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风险传播

风险传播

风险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23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经济计划与管理、财政、金融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8283篇;相关期刊131种,包括新闻世界、东南传播、国际新闻界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9届学术年会、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2012年年会、“网络舆情与社会安全”博士生交叉学科创新论坛等;风险传播的相关文献由394位作者贡献,包括郭小平、全燕、张延禄等。

风险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2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8283 占比:99.30%

总计:28481篇

风险传播—发文趋势图

风险传播

-研究学者

  • 郭小平
  • 全燕
  • 张延禄
  • 杨乃定
  • 丁一
  • 张乐
  • 张玉
  • 徐百灵
  • 戴佳
  • 曲朝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琴; 罗帆
    • 摘要: 两栖水上飞机起降阶段事故频发,研究其安全风险具有重要意义。为了探究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机理,基于疾病传染SEIRS模型,考虑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传播效应和延迟效应,构建了无标度网络上的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传播延迟(D-SEIRS)模型,利用Routh-Hurwitz判据推导分析了模型平衡点的稳定性,求解了模型的稳态密度及基本再生数。运用MATLAB软件对模型进行数值仿真,揭示了两栖水上飞机起降安全风险的动态传播规律。结果表明:网络中感染类节点的稳态密度随有效传播率和传播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传播延迟会减小网络中风险传播阈值,加快风险爆发平衡状态的出现;潜伏类节点的传播率和感染类节点的传播率均会导致感染节点和潜伏节点稳态密度的增加,且潜伏节点的有效传播率对网络中的风险传播影响更大。
    • 罗颖佳; 徐昳清
    • 摘要: 随着新媒体技术和社交媒体平台的发展,信息的加速流动和散播让舆论格局更加复杂。为探究地方政务微博在风险事件中的视觉呈现框架和话语模式,本文以河南郑州“7·20”特大暴雨灾害为例,收集了政务微博账号@河南消防于 7 月 20 日 0 时至 7 月 27 日 24 时期间发布的 209 张图片新闻,从文本、语境和社会背景三个层次,结合风险传播和框架理论进行话语分析。研究发现,地方政务微博以视觉呈现建构风险共识,以视觉修辞实现共情传播,强化对民族身份共同体的认知,实现了意义锚定、情感凝聚、社会动员的功能,为风险事件中“化危为机”的框架策略提供了参考。
    • 尚志海; 盘炜; 叶丹丹
    • 摘要: 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过程中,疫情风险失真信息获得高曝光量,造成不良社会影响。采用网络数据挖掘获取资料,结合公众风险感知问卷调查探讨了风险失真信息现象。首先,在对新冠肺炎疫情信息传播状况进行梳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失真信息及信息失真现象的定义。然后,分析信息失真传播的四个影响因素:信源可信性、信息覆盖率、信息关注度和接收者能力,构建疫情风险信息失真传播模型。其中,信源可信性受传播者声誉和专业权威性影响,与信息覆盖率、信息关注度、信息失真传播正相关,接收者能力与信息失真传播负相关。最后,从传播者、媒体、接收者三个层面提出风险信息传播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对公共安全风险沟通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 陈积银; 宋春妮; 崔怡珂
    • 摘要: 虽然我国建立了以应急管理部为组织核心的新时代综合应急管理体系,但在新冠肺炎疫情、天津港爆炸等非传统安全事件中仍存在信息传递较慢、透明度差、共享缺失的现象。本研究以河南、山西、陕西暴雨事件为例,通过多案例分析的方法,发现公众在危机事件中存在基本事实信息、救援物资和情感支持诉求。基于此,本研究从社交媒体的协同治理视角出发,讨论媒介在信息救济、情绪安抚与公众参与方面所发挥的关键性作用,对构建政媒互嵌、公众参与的智慧社交平台信息应急系统具有重要意义。
    • 史文强; 吴珊
    • 摘要: 国民经济动员链的目标是在危态下保证应战应急资源的超常规供给,在其运行过程中的风险传播会降低动员链整体稳定性甚至破坏动员链的连通结构。以国民经济动员链为研究对象,依托复杂网络理论与方法系统地研究动员链风险传播问题。首先,构建国民经济动员链的复杂网络模型作为风险传播研究的载体。其次,改进SIRS疾病传播模型,建立具备动员特征的国民经济动员链风险传播模型。最后,以汶川特大地震医用物资动员任务为实际案例,模拟风险传播演化过程,探索相关变量对于动员链风险传播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状态转换概率会对风险传播范围和风险传播时长造成影响。
    • 李明德; 张玥; 张帆; 杨帆; 蒙胜军
    • 摘要: [研究目的]分析疫情科学信息传播的内容特征、传播模式和回应策略,为提高科学信息传播提出对策建议,以促进公众理性应对疫情和相关舆情。[研究方法]通过数据挖掘得到10位科学家在新浪微博上的疫情信息内容及舆情数据,利用内容分析法和SPSS数据处理软件,结合风险传播理论对疫情科学信息传播进行分析和研究。[研究结论]疫情科学信息传播总体以专业性知识借助新媒体形式发挥环境监测与服务公众的作用。内容特征上,通过图片+视频等融媒体形式,在疫情发展不同阶段以重点内容传播引导公众和服务疫情防控;以科学家自媒体和传统媒体为主体平台,发挥意见领袖作用;在出现相关疫情舆情时,能积极以信息公开等支持型应对策略进行处理,体现了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共同体的担当与责任;科学家个人身份对疫情科学信息传播具有显著影响。建议未来需要建立科学传播长效机制、培养科普人才队伍、增强科学家参与决策力度,建设科学传播专业媒体等。
    • 张英贵; 肖杨; 雷定猷; 陆强
    • 摘要: 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组织具有高风险特征,为掌握长大货物多式联运风险网络传播规律,提升联运网络的风险防控能力,统筹考虑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特征及其风险传播的影响因素,分析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过程,构造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函数,分别建立不考虑时滞、考虑时滞和外部因素的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模型,明晰其动力学传播过程。仿真结果表明:相比路径决策因子,装载加固因子对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影响更大,更安全的装载加固方案可有效抑制联运风险初期传播峰值;降低风险传播率,提高风险治愈率可有效控制长大货物多式联运网络风险传播的速率与规模;时滞的延迟程度对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传播影响较为显著,呈非线性、正向相关关系;外部因素的随机干扰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风险传播程度;在长大货物联运网络风险扩散平衡点失稳时滞前,及时采取适当措施能防止因风险失控导致的联运网络崩溃。
    • 景秋萍; 田宏明
    • 摘要: 河南“7·20”特大暴雨作为突发公共事件所引发的风险和危机,呼唤媒体承担其应有的社会责任和角色。本文从微观层面切入,运用“梯次模型”对《人民日报》不同媒介平台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探究媒介融合生态下不同终端的报道框架和话语体系构建。同时,本文认为在突发自然灾难报道中人情味议题应当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的媒介话语。
    •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编辑部
    • 摘要: 根据《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栏目建设需要,本编辑部拟从2022年开始增加“新闻与传播研究”栏目的用稿量。选题范围包括但不限于:一、新媒体与公共传播。指互联网环境下,各种与公共事务相关的传播研究,主要包括舆论与舆情、健康传播、风险传播、乡村传播等。二、中国共产党宣传理论和历史。
    • 程云; 殷杰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发与蔓延对大众身心健康造成了影响,康养旅游则是缓解大众身心健康的重要方式。探讨疫情影响下大众康养旅游意愿,对旅游业提振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刺激-机体-反应(S-O-R)理论,通过网络问卷对313名大众进行调查,并以风险感知为中介变量,以风险传播为调节变量,重点探讨大众新冠肺炎疫情的事件强度认知(新颖性认知、颠覆性认知和关键性认知)对其康养旅游意愿的影响机理。结果显示:(1)大众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新颖性认知会抑制其康养旅游意愿,颠覆性认知并不影响大众康养旅游意愿,而事件的关键性认知能够唤起大众康养旅游意愿;(2)新冠肺炎疫情事件的新颖性认知对大众风险感知产生负向影响,而事件的关键性认知和颠覆性认知能够正向提升大众风险感知水平;(3)风险感知在事件的新颖性认知、关键性认知对康养旅游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部分中介作用,而在事件的颠覆性认知对康养旅游意愿的影响过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4)风险传播并不能直接催生大众产生康养旅游意愿,而能够强化风险感知对康养旅游意愿的影响作用,即当外界发布更多风险信息时,其使得大众更加关注健康,从而增强了康养旅游意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