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2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2012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2012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

  • 召开年:2012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2-11-24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调查局

会议文集:2012年地球科学与文化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第三次工业革命与地球科学的崭新视角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提出:科学发展观将指引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角度研究和发展以地球系统科学为核心的新一代知识体系.在第三次工业革命时期,要走出一条绿色、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现代地球科学和地质事业仍将担负起先行者的历史责任.矿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80%的工业原材料来自矿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中70%也与矿产原材料有关,人类生活和生产用水的1/3来自地下水。矿业发展史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尺,是国民经济中的导向产业,矿产资源更是国际竞争的对象。当前需要进一步完善符合中国国情,服务于国家战略任务的地球科学技术支撑平台,加强国内外学术交流和科技合作,加强地学人才队伍建设。为了更深刻地认识地球,继续推进各个分支学科的纵深发展,加强交叉学科和多学科合作研究,支持发展空白或薄弱学科领域,集中体现学科发展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 摘要:本文简述池际尚院士满腔的爱国之情和报国之志,甘为人梯、精心育人的宽阔胸怀,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高尚情操.池教授驰骋教学科研与生产找矿阵地数十年如一日,在地学发展的各个重要时刻,以敏锐的目光和前瞻性,始终站在学科的前沿,为我国和国际地球科学事业无私奉献了一生。
  • 摘要:地质文化是地质行业的核心与灵魂,具体表现为行业内的组织与个人对行业使命、行业规范、行业核心价值观的自觉维护、体认与遵从.直接影响行业内人员的素质,进而深刻影响着行业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供给,以及生产要素的配置水平.因此,应大力推进地质文化建设,为地质行业发展提供价值支持和精神动力.为此,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地质工作新机制需要创新行业文化,并且建设新型行业文化提升地质行业从业人员素质能力,而地质工作质量的新要求需要新型地质文化提供价值支持,地质行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需要打造新型的地质文化。在推进地质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过程中,不仅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学习与教育,还要将地质文化建设纳入行业发展的规划之中,并且着力推进各地勘企业、事业单位的文化建设,深入总结和提炼地质行业的核心价值观,也要建立和完善地质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推进机制,以及加强各类地质文化设施及景观的建设。
  • 摘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为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本文根据全国地质行业和地质队伍实际,就如何切实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并且以笔者所在的河南省地矿局为例,从加强地质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地质文化建设的内涵解析,以及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地质文化建设三个方面做了有益的探索.基于对地质文化概念与内涵的探讨,笔者设想,地质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应该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地质文化建设的发展规律,积极构建符合时代需要和地质行业个性化需要的文化体系,为增强地勘单位的核心竞争能力,提高地质工作的社会知名度,不断满足地质职工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创造良好的经济、社会双重效益与文化氛围提供强大的力量源泉;以提升物质文化(包括劳动环境、施工设备、生活措施、产品形象)为主线,以规范制度文化和行为文化(包括领导体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为两翼,全面推进观念文化(包括行业精神、行业道德、行业目标、行业价值观念、行业团队意识)的与时俱进。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地勘行业的地质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承前启后的原则系统运作的原则。
  • 摘要:徐道一是新中国培养的优秀地质工作者的杰出代表.他是中国数学地质学的创始人和奠基者;跨学科综合地震预测的带头人;我国及国际天文地质研究的主要领头人;天地生综合研究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天地生与"三才"结合的践行者.从自修到推动社会综合研究;从自然科学家到社会科学家;最后成为一位国家的"编外谋士"、人民利益的卫士。
  • 摘要:本文介绍了冯景兰生平,冯景兰关于丹霞地貌的研究及论述,以及冯景兰对"丹霞地貌"的研究.冯景兰等在1927 ~1928年进行粤北地形、地层、构造和矿产调查时,发现了"丹霞地貌"这一独特的地貌,进行了研究和著文,并将与这种地形密切相关、广泛分布、发育典型的有丹霞山红色砂砾岩层特征的岩层命名为"丹霞层".在1939年发表的论文中多次使用了地质术语"丹霞地形".冯景兰是"丹霞地貌"研究的奠基人.
  • 摘要:"地质文化产业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是在国土资源部主导,中国古生物化石保护基金会(以下简称基金会)搭建的以传播地质科学知识,彰显地质精神,传承公益事业,促进化石和环境保护为宗旨的新型平台.通过以公益推动市场的新机制,广泛动员社会的资源和资金,鼓励创意、生产出适应大众需求的科普文化产品,是一种新型的自然科学文化业态.基金会经过两年多的积极探索,进一步论证了作为一个以地质古生物为专业的公益社会组织,应依托政府资源,扎根地质文化,动员社会力量,在地质文化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才能更好地完成基金会使命,这是公益组织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示范区这一新型业态已经获得了理论和实践的论证,同时也与当前的国家政策、社会需求和基金会的发展状况相吻合,但基金会的能量很有限,人们呼吁政府、专家共同的关注和更有力、更有效的推动.
  • 摘要:人们的时代是生态文明时代.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并把它列为国家发展战略.这就使中国站到了时代的高度.生态文明通过社会全面转型实现.地球科学发展人文转型,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人-地关系协调发展的精神,指导地球科学和技术发展,为合理和科学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地球资源提供科学知识和技术手段,以科学原则和规范制约或防止地学活动的不良后果的发生,实现人类和所有生命在地球上共存、共荣和诗意般的栖居,建设人地和谐的世界。这是地学的生态文明观念,是地学哲学的目标。
  • 摘要:文化作为国家软实力,体现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思想品质、科学文化涵养、行为规范和精神状态;地学文化作为人类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子系统,对于推动整个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进行地球科学文化研究要以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为准则,以地球科学知识为基础,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谋求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建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价值体系为终极目标,深入揭示地球科学文化的规律和特点。为此,要提出加强地学文化的理论研究,注重地球科学文化的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建立完善地球科学文化研究学术平台和公共传播平台,展示独具特色的地球科学文化,打造文化精品,以及大力开发地球科学文化资源,积极推进地球科学文化产业发展。
  • 摘要:以中国地质图书馆为例,阐述了科普工作的内涵和意义,而中国地质图书馆全面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普及法》、《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国土资源科学技术普及行动纲要》。2009年,中国地质图书馆入选首批国土资源科普基地,成为我国地学科普事业的主阵地之一。中国地质图书馆科普基地是以地球科学知识体系为基础,以科普能力建设为中心,以现代信息、传媒技术为手段,大力普及地球科学知识,突出自身特点,创新形式,注重实效,培育产生了有代表性和示范性的活动品牌。在此基础上提出不仅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形成科普文化建设的整体合力,还要拓展平台,创新载体,积极拓展国土资源科普文化阵地。
  • 摘要:ISO9000族标准蕴涵着先进的管理理念和科学的管理方法,将ISO9000族标准引入中国地质调查局党建工作中,建立地调局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是深入推进局党建工作,促进局地质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建立局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有利于增强党建工作的规范性,进一步提高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能够为局属各单位业务持续、快速、健康地发展提供有力的组织保证.在新的历史时期,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党员的教育、管理和监督工作具有现实的复杂性,对党的建设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如何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如何保证党员先进性,如何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以及如何创新党建长效机制是当前和今后都要研究的一个重大课题。在地调局党建工作中引入先进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及理念,是探索局党建长效机制的有益尝试。引入这一标准,使局党建工作跳出传统的管理模式,把现代的、先进的管理理念应用到党建工作中。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执政地位不是与生俱来的,也不是一劳永逸的”,只有在党建工作中引入IS09000族标准,创建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按照“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这一要求确定党建质量管理目标,并加以实施和控制,充分发挥党建优势,并不断把党建优势转化成为业务发展优势,把党的政治和组织优势融入单位的领导体制、组织结构和管理机制中,才能不断提高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的执政能力。
  • 摘要:近代以来,在西方文明中,人与地球的关系呈现出一种严重对立的二元结构:即人是上位概念,地球是下位概念,人是地球的统治者.本文通过对这种对立的二元结构的解构,探讨这样一种可能:即在人地关系上主张人与地球、技术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并时刻警惕任何新的二元对立等级结构的产生.总之,解构是一项复杂的工作,既要大胆颠覆,又要小心探索;既要消解旧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又要防止新的二元对立的结构的出现。这就需要从万物生存与发展的优化状态出发,在多样性中追求事物的和谐,在整体性中尊重事物的差异,在文化的丰富性中保留平等对话的特性。在人与地球的关系上,人不凌驾于地球之上,地球也不凌驾于人之上;人与地球,和谐共生。时刻警惕和防止出现新的二元对立的结构,这才是成功的解构者的真正的精神素质。
  • 摘要:构建创新文化要在继承弘扬我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借鉴国外创新文化及其成果,构建和倡导有中国特色的创新文化体系:树立创新为荣、创新为魂的价值观;以人为本的科技进步观;开放协作的竞争观;树立风险意识;提倡理性的批判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和社会责任感;培育爱国情怀,振奋民族精神。这些看似很“虚”很“软”的指标和任务,如果扎扎实实去抓,恰似培育了一方沃土,一定会使科技创新之花争相绽放。作为地质行业尤其是地质科研单位,良好的文化环境和宽松的学术氛围是行业文化建设的基础;人才名望和技术优势是行业文化建设的骨架,而以科学精神为核心的行业精神,则是行业文化建设的灵魂。地质行业文化内涵丰富,源远流长,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科学基础。新的时期,新的任务,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推动中国地质事业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地质事业新的发展呼唤地质文化的创新,地质行业文化建设尤其重要。水工环地质事业要站在战略的历史高度,大力加强文化建设,形成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强烈现代文明气息相互交融和有机结合的地质文化,不断提升自身的软实力,以先进文化的力量推动水工环地质事业新的发展。在观念形态、行为实践、物质形态等层面上,推动地质文化的建设。
  • 摘要:基层地质科研事业单位目前竞争不够充分,协作不够高效.笔者从人性理论分析出发,提出在现行体制下,通过建立民主竞争的规则与机制,建立多通道、多领域职业发展体系和树立正确的科研人员的成功标准,要选好团队负责人,做好团队的优化配置,引导树立共赢的思考模式,积极推进学术去行政化,构建适度竞争、积极协作的文化氛围,加强沟通交流,以及调适心态,理性平和地对待竞争,树立全面协调的幸福指数观念一些措施,能较好地处理好科研单位高级知识分子之间竞争与协作之间关系.对于地调局系统各个单位来说,规模不大也不小,事业发展的平台,不高也不低,将竞争与协作控制在一个度就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既要通过强化竞争意识,提升组织效率,又要将竞争控制在一定限度;既要积极开展协作,更需要有大批具有共享开放观念组织和个人之间的高水平的协作。只有这样,才能既充分激发队伍活力,调动广大职工积极性,发挥局系统人力资源潜力,又能最大限度减少资源浪费,提升职工内心幸福感,增强团队凝聚力,局及所的各项工作才会走上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道路。
  • 摘要:单位文化是单位内部的一种共享价值观体系,是全体员工共同认知和达成共识并自觉遵守和奉行的价值观念、理想信念、情感态度和道德规范。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和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十二五”期间,提倡单位文化建设的重点是:打造单位核心价值观和信仰体系,重塑研究所精神文化。为此,提出单位文化建设的具体目标是:更新理念,确立核心价值观,打造精神文化。强化制度约束力和执行力,打造制度文化。建设文明单位,改善工作生活环境,打造行为文化。加强成果质量管理,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打造物质文化。文化管理的精髓,在于把单位倡导的价值观渗透到日常管理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和全过程,用文化的手段、文化的功能、文化的力量,进而促进单位整体素质、科研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提高。所以,单位文化建设的灵魂是确立核心价值观体系,也就是精神层(理念层)文化建设,然后由里及表即从理念层→制度层→行为层→物质层,这也是“十二五”期间单位文化建设遵循的原则和步骤。
  • 摘要:地质文化维系着地质事业的发展及其特质内涵的提升,将深刻地影响地质工作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政策取向以及各种资源开发和生产要素组合的水平,深刻地影响着地质事业发展的速度、质量和水平,进而深刻影响为我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提供资源支撑的能力。因此,地质行业各单位在地质事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迫切需要以改革的精神、创新的思路、发展的办法,深入推进地质文化建设,满足广大干部职工对地质文化建设的强烈需求,创建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丰富实践内涵的地质文化体系。在加强地质文化建设应明确工作对象,针对不同对象的特点开展文化建设,并且贴近地质工作实际,体现地质工作特色,坚持文化普及与提高并行,坚持正面宣传,传播正能量,为此,提出弘扬地质精神,建设地质文化阵地,推动地质文化产品的创作和传播,以及建立一系列保障地质文化发展的机制。
  • 摘要:地质科研单位的职工大多拥有较高的学历和其他方面的能力素养,属于知识型员工。他们往往把事业放在首位,注重个人的职业发展,希望自己的事业能够得到认可。可现实工作中,常常发现,随着地质工作公益性、商业性结构的调整和社会企业的介入,同职工息息相关的热点、难点和焦点问题也在不断增多。职工思想认识中的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会逐渐显露出来,有些可能会引起职工的思想波动和心理失衡,表现出来一些消极倾向,影响着职工的职业发展。因此,如何有效调适职工不良心理,促进职工心理健康,成为地质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的重要内容,更是值得地质事业单位政治思想工作者们研究的重要课题。通过分析职工心理健康现状,职工不良心理不仅导致个人出现行为异常、认知障碍和情绪困扰,而且会在组织和集体工作生活中产生弥撒,致使工作积极性或士气低下,工作效率低,给组织和单位带来严重损失。具体到地质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大量的事实表明,长期的不良心理不仅影响职工职业发展,导致职工性格缺陷,而且会阻碍单位的事业发展。职工不良心理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体现在:个人精神萎靡,工作效率低下;得过且过,不思进取;抵触情绪大,人际关系尤其是干群关系紧张;单位工作推进阻力大,精神理念得不到贯彻落实;地质项目处于应付状态,成果质量差,事业发展前景堪忧。因此,应充分利用有效沟通方式,正确把握职工的思想脉搏,及时抑制与调适职工的消极情绪、情感,引导职工在不良心理产生时,进行合理的调适,让职工始终保持乐观开朗、健康稳定的良好心理,从而维护单位和谐稳定,推动地质事业向前发展。
  • 摘要:本文剖析了我国地质学领域的百年巨变,指出:我国已成为地质大国,但地质学各学科发展不平衡,仅部分领域处于国际先进和领先水平.在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努力中,地质科学和技术各方面都肩负创新的责任和使命.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大力提倡创新文化,是实现地质强国目标的根本措施之一。
  • 摘要:丁文江是前中央地质调查所的创建人之一,对中国现代地质学创建贡献很大,是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奠基人.他是一个充满科学探索精神的人,具有浓厚的民主思想.丁文江学贯中西,明确要求关注政治,积极入世,发表时事评论,要求民主政治,对中国地质学家的影响很大.他是一个非常爱国的知识分子,提倡科学家积极参与国家管理和社会管理,宣扬好人政治,知识分子要热心政治,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地质工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地质调查工作得到了迅速发展.本文着重讲述新中国成立后50年代地调工作的开展情况,从国民经济恢复、第一个五年计划、大跃进时期三个阶段进行介绍,内容涉及地质机构建立和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开展及特点、水文地质调查概况、海洋地质调查的开始,展现新中国地调工作从开始到全面发展的一个过程.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找到了不少的新矿点,并且对这些地区的地层、岩石、构造、成矿特征,以及它们的地质发展史等都有了进一步的研究和认识。并且培养了一批队伍,从1955年中苏合作组队开始,至1960年短短几年内,我国地调队发展到34个,队伍规模迅速发展。然而,地调工作在当时的地质工作中处于薄弱的环节,存在着“重勘探、轻地质调查”的倾向;较大比例尺的地质调查工作没有得到有效的开展;有些工作照搬苏联规范进行,没有考虑中国的地质地理条件,导致工作出现偏差;工作中存在着粗放现象,尤其是“大跃进”时期,地调工作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脱离实际,片面追求高速度、高指标,导致后来约有三分之二以上测制的图幅未能出版。总之,新中国成立后初期的地质调查工作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但地质调查的重要性已显现,它不仅丰富和促进了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发展,而且对之后乃至今天的地质调查工作做好了铺垫并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摘要:地勘业经历了20多年的改革,始终是在事业体制内进行的,地勘单位仍是事企混合体制,1999年地勘单位实行属地化管理,也只下放到省一级为止。虽然全国地勘业仍保留着事业体制,但改革的大方向已明确,最终实行企业化经营。由于地勘业一方面历史欠账多、包袱重、人均资产少,不具备改革的支付能力,参与市场竞争的实力不足。另一方面地勘单位企业化经营缺乏产业基础,导致地勘业企业化经营任重道远,所以地勘业企业化改革有一个较长的历史过渡期。本文通过阐述加强新时期地勘文化的现实必要性,分析当前地勘文化建设中存在着区域经济文化条件的缺失,自主经营文化条件的缺失,创新经营文化条件的缺失,科学管理文化条件的缺失的主要问题,探索其主要原因有:体制机制方面领导认识上的问题,工作方式方法存在缺陷,以及人才短缺,为此,提出不仅要加强地勘精神文化建设,还要加强地勘制度文化建设,加强地勘行为文化建设,以及加强地勘物质文化建设。
  • 摘要:本文回忆了恩师程裕淇先生为师为学的事迹,体现了程先生理论联系实际和求实求新的科学精神.作者在学校学的是稀有元素地球化学,更多的侧重于元素化学分析。在作者研究生期间,程老说,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是1958年创办的五年制大学,更加侧重基础科学知识的学习,现在学习变质岩、变质作用,要更加注重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更加关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实际需要。而且程老高度重视野外地质工作与室内研究相结合。在这两个方面他都有非常具体的要求,并且一生都在各种场合提倡着、实践着。而程老非常重视矿床的研究,特别是铁矿的研究,以总结经验指导找矿。在分析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问题, 程老说,“一些需用量大的矿产的矿山后备资源深感不足”、“主要矿种富矿少、贫矿多,大型矿床偏少、超大型矿床更少”、“有用组分的综合利用水平有待加强”、“开采损失浪费严重,回收率普遍偏低”、“矿业开发严重影响环境质量”、“矿业管理工作亟待加强”等,这些至今仍然具有非常现实意义的问题是需要下大力解决的。改革开放之后,程老高度重视地质找矿工作的改革与发展,多次发表重要意见与建议。程老多次提出要及早谋划并推进我国地质科学的前沿研究,扩大地质工作服务领域。他说,不管地质工作延伸到何方,地质工作是有基本要求的,那就是“野外工作与室内工作相结合”,“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直接观察与间接观察相结合”,“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结合”,“点与面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同科学技术方法的紧密结合与配合”。
  • 摘要:本文论述我国地质事业创建的四位地质大师章鸿钊、丁文江、翁文灏、李四光在地质文化开拓、传承与发扬方面的贡献.其特点是:共同具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蕴与造诣,获得过"格致进士"、"工科进士"功名;共同在不同国度受过近代地质科学理论的熏陶,获得过高级学位;共同怀有振兴中华民族科学文化事业的爱国情操.
  • 摘要:郝诒纯院士长期致力于生物地层学、古生物学和微体古生物学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主要体现在创立微体古生物学,主持对中国的白垩系进行系统总结,首次鉴别出钙质超微化石,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研究的空白,还组建海洋地学研究中心。郝诒纯院士治学严谨,诲人不倦,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生活俭朴,不谋私利,把全部身心都献给了祖国和她所热爱的地质事业,“勤奋、有恒、严谨、求实”是她治学的座右铭,她是一位德高望重、成就卓著的科学家和教育家,贯穿其学术生涯的主线有两条:一是矢志不移的爱国之心;二是积极引进国外先进的研究经验及工作方法,总结我国的研究成果,密切结合中国国情,从经济发展和生产需要的实际出发,有的放矢地开展科研和教学工作;同时利用我国大规模开展石油勘探和研究人员较多的有利条件,组织力量与国外先进国家开展学术交流和学术竞争,取得了令国际古生物界所瞩目的成就。郝诒纯院士的学术思想和科学精神是留给后辈地质学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人们将循着先辈们辛勤耕耘的足迹,弘扬先辈们的学术精神,不断将祖国的地质事业推向前进。
  • 摘要:1949年5月,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在东北大地上,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支地质勘查队伍成立了,它就是今天的辽宁省有色地质局(省政府直属事业单位)。辽宁有色团队文化是传承的文化、是创新的文化、是引领的文化,是激励辽宁有色地质人铸就丰碑的力量源泉和精神保障,是打造百年辽宁有色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分析了富于特色的辽宁有色团队文化的创新力,并且一个“快”字诊释辽宁有色团队文化的引领力。
  • 摘要:文化是一个社会、一个单位发展的灵魂。地勘文化是经过几代地质人长期艰苦实践而沉淀下来的,西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称西藏地勘局)从1956年建立以来,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西藏地勘局是2001年1月19日经西藏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成立的自治区政府直属正厅级事业单位。地勘文化建设的目的在于实现文化与管理的融合,通过在管理中体现文化对人的尊重和对人的潜能开发,实现以人为本的整体优化管理.西藏地勘文化长期以来特别强调奉献和牺牲精神,但对于职工的需求重视不够.笔者认为在全国都以"以人为本"为指导思想的当下,西藏的地勘文化也应及时转变思想,建立新型的地勘文化体系,以人的需求为根本,以满足人和发展人为最终目标,及时建立以人为本的西藏地勘文化.因此,建立合理的目标机制,完善的激励机制,完善的后勤保障机制,完善的晋升机制。总之,只有与时俱进的跟进社会发展的统一步调,西藏地勘事业才能生存和发展。而西藏地勘事业想要进一步做大做强做久,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西藏地勘文化,只有这样才能蓬勃发展。
  • 摘要:地学文化是人类文化的重要内容,协调发展是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发展地学文化应与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本文在简单阐述地学文化、生态文明概念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发展地学文化与建设生态文明的辩证关系,即建设生态文明影响地学文化发展,发展地学文化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旨在为深入认识与发展地学文化、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二者协调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地学文化的支持,发展地学文化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地学文化在合理节约利用资源、有效改善生态环境、积极防治地质灾害,以及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生态文明观念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言:“地质科学要同经济、社会、环境紧密结合,主要表现在合理开发、利用、保护和节约资源,实现资源的永续利用;应对气候变化和环境变化,减少温室气体和其他污染物的排放;预防和减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世界和人类的破坏,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保护我们生存的家园—地球环境。这就是现代地质科学面临的任务,也是她的生命”.
  • 摘要:河南省地矿局通过健全多层次、多渠道、制度化、规范化的职工教育培训体系,不断提高人才素质;不断加大人才教育投资,为全局的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把科技平台建设作为推进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院士工作站和省博士后研发基地正式成立,6个省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挂牌运行,新申报省工程技术中心2个,测试中心成功申报了国土资源部重点实验室。此外,地调院与中国地质大学联建“产、学、研”栾川基地等,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业务素质,培养了专业内的领军人才,而且人才建设为全局的地质找矿和地质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提高了广大地质队员的生活情趣,丰富了业余生活,营造出了浓厚的文明和谐的文化氛围。而河南省地矿局是全省地质找矿的主力军,也是全国地质找矿的一支重要力量。这支有着光荣历史、辉煌业绩的找矿大军,正以勇敢之师、精锐之师、胜利之师,投身于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
  • 摘要: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途径.单位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机融合,为思想政治工作开拓了新领域,丰富了新内容,提供了新载体,推动了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发展。为此,提出单位文化建设不仅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内容创新,还要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创新,并且促进思想政治工作机制创新,以及促进思想政治工作载体创新。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以加强文化建设为切入点,弘扬地质文化,促进思想政治工作的内容、方法、机制、载体创新,培育时代精神,是推进单位科学和谐发展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单位文化通过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的综合运用,把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的理想、信念、宗旨、廉政教育等内容转化为单位和职工的共同价值观、自觉行动和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进而提升单位的核心竞争力。
  • 摘要:近百年来中国地质学的发展主要是以模仿西方地质学为主的.长期的、单纯的模仿,使中国多数地质学者一方面对西方科学的理解片面;另一方面对中华传统文化无知,甚至深度误解,对具有自主创新的理论和方法进行无根据的扼杀、漠视、淡化,或边缘化,这已不能满足中华民族在21世纪伟大复兴的需要.当前中国地质文化迫切需要自主创新,而不是继续以模仿为主.中国地球科学有自主创新,但是受到近百年来的西方文化观念的束缚和压制,而得不到应有支持和发展.21世纪,一方面要虚心学习国外科技;另一方面更要树立自立、自信、自尊的观念,破除科学研究中的自卑心理.地质文化的主要亮点应是中西文化的互补和交融.
  • 摘要:本文阐述了"观赏石"这一术语产生的历史背景,通过对观赏石内涵与外延的分析,提出:鼓励和提倡运用观赏石这一称谓,有利于开展赏石文化理论研究、赏石文化学科建设、促进赏石文化市场的繁荣,有利于今后我国与国际赏石界开展多层面的交流.
  • 摘要:本文将地球科学文化初步划分为:文献文化:关于地球科学的图书文献资料;学府文化:在大,中,小学设置地球科学有关课程,提高其重要性地位,编乡土地学教材,设置新专业,如旅游地学;场馆文化:在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地质公园,世界自然遗产等开展各种活动;野外文化:在大自然广阔天地开展各种活动,山野地学文化,海洋地学文化(海岸带,海湾地质公园等),大气空间地学文化(载人探空气球,航测飞机),遍及陆海空.
  • 摘要:文化是地质工作的灵魂,是推动地质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行业特色。中国地质调查局作为我国地质事业的主力军,肩负着组织实施国家区域性、基础性、公益性地质调查和战略性矿产勘查工作的艰巨任务,这不仅需要先进的科学技术,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动力。在地质调查事业改革发展和找矿突破战略实施过程中,文化建设对于调动广大干部职工的积极性,增强队伍凝聚力具有积极意义。地质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培育具有地质特色的精神文化体系,培育具有地质特色的制度文化体系,培育具有地质特色的行为文化体系,培育具有地质调查特色的物质文化体系。
  • 摘要:通过解读文化的定义,提出文化力量的概念,进而提出国土资源文化的概念,而党中央为什么要在现在提出“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大力开展文化建设”呢?究其原因主要有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凸显,需要用先进的文化提升社会发展层次,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和实现民族复兴保驾护航,经济的发展遇到瓶颈,需要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而由于文化力量是精神层面的力量,所以文化建设应立足于精神文明建设,使之成为促进单位业务发展推动力量和精神保障。因此,应落实在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鼓励创作,百花齐放,打造宣传平台,培育文化产业.
  • 摘要:随着海洋地质事业发展的日新月异,调查船船员青年的生存和发展状况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本课题通过对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船舶大队青年的文化生活、职业发展、幸福指数等方面展开调查,分析船队青年素质状况,青年生存与发展的宏观和微观环境,提出不仅要加强对青年船员的思想教育,还要弘扬企业文化,培养集体观念,也要因人制宜,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并且充分关心青年的冷暖,尽力解决婚恋问题,加强船员职业和技能培训,加强绩效考评,坚持以人为本,培养兴趣爱好,实现自我价值,以及加强和改进共青团工作,发挥好桥梁作用,随着国际形势风云变化,海洋权益斗争日趋激烈,海洋地质事业发展日新月异,要发展海洋经济,开发海洋资源,海洋地质调查是当仁不让的决定因素。这要求人们必须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工作中开拓进取,培养好这支具有海洋地质特色的青年船员队伍。
  • 摘要:近年来,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在地勘改制和体制创新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面临不断发展的新形势和新任务,对党组织的考验也相应变得严峻,在新时期,如何发挥好基层党组织的核心作用促进地勘持续健康发展,成为当前地勘党建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多数党支部能加强自身建设,注重提高党员的政治素质和思想素质,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凝心聚力促和谐、促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基层党支部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亟待引起重视和解决。主要表现在:机制管理不到位,综合素质不到位,以及党支部作用发挥不到位。而加强基层党支部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和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就要提高党支部书记的整体素质,切实发挥班长的作用,而且党支部要从提高凝聚力、向心力、亲和力和执行力入手,围绕服务地勘经济开展工作,适应新形势、新要求,创新工作方法、内容和机制,以及抓好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