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牙根吸收

牙根吸收

牙根吸收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516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1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8183篇;相关期刊167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广东牙病防治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二届全国医疗美容技术交流大会暨高新技术精品手术演示会、2015北京口腔医学论坛、2017全国口腔生物医学学术年会等;牙根吸收的相关文献由1218位作者贡献,包括白玉兴、王大为、李长霞等。

牙根吸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1 占比:0.87%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58183 占比:99.12%

总计:58698篇

牙根吸收—发文趋势图

牙根吸收

-研究学者

  • 白玉兴
  • 王大为
  • 李长霞
  • 张君
  • 沙海亮
  • 王旭霞
  • 刘月华
  • 崔淑霞
  • 李春雷
  • 胡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林娜; 张钰泽; 葛晓磊; 刘洋; 李杰; 常维维; 马文盛
    • 摘要: 目的探讨成人骨性Ⅲ类错掩饰性正畸治疗前后切牙区的牙根体积变化以及牙根吸收的特点,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正畸科完成的成人骨性Ⅲ类错掩饰性正畸治疗的30例患者,在治疗前后均拍摄锥形束CT(cone beamCT,CBCT),应用数字化三维重建技术,分别测量右侧上下颌切牙牙根整体、根颈部、根体部、根尖部体积。结果各切牙牙根总体积及各部分体积在正畸治疗后均明显减小(P0.05);下中切牙、下侧切牙根尖部的体积吸收量与根颈部和根体部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下侧切牙根尖部体积吸收比例较其他切牙有显著性差异(P=0.028)。结论成人骨性Ⅲ类错畸形在掩饰性正畸治疗后上下颌切牙的牙根吸收在根尖部表现明显,但根颈部和根体部的体积减小也应引起医师的关注。下切牙区发生牙根吸收风险高。
    • 孙小桐; 程艺; 毕蓝; 王慧达; 张荣和
    • 摘要: 背景:甲状旁腺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是体内矿物质代谢合成的重要调节因子,作用机制复杂,通过调整作用方式可以刺激骨的合成代谢,也可以刺激骨的分解代谢,在骨骼及牙齿硬组织形成中发挥重要作用,是口腔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目的:结合国内外文献对甲状旁腺激素和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在正畸过程中对组织改建的影响及其相关作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它们用于正畸临床治疗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第一作者检索近20年Pub Med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和万方数据库收录的相关文章。英文检索词为“PTH,PTHr P,orthodontics,TMJ,OTM,root resorption,periodontal”,中文检索词为“甲状旁腺激素,甲状旁腺激素相关肽,正畸牙移动,牙根吸收,正畸,颞下颌关节,牙周”。共选取57篇文献进行综述。结果与结论:甲状旁腺激素及甲状旁腺素相关肽在骨、软骨、牙体组织改建方面均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可以在口腔正畸治疗相关方面获得较好效果,包括加速牙移动、修复牙根吸收、维持正畸疗效的稳定等,但仍需要更多更高质量的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证实其具体作用、使用方法及对全身健康的影响。未来甲状旁腺激素类药物及其类似物可作为正畸治疗的辅助手段,在加速正畸治疗的同时,降低并发症风险,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 杜芹; 杨一凡; 贾淑娴; 李小兵
    • 摘要: 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是早期混合牙列阶段常见的一类错[牙合]畸形,6~10岁的儿童发病率为0.83%~8.7%,并有不断升高的趋势,主要表现为第一恒磨牙萌出的近中阻生,可伴随第二乳磨牙牙根吸收和间隙丧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会导致患儿发生第二乳磨牙早失、牙弓发育不足与后牙段牙列严重拥挤等问题,预防及早期干预非常重要。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与牙、牙槽骨及颌骨之间差异性生长发育平衡破坏有关,其病因可分为全身因素、局部因素和医源性因素。在临床中可根据患者病史、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进行诊断,并采用分牙法、第二乳磨牙远中片切及远中移动第一恒磨牙等方法进行治疗。本文就第一恒磨牙异位萌出的发病率、病因、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以及常用治疗方案进行述评,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
    • 芦志方; 杨涛; 邹晶
    • 摘要: 目的探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对口腔正畸患者牙根吸收状况、咀嚼功能、美观程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于西电集团医院口腔科收治的72例口腔正畸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组,其中34例采用口外弓强支抗方式治疗者纳入对照组,38例采用微螺钉种植体支抗治疗者纳入观察组。完成治疗后1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牙根吸收状况、咀嚼功能和美观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体积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上、下颌中切牙、侧切牙、尖牙体积有所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73.53%,明显低于观察组的94.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咀嚼功能为(0.93±0.16)nm,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63±0.07)n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螺钉种植体支抗与口外弓强支抗方式均可使患者达到较佳的口腔美观效果,但螺钉种植体支抗在获取更优临床效果及咀嚼功能方面优势更为显著。
    • 王志华
    • 摘要: 目的:探究固定矫正根管治疗牙齿后发生牙根吸收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本科室收治的106例在本院完成根管治疗的固定矫正根管治疗患者,观察并记录患者固定矫正随访2年内牙根吸收状况并分组;询问并记录患者相关资料,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分析可能导致固定矫正根管治疗牙后牙根吸收的相关因素。结果:106例固定矫正根管治疗牙齿后有50例发生牙根吸收,发生率为47.17%;发生组前牙位占比、矫正后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水平明显高于未发生组(P1,P<0.05)。结论:固定矫正根管治疗牙齿后发生牙根吸收可能与前牙位置、矫正后血清IL-1β水平高有关。
    • 郑琳琳; 何丹青; 范海霞; 耿海霞
    • 摘要: 目的:比较使用微种植钉支抗和平面导板两种方法压低下前牙打开咬合的矫治效果以及下前牙牙根吸收的差异。方法:选取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正畸科深覆牙合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采用微种植钉支抗,B组采用平面导板压低下前牙。将A、B两组患者压低前,压低后CBCT图像资料导入Dolphin三维重建软件进行三维重建,评估下前牙的压低效果,并测量两组患者牙根根尖外吸收量。结果:两组患者均达到了正常覆牙合,A、B组覆牙合分别平均减小了3.4 mm、3.2 mm(P0.05);下切牙的阻抗中心点分别降低了3.1 mm、2.8 mm(P0.05)。两组的下切牙分别唇倾了5.2°、6°(P0.05)。A组垂直向骨性测量指标MP-SN、FMA值未发生显著性改变(P>0.05),B组MP-SN、FMA值分别增加了0.7°和0.8°(P0.05)。结论:针对下前牙过长型的深覆牙合,微种植钉压低下前牙可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平面导板作为一种传统的活动矫治器压低前牙及打开咬合可以达到与微种植钉压低前牙类似的矫治效果。然而,平面导板组可能导致下颌平面角增加及较多的牙根吸收量。在临床工作中,医生需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压低方法。
    • 胡熹; 罗俊
    • 摘要: 目的 探讨IL-17A对成牙骨质细胞增殖、分化及矿化的影响。方法 为研究IL-17A在正畸力致牙根吸收过程中的作用提供理论依据,将OCCM-30细胞置于细胞培养箱内培养,将其分为6组:实验组5组和对照组1组。实验组分别用含10 ng/mL、20 ng/mL、30 ng/mL、40 ng/mL、50 ng/mL IL-17A的培养液处理细胞,对照组使用不含IL-17A的完全培养液,进行如下检测:应用噻唑蓝法(MTT)检测细胞增殖,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定量检测细胞内碱性磷酸酶活性,茜素红染色法定量测定矿化结节含量,对其结果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IL-17A作用48 h和72 h后,OCCM-30吸光度值呈浓度依赖性降低,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在48 h和72 h的时间内,IL-17A对OCCM-30具有促进其ALP活性的作用。不同浓度IL-17A作用于OCCM-30形成矿化结节呈现浓度依赖性降低。结论 Thl7相关细胞因子IL-17A可抑制成牙骨质细胞OCCM-30的增殖、分化及矿化作用。
    • 王兵; 孙睿; 赵吉宏
    • 摘要: 下颌阻生第三磨牙常造成邻牙牙根外吸收、深牙周袋形成、龋病等一系列并发症。本文报道引起邻牙牙根吸收的下颌低位水平埋伏阻生第三磨牙微创拔除术1例,采用牙根先脱位法,防止了拔牙过程中对邻牙及其牙槽骨造成进一步损伤。
    • 陈宏裕; 管兆兰; 李根; 王华; 孙雯; 张卫兵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患者切牙牙根的吸收状况。方法选择使用不同矫治器的安氏Ⅱ类2分类成年患者30例,其中传统MBT托槽、自锁托槽以及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各10例,共计240颗切牙。收集患者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并导入Dolphin Imaging软件,Mimics软件以及3-Matics软件测量分析治疗前后切牙牙根吸收情况。结果传统MBT托槽组和自锁托槽组的上下颌中切牙以及侧切牙的牙齿长度(L)与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中切牙及上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使用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的患者下颌侧切牙治疗前后的牙齿长度无显著变化。而三组之间的对比,上下颌中切牙牙齿长度变化无显著统计学差异。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上下颌侧切牙的牙齿长度减少量相对更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无托槽隐形矫治器组平均牙齿长度变化为(-0.37±0.11)mm,显著小于传统MBT托槽组(-1.32±0.47)mm及自锁托槽组(-1.05±0.38)mm。在牙根吸收区域的比较上,各组均表现为腭侧吸收多于唇侧吸收,近中吸收多于远中吸收。结论无托槽隐形矫治器治疗安氏Ⅱ类2分类错(牙合)畸形可有效降低切牙牙根吸收严重程度。
    • 高娟; 吕航苗; 马慧敏; 赵一姣; 李小彤
    • 摘要: 目的:探索运用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三维重建技术测量牙根体积的方法,研究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方法:选取20例因骨性Ⅲ类错[牙合]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患者,于正畸去代偿治疗前1周内(T0)、正畸去代偿治疗后正颌手术前1周内(T1)及术后正畸治疗结束后1周内(T2)三个时间点拍摄CBCT,应用三维重建技术测量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牙根体积(包括牙根总体积、根颈部及根体部体积),计算长度减小百分比和体积减小百分比,并测量正畸治疗前后牙齿移动的距离。数据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两两比较采用最小显著性差异法(least significant difference,LSD),不服从正态分布的组间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上下颌中切牙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变化的差异,分析其变化规律和牙根吸收的特点。结果: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颈部和根体部的牙根体积均明显减小(P<0.05),根体部牙根体积的减小量更加显著,上中切牙根体部牙根体积减小量百分比为(30.51±23.23)%,下中切牙为(23.24±11.96)%。与上中切牙相比,下中切牙牙根体积的减小量和减小量百分比均较小,且上中切牙根体部的体积减小量大于下中切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正畸阶段去代偿治疗上颌中切牙以控根移动方式腭向移动,下颌中切牙移动方式为唇向倾斜移动。结论: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上下颌中切牙的牙根长度和牙根总体积均减小,变化规律相似。牙根体积测量提示牙根根颈部也存在牙根吸收。上下颌中切牙牙根吸收量的差异可能与牙齿移动的距离和方式相关。利用CBCT三维重建体积测量评估牙根吸收可以弥补牙根长度测量的局限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