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相抑郁

双相抑郁

双相抑郁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84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7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650篇;相关期刊86种,包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2007年浙江省精神病学术年会、2006年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年会等;双相抑郁的相关文献由544位作者贡献,包括金卫东、马永春、刘铁榜等。

双相抑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7 占比:2.2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7650 占比:97.66%

总计:7833篇

双相抑郁—发文趋势图

双相抑郁

-研究学者

  • 金卫东
  • 马永春
  • 刘铁榜
  • 王鹤秋
  • 邢葆平
  • 陈炯
  • 和申
  • 张明
  • 张晋碚
  • 方贻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永春; 任欣; 孙峰俐; 金卫东
    • 摘要: 目的:评价拉莫三嗪在治疗双相抑郁过程中预防转躁效应。方法:在中英文数据库中以“拉莫三嗪、双相障碍(双相抑郁)”进行检索,对符合标准的7篇论文,共8项研究进行分析。采用循证医学方法进行统计,评价拉莫三嗪预防转躁的作用以及拉莫三嗪与其他心境稳定剂预防转躁作用的比较。结果:与不用拉莫三嗪相比,拉莫三嗪明显降低转躁率(7/141 vs 25/137,OR=0.24,95%CI:0.10~0.57,Z=3.80,P=0.001);与其他心境稳定剂相比,转躁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58 vs 5/152,OR=1.02,95%CI:0.26~3.97,Z=0.04,P=0.97)。结论:拉莫三嗪可明显降低转躁风险,预防转躁的效应与其他心境稳定剂相似。
    • 刘鑫子; 李自艳; 郑思思; 朱虹; 尹冬青; 贾竑晓
    • 摘要: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针对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的特征差异。方法采用道生中医四诊仪DS01-A信息采集系统,对31名单相抑郁患者与57名双相抑郁患者分别采集脉图信息,应用SPSS 26进行脉图参数比较,应用R 4.0.5建立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并获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在脉力、脉率、AD、T1/T4、H1、H3/H1、(H3-H1)/H1共7个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模型与RF的鉴别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SVM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83.04%;RF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AUC值为84.62%。模型特征重要性前5位分别为H4、H2、AD、AGE、(T4-T1)/T与H3、H4、AD、AGE、H2。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在脉图参数上具有明显差异特征,可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单双相抑郁鉴别。
    • 刘东歌; 肖晶晶; 刘宇昊; 王丽娜; 王潘烨; 姚琳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强度的光照对双相抑郁患者的疗效。方法:纳入107例双相抑郁患者,随机分入强光组(白光10000 lx,36例)、弱光组(白光5000 lx,36例)、对照组(红光50 lx,35例),均给予1 h/d的晨光照射,为期2周;每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评分及减分率、贝克-拉范森躁狂量表(BRMS)分、临床疗效总评量表(CGI)分以评估疗效及安全性,前7 d评定抑郁症症状快速自评量表(QIDS-SR)减分率以评估起效时间。结果:强光组、弱光组的HAMD 2周减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强光组与弱光组平均起效时间均为5 d且未出现转躁患者。结论:5000 lx与10000 lx的白色光照均具有良好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两者疗效无明显差异。
    • 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双相障碍学组; 金卫东
    • 摘要: 双相抑郁作为双相障碍的主要临床表现形式,其诊断和治疗都存在着颇多困难,特别是治疗上存在更多的争议与挑战。在临床实践中,双相抑郁的治疗是颇为棘手的,心境稳定剂的治疗起效较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有多种不良反应,抗抑郁药物又可能使疾病更加复杂。因此,针对这种现象,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学会精神疾病专业委员会双相障碍学组对浙江省精神科医生关于双相抑郁对中西医诊治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并进行可能的循证分析,建立浙江省双相抑郁中西医结合诊治专家共识,以有利于临床双相抑郁的综合治疗。
    • 柴学; 薛晨; 张荣荣; 李宗鸿; 王晓; 黄清玲; 肖朝勇; 谢世平
    • 摘要: 目的:比较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ReHo)特征,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32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26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获取脑局部一致性进行分析,并进行成套认知测验(MCCB).比较3组之间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组在左侧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ReHo值增加,而双相抑郁组保持相对稳定;单相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双相抑郁组左侧中央前回脑区ReHo值明显增高.MCCB与ReHo的改变无明显相关.结论: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局部功能活动差异可能是二者鉴别的生物学标记;单相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ReHo差异与临床症状无相关性.
    • 杨胜良; 黄龙武; 戴红; 钱敏才; 洪秀娟; 沈仲夏
    •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寻找单双相抑郁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心身科住院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组600例、双相抑郁组60例,本院体检健康对照组30例.留取三组血样标本,采用CD系列细胞检测玻片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细胞亚群计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外周血CD3+、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可以尝试用于鉴别单、双相抑郁.
    • 刘海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 杨瑶; 吴创鑫; 金锋; 张慧凤; 和申; 黄佳; 彭代辉
    • 摘要: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患者决策风格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墨尔本决策问卷(Melbourne Decision Making Questionnaire,MDMQ)评估决策风格,比较双相抑郁患者(n=30)与健康被试(n=30)MDMQ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分析MDMQ各项评分与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MDMQ评分对双相抑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鉴别效能.结果:双相抑郁组MDMQ总分以及过度警觉、拖延和推卸责任的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0.001、<0.05、<0.05、<0.05);双相抑郁患者的MDMQ总分和因子分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不相关;MDMQ总分和过度警觉因子分、推卸责任因子分与HAMD-24的认知障碍因子分正相关(依次为:r=0.437,p<0.05;r=0.470,p<0.05;r=0.421,p<0.05);MDMQ拖延因子分还与HAMD-24的日夜变化因子分正相关(r=0.376,p<0.05),与HAMD-24的睡眠障碍因子分负相关(r=-0.46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最佳界值为5时,MDMQ拖延因子分对双相抑郁发作的曲线下面积为0.701.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存在独特的决策风格,这可能是疾病的临床特质之一,并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杨子民
    • 摘要: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对双相抑郁的疗效机制并评估其安全性.方法:选择2020年3月~2021年3月收治的双相抑郁(BDD)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两组均给予喹硫平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增加假性磁刺激,实验组增加rTMS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实验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总分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总体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转躁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TMS治疗双相抑郁能有效控制抑郁情绪,提高治疗效果,起效时间早,且安全性高,不增加躁狂发作风险.
    • 杨瑶; 吴创鑫; 金锋; 张慧凤; 和申; 黄佳; 彭代辉
    • 摘要: 目的:研究双相障碍抑郁发作(简称双相抑郁)患者决策风格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用墨尔本决策问卷(Melbourne Decision Making Questionnaire,MDMQ)评估决策风格,比较双相抑郁患者(n=30)与健康被试(n=30)MDMQ总分及因子分的差异,分析MDMQ各项评分与双相抑郁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及MDMQ评分对双相抑郁患者与健康对照者的鉴别效能。结果:双相抑郁组MDMQ总分以及过度警觉、拖延和推卸责任的因子分均高于健康对照组(p值分别<0.001、<0.05、<0.05、<0.05);双相抑郁患者的MDMQ总分和因子分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24项(24-item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HAMD-24)总分、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总分不相关;MDMQ总分和过度警觉因子分、推卸责任因子分与HAMD-24的认知障碍因子分正相关(依次为:r=0.437,p<0.05;r=0.470,p<0.05;r=0.421,p<0.05);MDMQ拖延因子分还与HAMD-24的日夜变化因子分正相关(r=0.376,p<0.05),与HAMD-24的睡眠障碍因子分负相关(r=-0.460,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显示最佳界值为5时,MDMQ拖延因子分对双相抑郁发作的曲线下面积为0.701。结论:双相抑郁患者存在独特的决策风格,这可能是疾病的临床特质之一,并在疾病的诊断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