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自杀未遂

自杀未遂

自杀未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860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48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228篇;相关期刊457种,包括法律与生活、中华流行病学杂志、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十三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精神疾病学术会议、江西省科协第二届学术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十一次流行病学学术交流会议、2010年河南省精神病学学术会议等;自杀未遂的相关文献由1402位作者贡献,包括费立鹏、李献云、况利等。

自杀未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48 占比:77.94%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10%

专利文献>

论文:228 占比:20.96%

总计:1088篇

自杀未遂—发文趋势图

自杀未遂

-研究学者

  • 费立鹏
  • 李献云
  • 况利
  • 艾明
  • 杨甫德
  • 贾存显
  • 陈建梅
  • 何凤生
  • 小冰
  • 托马斯.哈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铃铃; 童永胜; 殷怡; 刘悦; 伍梦洁
    • 摘要: 自杀行为是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1]。抑郁症是自杀行为的重要危险因素。西方国家自杀行为者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50%以上)[2]明显高于中国(35%~40%)[3-4]。中国自杀行为者中符合抑郁障碍的诊断比例较低的原因仍不清楚~([5])。本研究基于我国目前使用的抑郁调查工具可能不能敏感的识别出抑郁症状。
    • 王倩; 王烨
    • 摘要: 目的:探讨自杀未遂病人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PTSD)的影响因素和其与心理弹性、自我感受负担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1年12月于某医院精神科住院的341例自杀未遂病人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Self-Rating Scale,PTSD-SS)、心理弹性量表简表(the Resilience Scale-14,RS-14)、自我感受负担量表(Self-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S)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对病人进行测评。结果:341例自杀未遂病人PTSD-SS得分为(87.91±28.92)分;相关性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病人PTSD-SS总分及其创伤事件的主观评定、反复重现体验、回避症状、警觉性增高、社会功能受损5个维度得分与SPBS总分及各维度均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658~0.966,P<0.01);与RS-14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呈显著负相关(r值为0.691~0.970,P<0.01)。多因素分析显示,自杀未遂病人性格类型、职业状况、睡眠、心理弹性及自我感受负担水平是自杀未遂病人PTSD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自杀未遂病人存在明显的创伤后应激障碍,性格偏内向、职业为在职状态、有睡眠障碍、心理弹性差及自我感受负担重的病人发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可能性大。
    • 吴克嘉; 吴元大
    • 摘要: 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朱元璋兵集苏州城下,四面筑台长围,张士诚军在坚守了8个多月后,眼看寡不敌众,无法挽回败局,张士诚做了三件事:一是在被困之前把家族年幼男丁送至城外;二是他把城中老者找来,商量守城对策,点燃城中所有户籍,不给朱元璋留下户政;三是一把火烧掉了曾经歌舞升平、富丽堂皇的齐云楼,让自己的妻妾全都葬身火海。后张士诚关门上吊自杀未遂而被俘,在被押送应天(今南京)后自缢而死,年仅46岁。
    • 潘玥; 李秀弟; 张红; 胡红星
    • 摘要: 目的:分析抑郁障碍(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方法:入组332例MDD患者,分为自杀未遂组(95例)和非自杀未遂组(237例);对入组者进行人口学与临床资料调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24)及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14)评估及血清甲状腺功能检测,并进行组间比较;分析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结果:自杀未遂组年龄、首次发病年龄明显小于非自杀未遂组,病程、既往住院次数明显多于非自杀未遂组;单身、无业、受教育程度低、家族史阳性、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共病焦虑障碍比率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HAMD总分与焦虑躯体化、认知障碍、阻滞、绝望感、体质量、日夜变化因子分及HAMA评分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或P<0.01)。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明显高于非自杀未遂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是影响抑郁症患者自杀未遂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伴有精神病性症状、既往住院次数、HAMD评分中的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可能为MDD患者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 马丽铭
    • 摘要: CISD,通常被翻译为危机事件压力转化,主要是指通过结构化的访谈对危机者进行心理干预,帮助危机者转化危机带来的压力及各类可能和隐藏的心理阴影。CISD一般被运用于突发事件后受影响人群的心理干预,通常以小团体辅导的方式进行,后来也逐渐被运用于个体的心理危机干预。在本个案中,心理教师运用CISD对一名自杀未遂的女生进行心理危机干预,晤谈过程中遵循CISD的七个阶段,整体效果良好。
    • 冯霞; 刘莉; 王晓洁; 张新丽; 韩利
    • 摘要: 目的探讨降低急诊科自杀未遂患者自杀意念的有效方法。方法依据《照顾有自杀风险的成年患者——急诊科共识指南》制订简要自杀风险干预流程清单,对57例急诊科住院或留观的自杀未遂患者进行干预。结果 57例患者均未再出现自杀行为。干预前及干预后6个月患者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实施简要自杀风险干预能改善自杀未遂患者的自杀态度及自杀意念。
    • 李柳
    • 摘要: 目的分析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方法48例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按照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及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单纯应用药物治疗,实验组应用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段(第7、14、21、28天)的自杀意念缓解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自杀意念评分、抑郁评分、认知功能评分。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自杀意念评分(7.29±1.45)分、抑郁评分(8.98±2.24)分低于对照组的(9.09±1.34)、(11.14±2.15)分,认知功能评分(26.03±3.17)分高于对照组的(24.02±3.1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抑郁症伴有自杀未遂患者中采取无抽搐电休克联合药物治疗的效果显著。
    • 杨昱音; 阎锐; 卢青; 姚志剑
    • 摘要: 目的:探讨伴自杀未遂的女性抑郁症患者杏仁核功能连接(functional connectivity,FC)的改变。方法:纳入50例伴自杀未遂(自杀组)和50例不伴自杀未遂(非自杀组)的女性抑郁症患者及50名健康对照(对照组),进行3.0 T静息态磁共振扫描。以双侧杏仁核为种子点,计算所有被试的杏仁核与全脑的FC值,寻找3组脑FC特征差异,将有差异的脑区与汉密尔顿焦虑量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总分(HAMD-17)、自杀风险评估量表评分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以右侧杏仁核为种子点,3组间差异的脑区为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额上回内侧、左侧顶下小叶、左侧楔前叶(GRF校正后P<0.05)。与非自杀组相比,自杀组在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后扣带回FC值升高,右侧杏仁核与左侧顶下小叶FC值降低(Bonferroni校正后P<0.05)。Pearson相关分析表明,自杀组右侧杏仁核与左侧顶下小叶的FC值与HAMD-17总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女性抑郁症自杀未遂患者右侧杏仁核与右侧后扣带回、左侧顶下小叶活动的协同性异常,可能参与自杀行为的神经病理机制。
    • 李振阳; 班晨
    • 摘要: 目的:探讨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大学城医院心理卫生中心收治的308例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是否发生自杀未遂将其分为自杀未遂组113例和非自杀未遂组195例。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自杀未遂的影响因素。结果:两组性别、年龄、文化水平、民族、家族史及自伤行为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未遂组吸烟史、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抑郁程度、焦虑程度与非自杀未遂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1,P<0.05)。结论:童年创伤史、自杀意念、焦虑程度均为伴自伤行为青少年抑郁症患者发生自杀未遂的危险因素。
    • 邓公明
    • 摘要: 自杀是青少年学生死亡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超过四分之一的自杀成功者往往有自杀未遂的经历.因此,对自杀未遂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有效减少自杀死亡的人数,也是学校心理危机干预工作的重要内容.本案例中心理辅导教师运用心理危机干预技术,帮助一名自杀未遂的高中生调适心理状态,成功度过心理危机,继而重新开始正常地学习和生活.在此基础上,辅导教师分享了对于自杀未遂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感悟与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