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单相抑郁

单相抑郁

单相抑郁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9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中国医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16752篇;相关期刊50种,包括中国民康医学、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心身疾病杂志等; 单相抑郁的相关文献由309位作者贡献,包括关念红、张晋碚、喻东山等。

单相抑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55%

专利文献>

论文:16752 占比:99.45%

总计:16844篇

单相抑郁—发文趋势图

单相抑郁

-研究学者

  • 关念红
  • 张晋碚
  • 喻东山
  • 张明
  • 金卫东
  • 何红波
  • 冯流芳
  • 刘海润
  • 刘海燕
  • 刘铁榜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鑫子; 李自艳; 郑思思; 朱虹; 尹冬青; 贾竑晓
    • 摘要: 目的基于机器学习方法研究针对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的特征差异。方法采用道生中医四诊仪DS01-A信息采集系统,对31名单相抑郁患者与57名双相抑郁患者分别采集脉图信息,应用SPSS 26进行脉图参数比较,应用R 4.0.5建立向量机算法(support vector machines,SVM)与随机森林算法(random forest,RF)模型,评估模型性能并获得模型特征重要性排序。结果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脉图参数在脉力、脉率、AD、T1/T4、H1、H3/H1、(H3-H1)/H1共7个变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VM模型与RF的鉴别模型都具有较好的鉴别准确率和稳定性。SVM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为83.04%;RF模型鉴别准确率为80.56%,AUC值为84.62%。模型特征重要性前5位分别为H4、H2、AD、AGE、(T4-T1)/T与H3、H4、AD、AGE、H2。结论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在脉图参数上具有明显差异特征,可辅助临床医生进行单双相抑郁鉴别。
    • 陈健; 罗勇; 陈傅华
    • 摘要: 目的探求单相抑郁症患者中脑中缝核经颅超声(TCS)回声与帕罗西汀疗效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1月金华市中心医院诊治的单相抑郁症患者52例,行中脑中缝核TCS检查,根据回声强度进行半定量分级,回声消失为1级,回声断续或中断为2级,回声连续为3级,其中回声1级、2级为低回声。均采用帕罗西汀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17项(HAMD-17)评分,计算治疗前后的HAMD-17差值,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的相关性。治疗6周后行临床总体印象改善量表(CGI-I)评分,分析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CGI-I评分的相关性。结果中脑中缝核回声强度与HAMD-17差值及CG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563、-0.409,均P<0.05)。结论帕罗西汀对中脑中缝核低回声的单相抑郁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
    • 聂纪伟; 谭灵妍
    • 摘要: 目的:通过数据分析,建立以抑郁相为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诊断模型,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2013年12月31日潍坊市精神卫生中心住院的首发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随访结束后纳入未转躁受试者(单相抑郁症患者)200例为对照组,转躁的受试者(双相情感障碍患者)200例为试验组。对两组资料分析比较,并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早期诊断模型。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起病年龄、发作次数、病前性格特征、初次起病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初次起病是否有自杀观念、是否伴有双相情感障碍家族史及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起病年龄、发作次数、三碘甲状腺原氨酸水平是单相抑郁是否转躁的独立预测因子。建立联合预测因子(即以抑郁为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诊断模型):L=-起病年龄+2.754×发作次数+3.448×三碘甲状腺原氨酸。联合预测因子的敏感度为94.0%,特异度为99.0%,曲线下面积为0.995,95%的置信区间为(0.991,0.999)。结论:以抑郁相为首发的双相情感障碍早期诊断模型可用于临床,对早期疾病鉴别有重要意义。
    • 柴学; 薛晨; 张荣荣; 李宗鸿; 王晓; 黄清玲; 肖朝勇; 谢世平
    • 摘要: 目的:比较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静息态下局部一致性(ReHo)特征,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方法:32例单相抑郁障碍患者、26例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及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3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获取脑局部一致性进行分析,并进行成套认知测验(MCCB).比较3组之间局部一致性的变化,并探讨与认知功能损害的关系.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单相抑郁组在左侧顶上小叶及顶下小叶ReHo值增加,而双相抑郁组保持相对稳定;单相与双相抑郁组比较,双相抑郁组左侧中央前回脑区ReHo值明显增高.MCCB与ReHo的改变无明显相关.结论:首发单相和双相抑郁障碍患者局部功能活动差异可能是二者鉴别的生物学标记;单相及双相抑郁障碍患者ReHo差异与临床症状无相关性.
    • 杨胜良; 黄龙武; 戴红; 钱敏才; 洪秀娟; 沈仲夏
    • 摘要: 目的 比较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的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特征,寻找单双相抑郁的免疫学鉴别诊断指标.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收集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心身科住院患者,其中单相抑郁组600例、双相抑郁组60例,本院体检健康对照组30例.留取三组血样标本,采用CD系列细胞检测玻片检测外周血中CD3+、CD4+、CD8+、CD4+/CD8+细胞亚群计数,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单相抑郁组、双相抑郁组与健康对照组三组间外周血CD3+、CD4+、CD8+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双相抑郁患者均存在T淋巴细胞亚群分布异常,T淋巴细胞亚群可以尝试用于鉴别单、双相抑郁.
    • 刘海燕
    • 摘要: 目的 探讨单相抑郁和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择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47例单相抑郁患者为A组,同期47例双相抑郁患者为B组,回顾性调研两组临床资料,比较观察差异性,归纳总结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另外,采用药物联合心理干预的方法对两组进行治疗,随访观察两组疗效,评价预后.结果 B组发病年龄为(21.70±5.14)岁,早于A组的(25.39±8.46)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HAMD-17自知力因子分、双相障碍家族史、心境不稳定、合并精神病性症状均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HAMD-17评分为(9.67±4.42)分,低于B组的(14.15±3.7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相抑郁与双相抑郁的临床特征存在较明显差异,后者起病相对较早,认知功能损害相对更严重,多伴心境不稳、精神病性症状等,预后也相对欠理想.
    • 肖艳霞; 朱冉; 鲍彦平; 陈林
    • 摘要: 目的:探索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服药依从性评定量表(MARS)对284例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进行1年的随访,以MARS 6分为界将患者分为服药依从组(≥6分)及不依从组(<6分);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人口学及临床资料,采用COX风险比例分析模型分析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影响因素. 结果:具有混合特征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P<0.01),阳性家族史、伴有焦虑症状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P<0.05或P<0.01). 结论:阳性家族史以及伴有焦虑症状是单相抑郁发作患者服药依从性的保护因素,具有混合特征是其服药依从性的危险因素.
    • 王琛; 李莹莹; 袁慧谦; 苏朗钧; 刘显林; 陈超; 李春阳
    • 摘要: 目前双相抑郁与单相抑郁的鉴别诊断,主要还是依靠病史采集和精神检查,缺乏有效且客观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生物标志物依据.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在单、双相抑郁鉴别方面有一些应用,本文就单、双相抑郁相关的BDNF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临床上单、双相抑郁的鉴别诊断提供参考.
    • 陈健; 罗勇; 陈傅华; 罗建勤; 叶飞; 胡也华
    • 摘要: 目的 观察单相抑郁(UD)患者经颅超声(TCS)中脑中缝核(BR)回声特点,探讨BR回声与UD患者抑郁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3年1月至2017年1月浙江大学金华医院的UD患者90例及正常对照组90例,行TCS探测中脑结构.BR超声图像根据回声强度进行半定量分级,1级为回声消失,2级为回声断续或中断,3级为回声连续.其中1、2级为异常(回声减低),3级为正常.结果 BR回声异常比例抑郁组为81.1%(73/90),正常对照组为15.5%(14/90),抑郁组明显大于正常对照组(P<0.05).BR回声的改变与抑郁严重程度呈负相关(r=-0.614,P<0.05).结论 BR超声回声改变与UD相关,UD患者的BR回声改变与抑郁严重程度相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