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治疗
认知治疗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93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0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322956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国心理卫生杂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等;认知治疗的相关文献由579位作者贡献,包括董莹盈、冯虹、吴桂红等。
认知治疗—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2956篇
占比:99.91%
总计:323243篇
认知治疗
-研究学者
- 董莹盈
- 冯虹
- 吴桂红
- 沈藕英
- 徐松泉
- 朱桂东
- 潘国宗
- 王伟岸
- 肖勃
- 谢文娇
- 钱建军
- 黄史青
- 黄垦
- 俞丽华
- 刘志玲
- 刘桥生
- 卫海燕
- 危北海
- 姚萍
- 孙丹阳
- 孙波
- 宋健
- 宋平
- 崔玉珍
- 张可
- 张咏梅
- 张婷婷
- 张秀丽
- 张骏
- 徐俊冕
- 曹江
- 权伍炳
- 李丽红
- 李侠
- 李梁
- 李阿特
- 杨彦春
- 杨秀双
- 段丽娟
- 汤庆平
- 沈载文
- 焦敏
- 焦清艳
- 王东波
- 王凯
- 王文芳
- 王汉婵
- 王盈红
- 王秀芳
- 王群英
-
-
黎勇航;
黄史青;
郭华贵;
朱进才
-
-
摘要: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合并认知治疗的自知力、用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19年6月佛山市第三人民医院进行利培酮维持治疗8周合并认知治疗治疗8周的5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临床资料,并以同期行利培酮维持治疗8周的49例患者为对照组。治疗前、治疗后(治疗8周)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比较两组患者精神症状,同期采用自知力评定量表(SAI)评价比较患者两组患者自知力评价比较两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统计两组患者震颤、焦虑、静坐不能、失眠、体重增加、便秘、视物模糊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组患者出院1个月和出院1年均采用个人和社会功能量表(PSP评分)评价比较社会功能变化。统计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内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PANSS总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20、1.886,P>0.05)。与同组治疗前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PANSS总评分均降低而同期SAI评分则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6、3.381,P>0.05)。研究组用药依从性、治疗后SAI评分、出院1个月和出院1年的PSP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治疗后1年复发率则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771,t=2.807,t=17.917,χ^(2)=11.880,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利培酮合并认知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精神症状、自知力、用药依从性及社会功能,且安全可靠。
-
-
-
-
季凤娟
-
-
摘要: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护理中认知治疗的运用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在2018年1月~2019年2月收治的50例精神分裂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主要对象,在通过随机分组的方法对患者进行分组处理,共分成两个组,每组各有25例患者,采用同样的常规护理方式对两组患者进行护理,而观察组则需要在此基础上联合采用心理护理对患者进行护理,观察与对比两组患者在经过8周护理后观察量表平均评分.结果 观察组内的患者,在护理8周后,其观察量表的总平均分要高于对照组,对比所产生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为精神分裂患者在认知治疗过程中实施心理护理,有效的提升了临床治疗的效果,促进患者的康复,临床意义与价值都十分显著,应在临床中广泛实施与推广.
-
-
段泉泉;
陈亚男;
王永萍;
王忠芹
-
-
摘要:
目的:探究广泛性焦虑障碍采用艾司西酞普兰联合认知治疗的临床体会.方法:筛选我院2018年6月—2019年5月接受门诊治疗的47例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接受为期6周的治疗,联合治疗组(25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合并认知治疗,单一治疗组(22例)采用艾司西酞普兰单一治疗.比较联合治疗组和单一治疗组治疗第0周到第六周(前后)的焦虑情况、复发情况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通过实施药物治疗干预后,联合治疗组的HAMA评分与单一治疗组比较,明显更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复发情况相较于单一治疗组而言,联合治疗组复发率明显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单一治疗组对比,联合治疗组明显更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采用认知治疗合并艾司西酞普兰方案治疗广泛性焦虑障碍患者,患者的焦虑情况因此缓解,治疗后的复发情况明显较好,不良反应病发率普遍较低,临床疗效显著,值得广大学者和医师深入研究.
-
-
纪橡梓;
王伟梁;
宇虹;
周郁秋
-
-
摘要:
精神疾病病人的认知损害特点被认为是自杀行为最早期和特异性的表现,且该特性可作为自杀行为早期识别和监测的神经认知学证据,从而提高自杀行为评估的敏感性.现就精神疾病自杀病人认知损害特点和基于自杀行为认知损害精神病理学特点而发展的认知治疗干预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未来基于精神疾病病人认知损害的特异性进行自杀的早期评估和识别提供参考.
-
-
-
-
-
-
-
冯虹;
钱建军;
马灵亚;
董莹盈;
沈藕英;
吴桂红
- 《2015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老年心理卫生专业委员会第十二届年会、浙江省康复医学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暨浙江省医学会精神病学分会老年精神障碍学组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作者对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同时,合并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rTMS)及认知治疗做对照观察,旨在为提高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本研究治疗组还针对青少年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给予认知治疗,能进一步提高患者对抑郁症睡眠障碍的认识,促其适应环境改变,减少心理应激,提高战胜疾病的信心,加速负性心理转为正性心理;通过向患者提供宣泄的机会,能帮助其克服抑郁、自卑及焦躁等不良情绪,纠正患者不良睡眠行为模式,从而改善睡眠质量,促进生活质量提高。本研究显示,对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睡眠障碍患者中,治疗组即加用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合并认知治疗,与同组治疗前、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患者睡眠抵触情绪改善,睡眠潜伏期缩短,夜间觉醒次数减少,总睡眠时间改善,即显示出明显疗效。综上,经重复低频经颅磁刺激合并认知治疗治疗青少年首发抑郁症睡眠障碍,疗效显著,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方法。但本研究样本量小,研究时间短,设计方法相对简单,需进一步扩大样本,以观察其确切的疗效。
-
-
王东波;
徐松泉;
汤庆平;
朱桂东;
金国林;
曹江
- 《2013年浙江省康复医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探讨抗抑郁药合并认知治疗,治疗社区老年抑郁症患者残留症状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入组病例符合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4版(DSM-Ⅳ)抑郁症的诊断标准,且经过充足抗抑郁药物治疗20周以上,症状部分缓解而未达到痊愈的患者106例,随机安排到临床管理组(CM组)或合并认知治疗组(CBT组),连续治疗20周.分别比较两组人组前与治疗后4、10、20周的HAMD评分、缓解率以及48周复燃率;并对2组治疗前后作了特质应对方式问卷(TCSQ).rn 结果:在20周治疗末,CBT组有效率为68.5%(37/54),CM组为42.3%(22/52);CBT组完全缓解率(24%)较CM组(13.5%)高;随访48周,CBT组复燃率(22.2%)较CM组(42.3%)低;特质应对方式问卷显示,CBT组表现出更多积极的应对方式.rn 结论:抗抑郁药配合认知治疗是改善抑郁症残留症状的有效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复燃,可能与患者应对方式的改变有关.
-
-
冯虹;
董莹盈;
沈藕英;
吴桂红
- 《2013年浙江省康复医学学会睡眠障碍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合并认知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rn 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观察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rn 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的第1、2、4、6周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rn 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对首发抑郁症疗效更显著,疗效无性别差异,能缩短病程.
-
-
冯虹;
董莹盈;
沈藕英;
吴桂红
- 《2013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合并认知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观察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的第1、2、4、6周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对首发抑郁症疗效更显著,疗效无性别差异,能缩短病程.
-
-
-
冯虹;
董莹盈;
沈藕英;
吴桂红
- 《浙江省心理卫生协会第十届学术年会暨浙江省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观察帕罗西汀合并认知治疗在首发抑郁症治疗中的临床疗效,为提高首发抑郁症的临床疗效提供依据.方法:将60例抑郁症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口服抗抑郁药(帕罗西汀)治疗.治疗组在药物治疗同时合并认知行为治疗.观察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2、4、6周末采用汉密顿抑郁量表评定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2周末与治疗前比较HAMD评分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治疗组在治疗1周末即显示出明显疗效,两组间HAMD量表评分在治疗的第1、2、4、6周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结论:认知行为治疗合并抗抑郁药对首发抑郁症疗效更显著,疗效无性别差异,能缩短病程.
-
-
Piao yiFeng;
朴轶峰;
李镔;
li Bin;
燕银枝;
yan yinzhi;
黎志文;
li zhiwen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次全国行为医学学术会议》
| 2015年
-
摘要:
目的:观察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训练与认知治疗的效果.rn 方法:选择40例愿意参加康复训练与认知治疗的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以与之相匹配的条件选择4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康复治疗和认知治疗,对照组在药物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健康教育.观察期为6个月.以健康状况问卷(SF-36)和住院病人康复疗效量表(IP ROS)为研究工具.rn 结果:在研究结束时研究组治疗效果明显好于对照组,SF-36的多个项目和IPROS有显著改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rn 结论: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保持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康复治疗和CBT,康复效果显著值得推广与应用.
-
-
刘英;
王晓翔;
石军梅
- 《第八届中国肿瘤学术大会暨第十三届海峡两岸肿瘤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目的:探讨药物临床试验中晚期癌症受试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因素及应对措施.rn 方法:通过给受试者的生活质量研究问卷,针对不同受试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指导.对2010年1月至12月在肿瘤内科入组临床试验的晚期癌症的受试者100例进行问卷调查、分析,来探讨癌症受试者的心理因素及应对措施.rn 结果:分析受试者存在的心理问题,针对不同受试者的病情、年龄、文化程度、家庭背景等情况来制定个体化的心理健康指导。内容:建立医患问的信任,重视心理的沟通;分析受试者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建立治疗性互动关系;提供正确和预期性的指导。rn 结论:本研究对影响癌症晚期的受试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因素进行的心理干预后结果表明,帮助并教会受试者应对自身负性情绪的方法和对疾病知识及心理方面的学习后,均显示优于对照组。心理干预的效果是满意的,应对的措施是可行有效的,差异是明显的。本研究对影响癌症晚期的受试者生活质量的心理因素进行的心理干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