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论
作品论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0年内共计1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281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唐都学刊、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等;作品论的相关文献由134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越化、刘长林、古远清等。
作品论
-研究学者
- 徐越化
- 刘长林
- 古远清
- 吴中杰
- 吴国群
- 李标晶
- 牛学智
- 羽戈
- 钱理群
- 一评
- 丁朝君
- 何国祥
- 何镇邦
- 余仁凯
- 冮红
- 刘恋
- 刘晨雪
- 刘进
- 刘道广
- 卜仲康
- 印传朱
- 古耜
- 吕坚
- 吴俊
- 吴建民
- 吴福辉
- 吴雪花
- 周棉
- 周纪鸿1
- 周良沛
- 商林政
- 孔莎
- 孟祥荣
- 孟繁华
- 季红真
- 宋晓涵
- 张倩
- 张力丽
- 张大明
- 张慧伦
- 张新颖
- 张晶
- 张柠12
- 张立群
- 张静
- 徐可
- 戴丽敏
- 报文
- 文雅
- 易山
-
-
金明兰
-
-
摘要:
在高校日语教学中开设日本文学课程,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阅读写作能力、增强日语语感有着重要作用.合理分配文学课程的课时,在大三学年开设课程可以使学生在打好基础的前提下进一步深入对日语的学习;改变教材选定内容,节选具有代表性的文章片段,如选用日本国语课本文章、引入先行研究等,在传授文学知识中拓宽学生知识面;改进课堂导入方法,合理运用新媒体,实现师生角色互换,更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吸收.总之,提高对日本文学课程的重视度,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将更好地展现文学课程的魅力.
-
-
张柠12;
行超1
-
-
摘要:
行超:您的文学生涯起步于俄罗斯文学,这样的起点给了您日后的文学批评怎样的滋养?以西方文学为起点和参照系,反观中国现当代文学,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张柠:我在华东师大读研究生期间,专业方向是世界文学与比较文学专业,我的论文做的是19世纪俄罗斯小说研究,所以我的知识背景的确是外国文学。这个知识背景给了我两方面的影响。
-
-
周纪鸿1
-
-
摘要:
今年是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在这四十年的中国影像文学发展史上,有一位作家堪称巨擘。他就是恢复高考后的77级复旦大学中文系毕业生,编审张胜友先生。他历任《光明日报》记者、主任记者、作品版主编、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作家出版社社长兼总编辑,中国作家出版集团党委书记兼管委会主任,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中国期刊协会副会长,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副会长等职。
-
-
-
张静
-
-
摘要:
南宋后期诗人方岳有论诗诗数十首,这些论诗诗依托日常吟咏、题书题画、次韵往复的形式表达诗学主张.其论诗诗的主要内容体现在3个方面:一为本体论,即诗之淡雅、诗之奇、诗出本意等诗歌问题;二为作家论,即谈论杜甫、方干、林逋等人的诗歌,从而体现方岳诗兼有唐音宋调的诗歌特征;三为作品论,即从谈论《离骚》追溯方岳田园诗中出世与入世的内在矛盾.从论诗诗"体"与"义"的二律背反而言,方岳的论诗诗诗性更强.
-
-
-
-
-
-
许静;
孔莎
-
-
摘要:
一、鲁迅与绍兴黄酒鲁迅饮酒也爱酒,他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是我国历史上第一篇以科学观点分析酒文化现象的论文,因论述精辟深刻,对学术界的酒文化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著名学者王瑶曾说,他就是深受此文的影响,后才有论文《文人与酒》问世。研究鲁迅与酒,不得不提到鲁迅的家乡酒——绍兴黄酒。黄酒在中国历史悠久,享有盛名。鲁迅有大量的作品论及到黄酒文化。鲁迅作品中屡次提及的“酒”绝大部分为他的故
-
-
杨铸
-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学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3年
-
摘要:
"味"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最富特色的基本范畴之一.以"味"言诗,始于六朝,并一直延续到晚清,在现代亦有回响;在长期演进的历史过程中,获得了不断的丰富和深化.以"味"言诗,具有着深层的文化意义与突出的理论价值,对其展开确切的探讨,既有助于体会中国传统诗学的文化个性,更有助于把握中国传统诗学在揭示诗歌艺术规律方面的独到贡献.以“味”言诗,折射了中国延续传承自上古的特殊文化精神。在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史上,“味”以罕见的双兼性,贯通了诗歌作品论与诗歌阅读论两个领域。优秀的诗歌作品定然有“味”;而阅读优秀的诗歌作品则必须通过“味”的方式。可以说,言“味”,促成了对诗歌作品与诗歌阅读认识的共同深化。以“味”言诗,不仅恰切地表述了诗歌作品与诗歌阅读各自的特征,而且启示着我们:在研究诗歌时,作品论与阅读论的区分只是相对的。思考诗歌阅读时,不能无视诗歌作品的特质;反过来,面对诗歌作品时,亦应关注诗歌阅读的要求。仅执着于一隅,难免偏狭。两者之间,其实应予贯通;一旦贯通,则自然会获得更为开阔的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