阻力系数均呈正相关关系,降低井筒摩擦阻力系数可有效减少通风总阻力;通风动压与副井平均热力学温度呈负相关关系,与新风井平均热力学温度均呈正相关关系,副井平均热力学温度越低,新风井平均热力学温度越高,越有利于热力循环系统运行稳定.热力循环对矿井中央泵房通风系统优化是有利的.
    • 伍赛特
    • 摘要: 介绍了航改燃气轮机的工作原理,描绘了其在燃料使用与可靠性及维护性方面的特点,详尽阐述了与其密切相关的先进循环,并对其燃用固体燃料的前景进行了展望.考虑到航改燃气轮机在发电、坦克动力、舰船动力、油气输送等领域起到的重要作用,针对其开展的科学研究与试验验证依然有着重要意义.
    • 张净玉
    • 摘要: "工程热力学"涉及热功转换的相关基础理论、工质热物性、热机工作原理,以及提高热工设备效率的理论途径和方法,是一门能源动力、航空航天、机械相关专业的重要专业基础课,主要是从理论层面抽象出热机工作的循环方式,开展热机循环参数优化研究,进而构建热机设计分析方法.虽然涉及的理论知识和定理定律较多,但在开展"工程热力学"教学的过程中,尤其是面对以各类热机为专业目标的工科专业学生时,以热机循环优化为目的,将相关基础理论和储备知识点有机结合,合理分配学时,组织教学内容,使学生不仅牢固掌握繁杂的知识点,更具备利用所学热工理论知识解决实际热机循环分析的能力,进而初步具备解决一般工程应用的能力,大幅提升教学效果.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