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瓷
原始瓷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文物考古、化学工业、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9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3229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南方文物、文博、文物天地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2009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学术讨论会(ISAC'09)、'02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等;原始瓷的相关文献由221位作者贡献,包括郑建明、朱剑、王昌燧等。
原始瓷—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3229篇
占比:98.78%
总计:13392篇
原始瓷
-研究学者
- 郑建明
- 朱剑
- 王昌燧
- 吴隽
- 吴军明
- 张茂林
- 李其江
- 毛振伟
- 陈元甫
- 周广明
- 李家和
- 李家治
- 樊昌生
- 邓泽群
- 郑建明1
- 凌雪
- 刘建国
- 周羿辰
- 宋建
- 张仕定
- 张敏
- 张斌
- 张红兴
- 德清县博物馆
- 承焕生
- 李刚
- 李芳芳
- 林毅1
- 林毅2
- 沈松琴
-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 王丽丽
- 白坚
- 秦超超
- 羊泽林
- 郑建明2
- 陈尧成
- 陈茜茜
- 陈铁梅
- 马进伟
- 魏女
- 鲁晓珂
- Cheng Huansheng
- Li Yu
- Mike Li
- Zhang Bin
- Zheng Jianming
- 丁兰
- 丁新更
- 丁末
-
-
胡望林
-
-
摘要:
瓿起源于商代,是商代较有特点的器类。主要有铜、陶、原始瓷三种,铜瓿仅存在于商代至西周早期,陶瓿流行时间从商代一直延续至秦汉之际,原始瓷瓿主要流行于商代,西周时期极为少见。本文以2018年旭光M2的发现为契机,通过对商周时期原始瓷瓿的初步探讨,认为商人或殷移民是使用原始瓷的主力,旭光M2的这件原始瓷瓿来源于和殷移民的交流。
-
-
郑建明
-
-
摘要: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器,无论平底器还是圈足器,在平底的一侧或圈足端均存在生烧现象,这种生烧特征是在战国大型支烧具出现之前、斜坡状龙窑中着地烧造所特有的现象。龙窑是南方地区起源并独具特色的窑炉形态,自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北方地区在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始用馒头窑烧造高温瓷器。因此从装烧工艺与南北方窑炉形态的差别来看,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应该是南方龙窑炉烧造的产物。
-
-
牛世山
-
-
摘要:
北方地区出土的商代硬陶和原始瓷来源,一直是学界关注的重要问题。本文赞同北方地区出土的商代前期硬陶和原始瓷来源于南方说,具体而言来自江西地区。有关硬陶和原始瓷可分为5组,其中3组可能产自赣西北,1组产自角山文化区,另1组可能产自吴城文化核心区,但也不排除赣西北也有产地。
-
-
林瑞明;
吴卫
-
-
摘要:
原始瓷在福建省分布广泛,是构成福建商周时期文化内涵的一个重要因素。基于近年来在福建闽江下游流域相关考古活动的最新进展,并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展开分析后认为:在商周之际原始瓷的烧造就已在闽江上游流域出现,并沿闽江水系南下快速扩散,在西周早中期传播至闽江下游流域。
-
-
张旭玮(文/图)
-
-
摘要:
“重重水碓夹江开,未雨殷传数里雷。舂得泥稠米更凿,祁船未到镇船回。”这是清代诗人凌汝绵在《昌江杂咏》诗中写到的徽州祁门与景德镇瓷土来往运输的繁华盛景。徽州与景德镇自古相邻,同处于丘陵地带,适于建造龙窑;且都瓷土资源丰富,宜于陶治。景德镇自古以来就是陶瓷文化成长的揺篮,然而关于徽州地域陶瓷的记载却极少见于历史文献。中国的瓷器本就起源于商周时期的吴越地区,1959年安徽考古研究所于屯溪西周土墩墓发现屯溪釉陶(土墩墓中所出的原始瓷)且经检测其化学成分与祁门瓷土近似。
-
-
郑建明
-
-
摘要:
以拍印几何形印纹为特征的硬陶,与原始瓷一起,构成了东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因素。它起源于新石器时代末期、发展于夏商时期、兴盛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伴随着原始瓷的兴盛与发展,印纹硬陶无论器形还是装饰纹样均趋向于单一,但是烧造数量更加庞大,是最常见的生活用器。
-
-
秦超超
-
-
摘要:
经本文分析,至少在夏商时期,东南原始瓷产地在制瓷原料和技术上具有一定优势,成为中国主要的原始瓷产地.近年来东南地区一系列的考古发掘,使得生产原始瓷窑址的年代上限可追溯到二里头文化时期.经过数百年的发展,至商代晚期在浙江、江西等地发展成了具有较大规模的原始瓷生产地.同时,夏商时期东南地区各原始瓷窑址在表现出一定的原始性外,各窑址也有一定的本地特点.
-
-
沈松琴
-
-
摘要:
德清作为瓷器的发源地,县境内原始瓷窑址众多,所出产品丰富.近年来,德清县博物馆通过考古发掘、野外采集、征集购买和接受社会捐赠等多种途径,收藏了相当数量的原始瓷器,这其中战国原始瓷以丰富的器物品类、精湛的制作技艺、深厚的文化内涵在诸多原始瓷器中一枝独秀,书写了原始瓷的绚烂篇章.
-
-
羊泽林;
林凤英(绘图);
危长福(绘图);
王晓阳(绘图)
-
-
摘要:
2019年9-10月,福建省考古研究院(原福建博物院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平潭综合实验区博物馆与平潭国际南岛语族研究院组成联合发掘队,重点对发掘区TS2W10、TS3W10两个探方的西半部进行发掘,实际发掘面积16平方米。发现青铜时代灰坑1座、沟1条、柱洞3个和文化遗物,为进一步认识龟山遗址文化内涵与平潭地区青铜时代文化面貌,探索闽江下游流域史前文化遗存的分布、演变提供了新资料。
-
-
胡冰青;
郑建明
-
-
摘要:
(四)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窑址春秋时期在原始瓷的核心烧造区德清龙山窑址群内,以火烧山窑址为代表的这一时期窑址产品中原始瓷占绝大多数,但仍旧有极少量的印纹硬陶。进入春秋中期以后,烧造印纹硬陶的窑址数量迅速增加,主要是向两个方面延伸:一方面龙山窑址群进一步向外围扩张,在龙山北麓的湖州埭溪一带以及东苕溪的东岸德清乾元镇一带形成了以烧造印纹硬陶为主,兼烧原始瓷的新窑区;另一方面伴随着原始瓷烧造技术向钱塘江以南越国腹地的扩展。
-
-
Li Yu;
李毓;
Zhang Bin;
张斌;
Cheng Huansheng;
承焕生;
Zheng Jianming;
郑建明
- 《2015年古陶瓷科学技术国际讨论会》
| 2015年
-
摘要:
浙江湖州、德清地区位于长江三角洲杭嘉湖平原西部,山上有丰富的瓷土、烧料,山下河网密布,运输便利,制瓷条件非常优越.以德清为中心、包括湖州南部地区在内的浙江北部东苕溪中游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无论是烧造时间、生产规模,还是器形种类、产品质量等方面,在浙江乃至全国都是一枝独秀。自2007年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东苔溪中游发掘出一系列先秦时期窑址群。本研究以该地区窑址新发现的原始瓷样本为研究对象,采用外束PIXE技术研究了夏代晚期湖州瓢山窑、夏商之间的湖州北家山窑、商代早期湖州南山窑、周代德清火烧山窑、战国时期德清长山窑和战国时期德清亭子桥窑烧造的中国原始瓷胎和釉的化学组分。运用主成分分析系统性地研究了六个窑口原始瓷胎和釉的异同,并进一步研究了测得的德清、湖州原始瓷样品和文献报告中的中国南北方遗址出土的原始瓷样品之间的化学组分的异同,以期揭露浙江湖州、德清地区先秦时期原始瓷的技术演变和发展过程。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