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共沉积

共沉积

共沉积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31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工业、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8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70499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功能材料、膜科学与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六届表面工程技术学术论坛、第四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一届全国青年催化学术会议等;共沉积的相关文献由86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国栋、付前刚、冯涛等。

共沉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8 占比:0.2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70499 占比:99.75%

总计:70673篇

共沉积—发文趋势图

共沉积

-研究学者

  • 李国栋
  • 付前刚
  • 冯涛
  • 刘冠昆
  • 张密林
  • 童叶翔
  • 童明德
  • 韩伟
  • 颜永得
  • 于维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侯忠敏; 王晓民; 王红哲; 朱中华; 李继东; 王一雍
    • 摘要: 研究了采用电解精炼法制备高纯铟。在电流密度50 A/m^(2)、极距80 mm恒定条件下,考察了电解时间、硫酸铟浓度、电解液pH对电解液中Pb^(2+)、Sn^(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合In-Pb-Sn电位-pH图,分析了Pb、Sn杂质在电解液中的电迁移机制。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铅并未参与电解反应,而是沉积到阳极泥中;在电解液中硫酸铟质量浓度30 g/L、连续电解0.5 h、电解液pH<2.5条件下,电解液中Sn^(2+)质量浓度达最大,不与In^(3+)发生共沉积,可以有效去除。
    • 侯斌; 赵晨辉; 张健; 苏婉; 张文娟; 程方; 常高峰; 张宇峰
    • 摘要: 先将聚多巴胺(PDA)磺化,再将磺化多巴胺(SDA)与聚乙烯亚胺(PEI)一起溶解于Tris缓冲液中,最后在聚砜(PSf)基膜上进行共沉积获得SDA-PEI/PSf复合纳滤膜.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X光电子能谱、扫描电镜、原子力显微镜、膜表面Zeta电位、水接触角、脱盐率等表征膜结构与性能.结果表明,其对硫酸镁的脱盐率随着沉积时间延长和SDA的浓度增加而增加;SDA-PEI的共沉积层均匀附着在膜表面,膜表面电负性亦随SDA增加而增强.
    • 王朝辉; 王驰; 李航; 袁光明
    • 摘要: 柔性木塑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柔软的、可弯曲的、可卷曲的新型木塑复合材料,在铺地材料、室内装饰等领域有广泛的发展和应用前景。以纳米CaCO_(3)和丁苯胶乳采用共沉积法制备纳米级复合粒子,对柔性木塑复合材料增韧改性。通过傅里叶红外光谱、扫描电镜等对其化学结构、断面形貌和力学性能等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纳米级复合粒子成功制备,且当纳米CaCO_(3)与丁苯胶乳质量比为5∶3时,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佳。冲击强度、拉伸强度、断裂伸长率对比未经改性的柔性木塑复合材料分别提升了160.5%、56.8%、156.5%,复合材料韧性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 姚铮; 金腾; 董亮亮; 张春芳; 白云翔
    • 摘要: 采用液相共沉积法制备了以槲皮素-聚多巴胺(PDA)为分离层的复合纳滤膜,考察了沉积液中多巴胺与槲皮素的质量比对活性分离层表面性质和染料脱盐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槲皮素和多巴胺共沉积有效抑制了PDA聚集颗粒的形成,赋予膜表面更好的均匀性;同时槲皮素的引入使分离层结构更为疏松,显著提高了复合纳滤膜的透水性能,且染料截留率始终保持在92%以上.当多巴胺与槲皮素的质量比为1:1时,复合纳滤膜的纯水渗透率高达1795L/(m^(2)·h·MPa),刚果红截留率为99.6%,刚果红/NaCl选择性达到了58.7,具有优异的染料脱盐性能和长期运行稳定性.
    • 王昱芃; 赵洋; 李茉涵; 史素青; 宫永宽
    • 摘要: 在弱碱性和空气条件下,以多巴胺(DA)为多重相互作用模型分子,调控羧甲基壳聚糖(CMC)和侧基含伯氨基(—NH2)的磷酰胆碱基聚合物(PMA)与DA之间的相互作用,采用一步共沉积法构筑表面富含磷酰胆碱两性离子基团和CMC杀菌性聚合物的双重抗菌涂层.研究发现,DA分子的万能黏附特性有利于诱导CMC和PMA在基材表面发生共沉积,增强涂层中各组分及其与基材之间的界面结合力,所得涂层在体积分数为75%的乙醇水溶液中超声2 h后,表面水接触角数值几乎保持不变,稳定性良好;而CMC和PMA聚合物链中的—NH2侧基与DA及其衍生物之间发生氢键、席夫碱和/或迈克尔加成反应等多重相互作用,协同改善DA分子氧化-自聚行为和沉积过程,获得形貌较为均一的涂层表面.所得表面同时含有两性离子基团和CMC聚合物链,兼具良好抗生物污染和杀菌活性,能够有效抑制细菌生物膜的形成.
    • 贺涵; 蒋业华; 汝娟坚; 华一新
    • 摘要: 为了解决氧化锆增韧氧化铝(ZTA)陶瓷颗粒增强铁基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ZTA陶瓷颗粒与铁基体润湿性差的问题,在ZTA陶瓷颗粒表面镀覆Ni-TiB_(2)镀层。通过化学镀镍及电镀Ni-TiB_(2)两步法,先在ZTA陶瓷颗粒表面化学镀镍得到具有导电性的ZTA@Ni颗粒,再在ZTA@Ni颗粒表面电镀均匀的Ni-TiB_(2)复合镀层。采用XRD对ZTA、ZTA@Ni和ZTA@Ni-TiB_(2)颗粒进行物相分析;使用数码相机和SEM分别对ZTA、ZTA@Ni和ZTA@Ni-TiB_(2)颗粒进行宏观及微观形貌观察;并利用EDS分析镀层中各个元素的质量百分比。分别研究电镀液中TiB_(2)粉末浓度、氯化胆碱-乙二醇(ChCl-EG)浓度及沉积电压3种因素对Ni-TiB_(2)复合镀层的成分及表面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8 V的沉积电压下,TiB_(2)粉末掺杂浓度为6 g/L,ChCl-EG的浓度为9 g/L时,Ni-TiB_(2)复合镀层平整均匀,无孔洞产生,镀层中的TiB_(2)质量百分数可以达到58.22%~64.79%。
    • 叶淼; 何欣; 王海涛; 秦湘阁
    • 摘要: 为了减弱腐蚀,增强基体的使用寿命,以316L不锈钢片为基体,采用电沉积法制备了Ni-Co合金镀层.使用扫描电镜对镀层的微观形貌进行表征,利用VersaSTAT3电化学工作站测试镀层在3.5%的NaCl溶液中的腐蚀电流密度.研究了不同主盐浓度、镀液温度及电流密度对合金镀层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 表明,电镀液中镍盐质量浓度为128g/L时,钴盐质量浓度为115g/L,镀液温度为55°C,pH值为4.5,电流密度为1.0 A/dm2,腐蚀电流密度为6.13×10-12 A/cm2时,所得Ni-Co合金镀层的耐腐蚀效果最佳.
    • 孙金行; 蔡艳青; 王崇; 李允; 李瑾; 许莹
    • 摘要: 锆合金具有优良的核性能、抗腐蚀性能和机械性能,其在核电、军工、医疗等方面用处广泛.但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高,对锆合金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传统方法制备的锆合金已经不能满足人们进步的需求.熔盐电解法作为一种新型的合金制备工艺,因其与传统合金制备工艺相比有着反应进程容易控制、产物成分均匀、成本较低、清洁环保等优点而得到广泛关注.本文对熔盐电解法制备锆合金的四类工艺电解共沉积、阴极合金化及液态阴极工艺、FFC工艺、SOM工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对这四类工艺的控制因素和优缺点进行了论述.
    • 李长华; 赵江婷; 熊卓; 赵永椿
    • 摘要: 光催化还原CO2是具有前景的可再生能源技术,但由于光生电子-空穴对的快速复合和对可见光的有限利用,TiO2表现出较低的光催化反应效率,为了提高TiO2光催化还原CO2的效率,用金属改性TiO2是一种有效的方式.笔者通过化学还原法将Pt和Cu2O纳米颗粒沉积在锐钛矿TiO2晶体表面,系统研究了Pt、Cu共改性对TiO2光催化还原CO2性能的影响.光催化试验结果表明,Pt沉积有利于生成CH4和H2,而Cu2O会抑制H2的生成,且对CH4的选择性低于Pt.Pt和Cu2O同时沉积在TiO2晶体上时,H2的生成受到抑制,CO2被选择性地还原为CH4,选择性达96.6%.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Pt能捕获光生电子,从而提高催化剂上的电子密度,有利于多电子还原反应发生,高选择性地生成CH4.Cu2O提高了催化剂对CO2的化学吸附能力,同时对水的吸附能力较弱,从而抑制H2的生成,提高了光生电子对CO2还原的选择性.此外,反应后的Pt-Cu/TiO2中Cu2O几乎被完全还原为Cu,这可能是由于在光催化反应过程中,Pt沉积可促进光生电子向Cu2O迁移,在Cu2O还原为Cu的同时为光催化还原反应提供更多的电子,有利于CH4的选择性生成.因此,Pt-Cu/TiO2催化剂可将CO2选择性地还原为CH4.经3次循环试验,催化剂的活性未降低,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 马久明; 宋士虎; 冼明锏; 卢东亮; 陈先义; 鲁圣国
    • 摘要: 采用电沉积方法,将石墨烯与镍离子共沉积到被保护的铜基底上,制备了镍-石墨烯复合镀层.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面电子显微镜(SEM)等方法对复合材料的物质结构、表面形貌特征进行了表征,采用海水浸泡方法研究了复合材料的抗腐蚀性能.结果表明:当电流密度为5 A/dm2时,共沉积方法制备的镍-石墨烯复合镀层平整连续,晶粒较小,石墨烯穿插于多个镍颗粒之间,将镍颗粒包裹于其中,能有效阻断海水中的酸根、碱性离子对铜基底的腐蚀作用,明显增强了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此研究对船舶及海洋工程金属构件的抗海水腐蚀方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