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筋
加筋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007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2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93436篇;相关期刊255种,包括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交通科学与工程版)、西部探矿工程、地基处理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七届中国土工合成材料学术会议、MSC.Software虚拟产品开发(VPD)中国用户大会、2007年湖南科技论坛等;加筋的相关文献由6554位作者贡献,包括肖衡林、李丽华、马强等。
加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3436篇
占比:99.53%
总计:93873篇
加筋
-研究学者
- 肖衡林
- 李丽华
- 马强
- 杨广庆
- 刘永莉
- 王博
- 周玥
- 周芬
- 周金烈
- 杜运兴
- 王珏
- 刘龙武
- 粟阳
- 陈智
- 彭立
- 刘存
- 肖玉成
- 胡智
- 高艳秋
- 何俊
- 夏飞
- 戴征杰
- 赵龙
- 郝鹏
- 陈丽丽
- 黄向京
- 卢谅
- 杜勇立
- 万凯军
- 张军
- 裴尧尧
- 丛晶洁
- 张晓双
- 李刚
- 王元龙
- 王宗建
- 王新泉
- 王旭龙
- 董彦莉
- 蒋楚生
- 贺钢
- 郭岳
- 刘波
- 周成
- 孟灵晋
- 张涛
- 张磊
- 李安洪
- 李庆海
- 闫恩玮
-
-
李小伟;
朱云升;
赵世杰;
王先镕;
苏天圣;
张振武
-
-
摘要:
文中采用新型土工格室对路面沥青面层进行加筋,对土工格室加筋沥青路面的力学响应进行实测研究.基于不同工况下的动载与静载试验,从沥青下面层底部的纵向拉应变、纵向拉应变峰值和蠕变应变等方面分析了路面结构加筋与未加筋沥青下面层动、静态应变响应变化特征.试验结果表明:在土工格室的加筋作用下,沥青下面层底部纵向拉应变峰值和纵向拉应变均显著减小,沥青下面层蠕变变形得到了明显的抑制,改善了沥青面层的抗裂性能.轴载越大,改善系数越高,加筋作用越明显,这表明土工格室加筋可以有效地增强重载交通下沥青路面的抗病害能力.
-
-
邹雨良;
肖梦芬
-
-
摘要:
为提高土工布耐久性,文章使用TiO_(2)水溶胶浸泡土工布,并结合室内紫外线照射、水洗等试验验证处理后的土工布抗老化特性,结果表明:土工布抗老化特性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土工布加筋颗粒土的三轴试验,结果可知土工布加筋有助于改善颗粒土的抗剪切强度参数,试验段河道治理工程的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在河道护岸工程中的应用较为适宜。
-
-
王文博;
韩健
-
-
摘要:
对强风浪深水区软体排施工中土工织物破坏形态进行研究,并结合土工织物软体排防护、加筋、反滤、隔离构造及整体性、适应性强等特点,探讨复杂水文环境下软体排稳定性提升工艺。研究表明对土工格栅及软体排采取加筋、增加缓冲层、三层复合、通长处理和全砂肋压载等措施,能较好地解决因风浪较大且频发、施工天数少等工况特点导致的软体排整体性、稳定性得不到充分保障以致频繁出现的排体撕裂、破坏等现象。
-
-
李敏堂;
杨雪峰;
常健;
隋传剑;
尤健;
陈业
-
-
摘要:
对一种采用薄壁加筋钢结构的大尺寸承载板进行了试验评估和数值仿真,比较分析了其加筋前后的力学性能。对承载板进行了结构特点、力学环境和载荷分析,以及承载板结构刚度和强度的试验评估,并对薄弱部位提出了改进方案;应用ANSYS中的SHELL63单元建立了加筋前后的两种物理模型,对加筋前仿真和试验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并对加筋前后的承载板力学性能进行了有限元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物理模型能够较好的模拟承载板钢结构受力状态,采用的加筋方案有效提升了钢结构刚度和强度,达到了极限载荷指标要求。
-
-
周春雷;
舒中文;
刘欣;
孙博;
哈建超;
柯佳闻
-
-
摘要:
为了节约加筋钢管抗滑桩的建造成本,缩短施工周期,通过理论推导,在达到相同抗滑效果的同时,对钢筋的布置角度进行优化设计。根据工程实例从钢管规格型号以及混凝土强度等级等因素,探讨了最优的材料组合和配筋角度,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研究了加筋钢管抗滑桩优化配筋后的受力特征以及钢管、钢筋和混凝土在抵抗滑坡推力过程中的抗剪分担比。结果表明:①从理论推导的过程来看,钢管直径和钢管厚度对配筋影响最大,本文所提出最优配筋公式相比较常规圆形抗滑桩配筋公式节约钢材约60%;②通过数值模拟可以得出,加筋钢管抗滑桩配筋之后抗滑能力相比较未配钢筋提高约20%;③优化配筋相对于常规配筋滑坡治理效果差距不大,但是节约钢筋约60.37%,更加符合经济效益,说明优化配筋更加符合工程经济价值;④优化配筋之后单根钢筋所承受应力比常规配筋提高约50%,将钢筋自身受力特性发挥更加充分。综上,研究成果可以进一步节约实际工程的建造成本,具有实际的工程参考价值。
-
-
王开凤;
李邦彦;
袁明
-
-
摘要:
文中通过对水泥稳定碎石试件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弯拉强度试验、干缩试验及温缩试验,研究双向土工格栅设置于水稳碎石中的力学特性.结果表明:双向土工格栅加筋作用可以提高水泥稳定碎石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弯拉强度,降低干缩系数和温缩系数.同时,水泥稳定碎石抗弯拉强度试验中小梁试件加筋前后裂缝扩展变化规律表明:双向土工格栅加筋作用能有效改变试件内部的应力分布状态.双向土工格栅应用于水泥稳定碎石材料中能有效提高其抗裂性和抗变形能力,预防路面裂缝产生.
-
-
汪晓勇;
申铁军
-
-
摘要:
通过加筋复合体稳定性验算与荷载取值分析,根据加筋土边坡整体稳定性分析理论,按圆弧滑动面法或楔形体滑动面法验算,得出以下结论:由于加筋桥台是需严格控制变形要求的土工结构,所用加筋材料除了应变时的筋材强度以外,仍需以极限抗拉强度应符合稳定性设计要求作为设计强度控制指标,以保证使用功能的可靠性和长期性.验算结果表明,该加筋复合体结构具有自我稳定能力.
-
-
刘超;
刘文光;
吕志鹏
-
-
摘要:
研究了内环向加筋功能梯度(functionally graded materials,FGMs)圆柱壳的模态频率.首先,运用Mori-Tanaka模型建立分离式和整体式加筋FGMs圆柱壳的材料属性;然后,基于三阶剪切变形理论推导了加筋FGMs圆柱壳自由振动的能量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圆柱壳的最小势能原理与Rayleigh-Ritz法,推导了加筋FGMs圆柱壳的模态频率方程,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最后,探讨了加筋设计方式、加筋数量和加筋位置对圆柱壳模态频率的影响.结果 表明:分离式加筋对温度的敏感性更弱,但有利于提高圆柱壳的模态频率;加筋数目对圆柱壳模态频率的影响具有收敛性;加筋的非均匀位置参数与圆柱壳几何参数存在相互匹配关系,对圆柱壳模态频率的影响较为复杂;加筋截面高度相比截面宽度,对圆柱壳模态频率更为敏感.
-
-
卢玲
-
-
摘要:
在阐述土工格栅加筋施工技术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介绍了土工格栅加筋技术参数,探讨了土工格栅加筋施工技术要点,提出了公路路基加宽土工格栅加筋施工质量控制措施,可为相关施工提供参考.
-
-
韩涛;
汪俊泽;
王元;
易家祥;
吴嘉蒙;
程远胜;
刘均
-
-
摘要:
船体板架结构在屈曲约束下的优化问题具有变量多和约束多的特点,且屈曲计算需借助有限元分析,属于大规模耗时优化问题,运用常规优化方法求解需要较高的计算成本。这里提出一种适用于屈曲约束下船体板架快速优化方法,该方法利用板格屈曲利用因子具有局部性的特点,对板格厚度自变量空间进行降维处理;利用板格屈曲利用因子对板格厚度具有单调性的特点,采用牛顿迭代方法求解其达到目标值的板格厚度;同时比较板格在相同重量增量下,加筋叠加板厚与仅加板厚对屈曲利用因子改善程度的大小决定是否加筋;通过两阶段的迭代寻优,快速获得最优的板厚以及防屈曲筋布置方案。某油船双层底优化结果显示,该方法能够在30步之内完成优化计算,优化效率高;优化方案相比原始方案减重达17.63%,绝大部分板格屈曲利用因子取值在0.9~1.0之间,材料得到充分利用。
-
-
-
李志勇
- 《2005公路边坡及其环境工程技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结合土工格室加筋陡坡路堤工程,开展了现场试验测试,并针对土工格室特点,用非线性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数值计算.试验和计算分析表明:铺设土工格室能有效地限制路堤沉降与坡脚水平位移,保证路堤的稳定性.数值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测结果吻合较好,据此分析了土工格室长度、弹性模量及铺设间距与路堤变形的关系,土工格室弹性模量越大,加筋效果越好.
-
-
季大雪;
杨庆;
栾茂田
- 《中国地质学会工程地质专业委员会成立25周年纪念会》
| 2004年
-
摘要:
简单介绍了《公路土工合成材料应用技术规范》(JTJ/T 019-98)中关于路堤边坡的等间距或分区等间距加筋设计方案,然后编写了程序,计算边坡在分层填筑时的安全性能,通过反复迭代计算可得出满足安全系数要求的最佳土工格栅铺设间距.最后对工程实例采用该程序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土工格栅的最佳铺设间距不是等间距,而应尽量采用"顶疏底密"的布置方式.
-
-
刘文白;
周健;
李驰;
苏跃宏;
刘霖
- 《中国土木工程学会第九届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会议》
| 2003年
-
摘要:
在典型沙漠地区进行了调研和现场采取土样,对风砂土样的基本性质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了土工格栅与风砂土的摩擦特性,提出了土工格栅改良加固沙漠地区风砂土力学性能的方法.通过不同条件下的室内模型试验,研究了在下压荷载作用下加筋风砂土地基扩展基础的力学性能,包括应力、位移、变形、破坏机理和承载能力的研究,提出了有效的土工格栅加筋形式.给出了加筋风砂土地基扩展基础随下压荷载的计算模式和理论计算公式.
-
-
-
周志刚;
郑健龙;
张起森
- 《第四届国际道路和机场路面技术大会》
| 2002年
-
摘要:
根据疲劳断裂力学理论,运用有限元方法,对交通荷载作用下的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结构进行疲劳断裂分析.通过对比,指出筋材与半刚性基层界面接触状态和筋材特性对加筋沥青混凝土路面疲劳开裂寿命影响较大,并提出了对界面状态参数和筋材抗拉刚度及其强度的要求.
-
-
-
-
严秋荣;
刘涌江
- 《2005公路边坡及其环境工程技术交流会》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利用离心模型试验研究了各种工况下新旧结合路基的不均匀沉降、坡面侧向位移、坡脚侧向土压力及位移场等稳定、变形性状,并讨论了加筋处治新旧路堤结合部的效果.结果表明,新旧结合路基稳定性与地基坡度、新填路堤宽度有较大的关联,而不均匀沉降则与新填路堤可压缩层厚度关系密切,加筋处治能有效提高其稳定性和减少不均匀沉降.
-
-
张爱锋;
吴强;
杨刚
- 《第十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
| 2005年
-
摘要:
本文在分析H或工字型钢构件局部屈曲的过程中,采用了加筋理论,即在分析腹板和翼缘屈曲时,将其它部分等效为一根梁,由此推导了该梁沿横截面两个轴线的等效惯性矩计算公式.使用该理论计算了两端铰支H型钢的屈曲荷载,并与按常规设计计算方法和按整体计算的结果进行了对比,从中看到它们的差别,进而阐述了本研究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