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降水相态

降水相态

降水相态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地球物理学、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1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4895篇;相关期刊43种,包括山东气象、干旱气象、气象研究与应用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第十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降水相态的相关文献由448位作者贡献,包括杨成芳、姚蓉、张琳娜等。

降水相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1 占比:2.21%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48%

专利文献>

论文:4895 占比:97.32%

总计:5030篇

降水相态—发文趋势图

降水相态

-研究学者

  • 杨成芳
  • 姚蓉
  • 张琳娜
  • 苗爱梅
  • 刘晓晖
  • 刘畅
  • 吴静
  • 孙燕
  • 宗志平
  • 尹东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姬雪帅; 王丽婧; 郭宏; 康博思; 黄山江; 张曦丹; 郭旭晖
    • 摘要: 利用ERA5再分析资料及云雷达、微波辐射计和SA双偏振多普勒雷达等多源观测资料,分析2020年11月17—19日张家口地区一次雨雪天气的降水相态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高空低槽、中低层低涡与地面倒槽配合下,高空槽后西北气流引导冷空气南下造成气温迅速下降,导致降水相态变化。过程前期整层大气均为强暖平流,且地面气温较高,降水相态为雨。18日傍晚冷平流发展强烈,各层温度迅速降低,整层变为冷层,导致降水相态转换为雪。散度和垂直速度的诊断表明降雨时段的动力强迫主要位于高层,降雪时段则主要位于低层。云雷达高分辨率资料可以反映0°C层变化,大于10 dBZ的质心变化可以指示降水强度变化,降雨时的基本速度最大可达6~8 m·s^(-1),而降雪时则小于2 m·s^(-1)。微波辐射计高分辨率时空资料可以准确判断雨雪转换时间,降水开始之前3~5 h积分水汽含量出现跃升与峰值。双偏振雷达和微波辐射计结合可以对降水粒子相态实现准确判断,可用于降水相态转换的临近预报。
    • 毛宇清; 李力; 姜有山; 李聪; 鲁明欣宇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微波辐射计、风廓线雷达、激光雨滴谱仪等新型探测资料,对2020年3月底南京地区一次寒潮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探讨新型探测资料在降水相态转换监测预报中的应用。结果表明:(1)乌拉尔山高压脊、高空冷涡、地面强冷高压、地面冷锋是造成本次寒潮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南支槽前西南气流提供水汽、850 hPa以下冷空气造成中低层气温持续下降是产生降水相态变化的关键。(2)微波辐射计观测资料显示,雨雪过程中低层先降温、地面后降温,近地层有暖层;降水相态转换前后,0°C层高度变化明显,纯雪时段达到最低;水汽主要分布在3—4 km,液态水含量和水汽密度在雨夹雪时段最大,在纯雪时段最小。(3)风廓线雷达观测的垂直风场反映出低层冷空气南下使冷垫增厚,迫使暖湿空气抬升、气温下降,从而导致降水相态转变;由于西南急流没有稳定建立,因此未出现强降雪天气。(4)激光雨滴谱仪观测到降雪粒子的直径大、降落末速度小,而降雨粒子的直径小、降落末速度大,可以用来监测和预报降水相态的变化;从雨—雨夹雪—纯雪阶段,粒子谱型经历了双峰—波动—多峰的演变过程,谱宽与数浓度呈明显增加趋势。
    • 司林青
    • 摘要: 利用2008~2021年地面逐时观测数据和再分析资料等,对贵阳龙洞堡机场冬季冻雨进行统计分析,并针对发生在2018年12月底的冰冻雨雪过程,分析对比冻雨和降雪时段的环流形势、微物理特征及云内垂直热动力结构的差异,结果表明:1) 贵阳机场年冻雨日数多在5日以下,1月份最多,且多发于凌晨,午间最少;2) 所选冻雨过程是典型的“二层模式”,具有较浅的冷垫和较厚的暖层,冷空气由偏北路径入侵贵州,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沿西南气流输送,过程中700 hPa西南气流的加强与减弱所造成逆温层温度是否大于0°C是降水相态转变的关键;3) 相比降雪,冻雨时段的动力强迫主要位于中低层,强度偏弱,云中以液相粒子为主;4) 此次冻雨主要由高空槽前暖湿气团沿锋面爬升所引起,水汽和风场辐合中心从850 hPa逐渐抬升至700 hPa,且较为浅薄,冻雨落区位于冷锋后部一定距离处。
    • 艾润冰
    • 摘要: 本文利用常规探空和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对2021年11月6日夜间至7日白天驻马店市发生的一次强降温大风雨雪天气过程进行了分析,初步总结了雨雪相态和大风的本地化预报指标。结果表明:(1)此次寒潮过程属于横槽转竖型,与500 hPa南支槽、高空急流、锋面的存在与发展密切相关;(2)前期较高的气温、高空强冷平流和动量下传以及地面较大的气压梯度与变压梯度是造成驻马店市剧烈降温和大风的主要原因;高空水汽含量不足和700 hPa切变线偏南则造成了降水偏弱;(3)3 h变压达到2~4 hPa可作为驻马店市大风预报参考指标;(4)降雪发生前850~925 hPa存在逆温层,降雪过程中0°C层高度逐渐下降至925 hPa;地面气温Ta<2°C时为纯雪;2°C≤Ta≤4°C时,降水相态变为雨夹雪。
    • 欧娜音; 于凯旋; 高月
    • 摘要: 本文主要利用2009-2018年冬半年(10月-次年4月)的降水、高空和地面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哈尔滨地区冬半年出现雨夹雪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哈尔滨地区雨雪转换频发的季节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通过对出现雨夹雪及雨雪转换天气时各层温度、风向以及对流层中低层厚度对比,得到以下结论:海拔高度在200 m以下的平原地区降水相态指标(1)冷平流时-2°C1299 gpm可作为降雨的判据,而雨夹雪和雪的区分难度则比较大。
    • 邵禹晨; 沈伟; 徐恩; 程昕; 庞礴; 唐舟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2月15日和12月29日宿迁2次暴雪过程进行了分析,重点对冷空气在2次暴雪过程中的作用进行了诊断研究。结果表明:2次暴雪过程中冷空气都对暴雪产生起到了重要作用;冷空气带来的降温为暴雪产生提供了相态变化条件;中层冷空气渗透则加速了冰晶核凝结等微物理作用促进降雪过程发展;冷暖交汇则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抬升触发条件;西南急流输送为暴雪过程提供了水汽条件,而冷空气的过早过快南下将会提前切断西南急流输送通道使暴雪过程难以持续。
    • 董雪晗; 农孟松
    • 摘要: 受强冷空气影响,2021年12月25—27日广西出现了全区性、降温幅度大、范围广、气温低的寒潮天气过程。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及ECMWF预报资料,对此次寒潮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结果表明,在低层偏南气流的影响下广西前期升温明显,贝加尔湖横槽转竖引导冷空气南下爆发后,在南支槽、低层锋区、气压梯度大值区的影响下,全区出现了大范围降温、大风天气,大部气温下降10~12°C,局部14°C以上。此次预报着眼点为冷空气强度和移速的预报,其对降温时间、降温幅度、降水相态等要素的预报有重要指示作用。
    • 王珊珊; 雷彦森; 方鸿斌; 孟英杰; 章翠红; 刘文婷; 李康丽
    • 摘要: 利用2000—2014年地面观测资料和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ECMWF)ERA5再分析资料,选取表征四类降水相态(雨、雪、雨夹雪、冻雨)的温度、湿度、微物理特征的43个特征量,使用精细地形高度订正,利用CatBoost算法开展长江中游降水相态预报方法研究。结果显示:此方法对雨、雪、冻雨有较好的分类和预报效果。使用精细地形高度预处理后的特征量,能够提高降水相态判别的准确率和空间精细度。雨、雪、冻雨的预报准确率与ECMWF预报产品相比分别提高了9.9%、39.1%、11.1%,但对雨夹雪的改进不明显。
    • 荆浩; 于波; 张琳娜; 邢楠; 符娇兰; 戴翼; 杜佳
    • 摘要: 基于2012—2020年冬季地面观测、探空及多种观测资料,研究北京观象台及邻近的张家口站、乐亭站3个气象站不同降水相态下的垂直温湿结构,建立降水相态的判别指标。从预报角度着眼于成雪和融雪两方面,把云顶温度和0°C层高度作为相态判别的关键要素,分析表明:云顶温度≤-14°C是云中能够产生充足雪花等冰相粒子的重要阈值,是降雪的必要条件,同时0°C层高度≥0.5 km和≤0.1 km分别是雪花完全融化和几乎不融化的阈值;云顶温度在-14~-4°C时,更容易出现雨夹雪或降雨,0°C层高度为0.1 km则是区分雨夹雪和雨的阈值。云顶温度与0°C层高度结合构成的相态判别指标较特定层气温组合构成的指标TS评分显著提高,雪、雨夹雪和雨的TS评分分别为0.93、0.57和0.86,分别提高了0.11,0.39和0.43。研究结果对于冬季降水相态的预报与订正提供了新的参考。
    • 李琛; 董疆南; 马鸿青
    • 摘要: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以及欧洲中心ERA5资料,对2021年11月6—7日保定市一次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探讨此次雨雪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本次过程是高空槽、700 hPa低槽和低空急流、低层低涡切变线,以及地面冷锋的共同影响造成的;降水后期转为回流形势的影响,暖湿空气在冷垫上爬升,造成大范围的雨雪天气;850hPa有暖舌存在,使得中部地区降温时间晚,转雪时间相对较慢;良好的水汽条件和动力条件,有利于此次雨雪过程的发生。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