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

剩余价值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1918篇,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0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12242篇;相关期刊893种,包括甘肃理论学刊、江汉论坛、学术研究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一届中国休闲与社会进步学术年会、“财富的生产和分配:中外理论与政策”理论研讨会暨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22届年会、2011年浙江省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九届学术年会等;剩余价值的相关文献由1878位作者贡献,包括卓炯、李松龄、钱伯海等。

剩余价值—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02 占比:13.44%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12242 占比:86.49%

总计:14154篇

剩余价值—发文趋势图

剩余价值

-研究学者

  • 卓炯
  • 李松龄
  • 钱伯海
  • 卫兴华
  • 孟氧
  • 李锐
  • 王亚南
  • 王亞南
  • 陈其人
  • 何祚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俄尼·康·米海洛夫斯基; 周来顺(译)
    • 摘要: 《资本论》第一卷是马克思侨居伦敦时完成的,1867年在汉堡用德文出版,它探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规律,其经验典型是英国,其现实关切则主要是德国。饶有意味的是,同时代的热切评论却以俄国最为突出。英国似乎一向有自己应对问题的办法,德国也没有出现《资本论》学说是否适用于德国的疑虑,但俄国理论界关于《资本论》却显示出深深的不安。一方面是对《资本论》的辩证法、剩余价值学说的觉察或格外重视,此类理论评议既不限于俄国,也不源于俄国。另一方面则是就《资本论》学说而思虑俄国的历史、现状与未来,这是颇具俄国特色的。而这种特色之意义,其实也不限于当时的俄国。马克思对《资本论》的俄式效应很重视,曾数次提出有针对性的回应,这些回应在马克思主义史上均有重要意义。1877年,俄国《祖国纪事》杂志刊出了米海洛夫斯基意在为马克思《资本论》辩护的文章《卡尔·马克思在尤·茹柯夫斯基先生的法庭上》,针对的是此前茹柯夫斯基对《资本论》的批评文章。但在马克思看来,米海洛夫斯基的理解也有自身的问题,于是马克思当年拟就了后来名为《给〈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的文件,其要点之一是表示不应把《资本论》的学说简单理解为关于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这当然是重要的。同样重要的是,研读马克思重视而且批评过的关键文献,也是深入理解马克思,深化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必要途径。兹将周来顺教授翻译的米海洛夫斯基的这篇文章刊出,以飨学界。至于米海洛夫斯基所针对的茹柯夫斯基批评《资本论》的文章,本刊也将相机刊出译文。
    • 田强强
    • 摘要: 《资本论》第三卷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具体形式,即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剩余价值转化为利润使得资本关系神秘化,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进一步掩盖了剩余价值和价值的实质,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商业利润、生产价格转化为商业价格在竞争的假象中隐藏了剩余价值来源的本质,平均利润转化为利息和企业主收入在收入从量到质的分割过程中进一步遮蔽了资本关系的实质,超额利润转化为地租掩饰了土地所有权背后的真实的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
    • 张一兵
    • 摘要: 马克思认为,剩余价值并不是在流通领域产生的,其仅仅关注“资产阶级社会”财富多少意义上的富人与穷人的对立,而资本的秘密只能透视经济物相化迷雾之后,从资本关系的自身基础——与商品和货币(表面的对象性的一般财富)都相关的价值的本质关系出发。其实作为社会财富的商品和货币本质的价值关系,都是已经消除了历史痕迹的对象化的劳动。当资本家用物相化为财产的对象化劳动去换取工人的劳动力使用权,并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地占有剩余价值时,这就生成了资本与雇佣劳动的经济剥削关系。由此,马克思实现了自己在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科学认识上的一次根本性转变,不是财富关系意义上的“资产阶级社会”,而是一个资本关系成为社会总体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或者叫资本主义社会。
    • 聂嘉琪
    • 摘要: 随着数字资本主义的不断发展,数字劳动逐渐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相关的议题业已成为当前的学术热点。西方著名学者克里斯蒂安·福克斯以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论为理论基础,对数字劳动进行了全方位的研究。梳理国内外学者对福克斯提出的数字劳动范围、数字劳动是否是生产性劳动、数字劳动剩余价值来源、数字劳动是否存在剥削、“互联网产消者商品”等问题的研究,有助于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域中进一步厘清数字劳动的本质。
    • 彭劲松
    • 摘要: 人工智能促进了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及其效价的明显改善,使得人们对于劳动及其价值的认识趋于更加复杂频变。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方法和原则立场,全面认识落实马克思关于劳动本位和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论和资本积累论、价值多影响因素和机器作用论、劳动解放论与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要思想。更要重视制定实施人工智能发展应用战略,识别和克服各种潜在风险,在建构智慧社会、闲暇社会、世俗社会、规约社会中促进劳动价值的创造实现,以人工智能助推高质量发展。
    • 孔扬; 姜大云
    • 摘要: 对《资本论》诸范畴矛盾性质的不同类别进行深入辨析,构成了马克思辩证法研究论域的一项前提性反省。总体来看,《资本论》通篇贯穿着以人的历史活动为“谜底”解答各个范畴矛盾“谜面”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与流俗见解意义上的“矛盾公式先验演绎”“辩证法就是认识论”等辩证法观区别开来。具体来看,《资本论》可以划分出三种基本的矛盾部类:一是人的历史实践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商品二因素的矛盾”及其发展为典型代表;二是人的认识过程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资本总公式的矛盾”为典型代表;三是人的阶级立场造成的经济生活范畴矛盾部类,以“剩余价值本质与利润现象的矛盾”为典型代表。三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而这又意味着,以往许多人在默认马克思辩证法的矛盾所指具有“标准答案”的前提下所进行的文本阐释和理论阐释,是部分地偏离马克思思想原貌的。毋宁说,马克思所使用的诸矛盾范畴,是“现实的人及其历史活动”这一主旋律统御下的多重变奏。
    • 杨延杰
    • 摘要: 从西方哲学的生成到德国古典哲学的创立过程中,都包含着剩余价值学说诸多生成底蕴和构成要素,发现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最为伟大的贡献之一,也是马克思解剖资本主义旧世界、开辟科学社会主义新境界的锐利武器。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的理论考察更加精准,理论批判更加有力,理论建设更加坚实有据。正因为有了这一武器,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无情鞭挞和深刻揭露才更加淋漓,对科学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面把握才更加充分有理。
    • 郑瑞敏; 王一雪
    • 摘要: 数据成为数字时代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之一。基于数字平台的网络数据在西方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逐渐由公共资源转化为隐性私有化生产资料,数据与平台在资本逻辑运营下成为数字资本主义进行剥削的新工具。用户生成数据依据市场需求,作为数据商品参与到数字劳动剩余价值生产过程中,数据资本的形成为数据剥削奠定基础。数字平台对用户无偿劳动的数据剥削是一种隐性剥削,其在数据商品的生产和占有过程中已经存在,并对各国政治经济运行以及个体生命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需要从马克思主义理论视角,深刻剖析数据剥削形成机制、合理规约数据资源。
    • 袁朝飞
    • 摘要: 马克思在其著作中多次将资本主义经济竞争界定为资本本性的外在表现,并且认为它使劳动者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之中。但是马克思并没有一味地否定竞争的价值,而是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上肯定经济竞争作为一种手段,对于发展生产力以及推动共产主义社会到来的重要意义。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必须要以发展生产力作为首要目标。因此必须促进市场经济中的公平竞争,为市场经济提供良好的环境。但同时也要注意竞争引起的负面影响,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避免过度竞争引起的社会不良影响。
    • 刘雅静
    • 摘要: 传统经济形态向数字经济形态转型时期,数字经济剩余价值倍增现象尤为显著。数字经济凭借着大数据和算法技术实现快速成长,从范围、深度、持久性方面促进了剩余价值实现倍增。同时数字经济剩余价值倍增效应对经济和社会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社会层面的剩余价值分配不均方面。为保证经济运行的平稳过渡,文章针对如何完善数字经济治理体系、做好剩余价值分配工作提出应对之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