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层软岩
红层软岩的相关文献在199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质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48444篇;相关期刊69种,包括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工程地质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2014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第十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崆峒山旅游发展研讨会等;红层软岩的相关文献由348位作者贡献,包括彭华、闫罗彬、陈智等。
红层软岩—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8444篇
占比:99.95%
总计:248556篇
红层软岩
-研究学者
- 彭华
- 闫罗彬
- 陈智
- Scott SIMONSON
- 彭柏兴
- 王星华
- 程强
- 刘小伟
- 刘镇
- 卢海峰
- 吕龙龙
- 吴国雄
- 吴沛沛
- 周德培
- 周翠英
- 封志军
- 廖红建
- 徐金峰
- 李怀国
- 沈强
- 王静
- 苗天德
- 袁从华
- 谌文武
- 邓荣贵
- 邱恩喜
- 郑立宁
- 钟志彬
- 陈从新
- 雷伟丽
- 马茹
- Chen Zhi
- Peng Hua
- Yan Luobin
- 于洪丹
- 伏映鹏
- 何云勇
- 刘双美
- 刘志义
- 原鹏博
- 周其健
- 周家文
- 周应新
- 周灏
- 唐忠林
- 姜国新
- 彭文成
- 徐骏
- 曾宪强
- 李云峰
-
-
吴沛沛;
钟志彬;
余雷;
王园园;
邓荣贵;
刘宇罡
-
-
摘要:
四川盆地红层岩体宏细观裂隙发育,是影响其卸荷变形、吸水风化膨胀和工程特性的控制因素,近年来出现的多起高速铁路深挖红层路堑型路基持续超限上拱变形病害与此有关。为了解红层软岩裂隙发育特征,在原位岩体所有节理裂隙进行现场调查和测量统计基础上,采用统计岩体力学的方法,从不同尺度对岩体结构裂隙进行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裂隙多为原生沉积层面,显示地层相变明显;中尺度和小尺度裂隙多为构造及剥蚀卸荷非协调性变形引起局部复杂应力场共同作用所致,深路堑开挖卸荷加剧了张性裂隙发展,以细观尺度裂隙为主,两种尺度裂隙长度分布均符合负指数模型,发育优势方向多垂直于层面,与基于岩体宏观结构面特征的分析结果吻合;该模型可以应用于工程实际,通过易于测绘统计的中尺度裂隙的发育特征分析,建立红层岩体整体形成的地质环境模型及裂隙结构框架,进而对红层岩体力学特性和红层工程岩体变形及稳定性进行更客观的评价。
-
-
张渭军;
王永胜;
马滔
-
-
摘要:
西部地区大型基础性工程项目日益增多,为处理工程开挖出的大量土方,减少工程造价和实现绿色发展的目标,通过对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试验研究,评价其作为路基回填料的可行性。以西北某地铁深基坑项目为依托,首先通过对不同黄土和水泥掺比下红层软岩改良土进行正交试验研究,其次对该改良土压缩模量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给出最佳配合比,最后对最佳配合比下的改良土进行浸水前后试验,评价其水稳定性。结果表明:黄土和水泥均对压缩模量影响显著,推荐的红层软岩改良土的最佳配合比为黄土20%,水泥7%;浸水前改良试样压缩模量随养护时间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浸水后的试样压缩模量随龄期增长其下降幅度逐渐降低;黄土在提高了压缩模量和压实效果的同时并未对水稳定性造成影响。以上结论对评价改良后的红层软岩作为路基填料的可行性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
-
吕龙龙;
廖红建;
伏映鹏;
夏龙飞
-
-
摘要:
通过对胡麻岭隧道红层软岩进行侧限与三轴压缩试验,系统地分析该类软岩的压缩特性、脆性及延性区的强度参数、扩容特性以及能量转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引入帽子屈服面模型,探究脆−延转化压力P_(T)与名义先期固结压力P_(C)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正常沉积岩的名义先期固结压力均大于岩石历史最大竖向有效应力;当脆、延性区试样处于峰值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均大于其处于残余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而处于峰值应力点时,试样的内摩擦角均比残余应力点时试样的内摩擦角小;当脆性区试样处于峰值与残余应力点时,对应的黏聚力均比延性区试样的小,但内摩擦角均比延性区试样的大;在不同围压下,试样均先发生压缩而后扩容,扩容起始点均发生在峰值应力点前;扩容起始点所对应的体积应变、试样吸收的单元总应变能U与单元耗散能U_(d)均随围压增大而增大;总应变能−轴应变关系曲线在残余应力点出现明显的转折,单元耗散能−轴应变关系曲线在峰值应力点与残余应力点处均出现明显的转折,且转折趋势会随围压的增加而逐渐淡化;在施加围压时,延性区试样已经进入弹塑性变形阶段,初始屈服面为闭合的帽子模型;P_(T)与P_(C)的关系与地质历史沉积环境、强度参数相关。
-
-
刘凤云;
谢飞;
邱恩喜;
罗怀瑞;
王知深;
万旭升
-
-
摘要:
红层软岩透水性弱、亲水性强,受含水量和水热(温度和降雨)变化影响极易发生软化崩解,给红层软岩地区工程建设和地质环境带来挑战。为研究不同含水量和多种水热试验工况下红层软岩的崩解特征和微观机理,以川西金堂县和中江县两处开挖红层软岩边坡工程为依托,利用自制降雨装置和温控设备,开展不同梯度初始含水量红层软岩在多种水热试验工况下的循环崩解试验。从红层软岩宏观形貌演变、微观结构及矿物组成、崩解系数、R值(崩解质量损失率)和崩解后颗粒分析5个方面对红层软岩崩解情况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红层软岩宏观形貌演变特征与微观结构变化及矿物差异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黏土矿物的含量是红层软岩发生崩解的主要内因且与崩解呈正相关关系;崩解程度与初始含水量及水热效应联系密切;两处红层软岩R最小/大值差距明显,分别为0.22%、0.05%和1.63%、2.17%;粒径分布对红层软岩的崩解程度具有较好的评价作用,崩解越强烈,大颗粒越少,小颗粒越多,小颗粒更集中于0.075~0.5 mm之间。崩解系数、R值和最终粒径分布曲线可以很好地结合起来对红层软岩的崩解进行量化分析,并与微观结构及矿物差异相联系解释红层软岩的崩解演变特征。研究成果可为金堂、中江及其他红层软岩地区的工程建设和地质评价提供一定参考。
-
-
梁小波;
林威;
徐金峰;
刘志义;
赵刚
-
-
摘要:
红层软岩填石料属于软质岩石,力学性质特殊,受水影响敏感。针对红层软岩填方高边坡稳定性问题,采用GeoStudio软件和Morgenstern-Price条分法,选取典型边坡断面,开展自然状态和降雨状态下高路堤稳定性分析,确定路堤的滑移范围及安全系数变化规律。分析得出:低强短时降雨对边坡稳定性影响小,其潜在滑动面几乎不变;中强、高强和长时间降雨,会使得雨水入渗深度增加、坡面浅层基质吸力下降、抗剪强度降低,最终导致边坡稳定安全系数降低;进行路堤填筑时,必须满足孔隙率小于临界孔隙率的要求,否则会导致渗透系数增大,使失稳发生的可能性以及严重性增大。经过防水处理后,路堤稳定性有所提高,对边坡下部进行防水处理的稳定性控制效果较好。
-
-
张骏;
黄凯;
苏晶文;
李云峰;
康博;
查甫生
-
-
摘要:
文章以皖南红层软岩中齐云山组粉砂岩和徽州组泥质粉砂岩为研究对象,对不同埋藏深度下试样的物理性质、矿物组成及微观特征进行试验研究,并通过Image-Pro Plus软件,对不同埋藏深度下2组试样的二维可视孔隙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埋藏深度增加,2组试样的密度逐渐增大,而天然含水率和孔隙率逐渐减小,且2组试样各自的物理性质随埋藏深度增加,在强风化阶段差异明显,在中风化阶段差异减小;随着埋藏深度增加,2组试样中的石英、赤铁矿、石膏占比无明显变化,长石类矿物占比呈明显增加趋势,而黏土类矿物占比呈明显减小趋势。通过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试验发现,2组试样的微观结构随着埋藏深度增加而逐渐致密,孔隙也随之减少。
-
-
纪宇;
梁庆国;
郭俊彦;
刘贵应
-
-
摘要:
挖方高边坡基底随时间持续上拱变形如果超出铁路路基设计规范的限值,会严重影响列车的舒适性和安全性.为研究西南地区泥岩夹砂岩挖方高边坡基底持续上拱变形机理,使用FLAC3D软件对挖方高边坡进行弹塑性和黏弹塑性数值计算,并尝试从软岩流变的角度分析挖方高边坡施工完后基底持续上拱变形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流变的弹塑性分析中,挖方高边坡具有明显的边坡开挖效应(卸荷效应),竖向应力随着边坡开挖深度的增加而减小,导致竖向变形逐渐增大,应力变化越大竖向变形也越大;在流变分析中,由于开始阶段的岩体应力调整,基底下一定深度出现竖向压缩变形,随着应力稳定,发生持续上拱非线性变形,并在5年后达到稳定;在流变计算中,由于基底下剪应力与水平应力均有所大幅度增加,基底下各深度的竖向变形小于弹塑性计算的变形,采用泥岩流变计算模型能较好的模拟并解释依托工程案例中挖方路基持续上拱变形现象.
-
-
吕龙龙;
廖红建;
伏映鹏;
邓博团
-
-
摘要:
为研究含水状态对脆延转化特性的影响,针对工程性质特殊的胡麻岭隧道红层软岩展开了系列试验,探究了干燥与天然含水状态试样脆延性区的强度变形规律.首先对干湿组红层软岩分别进行不同围压下的常规三轴压缩试验,进一步引入脆性指标对岩样脆性程度进行定量表征,并基于Mohr-Coulomb强度准则以及考虑结构强度的初始屈服面模型对各特征应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试验,从宏细观尺度上探究了红层软岩脆延转化机理.研究表明:岩样干燥后,峰值强度增加了93.39%~145.35%,残余强度增加了77.83%~133.72%,脆延转化压力增加近40%,峰值应变降低了24.13%~88.92%;延性区的干湿试样的黏聚力近似为脆性区的1.8倍,但内摩擦角均小于脆性区,为脆性区的50.4%~90.5%;同时发现延性区试样在施加围压时已经进入了弹塑性变形阶段,且脆延转化压力等于等向固结压力.该研究内容可进一步丰富红层软岩的工程特性,并为穿越红层软岩地下工程的开挖支护提供理论依据.
-
-
胡金鑫
-
-
摘要:
为解决新近系红层软岩隧道系统锚杆的优化设计问题,以两徽项目为依托,对不同系统锚杆设置条件下新近系红层软岩隧道支护结构的受力、变形进行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分析总结其规律,为此类隧道支护参数优化设计提供参考和借鉴.
-
-
董长春;
吴世雄;
邱宇
-
-
摘要:
宣城红层软岩具有成岩作用差,遇水易软化崩解的特性.通过显微镜观察试验、软岩崩解特性试验及X衍射分析,对红层软岩的微观结构、物质组成和水理性质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双塔寺组泥质粉砂岩结构以细粒—极细粒为主,条纹状构造,泥质胶结;赤山组钙质粉砂岩结构为粉砂状结构,块状构造.泥质粉砂岩随浸水时间增长,表面和内部的黏粒逐渐流失,岩样最终丧失基本结构,完全崩解;钙质粉砂岩在试验过程部分崩解,但不会丧失其基本结构,其强度大幅度下降,软化系数为0.067~0.143.赤山组钙质粉砂岩中主要成分为石英和方解石,双塔寺组泥质粉砂岩的主要成分为石英、赤铜矿、伊利石;黏土矿物吸水膨胀与崩解机制共同作用导致软岩崩解,力学性质降低.
-
-
何盛;
张翔;
马建伟;
李宗龙
- 《第二届全国岩石隧道掘进机工程技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滇中红层软岩分布广泛,在红层地区开展深埋长隧洞工程常常遇到由于软岩其特殊的工程地质特性而导致的各种工程地质问题.因此,对滇中红层软岩的工程地质特性进行系统、全面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对滇中红层软岩的地质特征、物质组成、物理力学特征、水理特性及变形特征等进行深入研究,得出红层软岩抗压强度低,随着黏土矿物及泥质含量的增加,物理力学性质逐渐降低,滇中红层软岩以弱膨胀—中等膨胀为主,局部具有强膨胀性.通过在不同荷载下进行的流变试验,建立了红层软岩在非变加速、变加速时期压缩蠕变位移量与时间的关系式,试验表明红层软岩蠕变效应明显,各项物理力学指标明显降低.根据以上一系列的试验分析研究,从整体上把握了滇中红层软岩的工程地质特性,为开展深埋长隧洞等地下工程的设计、施工及运营提供理论依据.
-
-
QIU En-xi;
邱恩喜;
KANG Jing-wen;
康景文;
ZHENG Li-ning;
郑立宁;
GUO Yong-chun;
郭永春;
HE Jian-jun;
贺建军
- 《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针对成都地区红层软岩溶蚀空洞现象,以成都半岛城邦项目场地的红层软岩为例,选取不同深度的岩样进行室内浸水试验、淋滤试验和溶蚀试验,观察岩样在不同类型环境水下的作用性状和溶蚀特征,分析经历不同作用的含膏红层软岩可溶成分的流失程度及其对环境水的影响.结果表明,红层软岩中的石膏含量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加,含膏红层及其环境水的腐蚀性显著增强:遇水后,红层软岩中的可溶成分逐渐溶解、流失,随着时间的积累:红层软岩孔隙增大,渗透性增强,红层的完整性丧失,强度衰减:在酸性环境水的作用下红层软岩中的钙质胶结物流失加剧,结构连接破坏严重,对红层的结构强度影响较大.对浸泡、淋滤和溶蚀作用后的试样,重点测试了抗压强度、波速等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红层软岩经硫酸溶液腐蚀后岩样的结构被破坏,单轴抗压强度从8.5 MPa降低到2 MPa,降低了76%;波速明显减小,从2 204 m/s减小至1355 m/s,减小了40%;红层试样的pH与电导率变化也比较显著,pH值从8.77减小至7.29;电导率从55 μs/cm增加到1100μs/cm.
-
-
Yan Luobin;
闫罗彬;
Peng Hua;
彭华;
Chen Zhi;
陈智;
Scott SIMONSON;
Scott SIMONSO
- 《第十四届全国丹霞地貌旅游开发学术讨论会暨崆峒山旅游发展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对于软岩的崩解性和风化的理解已经有了大量的重要的工作,近期的工作更多地是从微观尺度理解不同软岩的微弱的差别.但是大部分工作都缺乏对于粘土矿物的对风化过程影响方面的信息,同时缺乏软岩风化特征与地貌过程之间的联系.野外考察过程通过开挖剖面确定不同采样点的风化剖面特征可以分为四层结构;通过对红层软岩区的软岩标本的自然风化实验,总结了不同红层软岩可按照自然风化特征分为片状风化和块状风化两种类型,在风化过程上主要表现为,破碎崩解主要出现在较长时间的无雨期后的降雨过程中,长时间的降雨和长时间的无雨期,软岩标本的崩解破碎过程较慢;对进行自然风化实验的岩石标本进行了XRD和XRF实验,确定了各岩石标本的粘土矿物等矿物含量;结合自然风化实验的观察和粘土矿物含量的关系,得出粘土矿物的含量并不直接决定崩解性的强弱,而是通过粘土矿物与胶结物的共同决定.蒙脱石含量高的岩石标本碎屑为片状,而伊利石为主要粘土矿物的岩石碎屑为碎块状,粘土矿物类型可以通过影响风化剖面的形成,而对软岩区的侵蚀过程产生影响,其基本规律为非蒙脱石软岩的风化剖面比蒙脱石为主的风化剖面深度大,原因可能是富含蒙脱石的软岩在降雨期间片状碎屑阻隔雨水沿着裂隙下渗.当主要粘土矿物为同一种粘土矿物时,风化剖面的深度取决于其崩解性的强弱.
-
-
-
-
周灏;
黄小鹏;
李政;
毛明章
- 《2012重庆岩土力学与工程学术会议》
| 2012年
-
摘要:
红层地层在中国分布广泛,红层软岩土是一种特殊岩土,其颗粒易破碎,强度低,遇水后易崩解与软化,其工租性质很难满足站场路堤填料要求。该文结合站场填方工程实例,针对采用红层软岩土这一特殊填料的高填方边坡,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压实度下其填方区竖向位移、边坡水平位移以及应力状态进行分析,以确定合适的填筑压实度;同时,对填筑边坡的稳定性进行分析,提出了填筑边坡可能存在的最不利滑面位置。
-
-
-
-
-
Chen Yundong;
陈运东
- 《2014年全国工程勘察学术大会》
| 2014年
-
摘要:
随着软岩中修建的水利水电工程越来越多,所遇到的工程地质问题也日益突出.由于软岩受成岩胶结程度、成生时代、历经的地质构造运动和地下水活动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其工程特性较差,可能会给工程带来一些问题.本文在大量工程试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软岩的工程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揭示了软岩存在的主要工程地质问题,并对坝基处理措施提出了建议.rn 软岩的显著特点就是强度低、变模小,具有明显的水效应和时间效应,特别是泥质岩遇水后,表面软化、崩解,失水后干裂,工程特性出现明显改变,这是制约工程良好运行的客观条件,在工程设计时必须予以足够重视。rn 在岩石强度试验方法上,地下水位以下的样品在未失水的情况下,泥质岩采取天然状态下的抗压强度值,作为饱和抗压强度。rn 红层的承载力以其天然含水强度指标、干抗压强度指标或现场载荷试验比例极限为取值基础值,原则是三者分别取1/5、1/10和平均值。rn 对于砂、泥岩互层岩体,往往会有泥化夹层,应采取综合勘察手段,特别是大口径钻探的应用能够直观查明重点地段软岩中夹层的空间分布与物理力学特性。rn 由于软岩力学性质影响因素较多,对于规模较大工程,应采取现场试验确定其力学参数更为有效。rn 在坝基开挖施工中,由于岩体卸荷、爆破、软化与崩解及部分临空面的出现等,往往导致坝基建基面以下一定深度范围内岩体渗透性较前阶段勘察时所揭示的岩体透水率增大,若遇此类情况,要对比研究,分明原因,采取有针对性措施处理,如在灌浆时增加孔深、缩短段长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