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传文学
口传文学的相关文献在1988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026篇;相关期刊85种,包括青海社会科学、学术交流、今日民族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教育人类学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暨“教育和文化:教育人类学的理论、方法与应用研究“学术研讨会、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国际论坛等;口传文学的相关文献由86位作者贡献,包括耿英春、蒲生华、张蕾梅等。
口传文学
-研究学者
- 耿英春
- 蒲生华
- 张蕾梅
- 李韵葳
- 赵锐
- 叶舒宪
- 尹晓琳
- 杨开浪
- 英溪
- 蒲向明
- 金荣华
- Yu Miao
- 代娜新
- 任淑媛
- 何马玉涓
- 余淼
- 刘景华
- 刘月新
- 华艳君
- 单怡
- 叔嘎拉
- 向瑞
- 周毛先
- 孙楠
- 季建莉
- 宋伶俐
- 宋家宏
- 宗喀·漾正冈布
- 张丽红
- 张善玲
- 张毅
- 张艳萍
- 张莹
- 张译匀
- 徐杰舜
- 徐芃
- 成立强
- 曲布
- 曹惠民
- 朱全国
- 朱凌飞
- 李亦园
- 李天送
- 李文亮
- 李浩
- 李雪凤
- 杨洪敏
- 杨胜朋
- 杨艳伶
- 栾梅健
-
-
栾梅健
-
-
摘要:
阿来的文学观在中国当代作家中具有鲜明的独特性。对故土历史荣光的景仰与对当下现实的忧虑,使得这位藏族作家有着强烈的身份认同与情感焦虑,并最终成为青藏高原的行吟诗人。这具体表现在他的文学创作观念中,首先便是要求作品能够具有瑰丽的想象与飘逸的诗情,同时认为优秀的小说必然不会满足于曲折离奇的故事情节。他向往的是口传文学者那种神灵附体式的激情状况,而抒情性、心理描写和植物志则是实现这种状态的主要手段。至于语言,他认为应该是融化与吸收了藏族文化特性的现代汉语句式。由此,阿来创造出他特有的幽深沉静、丰茂华美的艺术世界。
-
-
尹晓琳
-
-
摘要:
各个民族丰富的口传文学作为民众世世代代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了群体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认同。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档案建设具有着多元文化价值,收集整理少数民族的口述档案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尹晓琳
-
-
摘要:
各个民族丰富的口传文学作为民众世世代代集体创作、口耳相传的传统资源,其中蕴含了群体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和审美理想,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表达与认同.少数民族口传文学的档案建设具有着多元文化价值,收集整理少数民族的口述档案对研究少数民族文化、开发民族地区的资源、进行民族文化传统教育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
-
何马玉涓
-
-
摘要:
人类的历史写满了荣耀与苦难,不灭的精神是人们战胜困境的支柱。拥有超自然力的英雄被.全人类纳入各自的口传文学体系中,无论是古老的歌谣还是晚近的诗篇都传唱着英雄们的故事。这些英雄是众人的英雄,他们总是天赋异禀,神力无边、战胜一切、拯救众生,成为一种具象的“精神”。人们总是喜欢将保家卫国的将士、治病救人的医者、纵横捭阖的志士“神化”为不平凡的“英雄”,比起他们鲜活的个体生命力、他们的情感体悟,人们更津津乐道于他们的不眠不休、威武不屈,赋予他们最神圣的光环,却忘了他们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血肉之躯。
-
-
杨艳伶
-
-
摘要:
《中国西部新文学史》把空间维度、地方性对文学的重要意义作为首要考量标准,将处于边缘的西部文学放置在主流文学批评语境当中,让不少"失语"或"半失语"的西部作家走进了公众视野,使相对弱势、沉寂的西部文学以自信从容的姿态走进了中国文学大家庭。如果说西部作家执着地坚守自己的审美理想和艺术认知,守住了文学的特质、底线和尊严,《中国西部新文学史》则守护了西部作家的才情、体面与创造力。不论是对"文化西部""西部文学"边界与内涵的厘定,对西部作家队伍构成的认知,对外部生成环境的分析,对"三画四彩"文本解析主旨的认定,还是对西部多民族文学以及西部口传文学的阐释,都打开了一条让人们了解或读懂真正西部的通道,西部因此而具有了真实、清晰且鲜活的样貌。《中国西部新文学史》注定是一部意义非凡且能够留存久远的文学史。
-
-
刘月新
-
-
摘要:
文学人类学是文化人类学的一个分支,是以文化人类学的视野和眼光看待、思考和研究文学的一门学问与方法。~([1])它破除大一统或总体性的文学观,倡导对民族的、地方的、远古的、边缘的口传文学进行研究,把握书面文学与口传文学的关联。这一学问与方法不仅更新了文学研究范式,而且对文学创作产生了很大影响。作家将眼光投向民族地区与边远地区,运用人类学田野调查的方法,收集一个区域的"地方性"知识,展开"人类学想象",以虚构或"非虚构"的方式书写地方文化历史。
-
-
任淑媛;
黄鸣
-
-
摘要:
“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2020年年会暨第四届民族文学史料学学术研讨会”2020年9月25日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中华文学史料学学会民族文学史料研究分会主办,西北民族大学承办、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地方文化研究》编辑部协办。与会代表围绕民族文学史料学学科理论与方法、大数据与民族文学史料整理研究、西北民族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新出土文学史料整理与研究、地方文献文学史料及其口传文学史料的整理与研究进行了研讨,这次会议拓展了新的合作方式,加强了学会与相关研究中心及《地方文化研究》特色刊物的合作。宁夏大学人文学院民族文学史料学工作坊也与《地方文化研究》等刊物进行了对接,期待进一步的合作。
-
-
朱全国;
肖艳丽
-
-
摘要:
表演性是口传文学的特征之一。口传文学的流传主要有民间口传、首领影响、官方机构三种形式,这三种形式都与表演紧密结合在一起。表演性在口传表达向文本表述的转化过程中被弱化了,文学从以行动表演为中心的综合艺术形式嬗变为以文字符号为主的表意形象体系。这一转变不只是文学传播方式的转变,还是语言风格、文体风格以及文学内涵的转变。口语理论、程式化理论以及民族志理论为口传文学的理解、传承以及创编提供了新的视野,为进一步研究口传文学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
-
李韵葳
-
-
摘要:
“口传文学”是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传承与发展中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但由于羌族文化的神秘感与口传文学的特殊性,一方面是对外弘扬与传承的渠道变化,另一方面是当代观众的欣赏情趣变化,使之在传播过程中遇到了一定的阻力.而将羌族“口传文学”搬上舞台,运用当代艺术语汇,以叙事诗形式作为创作基础,运用声、光、乐、舞等多种舞台艺术形式表现出来,增强舞台表演的文学性与感染力,架起不同民族之间的艺术沟通桥梁,能让更多人了解羌族、爱上羌族文化.
-
-
-
Yu Miao;
余淼
- 《白马藏族文化研究与产业开发国际论坛》
| 2017年
-
摘要:
通过总结分析,本文立足于白马文学口传文学的特点,从流传形式入手,在田野考察和文献资料搜集的基础上,分析绵阳平武地区白马藏族口传文学散韵结合,以韵为主的流传形式.进而为白马藏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播做好前期工作,夯实白马藏族的文化传播基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