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营养评估

营养评估

营养评估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03篇、会议论文37篇、专利文献98650篇;相关期刊238种,包括护理学杂志、护士进修杂志、解放军护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28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2015中国国际肿瘤营养学论坛、第三届全国肿瘤营养与支持治疗学术会议暨第一届海峡两岸肿瘤营养高峰论坛、第七届全国“老年疾病营养支持的循证应用”学术研讨会等;营养评估的相关文献由1541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卡、石汉平、汪晓东等。

营养评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03 占比:0.51%

会议论文>

论文:37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98650 占比:99.46%

总计:99190篇

营养评估—发文趋势图

营养评估

-研究学者

  • 李卡
  • 石汉平
  • 汪晓东
  • 黄明君
  • 李增宁
  • 许红霞
  • 陈伟
  • 丛明华
  • 何凌霄
  • 张燕忠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韵; 狄海波; 吴育红; 崔月景; 杨翼霞
    • 摘要: 从意识障碍(disorders of consciousness,DOC)概述、营养评估、营养支持等方面进行综述,提出临床尚缺乏规范化的DOC营养评估、营养支持方案,营养支持方式及肠内营养管饲途径、输注方式方面均未形成共识,进一步开展DOC的规范化营养支持研究很有必要。
    • 徐昱璐; 顾莺; 任平; 张琼丹; 朱孟欣; 任玥宏; 龚卫娟; 王慧美; 宓亚平; 贾兵
    • 摘要: 目的将先天性心脏病危重患儿肠内营养监测评估的最佳证据应用于临床实践,提高护士对肠内营养监测评估证据应用的依从性,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方法遵循复旦大学循证护理中心的临床证据实践应用系统的标准程序,包括证据应用前基线审查,实践变革和应用后变革效果的再审查,获取证据库中肠内营养监测评估的相关证据,制订审查标准。使用现场观察法、查阅护理病历收集数据。分析每项证据临床应用的障碍、可获取的资源及解决方法。结果基线审查中6项依从性不佳的标准在证据应用后显著提高(P<0.05,P<0.01);机械通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均P<0.01)。结论先天性心脏病危重患儿肠内营养监测评估最佳证据的临床应用可规范护士肠内营养监测评估行为,促进患儿康复。
    • 姜珊珊; 薛胜利; 葛永芹; 马骁; 胡晓慧; 杨晶; 李东洋; 刘丹; 吴雅雪
    • 摘要: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营养指标与移植早期临床结局的关系,为患者实施营养支持及改善预后提供依据。方法选择183例进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血液病患者,在预处理前、移植前、移植后14天、移植后28天,从膳食调查、血液生化指标、人体成分分析3个方面,采用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量表及患者主观整体营养状况评估量表(PG-SGA)进行综合营养评估,并分析移植后28天时异常体成分与移植早期临床结局的关系。结果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均存在营养风险。移植后28天,患者的膳食评分高于移植前1天,患者味觉异常、口腔疼痛/口干、恶心呕吐、腹泻的发生率均低于移植前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预处理前至移植后28天,患者的体重、去脂肪质量(FFM)、骨骼肌质量(SMM)、体细胞质量(BCM)、体重指数(BMI)、去脂体重指数(FFMI)及骨骼肌质量指数(SMI)均呈逐渐下降趋势。移植前及移植后14天,患者的体脂(BF)和体脂指数(FMI)均低于预处理前,但在移植后28天,两者均高于预处理前、移植前及移植后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天,患者的体脂百分比(PBF)、内脏脂肪面积(VFA)均高于预处理前、移植前及移植后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天,患者肌少性肥胖发生率高于预处理前、移植前及移植后14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移植后28天,患者的葡萄糖、前白蛋白水平均低于移植前,甘油三酯水平高于移植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SMI、肌少性肥胖均与消化道黏膜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非复发死亡的发生有关,高VFA与aGVHD的发生有关。结论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体成分变化的特点为肌肉组织持续下降和脂肪组织先减后增,肌少症和肌少性肥胖与造血干细胞移植早期的不良临床结局有关。
    • 王文宁; 张晴; 尹新娟
    • 摘要: 目的研究营养风险筛查在老年慢性肾脏病(CKD)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该院收诊的176例老年CKD患者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测定其体质质量指数(BMI)、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肌酐(SCr)等指标水平,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CKDⅢ期、Ⅳ期、Ⅴ期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率与Ⅱ期患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风险筛查2002(NRS2002)评分与BMI、Hb、ALB、PA、SCr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营养风险筛查在老年CKD患者营养评估中的应用效果显著,有助于提高存在营养不良风险诊断率。
    • 摘要: 职称: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职务: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副主任,兼河北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综合科主任从事中晚期肿瘤急重症抢救、营养康复管理工作及研究,对重症复杂肿瘤患者的综合救治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原创发明的肿瘤患者简明膳食自评工具显著提高临床营养评估效率,提高营养干预率,已写入国内营养诊疗指南。作为起草专家组成员之一先后参与制订《恶性肿瘤患者膳食指导》《肿瘤患者主观整体营养评估》;作为主要执笔人制订《中国肿瘤营养治疗指南2020》《恶性肿瘤患者康复期营养管理专家共识》《肠外营养安全性管理中国专家共识》《中国恶性肿瘤患者运动治疗专家共识》等。
    • 摘要: 近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世纪坛医院关于老年肿瘤患者营养不良评估和诊断的重要研究成果被发表在营养学领域国际著名学术期刊Clinical Nutrition(IF=7.324)。论文题为“The GLIM criteria as an effective tool for nutrition assessment and survival prediction in older adult cancer patients”(GLIM标准是老年肿瘤患者营养评估和生存预测的有效工具)。
    • 刘楠; 梁海琴; 王婷婷; 钟晓丽; 陈静; 王慧; 陈沾; 王蕊; 邱丽君; 李雪
    • 摘要: 目的探讨相位角(PA)测量评估血液透析(HD)患者营养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肾内科接受HD治疗的患者98例,年龄23~72(45.5±5.3)岁,男64例,女34例。其中糖尿病肾病36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9例,高血压肾病11例,慢性间质性肾炎2例,狼疮性肾炎2例,成人型多囊肾1例,原因不明17例。以营养不良-炎症评分(MIS)评估HD患者的营养状态。应用InBody770人体成分分析仪在HD结束后20 min内对患者进行PA测量,结果取50 kHz条件下的PA值。以MIS为金标准,采用ROC曲线法分析PA测量评估患者营养状态的效能。分析PA测量值与体重、上臂肌围、血清白蛋白、前白蛋白、血清总铁结合力(TIBC)、转铁蛋白等临床指标的相关性。结果98例患者中,营养正常、轻度营养不良、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的例数分别为9例(9.18%)、34例(34.69%)、45例(45.92%)和10例(10.20%),营养不良发生率为90.82%(89/98)。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A(50 kHz)可较好地鉴别营养正常-轻度营养不良、轻度-中度营养不良、中度-重度营养不良[AUC(95%CI)=0.902(0.772~0.971),P=0.000;AUC(95%CI)=0.665(0.550~0.767),P=0.016;AUC(95%CI)=0.702(0.564~0.818),P=0.004]。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A(50 kHz)测量值与患者体重、上臂肌围、前白蛋白、TIBC水平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年龄、透析时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结论HD患者营养不良发生率高。PA测量可早期发现患者营养不良,有利于临床医师及时予以营养干预,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 熊欢; 张旭
    • 摘要: 目的探讨营养评估对炎症性肠病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中心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炎症性肠病患者的一般资料、血清学营养指标、BMI、PNI指数、NRS2002评分,随访其6个月内再入院情况,分析营养指标及营养风险筛查对炎症性肠病患者的再入院的影响。结果本组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率为27.5%;再入院组与对照组患者的血清铁(P<0.001)、总铁结合力(P=0.006)、维生素B_(12)(P=0.003)、BMI(P=0.010)、NRS2002(P<0.001)评分有统计学差异;NRS2002评分是IBD患者6个月再入院的危险因素(OR=1.852,95%CI:1.207~2.841),血清铁为保护因素(OR=0.796,95%CI:0.686~0.925),两者联合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17~0.885),预测价值高于两者任一单项预测。结论对住院IBD患者使用NRS2002并结合其血清铁水平进行营养评估,对存在营养风险且铁缺乏患者尽早进行营养干预,以降低患者6个月内再入院风险。
    • 王之欣; 陆丽娜; 王金玲; 颜伟慧; 蔡威; 王莹
    • 摘要: 目的应用儿科营养筛查-评估工具对小儿消化营养科住院儿童营养状况进行分析,了解营养不良风险发生率以及不同营养状况下临床结局及生化指标差异,为合理营养干预提供依据。方法利用中华医学会肠外肠内营养学分会儿科学组开发的儿科营养筛查-评估工具——“儿科营养筛查”APP对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小儿消化营养科2018年3月至2020年10月入院的患儿进行营养筛查,并对存在营养不良风险的患儿进行营养评估,分析不同营养状况下临床结局及生化指标差异。结果共入选624例患儿,男368例,女256例,0~1岁组(不含1岁)158例,1~3岁组95例,>3岁组371例。营养筛查结果表明营养不良风险的发生率为56.25%,0~1岁组营养不良风险最高(89.24%)。按疾病进行分组,短肠综合征患儿营养不良风险最高(90.05%),其次为急性胰腺炎(88.89%)和慢性腹泻(75.00%)。对比无营养不良风险组,营养不良风险组住院天数明显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感染发生率更高,总蛋白、白蛋白、血红蛋白、维生素D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营养评估提示中度营养不良和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分别为35.89%和16.37%,0~1岁组中度和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最高,分别为34.61%和36.54%(P均<0.05)。相较正常组、中度营养不良组,重度营养不良组患儿的住院天数、住院费用、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总蛋白、白蛋白水平减低(P均<0.05)。结论消化科患儿营养不良风险和中重度营养不良的发生率较高。小年龄组患儿营养不良风险和重度营养不良发生率更高。存在营养不良风险或中重度营养不良的患儿,住院天数延长,住院费用增加,感染发生率增高,总蛋白、白蛋白、25-羟维生素D水平降低。
    • 摘要: 第1期,选择题,①C②D③ABC④ABC,简答题1.①制作学习资源;②发布教学资源;③设计讨论主题;④分享个人经验。2.理论引入-实践应用-理论研发。第2期,选择题,①C②D③ABCD④ABCD简答题1.①实时测址记录;②文献回顾标准匸时结合实际测址;③按比例测算;④关联与推导测算,2.①营养评估;②血流动力学稳定性评估;③误吸风险评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