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来
阿来的相关文献在1975年到2022年内共计121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信息与知识传播、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4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422种,包括当代人、全国新书目、西湖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2015年全国中国语言文字博士后论坛学术研讨会等;阿来的相关文献由1022位作者贡献,包括阿来、西雨客、吴道毅等。
阿来
-研究学者
- 阿来
- 西雨客
- 吴道毅
- 何镇邦
- 李康云
- 梁海
- 刘琴
- 史简
- 孙德喜
- 张建锋
- 次仁翁姆
- 聂鑫森
- 胡立新
- 贺绍俊
- 闵凡利
- 马力
- 麦淇琳
- 付艳霞
- 任容
- 余忠淑
- 傅小平
- 卢顽梅
- 吕学琴
- 吴义勤
- 周毅
- 孙方友
- 孙智慧
- 孙玉春
- 封秋昌
- 曾利君
- 本刊编辑部
- 杨晓梅
- 杨玉梅
- 杨艳伶
- 王世虎
- 王妍
- 王开志
- 王泉
- 窦洪涛
- 胡志明
- 脚印
- 舒云
- 舒晋瑜
- 袁恒雷
- 迟子建
- 邱诗越
- 邵璐
- 顾军霞
- A·V·凯德尔
- D·T·怀特福德
-
-
敬文东
-
-
摘要:
一、何为傻子?麦其土司是清朝皇帝钦定的世袭土司,宛若铁帽子王,和清朝彼时的政治方略直接相关。麦其土司在四川和西藏之间,拥有方圆数百里的土地,数以万计的头人、奴隶和自由民。该土司酒醉之后与他的汉人太太激情同房,为自己炮制了一个傻瓜儿子。这个很有些不幸也很有些戏剧性的儿子,就是阿来的首部长篇小说--《尘埃落定》a--的第一主人公兼叙事人。
-
-
栾梅健
-
-
摘要:
阿来的文学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故土历史荣光的景仰与对当下现实的忧虑,使得这位藏族作家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焦虑,并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行吟诗人。这具体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观念中,首先便是要求作品能够具有瑰丽的想象与飘逸的诗情,同时认为优秀的小说必然不会满足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他向往的是口传文学者那种神灵附体式的激情状况,而抒情性、心理描写和植物志则是实现这种状态的主要手段。至于语言,他认为应该是融化与吸收了藏族文化特性的现代汉语句式。由此,阿来创造出他特有的幽深沉静、丰茂华美的艺术世界。
-
-
张大海
-
-
摘要:
阿来创作的小说《云中记》,其思维方式不同于其他地震文学体裁的当代小说,具体体现在:多线索的篇章结构,带有民族特色的时空观、世界观,以及阿来自己的科学意识。在这些思维方式的引导下,《云中记》的叙事特征呈现出既有科学时空观的主导性,又有苯教时空观的分线索叙事效果。而从宗教信仰角度解释的小说主人公阿巴,其结局也相较其他的地震文学,更增添了人物的主体悲剧性。
-
-
徐晓杰
-
-
摘要:
阿来的写作发生于他精神与情感的“内宇宙”,同时也形成了他文学叙事中坚韧的空间自觉和特有的空间维度——外宇宙。《云中记》中阿来借用地震故事的外壳来形象地诠释自己对人类正视苦难、超越苦难而抵达云中无尘之境的理念,叙事的空间维度发生了从脚踏大地到云中漫步的转变与提升。他以阿巴对“鬼魂”的守护和安慰为叙事线索,利用“空间形式”截断叙事时间流,延宕叙事节奏,在“六根”打通中让人与鬼魂、人与自然融为一体,构建了超越生死、善恶、恩怨的“云中生命共同体”,进入了通往民族、人类自我救赎的时空隧道,抵达了生命终极关怀的内在伦理至境。
-
-
欧阳婉竹
-
-
摘要:
现代化进程对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产生剧烈影响,也对当代藏族社群和个体产生深刻影响,在此背景下,人们希望通过叙述这些改变更透彻理解历史、现代与族裔性的关系,传统和现代性的张力产生的影响因而成为当代藏族文学的重要主题,文本中的特定意象或隐喻既是这种张力的具象化,也是现代藏族人双重文化意识的反映。通过聚焦小说中不同个体表述变革经验的叙事及其对主体的影响,文章旨在揭示主体经验表述中现代与传统的辨证共存,并以此探讨社会变革和文化碰撞对现代藏族人主体建构的影响。
-
-
王菱
-
-
摘要:
2021年12月21日,由四川省作家协会、中国作家协会创作研究室、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主办,《当代文坛》杂志社和阿来工作室承办的“2021年中国文艺理论前沿峰会·百年中国文学思想史暨四川领军作家研究”在四川省绵阳市举行。中国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何向阳,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副总编、编审钱蓉,四川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张颖等领导出席会议。
-
-
吴哲
-
-
摘要:
阿来小说的藏族青年书写接续文学史的“青年进城”和“青年返乡”的叙述模式,展现藏族青年作为中国当代青年所特有的精神风貌。他不仅塑造了一批自我意识觉醒、具有文化自省特点的青年,还刻画了一批引领乡村建设的时代新青年,呈现出藏族青年从自我意识复苏到自我角色定位的成长过程。该书写深描藏族青年与时代的互动过程及其文化观念的转变,同时反思他们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寻求身份建构和实现个体价值的问题。阿来的青年书写不拘泥于个体的抒怀,也内含反思民族文化的诉求,更践行其还原真实“中国西藏”的初心。
-
-
-
-
摘要:
作为一名来自川西高原的作家,全国人大代表、无党派人士、四川省作协主席阿来有着浓重的大地、家园、自然情结,也多次表达自己对环境问题的忧思,“今天中国的生态环境越来越值得关注,在这样严酷的自然生态环境里,我们向大自然索取物品,消费到怎样的程度,必须考虑大自然的再生和自我修复能力,而不是竭泽而渔。”
-
-
费鸿
-
-
摘要:
《百年孤独》是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扛鼎之作,新时期翻译到中国后风靡一时,影响了许多作家的文学创作。这阵魔幻的风同样吹到了神秘的西藏,生成了新的生命力,对藏地作家构建奇异的文学世界、运用魔幻的叙事手法,以及在对民族历史文化的审视中产生了重要影响。新时期以来的藏地文学全方面地展示了藏民族的风俗人情与民族精神,进而揭示少数民族的生存状态与精神意识,反思人类的共同命运,在创作方法与美学意义上都对当代文学创作有着借鉴价值。
-
-
张译丹
-
-
摘要:
叙事文学所叙之“事”长期被狭化为叙述事件,而使智性的事理、事义被忽视甚或弃置,近年来一些杰出作家突破这种流弊、偏向,让智性元素重返了叙事现场,阿来的最新作品《寻金记》便是其中之一,但这部作品却更矫矫不群,作家对智性的理解与表达并不限定在具体知识或门类学科上,而有着一种新的理性叙事的探索,从三个层面建构了他的叙事的丰富性与重大转捩。
-
-
胡志明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阿来藏地系列小说以鲜明的人类学叙事风格,对藏地社会的地域文化进行了一场民族志式的文化书写.以文学的语言之美表现人类学文化事像之真,其作品,既是一组展示文学语言之关的"艺术创作",也是一系列有关于藏族社会历史与文化事象的人类学的"深描".
-
-
张建锋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草木的理想国》记录了成都草木的生命档案,成为成都草木图经,表达了阿来关于城市与草木关系的理性思考.阿来将自然的草木、文学的草木和心中的草木融合起来,以"植物学式"的平实笔墨书写草木本身的结构、形态、特性和美感,并延伸到成都的历史、地理、社会与文化,将植物知识、文人诗文、历史掌故与观花心境、花事感悟、时事议论融为一体,为成都留下了"可以生根的爱".阿来崇尚野生、原生、本土、自然的草木状态,对于草木的"驯化"、"进化"、"美化"、"引进"表示出含蓄的不满意.在书写花事的同时阿来表露出对人间事的关切,表达着对城市与草木关系的理性思考,表达着自己的审美理想和文化选择,显示出一个知识分子精神的坚守。
-
-
黄群英
- 《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第十八届年会》
| 2014年
-
摘要:
阿来的新小说《瞻对》,因别具一格的表现一个地方两百年的传奇而再次引起学界的高度关注,其叙事中的打破时空形成的自由书写、穿插叙事形成的疏离感、叙事结构安排带来的新奇感、语言的半文半白造成的特殊的审美效果、历史与传奇结合形成的真实感与飘逸感,给整个小说带来一种崭新的审美范式,其鲜明的叙事特色与阿来以往的叙事特点有很大不同,既带来一种陌生感,也带来一种强大的冲击力.研究阿来的《瞻对》叙事特色,从另一层面,可以探析到阿来叙事的变革,以提升对阿来小说的新的认识.
-
-
QIU Shiyue;
邱诗越
- 《2015年全国中国语言文字博士后论坛学术研讨会》
-
摘要:
阿来是中国当代文坛一位颇具影响力的少数民族作家.缘于阿来独特的出生背景与生活经历,原乡成为其小说创作的重要想象空间和叙事资源.阿来在小说作品里对独特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书写,使其成为中国当代文坛上的一个独特存在.阿来小说里的原乡叙事是其对故乡的独特表达与追忆,既有对藏区现实的反映与折射,又有对藏族族群的想象与摹写,因此,阿来小说里的原乡叙事让人们不仅从地理空间上识别了他的故乡,而且从地缘文化的角度确认了藏族符码、重释了藏族历史.原乡叙事不仅是阿来的小说创作特色之一,而且更是其小说创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亦是其情感的寄托与文化的承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