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杀

自杀

自杀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3年内共计697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26篇、会议论文28篇、专利文献224篇;相关期刊2241种,包括法医学杂志、刑事技术、中国法医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全国第九次法医学术交流会、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第三届中国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大会等;自杀的相关文献由8846位作者贡献,包括胡德英、刘义兰、费立鹏等。

自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726 占比:96.39%

会议论文>

论文:28 占比:0.40%

专利文献>

论文:224 占比:3.21%

总计:6978篇

自杀—发文趋势图

自杀

-研究学者

  • 胡德英
  • 刘义兰
  • 费立鹏
  • 佚名
  • 肖水源
  • 丁小萍
  • 熊宇
  • 况利
  • 张杰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彭鹏; 马飞飞; 劳家辉; 李向云; 唐芳
    • 摘要: 目的:识别肺癌患者中的自杀高危人群,分析自杀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美国SEER数据库中1975-2016年确诊的肺癌患者,计算患者自杀率和标化死亡比(SMR);采用巢式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934例肺癌自杀患者作为病例组,按照1∶20的配比匹配同性别、同年龄的18669例非自杀患者作为对照组,通过构建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肺癌患者自杀相关危险因素。结果:肺癌患者的自杀率高于一般人群(SMR=12.00),女性、青年、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远端转移和无配偶的肺癌患者SMR较高(SMR=26.55、54.10、26.68、20.04、29.67、50.90、17.71);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拒绝手术、未化疗和无配偶的肺癌患者易发生自杀行为(OR=23.53、1.88、1.31、1.57、1.53)。结论:肺癌患者的自杀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群,确诊后1年内、肿瘤细胞未分化、拒绝手术、未化疗和无配偶可能是肺癌患者自杀的危险因素。
    • 李铃铃; 童永胜; 殷怡; 刘悦; 伍梦洁
    • 摘要: 自杀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抑郁症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国家自杀行为者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50%以上)[2]明显高于中国(35%~40%)[3-4]。中国自杀行为者中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仍不清楚~([5])。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使用的抑郁调查工具可能不能敏感的识别出抑郁症状。
    • 王翠玲; 王绍礼; 殷怡; 梁红; 孟梅; 安静
    • 摘要: 目的:了解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反复来电者的特征。方法:运用北京市心理援助热线电脑咨询操作系统收集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拨打该热线的7526例来电者的资料,在2017年拨打热线次数≥5次作为反复来电组(n=517),其他为非反复来电组(n=7009)。比较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求助问题类型及自杀危险因素。结果:反复来电者求助问题的前3位为精神障碍、家庭外人际关系问题、与家人关系问题,63.1%有既往精神科诊断;来电时,反复来电组与非反复来电组的自杀风险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反复来电与害怕被攻击感、亲友有自杀行为史和高无望感有关联(AOR=1.38、1.32、1.29)。结论:热线在接听反复来电者时,应关注来电者的害怕被攻击的想法、高无望感及亲友自杀行为史。
    • 古丹丽
    • 摘要: 来访者是高二学生,主要症状是抑郁、焦虑、学习压力大、对康复失望、觉得生活没意思、自杀未遂、常想自杀。咨询师运用叙事疗法,引导来访者找到自己面对危机的力量与资源。多方联动进行危机干预,效果显著,来访者构建了偏好的自我认同,状态越来越好。
    • 李燕平
    • 摘要: 目的观察病程相宜式认知行为疗法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防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20年1月—12月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摸球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精神分裂症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针对自杀风险防范的病程相宜式认知行为疗法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自杀意念评分及应对行为评分。结果观察组干预后的自杀意念评分和积极应对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消极应对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病程相宜式认知行为疗法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实施自杀防范干预,可显著减少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意念的产生,积极改善其应对方式。
    • 邵梁
    • 摘要: 《海达高布乐》是挪威戏剧家易卜生的重要作品,该作品创作于1890年,为易卜生晚期作品。该作品描述了高布乐将军的女儿海达,为维系富足生活嫁给自己并不爱的男人泰勒斯,却在新婚旅行后偶遇过去爱恋的男人乐务博格。在得知乐务博格改邪归正,并在自己老同学泰遏的帮助下写出巨著,妒忌的海达烧掉乐务博格的书稿后引诱其自杀,最终又因乐务博格自杀的手枪为高布乐先生的遗物,在法官勃拉克的威胁下,唯恐事情败露而开枪结束自己的生命。
    • 柴颖; 汪勇
    • 摘要: 相关统计和事实说明,自杀已成为大学生群体非正常死亡的首要因素。是什么影响着大学生的自杀行为、自杀前他们经历了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产生自杀冲动等一系列问题的解答和干预,是有效制止大学生自杀的基础。这就需要为大学生自杀行为找到合理的解释和行为推理,并对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做出适切性思考。采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已自杀学生(生前)和自杀未遂学生进行个别访谈,通过三级编码步骤对上述问题进行探究,并在最后运用其他现有访谈材料来强化自杀行为的假设密度等,发现大学生自杀行为主要来自外部供给和自我内心需求之间的不匹配。扎根理论研究表明,为有效干预大学生自杀需要通过加强社会支持、完备学校教育、营造充满归属感与爱的家庭氛围来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自杀行为。
    • 王金红
    • 摘要: 吴飞教授的《浮生取义——对华北某县自杀现象的文化解读》一书对华北孟陬县204个个案自杀的来龙去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了其中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农村文化,特别是家庭政治的特点,并针对如何解决自杀问题提出建议,以达到另一种程度上的“以杀止杀”,开启了人类学研究自杀的新篇章。本文通过对《浮生取义》一书内容的梳理和赏析,来探究其间包含的人文价值,包括:关注边缘群体、理解家庭生活和找寻生的希望,用以反思自身,警醒世人。
    • 王艳华; 赵涛; 曹美月; 孙建华; 周梦迪
    • 摘要: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与甲状腺激素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横断面调查符合《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诊断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32例,根据患者既往是否有自杀未遂史,分为自杀未遂组(n=99)和非自杀未遂组(n=733)。收集两组社会人口学资料,对临床总体印象量表(CGI)及甲状腺激素各指标水平进行评估与检测。采用多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精神分裂症患者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促甲状腺激素(TSH)(Z=2.285,P=0.022)、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t=2.177,P=0.031)、三碘甲状原氨酸(T3)(t=2.045,P=0.042)水平低于非自杀未遂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T3为自杀未遂发生的影响因素(OR=0.506,P=0.030);血清FT3浓度越低,自杀风险越高。结论:伴有自杀未遂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甲状腺激素功能紊乱。
    • 尹嫒妮; 邱芳; 张婷婷; 梅旭; 刘梦婕
    • 摘要: 目的设计基于生命意义感的高职护生生死教育课程并探讨实施效果。方法将2019级2个班的五年制高职学生,以班级为单位设为试验组(n=56)和对照组(n=54)。试验组接受为期16周、32学时的生死教育课程(选修课),对照组不接受生死教育课程。入组前及课程结束后采用生命意义感量表对两组学生进行调查,并调查试验组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和满意度。结果教学后,试验组生命意义感总分、生命目的和求意义的意志2个维度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P<0.01)。100%试验组学生对生死教育课程满意,98.2%学生对授课方式满意,96.4%学生愿意再次参加生死教育课程。结论生死教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高职护生生命意义感水平的正向改变,学生对课程接受度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