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

利什曼原虫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62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皮肤病学与性病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18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四川动物、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传染病信息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北京热带医学与寄生虫学论坛、中华医学会第七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第五届全国青年寄生虫学工作者讨论会等;利什曼原虫的相关文献由474位作者贡献,包括管立人、胡孝素、敬保迁等。

利什曼原虫—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6 占比:33.9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47%

专利文献>

论文:418 占比:65.62%

总计:637篇

利什曼原虫—发文趋势图

利什曼原虫

-研究学者

  • 管立人
  • 胡孝素
  • 敬保迁
  • 汪俊云
  • 成军
  • 刘妍
  • 左新平
  • 杨继珍
  • 钟彦伟
  • 包意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吕婧玉
    • 摘要: 黑热病又称为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白蛉传播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在我国属于法定报告传染病,农业农村部暂对其按三类动物疫病管理并采取相应防控措施。该病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作为我国危害,人民健康最严重的五大寄生虫病之一,曾流行于长江以北的广大农村,后经党和国家积极防治,于1958年基本消灭,但近年来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上海市、洛阳市在2021年均报出60多年来首例黑热病病例。
    • 宋琦; 盛晟; 王宜庆; 邵洁; 李婷竹
    • 摘要: 目的对1例黑热病病例调查分析,旨在为不明原因发热病例诊断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对病例进行病原学检查以及血常规、生化、骨髓穿刺、PET-CT等检查,依据《黑热病诊断标准》(WS 258—2006)进行诊断;对病例进行回顾性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该病例曾2次以不明原因发热入院治疗;后转至无锡市新瑞医院经PET-CT检查发现脾脏肿大伴氟脱氧葡萄糖(FDG)代谢弥漫性增高,骨细胞学检查发现骨髓和红巨二系均增生低下,骨髓穿刺涂片查见利什曼原虫,高通量基因检测检出利什曼原虫序列数174029。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该患者曾在黑热病疫源地打工;诊断该病例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对症治疗后好转出院。结论黑热病在我国仍有散发,因人口流动性增强,应加强非疫区医务人员的黑热病流行和诊断知识培训。
    • 余鹏; 曾柱; 宋咏刚; 黄卓; 闵海; 黄江涛; 张世超; 陈晋; 胡祖权; 王赟
    • 摘要: 目的:分析利什曼原虫感染树突状细胞(DCs)早期的基因表达与信号通路变化,探究DCs感染后应答,寻找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基于DCs的免疫治疗方法.方法:GEO数据库下载利什曼原虫感染前后DCs基因芯片数据,RStudio软件筛选差异表达基因(DEGs),STRING构建DEGs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PPI),Cytoscape筛选差异表达蛋白质的核心模块,RStudio软件对DEGs进行GO和KEGG富集分析.结果:共筛选出DEGs 129个,其中IL12B与CXCL10差异最为显著,GO分析共富集23个过程,主要涉及病毒感染过程相关细胞反应及Ⅰ-IFN相关免疫反应;KEGG分析共富集3条信号通路,分别为甲型流感、麻疹及DNA复制信号通路.结论:利什曼原虫感染DCs前后Ⅰ-IFN信号通路和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影响IL12表达,提示Ⅰ-IFN/IL12信号通路与TLR4/NF-κB/IL12信号通路可作为利什曼原虫感染治疗的靶点,CXCL10也有望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利什曼原虫感染后,出现类似病毒感染现象,推测抗病毒免疫疗法可能在对抗利什曼原虫感染中具有一定疗效.
    • 吴云; 安亦军; 齐志群; 李威; 田小军; 吴赵勇; 栗绍刚
    • 摘要: 为了解山西及周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虫种类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例来自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提取DNA,分别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并应用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3个临床样本SSU rRNA和ITS-1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和99.93%。基于SSU r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个患者感染的虫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聚为一支。基于ITS-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例患者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均属于婴儿利什曼原虫。SSU rRNA与ITS-1序列分类的结果一致,ITS-1在利什曼原虫虫种鉴定上较SSU rRNA分辨率高,可鉴定到亚种水平。13例山西及周边地区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原虫均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感染虫株间同源性较高。
    • 吴云; 安亦军; 齐志群; 李威; 田小军; 吴赵勇; 栗绍刚
    • 摘要: 为了解山西及周边地区内脏利什曼病的病原体利什曼原虫(Leishmania spp.)的虫种类型及其基因多态性,使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收治的13例来自山西及周边地区的内脏利什曼病患者的骨髓样本提取DNA,分别扩增其核糖体小亚基rRNA(small subunit ribosomal RNA,SSU rRNA)和核糖体DNA内转录间隔区Ⅰ(ITS-1)并应用其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确定患者感染原虫的虫种类型及其遗传关系.结果显示,13个临床样本SSU rRNA和ITS-1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9.59%和99.93%.基于SSU rR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个患者感染的虫种与杜氏利什曼原虫L.donovani、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和恰氏利什曼原虫L.chagasi聚为一支.基于ITS-1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13例患者感染的利什曼原虫均属于婴儿利什曼原虫.SSU rRNA与ITS-1序列分类的结果一致,ITS-1在利什曼原虫虫种鉴定上较SSU rRNA分辨率高,可鉴定到亚种水平.13例山西及周边地区利什曼病患者感染原虫均为婴儿利什曼原虫L.infantum,感染虫株间同源性较高.
    • 郎博娟; 胡余昌; 周小鸽; 刘宇飞
    • 摘要: 目的 探讨内脏利什曼病(visceral Leishmaniasis,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VL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骨髓涂片及分子生物学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3例均为男性,年龄44~55岁,平均48岁.送检标本分别为骨髓、脾脏、肝脏及淋巴结.镜下见弥漫的组织细胞增生,组织细胞的胞质内可见蓝染的细小颗粒状病原微生物,免疫组化标记组织细胞CD68阳性.骨髓涂片均找到利什曼原虫无鞭毛体,特殊染色PAS、六胺银染色细胞壁不着色.EBER检测阴性,2例行PCR测序证实为利什曼原虫.结论 VL患者多有该病流行地区接触史.活检组织中找到利什曼原虫是该病的诊断依据.VL需与疟原虫、马尔尼菲蓝状菌及组织胞浆菌病等鉴别.
    • 李凡; 冯宇; 余大为; 杨成明; 杨俊克; 刘林林; 张永福
    • 摘要: 目的了解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两个犬源型内脏利什曼病流行区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现状,为当地制定有效的内脏利什曼病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2019年,采用入户调查方法,在甘肃省文县、迭部县以往内脏利什曼病病例较多的村,收集犬性别、年龄等基本信息;并采集犬静脉血,采用PCR法检测利什曼原虫小环DNA。结果共调查537只犬,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和迭部县犬阳性率分别为64.63%(95/147)和32.31%(126/390),文县高于迭部县(χ^(2)=46.044,P<0.05)。有内脏利什曼病临床症状的犬35只,PCR检测阳性率为74.29%(26/35),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有症状感染犬的阳性率分别为84.62%(22/26)和4/9,文县高于迭部县(P<0.05);无症状犬502只,PCR检测阳性率为38.84%(195/502),其中文县和迭部县无症状犬的阳性率分别为60.33%(73/121)和32.02%(122/381),文县高于迭部县(χ^(2)=39.982,P<0.05)。结论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犬利什曼原虫感染率较高,无症状感染犬PCR检测阳性率较高,提示当地居民和犬感染利什曼原虫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提高居民主动防护意识,并加大控制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的力度。
    • 李凡; 余大为; 杨成明; 冯宇; 杨俊克; 刘林林; 关真平; 张永福
    • 摘要: 目的 了解甘肃省犬感染利什曼原虫影响因素,为探索犬源型黑热病防控新方法提供依据.方法 在甘肃省迭部县和文县犬源型黑热病流行区,通过入户问卷调查及犬血PCR检测,调查当地家犬位置、居住场所环境、犬离房屋距离、犬来源、犬主黑热病知识知晓状况和犬感染利什曼原虫现状等信息.利用IBM SPSS23.0 Pearson x2检验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与犬感染利什曼原虫有关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调查当地居民445人,家犬537只.家犬血样利什曼原虫PCR检测阳性率为41.15%(221/537),其中文县PCR检测阳性率64.63%(95/147),迭部县PCR检测阳性率32.31%(126/390).村中央和村边缘犬的阳性率分别为33.92%(96/283)和49.21%(125/254),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12.923,P=0.000).居住场所附近房屋墙面为砖混/粉刷墙壁的犬和附近为土坯/石片墙壁的犬,阳性率分别为30.99%(110/355)、60.99% (111/182),两者之间有统计学差异(x2 =44.723,P=0.000).家庭存在阳性犬的犬主是否知晓黑热病基础知识与犬感染无统计学差异.多因素分析犬的环境位置、犬居住场所附近房屋条件显示与犬感染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 甘肃省文县和迭部县分布在村边缘的犬、犬附近房屋墙壁土坯/石片结构是犬感染的影响因素.针对不同的影响因素应制定针对性的防治措施,减少黑热病和犬利什曼病的传播.
    • 陈谦; 李清
    • 摘要: cqvip:黑热病又称内脏利什曼病,是由利什曼原虫引起,经白蛉叮咬传播的慢性地方性人畜共患传染病,是利什曼病中的一种,利什曼病按临床表现可分为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皮肤利什曼病和皮肤黏膜利什曼病3种,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中东、非洲、拉美等地区[1-2]。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