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裂隙网络

裂隙网络

裂隙网络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3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水利工程、矿业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8090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西安理工大学学报、中国岩溶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2015年度中国公路学会计算机应用分会年会暨互联网+在交通领域中的应用学术交流会、第十届全国煤炭爆破学术会议、中国水力发电工程学会六届二次理事会暨学术研讨会等;裂隙网络的相关文献由481位作者贡献,包括柴军瑞、刘日成、蔚立元等。

裂隙网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8090 占比:99.96%

总计:328225篇

裂隙网络—发文趋势图

裂隙网络

-研究学者

  • 柴军瑞
  • 刘日成
  • 蔚立元
  • 靖洪文
  • 王恩志
  • 仵彦卿
  • 王惠栋
  • 马国伟
  • 尹乾
  • 董茜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沛沛; 钟志彬; 余雷; 王园园; 邓荣贵; 刘宇罡
    • 摘要: 四川盆地红层岩体宏细观裂隙发育,是影响其卸荷变形、吸水风化膨胀和工程特性的控制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多起高速铁路深挖红层路堑型路基持续超限上拱变形病害与此有关。为了解红层软岩裂隙发育特征,在原位岩体所有节理裂隙进行现场调查和测量统计基础上,采用统计岩体力学的方法,从不同尺度对岩体结构裂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裂隙多为原生沉积层面,显示地层相变明显;中尺度和小尺度裂隙多为构造及剥蚀卸荷非协调性变形引起局部复杂应力场共同作用所致,深路堑开挖卸荷加剧了张性裂隙发展,以细观尺度裂隙为主,两种尺度裂隙长度分布均符合负指数模型,发育优势方向多垂直于层面,与基于岩体宏观结构面特征的分析结果吻合;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易于测绘统计的中尺度裂隙的发育特征分析,建立红层岩体整体形成的地质环境模型及裂隙结构框架,进而对红层岩体力学特性和红层工程岩体变形及稳定性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 李翎; 章政
    • 摘要: 在外部荷载作用下,岩体内部裂隙的形状是影响其强度和稳定性的重要因素之一。为了探究裂隙对岩石力学特性及破坏特征的影响,利用3D打印技术,制备间隙性离散裂隙网络模型,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对裂隙网络类岩石模型试件在单轴压缩条件下的破坏特征进行研究。研究表明:因裂隙的存在,类岩石试件的弹性模量和峰值应力均随之发生显著降低;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变形破坏过程中应力-应变曲线大致可划分为微缺陷闭合、线弹性、裂纹萌生与扩展、峰后应变软化4个阶段;基于试件应变场角度,从细观层次分析了裂隙网络分布对扩展路径选择以及局部应变化带演化的影响。该研究可为室内开展复杂裂隙扩展机理提供参考。
    • 胡小昕; 朱泽奇
    • 摘要: 以某水电站地下洞室围岩局部失稳现象为研究案例,考虑围岩裂隙结构面的随机性和统计分布特征建立二维裂隙网络有限元模型,通过裂隙参数的抽样检查以及进行洞室开挖模拟试算,验证了生成裂隙网络与实际岩体结构的一致性以及裂隙结构面相关力学参数取值的合理性。进一步采用正交设计与神经网络算法形成基于裂隙网络有限元的位移反演分析方法,基于反演力学参数的正向计算结果与施工期地质调查及围岩稳定评价基本相符,可以反映裂隙围岩主要变形特征与失稳机制,并为裂隙结构面力学参数的获取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
    • 张科; 叶锦明; 刘享华
    • 摘要: 由于岩体结构的复杂性,如何重构含裂隙网络的物理模型试件是岩石力学试验研究面临的难题之一。本工作提出了一种基于光固化3D打印技术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制备方法。结合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对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加载过程进行非接触式全场变形测量,并引入应变场方差这一指标,定量研究了裂隙岩体变形破坏演化规律及前兆异常特征。试验结果表明:采用光固化3D打印技术可实现裂隙岩体的复杂物理模型重构。裂隙网络类岩石试件的变形破坏过程类似于真实裂隙岩体,可划分为压密、弹性变形、裂纹扩展以及峰后阶段,其应力-应变曲线出现峰后多台阶式跌落特征。综合强度参数、峰后力学特征和试验过程中块体弹射现象来看,制备的3D打印试件可用于模拟裂隙硬岩。采用数字图像相关方法可实现裂隙岩体变形场的动态捕捉,其变形破坏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应变局部化特征。加载过程中应变场方差的演化过程可划分为初始分异、稳定分异、加速分异以及加加速分异阶段。应变场方差在新生裂纹萌生后呈现出持续增长的趋势,而在进入不稳定裂纹扩展阶段后呈现为陡增趋势,可视为两个前兆点。研究成果可为复杂裂隙岩体的物理重构以及失稳预警提供新的思路。
    • 刘承; 朱珍德; 牛子豪; 阙相成
    • 摘要: 岩体裂隙网络的渗流问题是水电工程设计及施工的难点,由于裂隙网络结构复杂,且裂隙节点间连接方式各异,目前对裂隙连接节点间水流特性的认识尚有不足.基于平行板立方定律,将裂隙渗流问题与模拟电路问题相类比,建立了等效过量压降损耗阻模型.针对串并联连接裂隙,结合所提出的模型,考虑支路次要裂隙对串并联裂隙整体渗流特性的影响,优化了串并联连接裂隙隙宽突变处过量水压损失分析方法.与多裂隙复合连接物理模型试验数据进行了对比,对比结果吻合度良好;定义雷诺数分配系数α,并分析了其在裂隙网络渗流过程中的作用.结合一个基于等效过量压降损耗阻模型的算例,考察了六棱柱柱状节理试样的渗透特性.
    • 杨滨滨; 李锐
    • 摘要: 针对目前岩体裂隙网络注浆封堵机理和浆液扩散规律的研究成果,应用鱼刺图法对岩体裂隙网络注浆封堵率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将岩体裂隙网络注浆封堵率的主控因素归纳为岩体水动力特性、裂隙网络特性、浆液特性以及注浆过程控制四个部分,并建立了岩体裂隙网络注浆封堵率的控制模型,同时针对如何提高注浆封堵率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
    • 许永祥; 何振江; 郑兴博; 周昌台
    • 摘要: 针对裂隙分布对岩柱或煤柱强度和稳定性影响问题,采用合成岩体模型技术(SRM)重构岩柱模型,研究裂隙密度和裂隙倾角对岩柱稳定性影响.合成岩体模型中分别采用平直节理黏结模型(FJBM)、光滑节理模型(SJM)和裂隙网络模型(DFN)模拟岩块、裂隙和裂隙网络.通过单轴抗压试验和单轴抗拉试验标定岩块宏观力学参数(单轴抗压强度、抗拉强度、杨氏模量和泊松比),数值模拟标定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表明数值模拟模型细观力学参数能够很好地匹配实验室岩样宏观力学参数.研究结果表明:岩体内裂隙将显著降低岩体抗压强度,岩柱强度随裂隙密度P 21增加而降低;裂隙密度P21由1 m/m2增加至5 m/m2,岩柱平均强度由103.5 MPa降低至69.5 MPa,岩体抗压强度与裂隙密度负相关;裂隙倾角由0°增加至90°,岩柱抗压强度呈"U"形变化;裂隙密度较小时,岩柱易形成"X"形压剪破坏,裂隙密度较大时,岩柱"X"形压剪破坏逐渐消失;岩柱产生的微裂隙与岩体裂隙密度负相关;裂隙倾角小于临界角Φ或大于45°+Φ/2时,岩柱易形成"X"形压剪破坏,而当裂隙倾角介于Φ与45°+Φ/2时,岩柱易形成剪切滑移破坏.岩体合成技术可为确定岩柱强度确定提供一种思路.
    • 裴晓龙; 黄立维; 杨培洲; 冯春; 朱心广; 李丰年; 程鹏达
    • 摘要: 采用块体动力学分析系统(BlockDyna)中的渗流模块,对裂隙岩体中的压水灌浆规律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达西渗流模型描述压水过程,采用宾汉渗流模型描述灌浆过程,分别探讨了裂隙数量、裂隙开度对压水吕荣值及灌浆注入量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表明,随着裂隙数量、裂隙开度的增大,吕荣值及浆液注入量均呈现逐渐增大的趋势.裂隙开度对压水吕荣值的影响是二次方关系,裂隙条数是一次方关系,裂隙开度对压水吕荣值的改变更为敏感.由于裂隙随机性及浆液进入截止开度等因素的影响,使得浆液最终注入量会出现局部反常现象.
    • 李传磊; 杨帆; 贾超; 刘森; 赵有美; 刘文
    • 摘要: 错综复杂的裂隙网络为岩体渗流提供了主要通道,了解岩体裂隙网络结构是开展岩体渗流和溶质运移研究的基础,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重要前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岩体裂隙网络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挖掘潜在的研究热点。分析结果显示:(1)近年来该领域内的发文量和被引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大研究发展空间;(2)美国、中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家是该领域贡献最多的国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裂隙网络的建立方法、渗流移模拟以及溶质运移模拟是该领域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4)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页岩气储层、数值参数反演、敏感性分析、声波建波、抗压强度等。研究方法包括: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空间聚类等。综合来看,未来岩体裂隙网络的相关研究离不开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多方法的相互印证和新技术手段的引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