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7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8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14666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国肺癌杂志、南方医科大学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13届全国实验血液学会议、中华骨髓库第二届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二次全国血液学学术会议等;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相关文献由41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林、陈幸华、刘红等。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4666 占比:99.91%

总计:114772篇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发文趋势图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研究学者

  • 刘林
  • 陈幸华
  • 刘红
  • 孔佩艳
  • 张曦
  • 彭贤贵
  • 何丽莉
  • 吴琴
  • 汪菊萍
  • 王智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宣萱; 翟岩; 范慧
    • 摘要: 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恶性血液疾病的有效手段,但在进行预处理时会引起胃肠道功能紊乱,营养吸收出现障碍,导致营养不良,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因此需要采取合适的手段改善营养状况[1]。当前主要通过闭环反馈控制法联合传统营养干预进行问题分析并根据亲缘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患者营养状况补充能量,同时形成良性循环机制,达到改善营养状况的目的。
    • 陈莉; 张川莉; 陈凤姣; 王凌云; 冷亚美
    • 摘要: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在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后对刺激粒细胞生长的有效性、安全性及经济效应.方法 回顾性分析94例血液肿瘤患者行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术,其中PEG-rhG-CSF组患者50例,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天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5天予PEG-rhG-CSF 6 mg皮下注射;rhG-CSF组患者44例,在自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1天或异体干细胞移植术后第5天予rhG-CSF 300μg Qd皮下注射,至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1.5×109/L停药或减量.结果 PEG-rhG-CSF组和rhG-CSF组在外周血干细胞移植中年龄、粒细胞植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资料中性别、诊断、化疗方案、移植类型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粒细胞缺乏伴发热、粒细胞生长期疼痛分度及用药费用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EG-rhG-CSF和rhG-CSF对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粒细胞植活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G-rhG-CSF组患者用药价格高于rhG-CSF组,但PEG-rhG-CSF一个化疗周期仅皮下注射一次,骨关节肌肉疼痛发生率及疼痛程度比较也相对更低,能减轻患者痛苦.
    • 解浚丽
    • 摘要: 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治疗白血病的有效手段,现阶段已逐渐被广泛应用到临床中.但因白血病病理机制特殊,可导致患者自身免疫力降低,加上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手术会进一步加重免疫力丧失,故术后感染成为威胁患者生命的一大隐患.如何有效避免和减少患者术后出现感染的清况,是临床护理所面临的艰巨挑战.本文就白血病患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感染源进行总结并以此对相应护理措施进行归纳.
    • 摘要: 新疆医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于1998年成立,首届专委会由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温丙昭教授组建并担任第一、第二届主任委员;直至2013年换届新医大一附院江明教授担任第三、第四届主任委员。冯家麒、艾云良及王祖钦教授担任第一、第二届副主任委员;王晓敏教授担任第二、第三、第四届副主任委员;白玉盛、陈立、吴广胜教授担任第三、第四届副主任委员。在一届又一届学会的委员和专家带领和努力下,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连续四年在西北地区的排名分别复旦大学血液专科的排名中位列前三,且该院"亲缘HLA单倍体相合高剂量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技术处于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
    • 陈轻获; 黄湘华; 赵亮; 任贵生; 陈文萃; 郭锦洲; 刘志红
    • 摘要: 目的:分析影响系统性轻链型淀粉样变性(AL淀粉样变性)患者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APBSCT)术后造血重建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8年6月期间211例诊断为AL淀粉样变性且行APBSCT的患者的临床资料,描述性分析基线特征、干细胞采集、移植过程相关因素,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以及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造血重建的影响因素.结果:所有患者粒系均植入,粒系植入中位时间10(8~22)d.COX多因素分析发现,使用高剂量马法兰预处理,移植前血液学达到部分缓解以上的患者更容易实现快速的粒系植入.209例患者在移植后100d内实现血小板植入,血小板植入中位时间11(8~31)d.在COX多因素分析中,预处理使用高剂量马法兰的患者实现快速血小板植入概率更高.Logistic回归分析中,CD34+细胞>8.4×106/kg、马法兰高剂量预处理有利于快速植入,移植前白细胞<4.0×109/L不利于快速植入.结论:CD34+细胞、预处理马法兰剂量、移植前血液学反应状态是影响干细胞移植后造血重建的重要因素.
    • 张碧霞; 温伟英; 翟英俊
    • 摘要: [目的]探讨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rhG-CSF)联合复方硼砂漱口液在血液肿瘤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病人口腔黏膜炎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PBSCT病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应用复方硼砂溶液进行漱口,观察组应用rhG-CSF漱口液与复方硼砂溶液交替漱口,比较两组病人口腔黏膜炎发生情况、口腔黏膜愈合时间、疼痛评分及病人治疗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病人口腔黏膜炎发生率为2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0.00% (P<0.05),观察组口腔黏膜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病人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rhG-CSF联合复方硼砂漱口液能有效预防PBSCT病人口腔黏膜炎的发生及促进口腔黏膜炎的愈合,可促进移植过程的顺利进行,提高病人治疗满意度.
    • 刘颖; 段显琳; 徐建丽; 袁海龙; 曲建华; 江明
    • 摘要: 目的 减低预处理剂量亲缘间HLA单倍体相合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RIC-haplo-PBSCT)治疗年轻体弱或高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的疗效分析.方法 根据入排标准纳入2013年7月-2016年11月在本中心治疗的12例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以FAB+ATG(氟达拉滨+阿糖胞苷+马利兰+抗胸腺球蛋白)的减低剂量的预处理方案,输注供者高剂量不去T细胞PBSC,采用加强的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的预防方案及感染防控方案.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快速重建;10例患者在移植后15天获得完全供者嵌合,2例患者为混合嵌合并于移植后1月出现移植排斥.中位随访23.5月(3~53)月,1年总生存率(OS)为75%,1年无病生存率(DFS)为66.7%,1年复发率(RI)为18.5%,1年非复发死亡率(NRM)为18.1%.结论 笔者独特的RIC-haplo-PBSCT方案获得较好的造血恢复、供体植入及生存,为高龄或年轻体弱难以耐受经典清髓移植且找不到HLA全相合供者的恶性血液肿瘤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 张丽霞; 王利; 刘林; 陈建斌; 肖青; 唐晓琼; 张红宾; 王建渝; 陈礼平; 王欣
    • 摘要: 目的 探讨恶性淋巴瘤患者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疗效及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96例恶性淋巴瘤患者病理资料,常规化疗后均接受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统计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移植前相关指标及预后情况,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对预后情况进行Kaplan-Meier生存分析,应用Cox比例风险模型进行预后因素分析,回顾性的分析总体疗效及预后因素.结果 96例患者中94例顺利完成造血重建,中性粒细胞重建时间为7~19 d,平均9 d;血小板重建时间10~37 d,平均16 d;随访时间0~74个月,平均26个月.3年总体生存(OS)率为86.4%,3年无进展生存(PFS)率为70.3%.单因素分析显示IPI评分大于2分、移植前未能达到完全缓解(CR)、乳酸脱氢酶(LDH)高于正常水平、骨髓浸润等为不良预后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移植前状态及LDH水平为独立影响因素.结论 大剂量化学治疗联合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是高危难治恶性淋巴瘤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移植前能否达到CR、LDH水平为移植疗效的影响因素.%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icacy of autologous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HSCT) in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Methods A total of 96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and all of them were treated with courses of chemotherapy before AHSCT.All the basic clinical characteristics;status before AHSCT and the prognosis situations were collected together.SPSS19.0 was used in the Kaplan-Meier survival analysis and the prognostic factors were analyzed by Cox model for retrospectively analyzing the overall efficacy and related prognostic factors.Results Totally 94 of the 96 patients achieved hematopoietic reconstitution;and the average reconstitution time of granulocyte and platelets were 9 days (7-19 days) and 16 days (10-37 days).With a median follow-up time of 26 months (0-74 months);the 3-year overall survival (OS) rate was 86.4% and the 3-year progression-free survival (PFS) rate was 70.3%.The higher IPI score (higher than 2 points);not getting complete remission (CR) before AHSCT;high lactate dehydrogenase (LDH) level and bone marrow infiltration suggested poor prognosis;in which the disease statu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nd LDH level were revealed as two prognostic factors independently.Conclusion High-dose chemotherapy combined with AHSCT is a safe and effective therapy for patients with malignant lymphoma.Disease statu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and LDH level are two independently prognostic factors in this study.
    • 赵彩娟12; 孙婷1; 邹秉含1; 陈虎1
    • 摘要: 目的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1999-2015年来源于Pub Med、EMBASE和CENTRAL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共329篇,两个评审员独自确定文献是否达到入选标准,并评估文献的试验方法质量,最后挑选12个相关随机对照实验进行分析,共包含921例接受BMT治疗患者及884例接受PBSCT治疗患者。Rev Man5.2软件评估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率、复发死亡率、非复发死亡率等。结果 BMT组与PBSCT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95%vs 42.87%,RR:1.05,95%CI:0.95-1.17,P=0.09),但BMT组3年总生存率低于PBSCT组(42.38%vs51.02%,RR:0.83,95%CI:0.70-0.99,P=0.04);BMT组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PBSCT组(47.89%vs 29.82%,RR:1.61,95%CI:1.23-2.11,P=0.000 6);BMT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42.20%vs48.13%,RR:0.87,95%CI:0.77-0.99,P=0.003;46.95%vs 61.89%,RR:0.52,95%CI:0.43-0.63,P〈0.000 01);BMT组复发率高于PBSCT组(18.90%vs 12.58%,RR:1.49,95%CI:1.12-2.00,P=0.007),BMT组复发死亡率及非复发死亡率与PBSCT组均无统计学差异(15.08%vs 12.92%,RR:1.18,95%CI:0.93-1.48,P=0.17;22.34%vs 22.58%,RR:0.99,95%CI:0.83-1.18,P=0.90)。结论接受BMT治疗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PBSCT治疗患者,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高于PBSCT治疗患者,而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死亡率、非复发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 赵彩娟; 孙婷; 邹秉含; 陈虎
    • 摘要: 目的 对骨髓移植(bone marrow transplantation,BMT)与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eripheral blood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PB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 检索1999-2015年来源于PubMed、EMBASE和CENTRAL等数据库的相关文献共329篇,两个评审员独自确定文献是否达到入选标准,并评估文献的试验方法质量,最后挑选12个相关随机对照实验进行分析,共包含921例接受BMT治疗患者及884例接受PBSCT治疗患者.RevMan5.2软件评估总生存期、无病生存期、移植物抗宿主病、复发率、复发死亡率、非复发死亡率等.结果 BMT组与PBSCT组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4.95% vs 42.87%,RR:1.05,95% CI:0.95~1.17,P=0.09),但BMT组3年总生存率低于PBSCT组(42.38% vs 51.02%,RR:0.83,95% CI:0.70~0.99,P=0.04);BMT组3年无病生存率高于PBSCT组(47.89% vs 29.82%,RR:1.61,95% CI:1.23 ~ 2.11,P=0.000 6);BMT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和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发生率均低于PBSCT组(42.20% vs48.13%,RR:0.87,95% CI:0.77 ~ 0.99,P=0.003;46.95% vs 61.89%,RR:0.52,95% CI:0.43~0.63,P<0.00001);BMT组复发率高于PBSCT组(18.90% vs 12.58%,RR:1.49,95% C1:1.12 ~ 2.00,P=0.007),BMT组复发死亡率及非复发死亡率与PBSCT组均无统计学差异(15.08% vs 12.92%,RR:1.18,95% CI:0.93 ~ 1.48,P=0.17;22.34% vs 22.58%,RR:0.99,95% CI:0.83 ~ 1.18,P=0.90).结论 接受BMT治疗患者的3年总生存率及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生率低于PBSCT治疗患者,无病生存率及复发率高于PBSCT治疗患者,而两种治疗方法的复发死亡率、非复发死亡率无显著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