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变形场

变形场

变形场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8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94071篇;相关期刊95种,包括地球物理学报、地震地质、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北京力学会第21届学术年会暨北京振动工程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等;变形场的相关文献由67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平、王来贵、马少鹏等。

变形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12%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94071 占比:99.85%

总计:94211篇

变形场—发文趋势图

变形场

-研究学者

  • 孙平
  • 王来贵
  • 马少鹏
  • 刘文白
  • 李宁
  • 毛雪松
  • 刘明尧
  • 叶贵根
  • 周延周
  • 唐云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强; 彭力; 李文耀; 李静睿; 欧阳雨
    • 摘要: 2021年4月23日陕西东南部出现了大范围暴雨天气,共有18站日降雨量超过4月日雨量极值,较为罕见。利用常规高空、地面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0.25°×0.25°)对该暴雨过程成因及极端性进行诊断,结果表明:500 hPa高原槽前强西南气流带来的正涡度平流有利于低空急流的增强以及低涡的发展和维持。该过程有两支强水汽输送带,一支为偏南风水汽输送带,另一支为热带气旋外围的偏东风水汽输送带,700 hPa切变线以及850 hPa西南低涡给陕南带来显著的水汽辐合,持续充沛的水汽供应及辐合使得强降雨维持较长时间,从而形成暴雨。探空上有明显锋面逆温,锋区由南向北呈倾斜结构,锋生主要由辐合项和水平变形项贡献,其中水平变形项以伸缩变性项为主。西南暖湿气流沿着低层冷垫爬升,中低层大气的风速、风向切变以及锋生造成强烈水汽辐合上升,同时偏南急流沿着秦岭和大巴山迎风坡的强迫抬升进一步增强了降水。标准化异常(SD)诊断显示,700 hPa、850 hPa超过3σ的异常偏强偏南风水汽输送以及850 hPa超过3σ异常偏强的偏东风水汽输送,造成陕西整层水汽含量异常偏大,同时由于中层辐合加上锋生造成的垂直环流,使得陕西东南部上升运动较气候态异常偏强3σ,造成4月份陕西极端暴雨过程。
    • 张鸿博; 王高峰; 任国琪; 张良; 张皓; 邓波; 袁战伟
    • 摘要: 为了研究X80管线钢在焊接过程中温度场及应力场的分布情况,以DN 1200 mm X80螺旋焊管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baqus分别沿着管道的内螺旋线和外螺旋线进行焊接模拟。结果表明,焊接过程中热源中心最高温度可达1650°C。在焊接内圈时,温度场对称分布;而在焊接外圈时,温度场分布不对称。在焊接完内圈的瞬间,接头最高温度约1200°C,管道内侧的应力峰值为850 MPa。在焊接完外圈的瞬间,接头最高温度为1300°C左右,管道内侧的应力峰值约为620 MPa。管道内侧焊接完成后,在对管道外侧焊接过程中,外侧焊缝处产生的应力场不仅使峰值应力降低,还使应力分布变得更加均匀。试验表明,通过分析内外螺旋焊缝的温度场和应力场分布以及形变情况,对于在焊接过程中内焊裂纹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 田丰
    • 摘要: 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纹断裂特征研究是混凝土大坝等工程安全性分析的关键课题。目前,关于界面裂纹断裂特性的研究多针对单一均质弹性材料,而岩石、混凝土均为非完全弹性材料,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纹断裂问题不能完全沿用弹性材料界面裂纹断裂模型。为此,开展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纹断裂试验,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研究岩石-混凝土界面裂纹破坏规律。变形场可反映界面裂纹损伤演化规律,既可在变形场中得到裂纹各断裂阶段对应的断裂区,又可根据变形场局部化带走向判断裂纹扩展方向。
    • 孔凯; 尹大伟; 张虎; 朱海峰; 李法鑫; 孙德全; 张士川; 王沉
    • 摘要: 采用数字散斑应变测量系统进行灰岩-煤组合体试样单轴压缩变形破坏演化试验,分析组合体试样变形局部化带和能量演化特征,揭示其渐进破坏机制。组合体试样变形局部化带演化主要与其内部原生裂纹起裂、扩展有关,变形局部化带首先出现在原生裂纹区域,沿最大主应力方向发育扩展,煤样内变形局部化带发育扩展相对较快,变形局部化带交汇、贯通导致组合体试样整体破坏失稳。变形局部化带位移错动量演化主要经历微变化、线性缓慢增长、非线性加速增长3个阶段,与轴向应力变化基本相对应,峰后变形局部化带快速扩展贯通,位移错动量非线性加速增长。外界输入能量主要被煤样变形破坏所消耗,煤样首先发生渐进破坏而释放能量,交界面处灰岩、煤样由协同变形转为非协同变形;煤样破坏诱发灰岩回弹变形并释放弹性能,部分弹性能作用于煤样而加剧其破坏,煤样发生拉-剪混合破坏;煤样内裂纹扩展传播至灰岩内,并与灰岩内裂纹贯通,导致其拉伸破坏。
    • 张科; 叶锦明; 刘享华
    • 摘要: 由于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如何重构含裂隙网络的物理模型试件是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面临的难题之一。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制备方法。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加载过程进行非接触式全场变形测量,并引入应变场方差这一指标,定量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及前兆异常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可实现裂隙岩体的复杂物理模型重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的变形破坏过程类似于真实裂隙岩体,可划分为压密、弹性变形、裂纹扩展以及峰后阶段,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峰后多台阶式跌落特征。综合强度参数、峰后力学特征和试验过程中块体弹射现象来看,制备的3D打印试件可用于模拟裂隙硬岩。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可实现裂隙岩体变形场的动态捕捉,其变形破坏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加载过程中应变场方差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始分异、稳定分异、加速分异以及加加速分异阶段。应变场方差在新生裂纹萌生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在进入不稳定裂纹扩展阶段后呈现为陡增趋势,可视为两个前兆点。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裂隙岩体的物理重构以及失稳预警提供新的思路。
    • 李世念; 马瑾; 汲云涛; 郭彦双; 刘力强
    • 摘要: 断层亚失稳模型指出,在临震亚失稳阶段中各种物理量存在规律性的时空演化特征,控制这些物理参数变化的根本原因是震源的力学过程.为深入观测和分析该过程,文中介绍了一套自主研发的64通道、16位分辨率、4MHz采样频率、可并行连续采集的超动态变形场观测系统(Ultra-HiDAM),首次实现了在4MHz频率下对应变信号和声发射信号的同步采集.依托该系统对断层失稳变形的全过程,特别是失稳前几s到若干μs的瞬态变形过程,即亚失稳准动态阶段进行了精细、深入的观测,解析了相关的震源力学问题,获得以下认识:1)伴随断层局部卸载而出现的应变局部化加速是进入亚失稳准静态阶段的近场判据;2)亚失稳准动态阶段的应变场特征(应变调整)表现为以应变逐点的逐次加速和往复传递;3)准动态过程中每个子阶段都存在短暂的准备期,其可能有助于临震预测;4)一次断层失稳事件(实验室地震)可以伴随发生多次震源应变高频震荡以及对应的多次声发射事件.
    • 李悦; 孟文君; 高崇铭; 吴琦琦
    • 摘要: 为了获取装配式混凝土结构钢筋浆锚连接界面的破坏演化规律,借助数字散斑相关方法(DSCM),对装配式混凝土结构进行了纵向钢筋浆锚连接拉拔试验.通过观测钢筋浆锚连接的破坏过程,并对散斑图像进行分析,研究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浆锚连接钢筋受力变形演化特征、锚固体系受力位移场演化特征、锚固体系受力应变场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锚固剂的厚度会影响锚固体系的破坏模式及锚固极限承载力;在锚固体系中,拉拔力沿钢筋从加载端向自由端不断传递,且锚固剂厚度越大,传递距离越深;在拉拔过程中,锚固体系的变形主要集中在锚固剂与混凝土交界面,并随荷载的增加沿钢筋向体系内部扩展;在拉拔力作用下,加载初期试件的第一主应变与最大剪切应变主要存在于加载端钢筋周围的灌浆料区域,随着拉拔力增加,应变向混凝土基体与灌浆料黏结界面扩展,直至与黏结界面处应变相衔接.
    • 王晓雷; 蒋鹏程; 闫顺玺; 詹思博; 皇甫润; 王尚政
    • 摘要: 为探究工程岩体在声发射和变形场联合监测下破裂失稳的特征,分析两者与岩石破裂失稳的内在联系,进行了片麻岩单轴压缩试验,提供一种更全面的预警方法.研究结果如下: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和变形场应变均方差两个参数曲线启动点出现时间差距不大,预警点出现时间差距较大,总体上声发射比变形场更早监测到破裂信息;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曲线和应变均方差曲线第一次以近竖直斜率大幅上升时即可预警,代表岩石即将破坏.声发射累计振铃计数曲线上升幅度占总体的20% ~50%,平均占比34.65%,应变均方差曲线上升幅度占总体的25% ~65%,平均占比41.15%;岩石破裂失稳预警,在时间上声发射比变形场更早监测到,在空间上变形场可实时监测岩石表面裂纹演化情况.将两种监测手段联合,能更全面了解工程岩体破裂情况,为实际工程岩体的稳定性控制及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 赵二峰; 李波; 朱延涛
    • 摘要: 在碾压混凝土坝(RCCD)长期服役过程中,变形是能够直观反映大坝工作性态的主要性能参数之一.为了有效监控大坝运行状态,有必要对坝体变形拟定监测控制值.为突破传统单一测点指标拟定的局限性,针对碾压混凝土坝变形空间结构关联分布特性,构建了多测点融合的坝体变形场模型,利用投影寻踪方法(PPA)确定各测点权重,在此基础上,利用POT模型进行监测控制值的拟定.工程应用结果表明了本文方法的可行性与适用性.
    • 田锦华; 赵建博; 王立忠; 周宗杰; 汪耀
    • 摘要: 为了测量发动机盖在高速冲击情况下的变形,基于分体式双目高速相机标定方法的原理,提出一种适用于发动机盖在高速冲击情况下的变形精密测量方法.针对发动机盖在受到外界高速冲击过程中,发动机盖变形复杂导致难以测量其变形准确值的问题,设计一套实验装置并制作实验试样,在发动机盖的内侧喷涂数字散斑.实验试样发动机盖受到高速冲击产生变形,通过实验装置中的双目高速相机动态测量检测实验试样的变形并记录数据,得到单点应力应变曲线走向趋势图及应力应变场分布云图.实验结果表明,受冲击点变形量前期大幅上升至45.03 mm,后期产生波动最终趋于5.00 mm;受冲击点应变量大幅上升至0.92%后产生波动最终趋于0.78%,结果表明本文的测量方法在高速冲击变形的精密测量上的有效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