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冻融损伤

冻融损伤

冻融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1篇、会议论文23篇、专利文献44228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安科技大学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十六届全国纤维混凝土学术会议、2015年湖南省硅酸盐学会年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等;冻融损伤的相关文献由63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铁军、牛荻涛、杨更社等。

冻融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1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23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44228 占比:99.61%

总计:44402篇

冻融损伤—发文趋势图

冻融损伤

-研究学者

  • 赵铁军
  • 牛荻涛
  • 杨更社
  • 王家滨
  • 管庭
  • 张鹏
  • 刘红岩
  • 周月智
  • 戴华龙
  • 朱方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进; 张润; 张欢; 任雪梅; 袁小玲
    • 摘要: 冻融循环是造成混凝土结构损坏的重要原因之一,对发生冻融破坏的混凝土如何有效修复是工程界关心的重要问题。分析了混凝土结构冻融破坏的机理,比较了国内外对冻融损伤的修复技术,并结合某高速公路工程,介绍了水泥混凝土路面冻融损伤修复技术的工程应用。
    • 刘方; 张昆昆; 罗滔; 马卫卫; 蒋伟
    • 摘要: 为了研究复杂环境因素作用下纳米材料对混凝土耐久性及劣化规律的影响,本工作对不同种类(SiO_(2)和TiO_(2))、不同粒径(15 nm和30 nm)及不同掺量(0.2%、0.4%、0.6%、0.8%)(质量分数)的纳米改性混凝土依次进行硫酸盐侵蚀(3 d)和碳化(3 d)劣化处理后进行冻融循环(25次、50次、75次)试验,测定混凝土的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并采用工业CT(Computer tomography)技术对纳米改性混凝土内部孔隙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粒径为15 nm的改性混凝土的耐久性总体上优于粒径为30 nm的改性混凝土;相较于纳米TiO_(2),纳米SiO_(2)改性混凝土的改善效果较好;含量为0.6%的15 nm SiO_(2)混凝土损伤较小,能较好地改善混凝土内部结构。在硫酸盐侵蚀、碳化和冻融循环依次作用下,15 nm-Nano-SiO_(2)、30 nm-Nano-SiO_(2)和30 nm-Nano-TiO_(2)改性混凝土的孔隙率总体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不同含量的纳米改性混凝土孔结构演变规律总体一致,不大于0.01 mm^(3)的孔隙体积占比呈降低的趋势,大于10 mm^(3)的孔隙体积占比呈增加的趋势。
    • 孙斌祥; 姜奕; 沈航; 黄尹泰; 童玉英
    • 摘要: 为了提高季冻区多孔沥青路面的使用质量,减轻路面冻融损伤,采用掺入玻璃纤维、硅藻土和沥青路面旧料改善多孔沥青混合料性能。分析不同材料掺量的多孔沥青混合料在冻融循环下的抗压强度、空隙率及应变变化,并考虑不同材料与不同材料掺量对多孔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的影响;基于损伤力学理论,以抗压强度为指标表示强度率,研究改性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演化规律;基于CT无损检测与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分析玻璃纤维多孔沥青混合料冻融前后空隙数量与空隙面积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混合料抗压强度降低,而空隙率与应变呈上升趋势;具有掺量0.7%玻璃纤维、掺量15%沥青路面旧料、掺量25%硅藻土和掺量15%沥青路面旧料及加20%硅藻土这4种多孔沥青混合料水稳定性能最好,其中:玻璃纤维的改性效果最佳;掺入不同掺量玻璃纤维、15%掺量硅藻土与15%掺量沥青路面旧料均能减轻多孔沥青混合料的冻融损伤,但掺入硅藻土再生及多孔沥青旧料的混合料损伤程度均较大,损伤前期强度较高,更适用于短时冻土区;与硅藻土再生多孔沥青混合料相比,玻璃纤维多孔沥青混合料、再生多孔沥青混合料与硅藻土多孔沥青混合料经历了长时间的快速损伤期、短时间的损伤稳定期与损伤发展期;玻璃纤维掺量较低的试样空隙数量增加,平均单个空隙面积减小,而掺量较高的试样表现相反。
    • 韦仕毅
    • 摘要: 文章通过将声发射技术应用于沥青混合料内部损伤表征,采用高温单轴压缩试验来评价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压性能,并结合声学特性参数对冻融循环处理后的玄武岩纤维沥青混合料试件断裂特征进行识别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声发射信号参数能够很好地反映沥青混合料试件在高温压缩过程中的损伤断裂特征,并且可根据声发射信号的变化将沥青混合料试件的压缩破坏过程分为三个阶段。此外,基于声发射信号参数强度可以看出冻融循环对沥青混合料的抗压强度具有不利影响。
    • 张慧峰
    • 摘要: 为促进低透气性煤层瓦斯抽采,优化注液态CO_(2)冻融致裂煤层增透促进瓦斯抽采技术,以常村煤矿为研究背景,利用核磁共振、超声波检测等手段,分析了不同液态CO_(2)冻结时间下煤体孔隙结构的演化及损伤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冻融50 min后煤样宏观裂隙变化逐渐明显;随着致裂时间的增加,煤体横波与纵波均逐渐降低,纵波和横波下降率范围分别为5.55%~34.33%、3.72%~17.44%;煤体中各尺寸孔隙逐渐发育,全孔T_(2)谱面积增长率从28.67%升至61.49%,煤体孔隙连通性加强,有利于提高煤体的渗透性。
    • 王月华; 冒刘燕; 戴勤友; 王明飞
    • 摘要: 为有效模拟冻融损伤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 concrete,RC)内纵筋的滑移行为反应,在已有可考虑冻融损伤的纵筋应力-滑移模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了冻融损伤程度、单元划分长度和锚固长度对该纵筋滑移行为的影响,并提出纵筋滑移的3种行为模式。进而,通过参数分析分别建立了冻融损伤混凝土内纵筋最小锚固长度、最大锚固长度、纵筋屈服滑移和极限滑移的简化计算公式。最后,基于开源有限元平台OpenSEES,建立了考虑纵筋滑移行为的冻融损伤RC柱宏观单元模型,并根据既有冻融损伤RC柱拟静力试验数据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纵筋滑移随着纵筋曲阜强度的增加而增加,随着混凝土冻融损伤程度、轴心抗压强度、保护层约束、箍筋约束、纵筋直径和锚固长度的增大而减小;所建立的冻融损伤RC柱宏观单元模型能准确模拟冻融损伤RC构件的抗震性能。
    • 朱春凤; 刘浩; 田伟; 金玉杰; 钱永梅
    • 摘要: 文章通过室内低温拉弯试验、高温车辙试验及冻融循环试验对加入橡胶后的沥青混合料的低温性能、高温性能和冻融损伤性能进行了分析,并根据试验结果提出了合理的性能评价指标。由于加入橡胶颗粒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开发前景。
    • 赵小明; 王新科; 乔宏霞; 黄瑞
    • 摘要: 研究了PVA纤维的体积掺量(0.05%、0.10%、0.15%)和长度(8 mm、12 mm)对混凝土相对动弹性模量、质量损失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分析了PVA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规律,建立了以相对动弹性模量为对象的Weibull概率分布损伤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体积掺量为0.10%、长度为8 mm的PVA纤维对混凝土抗冻性能的提升效果最好;建立的Weibull概率分布损伤模型可以有效反映PVA纤维混凝土的冻融损伤劣化规律,可为实际工程应用提供参考。
    • 张明月; 姚烨; 张子俊
    • 摘要: 为评估严寒地区在役RC框架结构的时变化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该文首先利用最冷月平均气温θ为指标建立实际环境下的年均冻融循环次数F_(act)计算式;进而考虑室内外损伤比例系数S、饱含水时间比例系数k,将F_(act)等效换算为基于“快冻法”的实验室冻融循环次数F_(Q)。同时,以抗压强度为冻损指标,建立可将F_(Q)换算为基于“人工气候”的实验室冻融循环次数F的等效冻融循环次数计算模型。利用已有研究成果建立弯曲破坏未冻融RC梁柱特征状态承载力与变形能力计算式,进而提出可考虑F、f_(c)、n影响的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特征状态承载力与变形能力计算式。在此基础上,建立冻融损伤RC框架梁柱承载能力与变形能力时变评估模型。研究可为严寒地区在役RC框架结构的冻融劣化时变评估提供参考。
    • 尉红星
    • 摘要: 混凝土设计及施工对北方严寒地区水库大坝至关重要,科学设计和有效管控能够有效预防冻融循环对坝体的损伤。文章以辽阳境内的葠窝水库混凝土重力坝为例,通过分析冻融损伤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理,提出合理控制和有效预防混凝土冻融损伤的措施,对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构设计和长效稳定运营具有重要意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