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体制
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体育、教育、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91240篇;相关期刊92种,包括法律与生活、职业技术教育、上海教育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等;人才培养体制的相关文献由125位作者贡献,包括兰先芳、刘俊学、叶忠海等。
人才培养体制—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1240篇
占比:99.88%
总计:91351篇
人才培养体制
-研究学者
- 兰先芳
- 刘俊学
- 叶忠海
- 孙霄兵
- 朱斌
- 王湛
- 王雪松
- 章元军
- 谈松华
- 马璟
- 丁军航
- 乔晓艳
- 于浩
- 于海生
- 井光进
- 任家骏
- 伽蓝
- 何杰
- 侯海波
- 冯励
- 刘国中
- 刘娟
- 刘小茵
- 刘广明
- 刘彭芝
- 刘春
- 刘玉霞
- 吉炳轩
- 吴卫玲
- 吴国兴
- 吴怡兴
- 吴群志
- 周子健
- 周慧春
- 周戎
- 周海波
- 唐丽君(整理)
- 姜茉然
- 孙文盛
- 宗平
- 寇利钢(图)
- 尹小凤
- 崔岩
- 常保荣
- 张予川
- 张加贝
- 张博
- 张善元
- 张子沙
- 张彩云
-
-
许艳平
-
-
摘要:
高校作为高质量人才聚集之地,是高质量人才培育的摇篮,是推动当今时代民族文化发展和地方文化产业建设的重要力量。文化产业具备高知识性和高附加值的特征,人才及知识在推动文化产业的过程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地方性文化产业发展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当代社会背景下,高职院校要从人才培养体制的完善和学科教学的建设等方面进行深入探索,以切实有效的方式推动高职院校与地方性文化产业的协同发展。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之下,高职院校在围绕地方文化产业发展方面进行深入探索,力图通过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地方性文化的传承和地域性文化的发展,并通过文化成果转化的方式,让文化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们的生活。
-
-
-
冯励
-
-
摘要:
一、问题的提出随着教育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传统的家校合作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家长日益增长的参与学校教育和管理的主体意识和需求,封闭的学校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发挥育人功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重视家庭教育,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要推进家校共育,密切家校联系。"
-
-
王久平;
胡平;
李德明
-
-
摘要:
2019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在今年2月28号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副部长翁铁慧提到,应急管理、公共卫生、人工智能等专业领域都急需大量的人才支持,在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社会就业岗位需求比较旺盛。9月22日,在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介绍,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教育部已经布局20所高校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显然,应急管理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以及学科体系建设已经开启了新的征程。
-
-
朱家华
-
-
摘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要树立系统培养观念,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教学、科研、实践紧密结合,学校、家庭、社会密切配合,加强学校之间、校企之间、学校与科研机构之间合作以及中外合作等多种联合培养方式,形成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选择多样的人才培养体制。从宏观政策导向来看,国家正在积极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协同育人机制。如何衔接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促使高校与中小学从“零星合作”“局部交流”,逐渐走向深度、多元及多边互动,成为了一个焦点问题。当前还存在三点不足:第一,缺乏纲领性文件的指导引领,尚未有效形成自上而下的合力。第二,现有研究整体层次偏低、成果的转化和辐射力度不足。第三,高校和中小学之间的互动未能从课程标准、教学纲领等方面实现跨段打通。这些不足均为牵一发而动全身,要得到妥善解决,还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和大胆尝试。
-
-
丁军航;
于海生
-
-
摘要:
新工科建设背景下,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以青岛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分析传统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不足和局限,结合新时代、新产业以及地方经济发展对自动化专业人才的要求,提出了新工科背景下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机制的优化和改革措施.通过重新定位自动化专业方向、优化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高师资质量、加强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等一系列改革措施,培养当前产业和行业急需的卓越工程技术人才.
-
-
-
-
-
-
刘俊学
- 《教育部学习科学教学指导分委会第二次会议暨全国大学学习科学研究会第十一次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依据教育产出观的不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可划分为基于学生产品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和基于教育服务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两种基本类型.两种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在教育观念、培养模式、评价方式和产生的历史条件与适应的范围等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教育需求是推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变革的根本动力.不同类型的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其存在与发展取决于特定历史条件下高等教育所面临的具体环境与条件,反映了特定历史条件下社会与个人对高等教育的需求.当前,适应经济和社会转型,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制从“产品型”向“服务型”转型是高等教育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
-
刘小茵
- 《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第五次会员代表大会》
| 2013年
-
摘要:
高校培养人才的规格如何,直接影响到国家经济社会乃至整个民族的发展进步.在这种新的高等教育结构条件下,应该重新审视三个层次的人才培养理念、目标定位和培养模式,特别是其衔接问题尤为迫切.从分析目前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入手,把握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流,同时分析在培养目标、培养模式等方面特别是本科生教育与研究生培养相脱节问题,并分别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提出了建议,指出对于研究生个人,要加强科学精神,自觉遵守学术伦理,同时在科研实践和职业实践训练中要注重批判和质疑精神的训练,树立远大理想、潜心科学研究,勇于成为领军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