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内皮祖细胞
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207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154757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现代生物医学进展、中国病理生理杂志、心肺血管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5种,包括2011年第七届河海之滨心脏病学会议、安徽省中医药学会内分泌(糖尿病)分会第五次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周围血管病分会2010学术大会等;血管内皮祖细胞的相关文献由553位作者贡献,包括刘超、张琳西、易成刚等。
血管内皮祖细胞—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54757篇
占比:99.88%
总计:154947篇
血管内皮祖细胞
-研究学者
- 刘超
- 张琳西
- 易成刚
- 滕皋军
- 郭树忠
- 丁寅
- 吴琨
- 吴雪晖
- 徐丽婉
- 徐家科
- 朱思品
- 梁源
- 梅举
- 秦蒙
- 罗飞
- 苗雷英
- 蒋永平
- 许建中
- 陈镇洲
- 马占龙
- 严轶文
- 仉玮
- 余辉
- 刘彦普
- 刘明
- 刘茂林
- 单根法
- 孙宗全
- 孙宝贵
- 张磊
- 张谦
- 张辅贤
- 彭强
- 徐如祥
- 戴秋艳
- 曾玲
- 李国庆
- 李彦彬
- 李泸平
- 林鸿国
- 柳瑞军
- 汪虹
- 王国江
- 王家祥
- 王建春
- 王盛
- 舒茂国
- 范应中
- 蔡炳勤
- 谢松涛
-
-
王新玲;
董素亭;
刘素新;
李丽
-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清微量元素及血管内皮祖细胞(EPCs)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关系。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2月河北省人民医院产科收治的176例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孕妇作为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选取同期120例健康孕晚期孕妇作为健康孕晚期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又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分为妊娠期高血压组48例、子痫前期轻度组72例、子痫前期重度组56例。比较各组血清锌、铜、锰、铁水平以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采用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各微量元素水平以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采用Pearson直线相关分析各微量元素水平与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的相关性。结果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血清锌、铜、锰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孕晚期组(P均<0.05),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孕晚期组(P均<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锌、铜、锰、铁水平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子痫前期重度组血清锌、铜、锰水平均明显低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均<0.05),血清铁水平明显高于妊娠期高血压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组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健康孕晚期组(P<0.05),妊娠期高血压组、子痫前期轻度组和子痫前期重度组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依次降低,3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相关性分析显示,血清锌、铜、锰水平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均呈负相关(r=-0.535,-0.502,-0.614,-0.644,P均<0.05),血清铁水平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521,P<0.05),血清锌、铜、锰水平与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呈正相关(r=0.567,0.552,0.623,P均<0.05)。结论微量元素锌、铜、锰、铁水平及外周血EPCs所占比例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发生有关,且可评价疾病严重程度。
-
-
印倩文;
谷德奥;
熊丽平;
苗雷英;
刘超
-
-
摘要: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正畸实验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区的分布,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其趋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大鼠牙移动模型,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外周血EPC。在体外实验中以VEGF干预EPC,观察其增殖、迁移能力。将BrdU标记的EPC通过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体内,观察EPC在牙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VEGF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大鼠EPC,在牙周移动大鼠外周血富集,完成细胞表型鉴定。VEGF可促进EPC体外增殖能力(P<0.05),对EPC的趋化、迁移有促进作用。经BrdU标记的EPC注入模型大鼠体内后,牙周组织BrdU EPC阳性数目增加;VEGF在实验组(尾静脉注射EPC细胞)的张力侧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论:正畸牙移动时外周血EPC可趋化聚集于牙周组织,并在VEGF的调控下参与牙周组织改建。
-
-
夏杰;
唐紫萌;
吴向未
-
-
摘要:
目的 初步探讨E-钙黏蛋白(E-cad)在内皮祖细胞(EPCs)和间充质干细胞(MSCs)之间的黏附作用.方法 体外C57BL/6J小鼠骨髓腔分离培养EPCs和MSCs,使用Mito Tracker Red标记EPCs,DAPI标记MSCs;采用免疫荧光的方法观察E-cad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细胞黏附实验观察EPCs与MSCs体外黏附现象;使用E-cad siRNA干扰EPCs和MSCs中E-cad的表达,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siRNA转染效率;转染成功后在成血管的凝胶上进一步观察二者黏附现象.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两两比较使用LSD-t检验.结果 (1)与MSCs、EPCs比较,体外共培养MSCs和EPCs上清液中E-cad表达(378.26±34.47、564.72±41.58比1087.28±101.92)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Control-siRNA、Mock、Negative相比,E-cad siRNA转染MSCs 48 h后E-cad mRNA表达(0.97±0.07、0.93±0.06、1.00±0.03比0.30±0.05)、E-cad蛋白表达(252.19±11.62、223.70±13.66、257.50±12.08比31.74±4.08)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trol-siRNA、Mock、Negative比较,E-cad siRNA转染EPCs 48 h后E-cad mRNA表达(0.93±0.07、0.88±0.08、1.00±0.02比0.36±0.07)、E-cad蛋白表达(429.46±31.87、409.13±26.97、436.80±34.69比54.03±15.05)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E-cad siRNA成功转染MSCs和EPCs后,二者黏附现象受到抑制;(4)沉默EPCs和MSCs的E-cad后,二者在成血管凝胶上的黏附及成管现象均受到抑制.结论 E-cad介导EPCs和MSCs之间的黏附.
-
-
唐金玲;
王丽;
田长富
-
-
摘要:
目的:分析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辅助治疗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并探究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老年病科收治的高血压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3例.2组患者均予以高血压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辅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比较2组血压控制效果、治疗前后血压变化水平、肱动脉内径、实验室检查结果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血压控制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8.67%比81.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内皮祖细胞(EPCs)数量、增殖细胞、迁移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一氧化氮(NO)均较治疗前均明显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血压患者常规治疗辅以注射用丹参多酚酸盐疗效确切,可改善血管内皮功能,且无明显的不良反应.
-
-
魏韩笑;
张爱君;
李强;
金培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EPCs)外泌体(Exosomes)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 将EPC-Exos和MSCs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独MSCs作为对照组,各培养14d后进行基因芯片送检,筛选出分子网络模块和关键基因.结果 从高通量芯片数据中共筛选到差异基因表达共1772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664个,下调基因1108个.基因表达差异主要与染色体、着丝粒等细胞器定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密切相关;EPC-exos调控MSCs显著富集的通路中P53通路、MARK通路及酮体合成和降解途径差异明显.结论 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的相关基因可能在EPC-Exos调控MSCs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外泌体修复糖尿病创面的的理论依据.
-
-
魏韩笑;
张爱君;
李强;
金培生
-
-
摘要:
目的探讨兔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 derived from peripheral blood,EPCs)外泌体(Exosomes)调控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MSCs)差异基因表达情况。方法将EPC-Exos和MSCs共培养作为实验组,单独MSCs作为对照组,各培养14d后进行基因芯片送检,筛选出分子网络模块和关键基因。结果从高通量芯片数据中共筛选到差异基因表达共1772个,其中表达上调基因664个,下调基因1108个。基因表达差异主要与染色体、着丝粒等细胞器定位、细胞增殖、细胞周期等密切相关;EPC-exos调控MSCs显著富集的通路中P53通路、MARK通路及酮体合成和降解途径差异明显。结论利用基因芯片方法筛选的相关基因可能在EPC-Exos调控MSCs生物学功能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可作为外泌体修复糖尿病创面的的理论依据。
-
-
潘天岳;
刘浩;
符伟国;
董智慧
-
-
摘要:
血管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ECs)既往被认为在出生后血管新生中发挥主要作用.1997年Asahara等从外周血分离出表达CD34抗原的单个核细胞,即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EPCs是一类具有促血管生成能力的干细胞总称,尚未发现特异性免疫表型,故主要根据具有形成血管的功能鉴定.目前一般认为,EPCs来源于骨髓和外周血管壁,其中能分化为ECs者被称为内皮集落形成细胞(endothelial colony forming cells,ECFCs).当组织缺血或损伤时,来自骨髓的EPCs被组织释放的损伤信号动员后进行迁移和归巢.活化的EPCs通过旁分泌作用招募更多的局部ECFCs和ECs来形成微血管,进而促进组织修复.因此,对EPCs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临床上治疗性血管新生相关研究的进行和方法的发展.
-
-
陈婷;
侯晋;
李心竹;
宋词;
张雪洋;
吴补领
-
-
摘要:
目的:探讨三维联合培养牙髓细胞(dental pulp cells,DPCs)和血管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对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的影响.方法:取单独培养DPCs及联合培养的DPCs和EPCs进行三维培养后成牙本质向/成骨向诱导,使用茜素红染色及半定量分析、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检测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能力.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茜素红染色显示联合培养组和单独培养组之间未见显著差异.RT-PCR和细胞免疫荧光显示成牙本质向/成骨向相关基因mRNAs和蛋白表达水平联合培养组显著高于单独培养组.结论:三维联合培养的DPCs和EPCs促进成牙本质向/成骨向分化,为牙髓再生提供可能实验依据.
-
-
金永志;
李梦帆;
黄荣;
黄毅;
曾光
-
-
摘要:
归纳总结当归补血汤促进血管新生作用的研究进展。当归补血汤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与血管新生相关的基因表达;当归补血汤可提高缺血组织血清和组织液中的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浓度,进一步调节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的功能,达到促进血管新生的效果。
-
-
吕成鹏;
李龙;
倪华;
刘斌;
刘彦普
-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血管内皮祖细胞,并对分离细胞进行培养及鉴定.方法 通过细胞形态观察、免疫荧光染色、管腔形成实验以及低密度脂蛋白吞噬和植物凝集素贴附实验进行鉴定.结果 分离培养的细胞呈多角形生长,细胞能够形成放射样克隆集落,细胞表达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在基质胶呈管腔样生长,吞噬低密度脂蛋白并能够黏附植物凝集素.结论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兔骨髓源性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分化成为血管内皮祖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