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正畸牙移动

正畸牙移动

正畸牙移动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277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6篇、专利文献439568篇;相关期刊98种,包括北京口腔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国际口腔医学杂志等; 正畸牙移动的相关文献由68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君、陈扬熙、王旭霞等。

正畸牙移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6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439568 占比:99.94%

总计:439834篇

正畸牙移动—发文趋势图

正畸牙移动

-研究学者

  • 张君
  • 陈扬熙
  • 王旭霞
  • 米丛波
  • 潘旭
  • 聂晶
  • 钱雅婧
  • 陈文静
  • 刘建国
  • 刘红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伍宇婕; 晚晓芳; 魏绵兴; 彭世元; 徐晓梅
    • 摘要: 背景:自噬参与牙周膜细胞对正畸力的应变,但机械刺激如何诱导自噬尚不明确。Hippo-Yes相关蛋白(YAP)通路对机械刺激敏感,参与自噬的调控。目的:观察正畸牙压力侧牙周膜细胞Hippo-YAP通路和自噬相关因子的表达变化,探究Hippo-YAP通路是否参与牙周膜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应变,以及它与自噬之间的关系。方法:54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空白组和8个实验组(分别加力30 min,1 h,2 h,4 h,12 h,1 d,3 d,7 d),实验组小鼠牙移动建模,建模后按设定时间,取小鼠右上第一磨牙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压力侧牙周膜组织形态改变,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计数破骨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active-YAP以及Beclin-1、LC3B的表达。结果与结论:①随正畸力施加,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压力侧牙周膜先被压缩,后稍恢复;②加力12 h后破骨细胞开始增多(P<0.01),而后随加力时间延长,破骨细胞数量逐渐增加,至加力7 d时破骨细胞数量最多(P<0.01);③实验组压力侧牙周膜细胞自噬相关因子Beclin-1、LC3B的表达与active-YAP的表达在牙移动期间都存在相关性,对比发现它们的变化趋势相似;相关性分析可见Beclin-1、LC3B的表达都与active-YAP的表达呈高度正相关(P<0.01);④提示Hippo-YAP通路参与压力侧牙周膜细胞对机械刺激的应变,它可能是自噬的上游调控,但还有待进一步实验研究。
    • 张闵; 白书林; 李胜鸿; 范智博; 谢乙加; 徐晓梅
    • 摘要: 背景:正畸牙移动骨重塑的机械力信号转导通路及其调控机制是正畸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研究的热点。目前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张力侧牙周膜细胞对机械刺激反应的复杂分子信号网络机制尚不太明确。目的:探究正畸牙移动过程中张应力作用下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protein 1,HMGB1)和ERK1/2通路对人牙周膜细胞自噬的影响。方法:选取第3-5代生长状态良好的人牙周膜细胞,施加周期性张应力,利用免疫荧光观察HMGB1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RT-qPCR及Westernblot检测自噬相关蛋白LC3-Ⅱ、Beclin-1和HMGB1的表达水平,完成张应力加载后分别提取胞核蛋白和胞浆蛋白,Westernblot分别检测胞核及胞浆中HMGB1蛋白水平。为探究HMGB1通过何种机制参与调控细胞自噬,使用丙酮酸乙酯(HMGB1胞浆抑制剂)进行细胞处理,通过免疫荧光、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细胞自噬水平。最后,选用PD98059抑制ERK1/2通路,通过RT-qPCR以及Western blot检测自噬水平变化,探讨HMGB1通过ERK1/2通路调控自噬的机制。结果与结论:(1)通过体外张应力加载,诱导了人牙周膜细胞内自噬水平升高,HMGB1的表达增加,同时HMGB1发生了由胞核到胞质的转位;(2)人牙周膜细胞通过HMGB1核质转位机制参与张应力作用下自噬的调控;(3)使用ERK1/2通路抑制剂PD98059显著抑制了张应力作用下HMGB1引起的细胞自噬;(4)结果表明,张应力作用下HMGB1从细胞核转移到细胞质,并通过ERK1/2途径调节自噬,维持人牙周膜细胞的稳态和牙周动态平衡。
    • 程艺; 刘婷; 郭玉静; 孙小桐; 毕蓝; 张荣和
    • 摘要: 背景:正畸牙移动和正畸诱导牙根吸收是正畸治疗中的重要部分,雌激素可以通过影响牙周组织骨改建调节正畸牙移动速率并可能抑制正畸诱导的牙根吸收.目的:综述分析雌激素对正畸牙移动和正畸诱导牙根吸收的影响机制.方法:文章第一作者检索PubMed、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献;英文检索词为"estrogen,orthodontic tooth movement,orthodontically induced root resorption,osteoclast,osteoblast,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中文检索词为"雌激素、正畸牙移动、正畸诱导牙根吸收、成骨细胞、破骨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牙周膜干细胞";最终纳入53篇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 与结论:①正畸牙移动是正畸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机械力作用下通过骨改建实现的,而牙槽骨改建是正畸牙移动的基础.②雌激素是骨组织改建的重要调节剂;雌激素通过多种途径和多种细胞因子抑制破骨细胞分化、延长破骨细胞寿命,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及功能,从而抑制骨吸收促进骨生成,骨改建减少,正畸牙移动受到抑制.③雌激素可能主要通过对破牙骨质细胞的抑制作用,减少正畸诱导的牙根吸收,其中破骨细胞及破牙细胞的分化在牙齿移动及牙根吸收过程中有重要意义.④最近研究发现酪氨酸激酶是雌激素抑制人类破骨细胞分化、存活和功能的重要信号递质.⑤虽然对雌激素在骨改建及牙根吸收方面有了初步研究,但是哪种机制占主导作用未阐明,且多处于基础或动物研究阶段,尚需关于该方面机制研究及临床研究.
    • 王帅; 常颖; 席光伟; 沈娜
    • 摘要: 目的:探究β-隐黄素对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RANK)、骨保护素(OPG)及对破骨细胞形成的影响。方法:将大鼠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正常组、模型组、β-隐黄素低(3μg)、中(6μg)、高(12μg)剂量组,每组10只。除正常组外,其余各组建立大鼠正畸牙移动模型,安装矫治器后第1天开始给药,β-隐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分别于大鼠左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牙龈黏膜下注射3μg、6μg、12μg的β-隐黄素;正常组和模型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每2天给药1次,连续给药28d。各组大鼠于末次给药24h后,检测大鼠正畸牙移动距离;取大鼠双侧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处牙周膜及牙槽骨组织,行苏木精-伊红(HE)染色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光镜下计数压力侧及张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目;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牙根处牙周膜及牙槽骨组织RANKL、RANK、OPG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大鼠压力侧牙周间隙变窄,张力侧牙周韧带增宽,可见成骨反应,压力侧及张力侧TRAP染色呈强阳性,且压力侧TRAP染色较张力侧深,正畸牙移动距离、压力侧及张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目、牙根处牙周膜及牙槽骨组织RANKL、RANK、OPG蛋白表达水平及RANKL/OPG比值均升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β-隐黄素低、中、高剂量组大鼠张力侧新骨形成逐渐明显,压力侧TRAP染色呈强阳性,张力侧TRAP染色呈弱阳性,正畸牙移动距离、牙根处牙周膜及牙槽骨组织RANKL、OPG蛋白表达水平升高(P<0.05),张力侧牙槽骨表面破骨细胞数目、RANKL/OPG比值降低(P<0.05);且β-隐黄素各剂量组呈剂量依赖性变化(P<0.05)。结论:β-隐黄素可能通过上调RANKL及OPG表达,降低RANKL/OPG比值,阻断RANKL与RANK结合,促进矫正牙移动,抑制破骨细胞进一步活化,来维持牙周膜重塑和牙槽骨重建中成骨形成与破骨吸收的动态平衡。
    • 程兰欣; 刘钧
    • 摘要: 深覆[牙合]是临床常见的错[牙合]畸形,对患者颜面、咬合功能都有较大影响。打开咬合是治疗深覆[牙合]的关键步骤,对下颌骨的正常发育和治疗的顺利进行有决定性作用。如何在打开咬合的同时兼顾前后牙转矩、轴倾度的控制是正畸领域的热点。三维有限元方法可以精确模拟临床现象并进行动态受力分析。微种植体为打开咬合中支抗控制等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有限元分析发现高位微种植体更易整体压入前牙。对于摇椅弓的有限元模拟则发现其对前牙的压低及唇倾作用随着弓丝角度的增加而增加。隐形矫治器在打开咬合中的应用也日渐受到重视,但其作用力尚难以有效控制,关于其附件设计及相应牙齿移动方式的有限元研究有助于快速有效地打开咬合。但现有的有限元建模精确性不够,研究多针对于初始位移,缺乏对于骨改建后的长期牙移动的研究,未来有待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 刘新煜; 胡敏
    • 摘要: 随着骨质疏松症发病率逐年增高,正畸患者中患有骨质疏松症的比例也在增加,骨质疏松症患者正常骨代谢受到破坏,这也对以牙周组织改建为基础的正畸牙移动产生了影响;由于治疗骨质疏松症的药物对骨改建的影响,同时也会对骨改建活跃的牙槽骨有着不同的作用,如何在保证正畸治疗效率的同时重建牙槽骨的骨改建平衡,应该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印倩文; 谷德奥; 熊丽平; 苗雷英; 刘超
    • 摘要: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祖细胞(EPC)在正畸实验大鼠牙周组织改建区的分布,探讨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其趋化的影响。方法:建立实验性大鼠牙移动模型,分离、培养并鉴定大鼠外周血EPC。在体外实验中以VEGF干预EPC,观察其增殖、迁移能力。将BrdU标记的EPC通过尾静脉注入模型大鼠体内,观察EPC在牙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及VEGF的表达。结果:分离培养的大鼠EPC,在牙周移动大鼠外周血富集,完成细胞表型鉴定。VEGF可促进EPC体外增殖能力(P<0.05),对EPC的趋化、迁移有促进作用。经BrdU标记的EPC注入模型大鼠体内后,牙周组织BrdU EPC阳性数目增加;VEGF在实验组(尾静脉注射EPC细胞)的张力侧的表达高于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结论:正畸牙移动时外周血EPC可趋化聚集于牙周组织,并在VEGF的调控下参与牙周组织改建。
    • 汪席均; 金安婷; 黄湘如; 徐弘远; 高昕; 杨屹羚; 代庆刚; 江凌勇
    • 摘要: 目的·通过Cre/loxP重组酶系统研究牙周膜干细胞(periodontal ligament stem cells,PDLSCs)中配对相关同源基因1(paired related homeobox 1,Prrx1)阳性细胞谱系(Prrx1+细胞谱系)在小鼠牙移动过程中的动态分布。方法·利用Cre/loxP重组酶系统,将诱导型Prrx1-Cre^(ERT2)小鼠与R26^(tdTomato)荧光标记小鼠交配繁殖,并通过PCR对其子代小鼠进行基因型鉴定。取8只子代小鼠,向其腹腔注射他莫昔芬(tamoxifen,TA),以标记PDLSCs中的Prrx1+细胞谱系(即tdTomato^(+)细胞)。于小鼠上颌左侧安置加力装置[即正畸牙移动(orthodontics tooth movement,OTM)侧],右侧未加力即为对照侧,以构建小鼠OTM模型。分别于牙移动第3日(OTM 3 d)、第7日(OTM 7 d)时处死小鼠,收集其双侧上颌磨牙及周围牙周组织,经脱钙后行包埋及冰冻切片处理。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张力区和压力区牙周膜的改变,并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Prrx1+细胞谱系在张力区及压力区的动态分布。结果·经PCR鉴定,子代小鼠基因型为Prrx1-Cre^(ERT2);R26^(tdTomato)。随着加力装置作用的增加,OTM 7 d小鼠的牙移动距离[(87.44±4.02)μm]较OTM 3 d小鼠[(42.81±5.04)μm]明显增加,提示小鼠OTM模型构建成功。H-E染色结果显示:OTM 3 d时小鼠OTM侧压力区的牙周膜被压缩、间隙变窄,而OTM 7 d时OTM侧牙周膜宽度逐渐恢复;OTM 3 d时OTM侧张力区的牙周膜被拉伸,而OTM 7 d较OTM 3 d时牙周膜排列更规则。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OTM 3 d时OTM侧压力区牙周膜中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减少,OTM 7 d时OTM侧压力区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增加(均P<0.05);OTM 3 d及OTM 7 d时,OTM侧张力区tdTomato^(+)细胞数量较对照侧均有增加(均P<0.05)。结论·成功构建了Prrx1-Cre^(ERT2);R26^(tdTomato)小鼠的OTM模型,并初步证实了Prrx1+细胞谱系参与OTM过程中的牙周改建。
    • 姜倩(综述); 张疆弢(审校)
    • 摘要: 昼夜生物钟节律调控生命体内生理活动及行为过程,正常的昼夜节律对维持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目前研究发现昼夜生物钟基因在骨组织中表达,参与颌骨的生长发育过程,通过局部和全身性因素在正畸骨改建中发挥调控作用。本文就昼夜生物钟节律对正畸治疗的作用、机制以及指导临床应用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为推进昼夜生物钟节律在正畸治疗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实现更安全高效的临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