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迁移

电迁移

电迁移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675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金属学与金属工艺、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5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252394篇;相关期刊160种,包括焊接技术、焊接学报、电子学报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2009中国高端SMT学术会议、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材料科学技术研讨会、中国电子学会可靠性分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等;电迁移的相关文献由1280位作者贡献,包括郭福、陈雷刚、周柯等。

电迁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5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1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52394 占比:99.87%

总计:252727篇

电迁移—发文趋势图

电迁移

-研究学者

  • 郭福
  • 陈雷刚
  • 周柯
  • 恩云飞
  • 尹彬锋
  • 章晓文
  • 陆裕东
  • 何洪文
  • 徐广臣
  • 曹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汤显强
    • 摘要: 技术介绍孔隙水是泥(土)污染物的重要赋存介质。导排孔隙水,迁移、转化与分离泥(土)中的污染物,能够从源头上削减泥(土)污染物含量。基于孔隙水电动导排的污染泥(土)原位脱水减污技术,以兼具导电与排水功能的电动土工材料(EKGs)为电极,将电动排水和电动修复优势互补,在电渗流和电迁移共同作用下,导排孔隙水,透析泥(土)-孔隙水体系中的污染物,实现污染物的泥(土)水分离。
    • 侯忠敏; 王晓民; 王红哲; 朱中华; 李继东; 王一雍
    • 摘要: 研究了采用电解精炼法制备高纯铟。在电流密度50 A/m^(2)、极距80 mm恒定条件下,考察了电解时间、硫酸铟浓度、电解液pH对电解液中Pb^(2+)、Sn^(2+)浓度变化的影响;结合In-Pb-Sn电位-pH图,分析了Pb、Sn杂质在电解液中的电迁移机制。结果表明:电解过程中,铅并未参与电解反应,而是沉积到阳极泥中;在电解液中硫酸铟质量浓度30 g/L、连续电解0.5 h、电解液pH<2.5条件下,电解液中Sn^(2+)质量浓度达最大,不与In^(3+)发生共沉积,可以有效去除。
    • 任杰; 王乙舒; 周炜; 王晓露; 郭福
    • 摘要: 智能汽车的高集成化发展,使得组装焊点尺寸减小,对焊点抗电迁移服役可靠性的要求提高。目前用于汽车电子的三元系焊料SnAgCu无法满足日益严苛的服役环境,而多元合金化焊料是最有潜力的解决方案之一。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润湿性实验以及电子背散射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仪等表征手段,系统研究了添加Ni、Sb、Bi元素对SnAgCu焊料的焊接性能和电迁移可靠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Ni、Sb、Bi元素降低了SnAgCu焊料的熔点和过冷度,改善了焊料的润湿性。在高电流密度载荷作用下,这些元素的引入可以有效地缓解焊点电迁移行为,进而提高焊点的服役可靠性。
    • 董聪聪; 黄佩珍
    • 摘要: 集成电路的金属互连导线不可避免地存在夹杂等微缺陷。在电迁移的驱动下,夹杂会经历一个复杂的形态演化过程,从而影响互连导线的使用寿命和各种性能。基于金属材料中微结构演化的基本理论,建立了电迁移诱发各向异性界面扩散下导电夹杂演化的相场模型,采用有限元进行数值模拟,详细探讨初始形态比对夹杂演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导电夹杂在电迁移驱动各向异性界面扩散下会沿着电场方向发生迁移,存在失稳分裂与稳定迁移两种演化模式。当夹杂失稳分裂时,随着初始形态比的增大,夹杂分裂数目减少,分裂结束时间提前;当夹杂稳定迁移时,随着初始形态比的增大,稳态夹杂沿着电场方向的指状延伸越长,相应的迁移速度越小。
    • 王涛; 谷岩
    • 摘要: 目的在微观尺度上解析直流电场对金属液/固界面溶解动力学和界面反应的本征影响。方法在237~312°C温度范围内对电流作用下Cu/Sn/Cu液固界面进行显微结构的表征及溶解动力学的计算。结果施加直流电时,Cu的溶解速率在阴极端显著增大,而在阳极端则受到抑制。相应地,由于Cu的迁移速度较快,大量阴极Cu迁移至阳极端,使其附近形成大量的金属间化合物。计算了10 A电流作用下阴极Cu的溶解激活能,其数值约为不通电流情况下的一半。结论直流电的施加显著降低了Cu在Sn熔体中的溶解激活能,而电迁移力是促进Cu扩散的主要原因。
    • 张墅野; 鲍天宇; 修子扬; 何鹏
    • 摘要: 随着三维封装微互连尺寸向亚微米发展,电流密度大、应力大、散热困难等问题愈发严重,原子尺度迁移失效现象逐渐成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不可忽视的可靠性问题.铜比铝的电阻率低,抗电迁移性能更好,是新一代的可靠互连材料,但是对铜互连的原子迁移研究仍有不足.现有的电迁移(Electromigration)可靠性解析化模型主要针对单根金属线恒定温度情形下的电迁移分析,这种方法虽然计算较为简单,但是对现实情况的指导意义较小,主要原因:一是现实情况下高密度集成电路中存在温度梯度,二是互连线的三维结构对互连线的温度以及电流分布有重要影响,而这些参数严重影响着金属原子的抗电迁移性能.本工作提出一种新的电迁移仿真建模方法,通过COMSOL多物理场软件建立了经典三维Cu互连线结构.通过有限元仿真得到三维互连线的温度、电流密度和应力分布,获得了更优的数据仿真结果.结果显示,金属互连线中电流在直角内侧有严重的淤积现象,电迁移在互连线转折处最为剧烈;高温区域位于直角内外侧之间,热迁移的程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升高;高应力区域主要是互连线的外边缘处,但是应力迁移在总体电迁移中占比较小,几乎可以忽略.另外,Cu互连线的抗电迁移性能总体优于Ag互连线,是优异的高密度集成电路导体材料.
    • 吴兴熠; 黎睿; 汤显强; 肖尚斌; 韩丁
    • 摘要: 以电动土工合成材料(EKG)作为电极,采用电动导排间隙水装置,在室内模拟了氮素污染底泥修复过程,研究了间歇通电(12h On/12h Off)和持续通电2种工作模式下脱除底泥内源氮的效果,分析了底泥不同形态氮在修复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特征.实验底泥体积为0.06m3,含水率为72.82%,总氮(TN),氨氮(NH4+-N)和硝酸盐氮(NO3--N)初始浓度分别为2350.16,1635.38和297.02mg/kg.在电压梯度为1V/cm条件下修复8d后,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间隙水导排量分别为8535和8370mL,重力流约占总排水量的80.43%~82.02%.电迁移是底泥中不同形态氮迁移的主要驱动力,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TN脱除量分别为544.48和552.26mg,其中80.71%和78.02%的TN从阴极排出.经过电动导排间隙水修复实验后,底泥含水率下降了4.95%~6.16%,间歇通电和持续通电模式下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0.41%、39.27%,NO3--N的去除率分别为25.82%、27.94%.综合考虑TN去除率和能耗2个因素,间歇通电是一种效益较高的模式,修复后底泥TN去除率为32.61%,电能消耗为15.57(kW?h)/m3.
    • 张潇睿
    • 摘要: 随着微电子领域朝着微型化的不断前进,产品封装密度越来越高,微焊点的尺寸和间距也日益减小,电迁移现象更加频繁的出现.本文针对一种Cu-Sn-Cu结构互连微凸点,基于ANSYS软件,研究了不同Sn层高度以及结构对称性变化对凸点内部电流密度分布的影响,得到了电流密度在不同结构下的分布规律,为实际电迁移实验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
    • 白蓉生
    • 摘要: 电化迁移(ECM: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是指PCB或载板Carrier长期工作中,在环境水份的助虐下经常发生的一种失效(Failure),亦即湿环境中金属外部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性的搬迁。三、贾凡尼腐蚀3.1电位差造成的贾凡尼腐蚀密贴或互连的两金属一旦其电位差颇大又有水汽时,于是负电性较大者将抢夺对方的电子而扮演阴极,并强迫对方成为阳极而遭腐蚀,称为贾凡尼效应腐蚀Galvanic Corrosion。
    • 白蓉生
    • 摘要: 电化迁移(ECM: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是指PCB或载板Carrier长期工作中,在环境水份的助虐下经常发生的一种失效(Failure),亦即湿环境中金属外部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性的搬迁。电化迁移(ECM:Electro-Chemical Migration)是指PCB或载板Carrier长期工作中,在环境水份的助虐下经常发生的一种失效(Failure),亦即湿环境中金属外部发生化学反应离子性的搬迁。至于电迁移(EM:Electro-Migration),则是指半导体细线或各种銲点在无水气无化学反应的状态,却在大电流与高温中金属内部发生了物理性原子搬迁现象。两者大不相同不宜混为一谈。本文先将ECM分为三小节搭配多个精细彩图详加说明,然后再讨论半导体线路或銲料所发生非化学反应类的E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