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公共传播

公共传播

公共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政治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24130篇;相关期刊143种,包括国际公关、传媒、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2014年第三届载人航天学术大会、2012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等;公共传播的相关文献由23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百精、师曾志、邓理峰等。

公共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4130 占比:99.09%

总计:24351篇

公共传播—发文趋势图

公共传播

-研究学者

  • 胡百精
  • 师曾志
  • 邓理峰
  • 谢静
  • 陈丽娜
  • 仁增卓玛
  • 任少凡
  • 侯迎忠
  • 冯建华
  • 史安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明德; 马骁
    • 摘要: 随着新型传播技术对人类生活的日益嵌入,学界开始了新媒体的研究转向。文章梳理了2017年至2021年国内学术期刊中与新媒体研究主题相关的文献,按照主题聚类,将遴选出的文献整合成十大要点予以解析。文章发现:人工智能技术推动传媒业发生重大变革,社会结构遭遇挑战;互联网颠覆大众传播线性模式,进一步实现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共融;移动互联网创造了新的“现场”与“在场”,自由跨越时空变现;身体传播的重要性凸显,媒介传播成为编织关系网络的身体实践;区块链技术对新闻业具有特别价值,进一步解决了价值传输问题;短视频作为碎片化的冷媒介,带动视频文化和新闻生产的“转基因”;5G进一步推动传播变革,万物皆媒时代已经到来;社交媒体互联诱导浅层思考成为习惯,公共传播的理想模式亟待重建;媒介逻辑植入社会,社会媒介化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现象级趋势;数字鸿沟再度演变,代际鸿沟、智能鸿沟越发突出。研究还发现,国内学者对新媒体技术的思考,在肯定技术作为一种结构性力量重塑传媒业及社会关系的同时,道德伦理和价值规范之维的探讨及其对现实生活的影响从未缺席。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 摘要: 根据《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栏目建设需要,本编辑部拟从2022年开始增加“新闻与传播研究”栏目的用稿量。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一、新媒体与公共传播。指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传播研究,主要包括舆论与舆情、健康传播、风险传播、乡村传播等。二、中国共产党宣传理论和历史。
    • 孟令泮; 范晓玲
    • 摘要: 新媒体时代来临,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被极大地改变。如今,新媒体已经悄然占领了人们的生活。鉴于政务新媒体对于公共传播的重要性,各地市发展了大量的政务新媒体。然而,在山西省阳泉市政务新媒体运营中出现了规章制度不全面、传播机制效率低、部门整合度低、平台开发不平衡等问题。通过分析当下山西省阳泉市政务新媒体传播的现状,从部门的规章制度、传播机制及人才培养与建设三方面,提出阳泉市政务新媒体传播的优化策略,以期推进新媒体时代的政务新媒体传播的进程。
    • 王党飞; 尹雯萱
    • 摘要: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介呈现出新的传播态势,突破了大众媒体时代的传播实践和组织形式,深入社会实践的各个层面。随着媒介特征的变化,公共传播范式发生转变,原因有多个方面,如大数据时代信息的海量化;传播中心的离散与话语权力的变迁;媒介活动日常生活化;媒介是身体的延伸等。
    • 闫梦菲
    • 摘要: 伴随公共传播的兴起,就业市场对新闻传播人才的需求不断变化。本研究对2022年“春招季”的195条招聘信息进行词频统计,对统计结果分析后发现,当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对新闻传播人才的要求是大学本科学历,且最好具有跨学科专业背景,同时要兼具以专业知识技能为主的硬实力和以内在素质修养为主的软实力。据此,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应适时转变人才培养理念,着力提升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核心竞争力,深刻把握行业需求动向,注重培育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 何薇
    • 摘要: 当前公共传播呈现碎片化、分众化特点,传统媒体应强化“媒介融合”意识,利用信息源优势和圈层连接能力主动作为。文章以广州广播电视台为案例,聚焦传媒产品供应链中的传播环节,探析“文化圈层”在公共传播中的作用,旨在为众多处于角色转型中的传统媒体提供参考。
    • 白林淼; 马志强
    • 摘要: 新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并有机融入传媒平台,使传统媒介中传播者与受传者之间的界限逐渐变得模糊,公共传播的模式在人工智能背景下也有了更新和改变,逐渐从概念性的理论发展成为公众参与传播公共事件的具体实践。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和案例分析法,分析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新媒体背景下公共传播出现的新型传播模式和新特征,以及由此带来的挑战与机遇,并以“阿里巴巴女员工被侵害事件”为例,对人工智能背景下公共传播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深入探讨,并据此提出不断拓宽公共传播平台、建立新型公共传播体系、构建公共传播共同体等公共传播策略。
    • 王芹; 宋秋敏
    • 摘要: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木鱼歌属于民间说唱类“俗”文学,萌芽于明朝末期,主要流行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地区,源自东莞的剧本《花笺记》在海内外影响较大。木鱼歌的社会功效主要体现在教化劝诫、礼仪助兴、精神调适、文学影响和促进团结等五个方面,这反映了木鱼歌存续发展的社会价值。在木鱼歌传承和弘扬过程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传承与传播形式欠丰富、融合不够且开放共享不足、文化传播与经济效益双向互动意识淡薄、环境变化带来的挑战等。在木鱼歌的非遗保护策略上,可考虑强化木鱼歌的“元符号性”升级,建立健全文化传承与经济效益双向互动意识下的传承人群体保护激励机制,大力推广基于网络新媒介的木鱼歌公共传播方式,构建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木鱼歌专家系统等。
    • 摘要: 何志武1964年生,湖北钟祥人,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新闻史学会新闻传播教育史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传播、社会治理与公共传播、新闻传播业务、新闻传播教育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县级融媒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模式与效果研究》《基于新媒体的民意表达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机制研究》《“三网融合”与广播电视新闻传播研究》等多项。出版《大众媒介与公共政策--对武汉市“禁麻”政策的个案研究》《对话与协商:电视问政的理念》《在线的民间智库:网络民意与公共政策的互动》《政治传播的实践面向》等著作多部。
    • 顾理平
    • 摘要: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信息传播成了现代社会的一种生活日常:除婴幼儿外,绝大多数社会成员都可以借助形式多样的新媒体参与到该活动过程中。在传统媒体时代信息传播对“断文识字”等必不可少的文化水平要求,也因为图片、语音、视频传播的方便快捷而不再成为前提条件。“无门槛传播”成为今天这个公共传播时代的一个主要特征。人们可以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各类传播平台上自由地传播各类信息,激情地表达着对世界的看法。“人人都是传播者”创造了一个时代性的种类多样性的媒介生态环境,也给人们更加全面地认识真实世界提供了更多可能。但是,由于每个大众媒体的使用者个人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良莠掺杂,所以在参加传播活动的过程中,往往呈现出激情有余、理性不足的缺陷,导致大众传媒使用中失范行为频频出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