讽刺诗
讽刺诗的相关文献在1963年到2022年内共计414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4篇、专利文献37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阿拉伯世界研究、语言教育、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讽刺诗的相关文献由35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华、李荣、刘征等。
讽刺诗
-研究学者
- 陈华
- 李荣
- 刘征
- 杨四平
- 梁谢成
- 李海龙
- 杨然
- 王珂
- 盛海耕
- 罗绍书
- 袁忠岳
- 习骅
- 何正力
- 吴小如
- 吴植林
- 唐晓渡
- 宗鄂
- 张越
- 杨子
- 江云
- 潘颂德
- 胡义成
- 蒋登科
- 陈显荣
- 马良
- C.米沃什
- 丁国成
- 丁祖馨
- 丁芒
- 丘吉尔
- 严承章
- 严锋
- 中西进
- 丹宁勋爵
- 付建岭
- 代绪宇
- 仲子
- 仲跻昆
- 任溶溶
- 任重远
- 佐佐木久春
- 何中奇
- 何满子
- 余薇野
- 侯广伟
- 傅如一
- 傅定华
- 公木
- 公言
- 冯世则
-
-
徐成
-
-
摘要:
西周中晚期是一个有趣的时代。此时,周王朝已经渡过了“壮年期”,露出了颓势,曾经活力无限的制度僵化乃至崩坏,一切都预示着黄金时代就要结朿;同样在这个时代,曾经被国家上层垄断的文字书写系统开始下沉,许多受过完整书写训练的贵族失意于政治,开始运用文字这种工具抒发自己的情绪,形成了风格独特的“讽刺诗”,这让诗歌摆脱庙堂馆阁的朿缚,渗入文明的肌肤之中,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
-
张柠
-
-
摘要:
一城市古已有之,而且历史悠久绵长。城市文学,则是晚近的事。中世纪历史学家在描述“城市文学”的时候,用了“fabliaux”(粗俗幽默故事诗)这个词,并解释说是“充满活力、纯朴幽默且篇幅短小的讽刺诗”[1]。中国翻译家王佐良,将它译为“中古欧洲大陆市井故事”[2]。俄罗斯理论家M·巴赫金认为,直到中世纪中后期(13世纪前后),城市才具有了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城市获得发展,并且在城市里形成了自己的文学。”[3]M·巴赫金所说的“Фабльо”(fabliaux,故事短诗),就是新兴的“城市文学”的代表,它以滑稽、讽刺、戏仿的方式“对付一切陋习和虚伪”。城市文学的主角,就是中世纪城市底层文学中三个最重要的角色类型:“傻瓜”“小丑”“骗子”。[4]这种说法有些极端,其实就是“普通市民”的意思。
-
-
孔哲
-
-
摘要:
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开端的《诗经》反映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社会风貌,《国风》记录了周代各地的歌谣,从歌谣中的讽刺诗入手,对其内容进行归类、对其艺术进行剖析,有助于我们了解认识周朝的社会风貌,其蕴含的精神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
-
李静
-
-
摘要:
古代文人撰写的一些讽刺诗,色彩浓郁,韵味辛辣,可以被看作斗争武器,传达着文人所在时代的情绪,那些诗虽然长满了刺儿,却代表了作者和当时一部分人的心声。讽刺诗就是一个时代的号手,总是最先起到针眨时弊、鞭挞社会的作用。南宋末年元兵大举南下进逼临安,当时的宋将夏贵是淮西制置使,他拥兵观望,拒不应诏。
-
-
李玉琦
-
-
摘要:
晚唐杰出诗人李商隐,在其讽刺诗中运用了大量神话典故,既不同于两晋的游仙诗,也突破了中唐元白诗派写实讽刺的范畴,体现了超越语境中的现实观照,开拓了诗歌描写的题材,扩大了中国古典神话的内涵,既可以视作对齐梁风格的回归,又具备了一定的词体特征,具有承上启下的特色.
-
-
-
-
摘要:
古人研究《诗经》,往往以“温柔敦厚”为归依,认为这是诗教。实际上,《诗经》中为数众多的讽刺诗其旨意和感情基调是“怨”而“怒”的。在《诗经》里,有“美”,也有“刺”。所谓“美”,指的是赞歌;所谓“刺”指的就是讽刺诗。
-
-
-
-
秦学习
-
-
摘要:
法国伟大思想家伏尔泰,一生创作过许多作品,涉及政治、思想、哲学、文学、历史等各个社会科学领域,仅在文学范围内就写过悲剧、喜剧、历史剧、散文剧、歌舞剧、史诗、哲学诗、讽刺诗、抒情诗、故事诗、小说等体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