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涡
低涡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3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141415篇;相关期刊107种,包括大气科学、浙江气象、干旱气象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等;低涡的相关文献由958位作者贡献,包括陆洪波、丁治英、李国平等。
低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41415篇
占比:99.71%
总计:141820篇
低涡
-研究学者
- 陆洪波
- 丁治英
- 李国平
- 梁宝荣
- 贺发胜
- 陈秋吉
- 马浩
- 丁禹钦
- 张莹
- 张霞
- 徐文嘉
- 栗晗
- 王新敏
- 程麟生
- 罗飞
- 胡文东
- 舒红平
- 贾净翔
- 邵建
- 何光碧
- 何林宴
- 公旭国
- 吕君宁
- 孙建华
- 张璞
- 李晓明
- 梁毅进
- 梁玉春
- 王盛繁
- 王英
- 王钦
- 秦秀秀
- 胡燕平
- 苏贵睦
- 蔡玉琴
- 阙龙凯
- 陈向东
- 高坤
- 万军
- 严宏文
- 于萍
- 修韶宇
- 傅慎明
- 刘丽敏
- 刘慧敏
- 刘松涛
- 刘瑞鑫
- 华维
- 单铁良
- 卢敬华
-
-
靳冰凌;
芦阿咪;
张璞;
王福州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地面加密资料和欧洲细网格等产品,对2021年7月2123日豫北极端暴雨天气过程的天气学成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大陆高压、低涡和台风等多种天气系统为极端暴雨提供了稳定的环流背景。高层强辐散、中低层辐合形成强烈的垂直上升运动,加之深厚的湿层,使水汽、热量垂直输送加剧,对天气系统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持续加强的偏东风和超低空急流给豫北地区带来充沛的水汽和暖湿不稳定能量;绝对湿度厚度的增加、极大的整层可降水量在豫北形成极高的降水效率;地面中尺度气旋、辐合中心和边界层辐合线的形成、维持与阶段性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关系;风场辐合区出现的时刻提前于强降水出现时刻,可根据地面加密风场辐合中心、辐合线位置及其移动方向推断强降水落区。太行山脉对气流的阻挡及强迫抬升作用引起中低层的闭合环流,为强降水系统长时间维持提供有利条件,并对降水有明显的增幅作用,强降水区域出现在太行山东麓30到50 km范围。
-
-
朱宇宁;
孟智勇;
雷蕾;
易笑园;
刘泓君;
李飒
-
-
摘要:
使用雷达、地面加密观测、探空数据和ERA5再分析数据研究2009年7月22日0400—2400 UTC的21小时内东北冷涡后部在京津地区连续发生的4次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组织形态演变和中尺度环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在东北冷涡后部稳定的西北气流背景下,由于东北冷涡后部对流层中层西北气流中的浅槽、其在对流层低层发展的低槽和低涡以及对流层低层高压脊西北部的西南暖湿气流与冷池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导致4次过程中强对流的组织形态各异。第一次过程受冷涡西侧一个浅槽锋生影响,在河北北部形成西南‒东北走向弱对流线,对流线位于北京北部的对流发展较强,移动迅速,发展为超级单体和弓形回波,其冷池出流和西南暖湿气流辐合形成西北‒东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组织形态,横贯京津地区。第二次过程是第一次过程位于北京南部的冷池出流触发,形成超级单体,之后受第一次过程冷池向西出流的影响,产生西南‒东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对流线。第三次过程发生在第一个浅槽造成对流层低层低涡发展的环境下,低涡西侧的偏北风与低层高压脊北部的偏南风在冷池上面辐合,造成多条平行的西北‒东南走向的后部增生型对流线,产生列车效应,造成天津的强降水。第四次过程由冷涡西南部的又一个浅槽锋生和冷涡在天津北部调整出的切变线共同触发,两个初始的西南‒东北走向对流线合并形成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线状对流,最后南侧的对流发展为弓形回波。4次过程中出现的弓型回波部分还具有弓箭回波结构特征。
-
-
高国路;
李扬;
李嘉琪;
郭璐璐
-
-
摘要:
利用地面、探空和雷达实况观测资料,以及ECMWF-ERA5逐小时再分析资料,分析了雅安地区2020年8月29~30日一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台风和副热带高压配合下的低纬环流对此次暴雨天气的低层水汽输送有重要影响。850hPa偏东风低空急流的建立触发了强对流的产生,低空急流的稳定维持为持续性强降水输送了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空急流和喇叭口地形的共同影响在雅安东部地区形成了稳定的低涡,并使中尺度对流系统在该地区稳定少动,从而导致了此次区域性大暴雨天气过程。
-
-
马文倩;
向影;
牛法宝;
孙绩华;
马志敏;
裴玥
-
-
摘要:
基于观测和ERA-Interim再分析资料,对2018年8月3-4日云南发生的连续性强降水过程进行诊断分析,发现:强降水发生前,云南位于两高(滇缅高压和位于南海地区的高压)之间的辐合区,台风及青藏高原东侧低涡对两高之间辐合区的正相对涡度输送,促使两高之间辐合区形成低涡;低涡在向南向西移动过程中,其中心自下而上保持西北—东南向倾斜;雨带随低涡切变移动,降水中心和低涡中心基本保持一致;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的配置下,强降水中心出现在θ;大值区,且与强上升运动大值区相一致;过程期间,云南为净水汽收入,东边界在整个过程中保持水汽收入,西边界和南边界水汽收支则随着低涡的移动在整个过程中出现输入输出反向变化。
-
-
赵强;
彭力;
李文耀;
李静睿;
欧阳雨
-
-
摘要:
2021年4月23日陕西东南部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天气,共有18站日降雨量超过4月日雨量极值,较为罕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该暴雨过程成因及极端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前强西南气流带来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空急流的增强以及低涡的发展和维持。该过程有两支强水汽输送带,一支为偏南风水汽输送带,另一支为热带气旋外围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带,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西南低涡给陕南带来显著的水汽辐合,持续充沛的水汽供应及辐合使得强降雨维持较长时间,从而形成暴雨。探空上有明显锋面逆温,锋区由南向北呈倾斜结构,锋生主要由辐合项和水平变形项贡献,其中水平变形项以伸缩变性项为主。西南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中低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切变以及锋生造成强烈水汽辐合上升,同时偏南急流沿着秦岭和大巴山迎风坡的强迫抬升进一步增强了降水。标准化异常(SD)诊断显示,700 hPa、850 hPa超过3σ的异常偏强偏南风水汽输送以及850 hPa超过3σ异常偏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造成陕西整层水汽含量异常偏大,同时由于中层辐合加上锋生造成的垂直环流,使得陕西东南部上升运动较气候态异常偏强3σ,造成4月份陕西极端暴雨过程。
-
-
刘红武;
胡燕;
张海;
唐明晖;
蔡瑾婕;
陈红专
-
-
摘要:
2020年6月8—9日湖南出现一次大范围的致灾暴雨天气过程(以下简称“6.9”过程),导致山体滑坡、重度洪涝等次生灾害,造成8人死亡(或失踪)。此次过程主、客观降雨量预报暴雨落区及强度均出现较大偏差。该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逐6 h再分析资料,通过引入HYSPLIT4.0模式模拟,从环流背景、水汽特征、环境场条件等进行了偏差及成因探讨。结果表明:强降雨中心较分散,各模式对暴雨量级以上降雨空报漏报严重。高低空急流与低空涡旋的有利配置是导致“6.9”暴雨的主要影响系统,高空西风急流显著加强、低空两支暖湿气流汇合时段与降雨加强时段一致。暴雨区中低层水汽以少见的气旋式涡旋路径传输,这支以涡旋形式输送的偏东气流主流模式均未能捕捉到,这可能是导致“6.9”暴雨落区漏报的直接原因。暴雨区中低层均存在四支水汽传输通道,水汽源地主要为孟加拉湾和南海。水汽输入主要来自南边界,西边界次之,暴雨区域内水汽收入为正;南边界、西边界水汽输入呈同位相特征,波峰时段与暴雨时段相对应,水平水汽通量辐合是“6.9”暴雨区水汽来源的主要方式。强的上升运动和低层辐合、高层辐散有利配置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垂直螺旋度中心轴线随高度向南倾斜,位涡及对流不稳定参数大值区与暴雨落区存在偏差。大暴雨中心单站物理量特征表明,暴雨发生时有大的对流潜势,大气为下暖湿上干冷的不稳定层结,湿层高度下降至对流层低层,垂直风切变也较小。
-
-
武静雅;
孙强;
毕永恒;
田玉芳;
王一楠;
吕达仁
-
-
摘要:
青藏高原上空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受大尺度环流、当地太阳辐射和地表过程的联合作用,对辐射收支、辐射传输及感热、潜热的分布等有重要影响。由于缺乏持续定量的观测,对各类天气系统云宏观参数日变化特征的了解还十分不足。多波段多大气成分主被动综合探测系统APSOS(Atmospheric Profiling Synthetic Observation System)的Ka波段云雷达是首部在青藏高原实现长期观测云的雷达。本文基于2019年全年APSOS的Ka波段云雷达资料,采用统计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法研究了西风槽、切变线和低涡三类重要天气系统影响下的有云频率、单层非降水云或者降水云非降水时段的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日变化的时域和频域特征,得到了统计回归方程。主要结论有:(1)西风槽系统日均有云频率为56.9%,切变线系统为50.8%,低涡系统达73%。(2)尽管西风槽和切变线系统的成因不同,但两类系统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趋势和主要谐波周期相似:日变化趋势基本为单峰单谷型,日出前最低,日落前最高。有云频率表现为日变化和半日变化,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主要表现为日变化。(3)低涡系统云宏观参数的日变化特征与前两类系统明显不同:日变化趋势表现为多峰多谷型,虽然有云频率和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主要谐波中均以日变化振幅最大,但频谱分布分散,云厚主要变化中振幅最大的是周期为4.8 h的波动。(4)得到了各系统有云频率、单层云云顶高度、云底高度和云厚日变化的统计回归方程。
-
-
邓安;
曾妮;
刘思洋;
蒙军;
方鹏
-
-
摘要:
利用区域自动站观测资料、MICAPS资料、TBB卫星云图资料等,对2021年8月23~24日贵州中南部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 本次暴雨天气过程有明显的夜雨特征,并伴有短时强降水;2) 本次暴雨过程是副热带高压外围低槽东移配合低涡切变南压导致的;3) 水汽条件与动力条件配置较好,导致此次贵州中南部出现大暴雨。
-
-
彭玮怡;
薛宇峰;
刘春雷
-
-
摘要:
2021年7月20日,河南郑州发生了罕见的极端暴雨事件。为了解此次极端暴雨的成因,提高极端暴雨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利用河南省气象站降水资抖、GPM降水资料、ERA5再分析资料和FY2F亮温资料对此次暴雨过程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河南处在“西低东高”环流背景下,高低空分别受到高压脊、异常偏强的副高与台风“烟花”、低涡、黄淮气旋等多尺度天气系统的综合彩响。“烟花”与副高相互作用增强了东南气沆及其水汽输送,在低涡、黄淮气旋和喇叽口地形作用下形成强烈辐令,多个近似圆形,200 km左右的β中尺度系统加强发展与豫南多个γ-β新生对流单体的合并加强是导致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暴雨时段对应正压项MPV1和MPV2均为负值中心,湿位涡、相当位温及中低层能量锋汇集区域可对局地暴雨的预报提供一定的参考。
-
-
张蔚;
侯姝伊
-
-
摘要:
2016年7月19—21日在河北地区发生了大暴雨天气.经过分析,本次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为两脊一槽,高空槽在河北南部切断形成低涡,同时低层出现闭合低压,由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向北抬升,阻碍了高空低涡与低层闭合低压东移,使其在河北南部产生气旋.河北地区低层有水汽辐合上升,对河北暴雨的形成非常有利.在河北高空出现正位涡异常区,低层水汽上升凝结释放潜热促进高空位涡异常区域向下脱落,使得低层涡度增大,增强低层的气旋性环流.
-
-
蒋健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观测资料、欧洲中心数值预报、区域自动站、多普勒雷达等资料对8月19日的一次出现在百色的暴雨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发现:此次过程是由高空槽和低涡及切变线触发形成的较大范围的暴雨过程.过程性的暴雨发生于500hPa高空槽、850hPa显著气流同时与地面弱冷空气配置下的区域,偏南风低空显著气流为强降水提供了重要的水汽和能量条件,增强了中低层的垂直风切变,有利于降水的发展和维持.
-
-
-
-
农国傲;
李婷;
唐鹤云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通过对2015年8月28日~9月2日广西东南地区强降雨过程分析.发现此次过程西南低涡生成发展的有利因素是对流层高层分流区的辐散作用、高原短波槽前的正涡度平流的作用和低层季风槽西南气流的输入.低涡南落到雷州半岛后再北抬的原因是西太平洋副高西伸北抬,由于低涡、季风槽和西太平洋副高之间的气压梯度加大的作用,季风槽前西南气流增强,使得低涡再次北抬.
-
-
苏兆达;
白龙;
李广海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利用常规天气资料、雷达资料和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天气分析和诊断分析方法,对2013年6月9日至10日南宁市出现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过程是由阶梯槽东移加深合并,槽后西北气流引导低涡、切变线、地面冷空气南下,大量暖湿气流在桂中附近辐合抬升凝结造成的;辐合线和中小尺度涡旋是此次暴雨的直接原因,地面冷空气对暴雨起增幅作用.低层的偏南大风为此次过程提供了大量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底层辐合,高层辐散及强烈的上升运动加强了水汽的抬升凝结.雷达资料的应用为暴雨和强对流天气的预报等都有着重要意义.
-
-
王盛繁;
陆洪波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通过分析2012年的“端午节”贵港市出现了暴雨过程得出:(1)西太副高和西南风急流的稳定维持,高空槽的加深,低涡的出现是此次暴雨发生的原因。(2)通过分析自动站、卫星云图等资料可以很好的了解暴雨的演变情况。(3)通过对各种物理量的分析,发现其均对暴雨落区有较好的对应关系,但对贵港暴雨的提前指示不多。
-
-
梁宝荣;
陈秋吉;
马浩;
贺发胜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天气学方法和理论对2011年6月29-30日广西沿海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这次强降水是由于在季风槽与副高共同作用下,西南急流持续加强,为此次过程输送了充沛水汽,低涡和切变线进入广西为此次过程提供了触发和抬升机制。
-
-
李晓明;
何林宴
- 《广西省气象学会2012年学术年会》
| 2012年
-
摘要:
利用micaps常规资料、区域自动站降水资料、FY静止气象卫星云图等资料,对2012年5月12~13日桂平市区域性特大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低涡切边线、高空槽、急流扰动是造成此次强降水的主要天气系统。系统的高低空配置、不稳定能量和水汽条件等与降水时段和落区相一致。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稳定少动,持续时间长,更容易出现降水落区集中,强降水范围大的天气过程。
-
-
周玲丽
- 《第七届长三角科技论坛能源分论坛--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2010年
-
摘要:
自动站、NCEP以及欧洲和日本数值预报资料,对发生在2010年4月11-12日浙中西部的一次强降水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次降水过程主要是由于高空低槽过境,配合低涡形成发展并东移过程中切变线和涡前西南急流的影响共同导致的。低涡的移动迅速,达到浙江北部后稳定维持了6-12小时才出海,从而使得浙江地区的累积降水量达到暴雨级别.较强的西南风急流为降水的发生输送了水汽,并将暖平流输送到暴雨区,为对流性天气的形成发展提供了能量补充。大于32 K的ki指数与降水的落区对应较好,对降水落区的预报具有提前指示作用。对德国和日本数值模式对这次过程的预报效果进行对比,日本数值预报要比德国更准确更接近实况。
-
-
叶成志;
刘志雄;
陈江民;
周雨华;
王飞
- 《全国数值天气预报新理论新方法及应用学术研讨会》
| 2004年
-
摘要:
近年来,应用数值模式进行数值试验是暴雨研究的一个新方向,数值试验成为研究暴雨的一种重要工具正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1].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高速发展和中尺度数值模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以及中小尺度二级基地资料的获取,人们开始研究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中β尺度天气系统[2].利用模式高时空分辨率的输出结果已有可能分析出目前探测资料难以获取的中小尺度系统的空间结构及其发生发展过程,这些研究正在不断加深我们对暴雨过程的认识以及对暴雨中小尺度对流系统发生机理、空间结构的了解.本文旨在通过对2003年7月发生在湘西北的一次特大暴雨过程形成机理的数值模拟与分析,进一步揭示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发生发展的触发机制及其空间结构特征,通过研究寻找对预报有益的思路,最终改进暴雨预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