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造血重建

造血重建

造血重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238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6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16459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中华血液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养生学与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中华骨髓库第二届年会、第二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等;造血重建的相关文献由812位作者贡献,包括孙汉英、刘文励、刘丹等。

造血重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6 占比:1.35%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16459 占比:98.59%

总计:16694篇

造血重建—发文趋势图

造血重建

-研究学者

  • 孙汉英
  • 刘文励
  • 刘丹
  • 潘兴华
  • 习杰英
  • 刘启发
  • 张梅
  • 李静
  • 王晓宁
  • 贺鹏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付春梅; 张璞; 王洋; 李晓林; 薛燕; 付杰; 张慈现; 杨宇娟; 段雅雅; 冯凯
    • 摘要: 背景: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病情重、病死率高,需快速恢复造血功能,目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一线治疗方案,同胞全相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首选,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作为替代治疗方案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目的:探讨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包括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及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至2021年7月于徐州市中心医院接受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接受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8例,接受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16例。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预处理方案为氟达拉滨、环磷酰胺、抗淋巴细胞球蛋白方案。同胞全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采用环孢素联合短程甲氨蝶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单倍体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此基础上增加吗替麦考酚酯。结果与结论:①24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中有2例患者预处理期间死于严重感染,其余22例均达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为12.5(10-18)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为14.5(10-26)d;②22例植入成功患者发生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8例(36%),Ⅲ/Ⅳ度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2例,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累计发生4例(18%),Ⅲ/Ⅳ度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1例;③18例患者存活,6例患者死亡,5年预计总生存率为74%;④结果表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为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有效治疗手段,同胞全合供者作为首选,无同胞全相合供者时可选择单倍体相合供者作为替代。
    • 孔黛; 王新凯; 裴晓杭; 连成; 牛晓娜; 白炎亮; 牛俊伟; 朱尊民; 刘忠文
    • 摘要: 背景: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小分子靶向药物和免疫治疗等新药的应用显著提高了恶性淋巴瘤患者的近期疗效和长期生存,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在恶性淋巴瘤整体治疗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地位。在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就是预处理,但目前尚无标准的预处理方案。目的:探讨苯达莫司汀、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美法仑(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选择2021-07-05/2022-05-31于河南省人民医院血液科行BeEAM预处理方案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的11例淋巴瘤患者纳入研究,对患者的临床特征、预处理相关非血液学毒性、造血重建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BeEAM预处理方案的非血液学毒性主要为口腔黏膜炎、腹泻、粒缺期发热,发生率分别为72.7%,63.6%,90.9%;②中性粒细胞植入中位时间9(8-11)d,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0(7-16)d;③BeEAM预处理方案用于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非血液学毒性可控,造血重建顺利,100 d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截至随访期末移植相关死亡率为0%,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注册号ChiCTR2100048295。
    • 郭秋霞; 王吉刚
    • 摘要: 背景: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明确的影响因素尚无定论,需要不断探索有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50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相关因素对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分期、骨髓侵犯、复发、放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使用时间、化疗疗程等因素对造血干细胞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化疗疗程数与采集CD3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移植前复发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较差;放疗患者中动员失败的患者相对较多,失败率为88.9%,放疗对造血干细胞采集呈负面作用;输入CD34^(+)细胞计数越高,中性粒细胞植入越快,而对于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是存在趋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间1-5 d和>5 d采集的CD34^(+)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对于淋巴瘤患者,过多的化疗、复发和放疗经历都会明显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害,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后行放射治疗,以免对造血干细胞产生损伤。
    • 郭秋霞; 王吉刚
    • 摘要: 背景: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而明确的影响因素尚无定论,需要不断探索有可能影响造血干细胞采集的危险因素.目的:探讨50例淋巴瘤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动员采集过程中相关因素对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移植后造血重建的关系.方法:入选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50例淋巴瘤患者,分析患者的年龄、分期、骨髓侵犯、复发、放疗、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使用时间、化疗疗程等因素对造血干细胞首次采集结果的影响,并探讨采集结果与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的关系.结果与结论:化疗疗程数与采集CD34+细胞计数呈负相关;移植前复发的患者造血干细胞采集效果较差;放疗患者中动员失败的患者相对较多,失败率为88.9%,放疗对造血干细胞采集呈负面作用;输入CD34+细胞计数越高,中性粒细胞植入越快,而对于移植后血小板植入的影响无显著差异,但是存在趋势;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持续时间1-5 d和> 5 d采集的CD34+细胞数无明显差异.结果表明,对于淋巴瘤患者,过多的化疗、复发和放疗经历都会明显对造血干细胞造成损害,根据患者病情尽量待造血干细胞采集完毕后行放射治疗,以免对造血干细胞产生损伤.
    • 王玉芝; 吴燕虹; 张斌; 唐建兵; 程飚; 陈建武
    • 摘要: 目的利用带血管骨髓移植方法,同时移植骨髓细胞和其天然的微环境以加速重建部分清髓大鼠的造血系统。方法以前期构建的大鼠股骨移植模型作为骨髓的载体,将其移植给经5 Gy放射清髓的同品系Lewis大鼠,通过血常规、脾指数测定、骨髓细胞计数、流式和组织病理等方法评估受体的造血恢复情况,并分别以静脉注射等量骨髓细胞或生理盐水作为阳性对照和阴性对照组。结果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带血管的骨髓和静注的骨髓均显著加速了部分清髓大鼠白细胞和血小板的恢复;脾脏指数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虽未见结构清晰的白髓,但可见大量淋巴小结和淋巴细胞;同样,骨髓HE染色也可见稀疏的骨髓细胞,而对照组骨髓基本被空泡性组织所取代;股骨和胫骨内骨髓细胞数也较对照组高一个数量级(P<0.05)。但以上各项指标带血管的骨髓移植与静脉骨髓移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带血管的骨髓移植加速部分清髓受体造血系统的重建,可以作为一种新的骨髓移植方式。
    • 黄惠炆; 黄豪博; 范丽萍; 林秋燕; 付丹晖
    • 摘要: 目的探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方案中减低二甲基亚砜(DMSO)浓度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5月至2013年4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uto-PBSCT)的38例恶性肿瘤患者,根据干细胞低温保存方案中DMSO浓度不同,分为10%DMSO组和5%DMSO组,分析两组患者回输时不良反应的发生及造血重建的差异.结果10%DMSO组和5%DMSO组患者回输时均未发生不良反应.10%DMSO组和5%DMSO组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ANC)>0.5×10^(9)/L所需时间分别为(14.83±1.81)d、(12.44±1.23)d,血小板计数(PLTC)>20×10^(9)/L所需时间分别为(20.83±3.58)d、(20.44±5.68)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5%DMSO作为外周血造血干细胞低温保存保护剂不影响患者输注后短期造血重建.
    • 张晓兰; 徐敏; 程秋琴; 林婉冰; 张宇
    • 摘要: 目的 构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营养指数模型,并确定其截断点,为造血重建失败/不良风险提供预测工具.方法 回顾性分析340例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对造血重建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选择与造血重建相关的营养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营养指数(NI)模型;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的方法,对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元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营养指数模型预测风险的能力,确定其诊断界值.结果 移植前营养指数是造血重建的独立影响因素;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92(P<0.001),NI=12.732时有最大的约登指数.结论 移植前营养指数模型可作为预测造血重建失败/不良风险的指标,诊断界值(截断点)是12.732.
    • 陈丽娜; 郭智; 刘玄勇; 陈晓; 张弋慧智; 李旭绵; 韦丽娅; 王月乔; 谢晶
    • 摘要: 目的 探讨EAC动员方案(依托泊苷+阿糖胞苷+环磷酰胺)在淋巴瘤患者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SCT)中动员采集造血干细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3月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深圳医院经过EAC方案或环磷酰胺方案联合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采集外周血干细胞的36例淋巴瘤患者,其中16例采用EAC方案(EAC组),20例采用环磷酰胺方案(环磷酰胺组).当白细胞≤1.0×109/L时给予G-CSF,每天10μg/kg,分两次皮下注射,观察动员采集过程中血液学指标变化、采集细胞数量、不良反应及ASCT后造血重建情况.结果 EAC组和环磷酰胺组化疗后分别使用G-CSF动员中位天数5 d(3 ~8 d)、7 d(4 ~12 d)后开始外周血干细胞采集,采集成功率分别为100% (16/16)和75.0%(15/20),采集优良率分别为87.5%(14/16)、25.0%(5/20),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P<0.001);两组采集CD34+细胞中位数分别为13.67×106/kg、3.45×106/kg,单个核细胞数中位数分别为7.16×108/kg、5.09×108/kg,CD34+细胞/单个核细胞数分别为1.44%、0.67%,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219,P<0.001;Z=-2.118,P =0.034;Z=-3.104,P=0.002).EAC组和环磷酰胺组≥3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100%(16/16)和90.0% (18/20),≥3级血红蛋白下降发生率分别为43.8%(7/16)和25.0%(5/20),≥3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87.5%(14/16)和65.0%(13/2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492;P=0.298;P=0.245).两组感染、消化系统不良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所有患者后续ASCT均采用改良BuCy方案预处理,EAC组患者移植后中性粒细胞中位植入时间为9.0d,血小板中位植入时间为10.5 d;环磷酰胺组分别为12.0 d、13.5 d,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Z=-4.698,P<0.001;Z=-3.757,P<0.001).结论 EAC动员方案可显著提高造血干细胞采集数目,优良采集成功率高,不良反应可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银刚
    • 摘要: 目的 探分析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细胞介素11的应用价值.方法 研究时间:2015年1月-2019年1月,研究对象:10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奇偶数分组法分为观察组(50例,使用白细胞介素11)和对照组(50例,未使用白细胞介素11),评价患者综合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造血重建中白细胞植入、血小板植入时间与血小板输注量较对照组更小,观察组移植后3个月内急性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移植后(18.00±0.10)个月内的生存率高于对照组,P均<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恶性血液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使用白细胞介素11,可改善患者预后,提高生存率.
    • 闫旭丽; 苏丽萍
    • 摘要: 目的 探讨供体特异性抗人类白细胞抗原抗体(DSA)和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样受体(KIR)对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预后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10例接受过allo-HSCT的AML患者资料,总结患者KIR3DL1、DSA检测结果,分析不同KIR3DL1、DSA基因水平患者allo-HSCT后造血免疫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方面的差异.结果 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阳性的7例患者allo-HSCT后均未获得造血免疫重建,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阴性的3例患者allo-HSCT后均获得造血免疫重建.供者预存DSA阳性的7例患者移植后均发生GVHD,预存DSA阴性3例患者中2例发生GVHD;供者预存KIR3DL1阳性的7例患者中1例发生GVHD,预存KIR3DL1阴性的3例患者中2例发生GVHD.结论 移植前供者预存DSA阳性的AML患者allo-HSCT后造血重建延迟,易发生GVHD,而移植前供者预存KIR3DL1阳性的AML患者allo-HSCT后较少发生GVHD.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