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ITS1

ITS1

ITS1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39138284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水产、渔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9138196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海洋科学、海洋与湖沼、昆虫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畜牧科技论坛等;ITS1的相关文献由50000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王伟、张伟等。

ITS1—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 占比:0.00%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138196 占比:100.00%

总计:39138284篇

ITS1—发文趋势图

ITS1

-研究学者

  • 不公告发明人
  • 王伟
  • 张伟
  • 王磊
  • 李伟
  • 张磊
  • 刘伟
  • 王勇
  • 张涛
  • 李强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芦亚君; 袁传飞; 解芸芸; 夏琪; 夏乾峰
    • 摘要: 目的探讨海南热带环境血蜱属成蜱内共生真菌的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分析。方法对成蜱样本进行形态学分类,扩增线粒体COI基因进行分子鉴定;应用Illumina MiSeq平台对血蜱属内共生真菌ITS1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以OTU聚类分析、Alpha多样性分析阐明内共生真菌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结果热带环境游离血蜱属内共生真菌聚类为245个OTU;群落组成分布于子囊菌门(Ascomycota)占80.56%、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占15.43%及接合菌门(Zygomycota)占0.37%;优势菌种为Zasmidium citrigriseum,占7.72%。Alpha多样性分析表明,血蜱属内共生真菌具有十分丰富的生物多样性。结论热带环境血蜱属成蜱内共生真菌多样性的研究,可为揭示蜱与内共生真菌复杂的互作关系提供依据,为进一步阐明热带蜱的行为特征并探索有效的生物学防控策略提供新思路。
    • 魏冬霞; 袁橙; 刘剑华; 薛咏佩
    • 摘要: 根据已发表的柔嫩(Eimeria tenella)、堆型(E.acervulina)、布氏(E.brunetti)、巨型(E.maxima)、和缓(E.mitis)、毒害(E.necatrix)、早熟(E.praecox)艾美耳球虫的ITS-1序列引物,对江苏泰州地区某养鸡场发病鸡粪便中分离的球虫卵囊进行PCR扩增、测序,并用DNAStar软件和MEGA5.05软件对获得的艾美耳球虫ITS-1序列与GenBank中的艾美耳球虫的ITS-1相应序列进行同源性分析和系统进化关系分析。结果显示,柔嫩艾美耳球虫的引物扩增出阳性条带,该分离株的ITS-1部分序列片段长度为279 bp,与已发表的柔嫩艾美耳球虫的ITS-1序列的相似性为99.6%~100%,在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中和柔嫩艾美耳球虫形成一个小分支。
    • 张焕玲
    • 摘要: 为筛选适合形态学不易区分的核桃品种及近缘树种鉴定的DNA条形码,提供准确鉴定核桃品种的新途径,确保核桃产业良种化健康发展,以11个核桃品种和5个近缘种为试材,以3个叶绿体基因(rbcL、psbA-trnH、matK)和1个核DNA(ITS1)序列为候选条形码,通过对候选条形码片段的扩增、测序和序列变异分析,选择扩增效率高、品种间变异位点丰富的DNA条形码。结果表明,4条候选DNA条形码在16个供试树种(品种)中的扩增和测序成功率均为100%。rbcL序列在树种(品种)间的差异极小,psbA-trnH序列只在属间有差异。matK和ITS1序列在树种间存在差异,序列一致性分别为99.12%和99.88%,碱基位点变异数分别为18个和8个;不同树种(品种)在基于matK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能明显区分,验证了利用matK鉴定核桃品种及其近缘种的准确性。从而得到使用matK+ITS1条形码组合可以有效鉴别核桃品种及其近缘种。
    • 张翠; 孙一丁; 马继琼; 杨奕; 郭怡卿; 李进斌; 许明辉
    • 摘要: 为了解稻瘟病抗性与根际土壤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在云南宜良大田条件下对6个稻瘟病单基因系Piz、Pib、Pikh、Pi19、Pi3、Pita和受体“丽江新团黑谷”(LTH)进行了诱发鉴定,利用ITS1和16SrD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土壤根际真菌的ITS1序列以及细菌16S rDNA区片段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单基因系Piz、Pib、Pikh表现抗病, Pi19、Pi3、Pita和LTH表现感病;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真菌的优势门(73.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是细菌的优势门(32.48%),7个土样在主要微生物种类组成上相似;抗、感单基因系根际土壤真菌在罗兹菌门(Rozellomycota)(分别为7.69%和14.66%, LTH为5.59%)及其下属的罗兹菌种(Rozellomycota_sp)(分别为6.97%和13.99%, LTH为5.59%)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的伞菌纲(Agaricomycetes)(分别为1.2%和0.7%,LTH为1.7%)及伞菌目(Agaricale)(分别为1.1%和0.5%,LTH为1.6%)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细菌在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的γ-变形菌纲未鉴定的目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相对平均丰度分别为10.02%和11.65%,受体LTH为8.55%,表明水稻抗性对根际土壤微生物丰度有影响。结果为探究稻瘟病的抗病机理和生物防治提供了线索。
    • 杨飞; 黄翠琴
    • 摘要: 为了解福建省龙岩地区牛场体表蜱的种类,试验采集龙岩地区牛体表寄生蜱样本,基于蜱的核糖体rDNA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PCR扩增方法进行分子鉴定,获得ITS1和ITS2基因序列,进行blastn相似性搜索,应用MegAlign和MEGA 7.0软件完成同源性分析及种系发育分析.结果 表明,该蜱ITS1序列与中国甘肃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达99.32%(JQ737124.1、JQ737125.1),与中国湖南微小扇头蜱HAI2分离株同源性达99.16%(MK224531.1);ITS2序列与中国河南、南非豪登微小扇头蜱分离株同源性均为100%(KX450287.1、KY457506.1);种系发育分析结果显示,龙岩地区牛体表分离的牛蜱ITS基因序列与扇头蜱属ITS基因序列聚类,与革蜱属和璃眼蜱属处于两个不同的分支.说明福建龙岩牛蜱分离株为微小扇头蜱.
    • 吴云; 安亦军; 齐志群; 李威; 田小军; 吴赵勇; 栗绍刚
    • 摘要: 为了解山西及周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虫种类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例来自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提取DNA,分别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并应用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3个临床样本SSU rRNA和ITS-1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和99.93%。基于SSU r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个患者感染的虫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聚为一支。基于ITS-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例患者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均属于婴儿利什曼原虫。SSU rRNA与ITS-1序列分类的结果一致,ITS-1在利什曼原虫虫种鉴定上较SSU rRNA分辨率高,可鉴定到亚种水平。13例山西及周边地区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原虫均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感染虫株间同源性较高。
    • 吴云; 安亦军; 齐志群; 李威; 田小军; 吴赵勇; 栗绍刚
    • 摘要: 为了解山西及周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虫种类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例来自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提取DNA,分别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并应用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3个临床样本SSU rRNA和ITS-1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和99.93%.基于SSU r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个患者感染的虫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聚为一支.基于ITS-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例患者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均属于婴儿利什曼原虫.SSU rRNA与ITS-1序列分类的结果一致,ITS-1在利什曼原虫虫种鉴定上较SSU rRNA分辨率高,可鉴定到亚种水平.13例山西及周边地区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原虫均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感染虫株间同源性较高.
    • 陶康; 吴凌伟; 金晓芳; 任凯; 于政鲜; 刘通; 刘明伟; 王水兴
    • 摘要: 研究腐乳生产过程中环境微生物对其品质及风味的影响.选择自然发酵腐乳和纯种发酵腐乳,通过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鉴定腐乳中微生物的多样性和丰度,其中细菌采用16S rDNA测序,真菌采用ITS1测序.结果 表明,在细菌门水平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是4个腐乳样品的主要菌门.真菌门水平主要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unclassified_k_Fungi、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毛霉亚门(Mucoromycota).在细菌种水平上,草莓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ragi)在A、B、C、D4种样品中相对丰度都很高,分别为2.30%、20.95%、12.51%、48.75%,且在自然发酵腐乳中的含量高于纯种发酵腐乳.真菌主要菌种是酵母菌,样品A主要包括unclassified_k__Fungi (63.20%)和粉状米勒酵母(Millerozyma farinosa)(25.80%).在B、C、D三个样品中以Debaryomyces prosopidis为主,相对丰度分别为37.60%、51.70%、85.90%.
    • 李中波; 侯强红; 尧国民; 罗春光; 罗维; 王湘; 李进军; 胡辉
    • 摘要: 鸡赖利氏绦虫病是由四角赖利氏绦虫(Raillietina tetragona)、棘沟赖利氏绦虫(Raillietina echinobothrida)和有轮赖利氏绦虫(Raillietina cesticillus)寄生于鸡的小肠所引起的一类疾病.该病呈全球性分布,严重阻碍了养禽业的发展.本研究通过PCR扩增来自湖南省的10条四角赖利氏绦虫的核糖体DNA第一内转录间隔区(first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s,ITS-1)ITS-1 rDNA,阳性产物经纯化、测序,最后获得1 268 bp的ITS-1序列,对所获得的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四角赖利氏绦虫ITS-1的种内差异为0%~0.1%,种间差异为25.22%~26.48%,说明ITS-1相对保守,可作为研究种间遗传变异的标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