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岩体裂隙

岩体裂隙

岩体裂隙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2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矿业工程、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9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556848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敦煌研究、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采矿技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届全国采矿学术会议、2013年江苏省地基基础联合学术年会、第九届全国工程地质大会等;岩体裂隙的相关文献由617位作者贡献,包括胡云进、李为腾、梅玉春等。

岩体裂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9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56848 占比:99.98%

总计:556963篇

岩体裂隙—发文趋势图

岩体裂隙

-研究学者

  • 胡云进
  • 李为腾
  • 梅玉春
  • 刘泉声
  • 宋文成
  • 李最雄
  • 梁正召
  • 刘日成
  • 吕庆
  • 李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詹志明
    • 摘要: 针对传统注浆扩散模型的扩散机制未考虑裂隙开度、注浆压力等因素的问题,研究分析机械开挖岩体裂隙注浆扩散模型。基于流体力学理论计算岩体裂隙的等效水力开度,在定义裂隙注浆扩散模型基本假设条件的同时,构建由流核高度、岩体裂隙界面平均流速、裂隙注浆扩散运动方程组成的机械开挖岩体裂隙注浆扩散模型,并依据该模型推导裂隙注浆扩散区内的压力时空分布方程,利用该方程分析注浆压力、时间以及扩散距离等岩体裂隙注浆扩散特征。实验结果表明:岩体裂隙注浆时,扩散半径与裂隙开度、注浆压力以及水流速度呈正相关关系,与静水压力、裂隙注浆粘度呈负相关关系;该模型基本满足实际注浆压力与时空变化规律,可估算出灌注工程设计的合理参数,提升其工作效率。
    • 李春元; 崔春阳; 雷国荣; 左建平; 于祥; 何团; 李向上; 杜伟升
    • 摘要: 受开采卸荷扰动影响,深部岩体裂隙内的高压力承压水极易渗透进入采场或采空区而诱发突水灾害。为研究深部开采高应力岩体围压的卸荷-渗流致裂力学机制,基于岩体裂隙的应力集中演化方程及有效应力原理,计算并获得了围压卸荷-渗流过程中裂隙岩体内拉应力的演化规律,确立了岩体裂隙产生卸荷-渗流致拉破裂的条件及力学机制;结合应力卸荷量定义及Bandis双曲线裂隙变形公式,计算获得了不同采深岩体围压卸荷-渗流致拉破裂的卸荷量临界值变化规律,发现了裂隙岩体的渗透率突变点即为其卸荷-渗流致拉破裂的卸荷量临界值,对比分析了岩体围压卸荷-渗流过程中拉破裂与剪切破裂的关系,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受围压卸荷及承压水渗流影响,深部裂隙岩体内部产生了与卸荷方向平行的附加拉应力ΔσT;且岩体内裂隙尺寸越大,ΔσT峰值越高;ΔσT随采深及承压水压力增加而增大。当ΔσT大于等于岩体围压及裂隙结构抗拉强度之和时,岩体内产生拉破裂,并将导致岩体渗透率非线性突增,突变点恰为岩体拉破裂的卸荷量临界值;且采深及承压水压力越大,岩体渗透率突变点的围压卸荷量越小。而受裂隙岩体结构及属性参数影响,岩体拉破裂的卸荷量临界值可高于或低于剪切破裂;随采深增加,岩体可由剪切破裂向拉破裂转变。
    • 盛金昌; 高鹏; 王珂; 郜会彩; 田晓丹
    • 摘要: 为研究岩体裂隙受渗流侵蚀作用后剪切特性的变化及其演变机理,对新鲜的和经120 h渗透侵蚀作用的两组不同试件进行对比剪切试验,分析了剪切试验曲线、峰值抗剪强度、残余抗剪强度以及初始剪切刚度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与新鲜粗糙裂隙相比,经过渗流侵蚀作用后的粗糙裂隙剪切应力剪切位移曲线及法向位移剪切位移曲线无太大变化,但剪缩位移减小,剪胀位移增大;渗流侵蚀作用后粗糙裂隙表面粗糙程度增大,峰值抗剪强度平均增大8.83%,残余抗剪强度无较大变化,使得残余抗剪强度与峰值抗剪强度之比有所下降;渗流侵蚀作用后粗糙裂隙初始剪切刚度平均增大10.84%.
    • 张拓威; 胡云进; 夏佳龙
    • 摘要: 为了准确测定岩体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并揭示裂隙非饱和渗流特性及规律,设计研发了一套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系统.该系统不仅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岩体裂隙非饱和渗流,而且使用高精密的柱塞泵、电子天平、压力传感器和回压控制系统等,可确保试验的测量和控制精度.通过开展岩体单裂隙非饱和渗流试验,初步阐明了单裂隙非饱和渗流的一些水力特性:实际岩体裂隙相对于概化模型裂隙具有更大的束缚水饱和度,而且由于薄膜水和孔角毛细水的存在,当饱和度很低时,非饱和渗透系数也较概化模型裂隙大.建立了毛细压力与非饱和渗透系数之间的试验关系,通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提出了毛细压力-非饱和渗透系数的拟合公式,根据与前人所建立的经验公式对裂隙吸水和排水过程拟合结果的对比可知,本文公式的拟合精度高,对于深入研究裂隙非饱和渗流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同时,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试验系统是准确可靠的,可用于岩体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的测定及非饱和渗流特性的研究.
    • 李冠鹏; 罗从双; 吴旭阳; 刘恒
    • 摘要: 岩体中充满着裂隙,它对油气资源开发、地下水资源利用、污染物迁移、二氧化碳封存以及核废物地质处置等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必须评估裂隙对岩体渗透率的影响.一般来说,通过盘状裂隙网络渗流模型分析裂隙连通性和渗流特性的方法有3种:有限元法;离散元法;将DFN转换为与平面裂缝具有近似等效连接性和水力特性的网络管道,也称为"管网模型".通过对我国高放射性废物处置库新场花岗岩露头进行了研究,使用变截面等效管来模拟岩体裂缝的渗透特性,将复杂的裂隙盘网络等效为管网模型,并提出等效路径渗透系数来客观研究裂隙岩体渗流路径的渗透特性.当新鲜裂缝通过切割地表岩石暴露到一定深度时,某些走向范围内的裂缝属于张开型,而另一个走向范围内的裂缝属于胶结闭合型.不同条件下的等效路径渗透系数计算结果表明,裂缝胶结及部分胶结时,等效路径渗透系数平均值的量级分别为10-7 m/s和10-3 m/s.在此基础上,确定研究区裂隙岩体的代表性单元体积(REV)约为25 m3,通过旋转模型中的矩阵,得到该区域的空间渗透张量(包括渗透值和主方向),且所预测结果在钻孔资料范围内,可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
    • 李传磊; 杨帆; 贾超; 刘森; 赵有美; 刘文
    • 摘要: 错综复杂的裂隙网络为岩体渗流提供了主要通道,了解岩体裂隙网络结构是开展岩体渗流和溶质运移研究的基础,也是展开后续研究的重要前提。基于CiteSpace软件对Web of Science核心数据库中岩体裂隙网络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旨在对该领域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挖掘潜在的研究热点。分析结果显示:(1)近年来该领域内的发文量和被引量呈逐渐上升的趋势,具有较大研究发展空间;(2)美国、中国、法国、瑞典、西班牙等国家是该领域贡献最多的国家,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支持的该领域研究成果数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3)裂隙网络的建立方法、渗流移模拟以及溶质运移模拟是该领域的目前主要研究方向;(4)其他研究方向还包括页岩气储层、数值参数反演、敏感性分析、声波建波、抗压强度等。研究方法包括:遗传算法、人工神经网络、空间聚类等。综合来看,未来岩体裂隙网络的相关研究离不开各学科间的交叉融合、多方法的相互印证和新技术手段的引入。
    • 范鹤; 谢业统; 周辉; 卢景景; 王冲
    • 摘要: 针对高水头抽水蓄能电站、高坝枢纽工程和深埋隧洞工程的建设和运行中,由于高水压造成的突涌水及岩体失稳问题,以大理岩为例,研究了大理岩剪切裂隙渗流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径向渗流试验中,渗流过程符合达西定律,水头压力与流量呈线性关系;裂隙面中局部张拉破坏的特征对渗流起到了阻碍作用;法向力对裂隙渗流的影响显著,在法向应力从14 MPa升至19 MPa过程中,渗流通道随法向力的增加出现了闭合现象,裂隙中形成了大面积死水区,渗流特性表现出突变.
    • 彭述权; 康景宇; 张珂嘉; 樊玲; 陈少繁; 王凡
    • 摘要: 利用微生物诱导碳酸钙沉淀(MICP)填充裂隙岩体,采用自主研发的三轴压缩渗流试验装置,进行了不同裂隙宽度、充填率、围压条件下MICP充填裂隙岩体渗流试验,同时测量岩体横波波速.研究结果表明:MICP充填裂隙岩体试样渗透系数受裂隙宽度的影响,也受填充率影响.不同宽度的MICP充填裂隙岩体渗透系数随围压升高呈下降趋势,最高可下降58.03%;当围压较小时,渗透系数下降较快,随着围压增大,渗透系数下降速度逐渐减慢;同一岩性MICP充填裂隙岩体渗透系数随波速增加而减小.MICP充填裂隙岩体渗透系数计算公式可拟合为自然对数横波波速与负指数围压之和形式.研究结果对于MICP充填技术在裂隙岩体注浆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 王玉涛; 曹晓毅
    • 摘要: 湖南彬州红岩河水库与一煤矿采空塌陷区存在地质联系,需评价其互相影响及安全性.通过钻探、声波测试、孔内电视及压水试验等多种手段,查明了采空区边缘围岩裂隙发育及渗透特性.研究了采动影响条件下水库渗漏及其对煤矿安全生产的影响.评价结论认为:采空区存在长期渗漏条件,由采空区引起的渗漏量为1 263.63 m3/d,年渗漏量约占水库设计年平均径流量的1.09<,对水库运营产生一定影响.水库的渗漏将会增大煤矿井下生产过程的突水灾害风险.鉴于采空塌陷对水库渗漏和对煤矿安全生产的不利影响,建议进行工程治理.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