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CT
CBCT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3年内共计1280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特种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8篇、专利文献392篇;相关期刊203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北京口腔医学、口腔医学等;
CBCT的相关文献由3068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明峰、吴宏新、王亚杰等。
CBCT
-研究学者
- 徐明峰
- 吴宏新
- 王亚杰
- 蒋茂余
- 张文宇
- 杨洋
- 田方俊
- 宋云涛
- 冯汉升
- 骆毅斌
- 齐宏亮
- 姚毅
- 王林
- 张康平
- 李实
- 李楠
- 诸明
- 丁鹏
- 于泽宽
- 吕晓龙
- 吴涛
- 吴警
- 尹海文
- 张卫兵
- 李洪发
- 王远军
- 王铁梅
- 闫澍
- 陆春生
- 陈文静
- 余文锐
- 刘彦
- 刘澍
- 厉松
- 孙超
- 张丽
- 张岩
- 张扬
- 张波
- 李永明
- 杨振华
- 赵建强
- 路宇
- 闫士举
- 陈宇思
- 刘全忠
- 刘志杰
- 刘敏
- 周诺
- 姜梅瑛
-
-
刘锐;
杜菡;
李刚
-
-
摘要:
目的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研究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及弯曲度,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指导和依据。方法本试验为回顾性研究,具有双侧下颌第一恒磨牙的375例北京地区患者被纳入研究,采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的方法评估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测量104例患者180颗下颌第一恒磨牙的CBCT三维重建图像中远中舌根的颊舌向观弯曲角度以及邻面观最大弯曲角度。结果在375例下颌第一恒磨牙病例中,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为27.7%,不同性别远中舌根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915),右侧发生率高于左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1)。Schneider法测得在颊舌向观远中舌根的平均弯曲度为(15.74±9.42)°,而在邻面观平均弯曲度为(44.0±15.3)°,颊舌向观平面的弯曲度显著小于邻面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了解并熟悉下颌第一恒磨牙远中舌根的发生率和弯曲度的特点,有助于提高根管治疗的成功率。
-
-
伍丹杰;
章燕珍
-
-
摘要:
上颌窦提升术作为上颌后牙区垂直骨量不足的解决方案被应用于临床中,为降低窦底黏膜穿孔、出血、上颌窦炎等并发症的发生率,需要在术前对上颌窦相关的解剖结构进行放射学检查。锥体束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CBCT)对于上颌窦能够起到很好的显像作用,在临床中得到广泛的运用。本文就上颌窦术前应用CBCT观测上颌窦局部解剖结构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
-
-
戴嘉秀;
刘晓慧;
刘榆;
许舒宇
-
-
摘要:
目的:比较浓缩生长因子(concentrate growth factors,CGF)凝胶与CGF提取液分别和低替代率成骨材料混合使用进行位点保存手术时对于牙槽骨的保存疗效。方法:将18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CGF凝胶组:CGF凝胶与脱蛋白小牛骨(deproteinized bovine bone mineral,DBBM)1∶1混合后、充填骨缺损;CGF提取液组:CGF提取液与DBBM混合后充填骨缺损。在术前、术后当日及术后6个月分别进行基于CBCT体素拟合测量分析。结果:在CGF凝胶、CGF提取液两组间术后6个月与术后当日相比的近远中骨高度吸收量和颊舌向骨高度吸收量存在统计学差异,且表现为CGF凝胶组骨吸收量大于CGF提取液组;而近远中骨宽度吸收量和颊舌向骨宽度吸收量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GF凝胶与CGF提取液用于位点保存术,术后6个月时,CGF提取液组的成骨效果优于CGF凝胶组。
-
-
方涌文;
方键蓝;
刘镖水;
姚文燕;
林晓生;
林承光;
肖亮杰
-
-
摘要:
目的分析乳腺癌患者放疗前有无模拟复位验证的误差并探讨放疗前模拟复位验证的必要性。方法回顾性随机选择2020年11月至2021年11月在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接受放疗的乳腺癌患者174名(年龄20~60岁),共870次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摆位误差数据。把放疗前进行X线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A组,无模拟复位验证的乳腺癌患者分为B组,治疗实施时使用CBCT进行体位验证。记录并观察首次治疗CBCT校准后的体位误差数据与首次治疗所需的时间(A组为模拟复位验证时间加首次治疗时间,B组为首次治疗时间),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结果A组与B组在头脚(SI)方向误差分别为(0.07±0.33)cm、(0.15±0.43)cm,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75,P0.05)。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时间远小于B组[(17.73±2.87)min比(34.51±3.28)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480,P<0.001)。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_(PTV)=2.5∑+0.7σ计算出A组与B组在各个方向的外扩边界,A组与B组LR分别为7.6 mm、7.9 mm,SI分别为7.6 mm、10.6 mm,AP分别为10.2 mm、10.7 mm。结论A组患者放疗前通过模拟复位验证后在SI方向重复性优于B组;在首次治疗时间的分析中,A组患者的时间远小于B组,患者治疗体位保持的时间缩短,在临床上乳腺癌放疗前进行复位验证可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并且减少患者因单次治疗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体位不确定性。
-
-
徐微;
陈奕汝;
简艳艳;
杨平意;
刘凯
-
-
摘要:
目的研究下颌第三磨牙阻生情况及其与周围解剖结构的位置关系。方法本研究于2020年应用CBCT观察本院2018级446名大学生下颌第三磨牙牙体形态,比较阻生类型与性别、侧别、邻牙远中牙槽骨的丧失情况、颊舌侧骨板骨密质的厚度以及牙根尖与下颌神经管的位置关系是否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率73.77%,近中阻生率78.88%,水平阻生率11.09%,垂直阻生率4.56%。牙体形态中近远中径大于颊舌径,并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下颌近中阻生第三磨牙颊侧骨板骨密质厚度与性别、侧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舌侧骨板骨密质厚度与性别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当前大学生群体中普遍存在下颌第三磨牙阻生的情况,且以近中阻生为主,造成邻牙远中牙槽骨丧失的比例较高。女性舌侧骨板骨密质厚度较薄,临床拔除时需注意。
-
-
李吉友;
韩小华;
王宁;
孙海涛;
刘襄平;
张炜友;
洪钜辉
-
-
摘要:
目的:应用CBCT图像引导技术采集Orfit架联合热塑体膜和真空袋两种固定方式在X、Y、Z三个方向上摆位误差,探讨更优固定方式。方法:选取中山市中医院2018年1月—2020年6月收治的直肠癌56例,随机平均分A组、B组,分别使用Orfit联合热塑体膜、真空袋固定。对每例患者首次治疗前和每治疗5次后行CBCT图像扫描,XVI系统将重建CBCT图像与计划CT图像进行自动融合配准,记录56个患者X、Y、Z轴的摆位误差数值。结果:真空袋组Y轴分次间误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rfit组Y轴误差值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X轴、Z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Orift架联合热塑体膜和真空袋固定的方式均符合临床要求,真空袋固定采用舒适仰卧位,模具制作时间更短,目前针对直肠癌放疗患者优先采用真空袋固定。
-
-
鲁诚;
兰卫东
-
-
摘要:
目的 探讨CBCT联合热牙胶技术治疗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20年1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口腔医牙体牙髓科就诊的下颌第二磨牙被诊断为C形根管需要做根管治疗的患者50例(50颗),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干预组,各25例(25颗)。两组术前术后均采用CBCT检测,常规组采用冷牙胶侧压根充治疗,干预组采用热牙胶垂直加压填充,观察根管填充质量、疗效、并发症等相关性分析。结果 两组根管填充质量中恰填和欠填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72,P=0.043),两组根管填充时间和填充材料与根尖区的距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根管填充时间少于常规组,干预组材料与根尖区的距离短于常规组;两组治疗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低于常规组;干预组术后3个月有2例(8.00%)患者出现根尖周病变,常规组有6例(24.00%)出现根尖周病变,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00,P=0.005)。结论 CBCT联合热牙胶技术能够有效提高下颌第二磨牙C形根管填充质量,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减少填充时间、术后疼痛、肿胀及复发,值得临床应用。
-
-
阎华伟;
金献测;
杨桂强;
吴志勤;
吴均;
林宝钗;
韩策
-
-
摘要: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引导下VMAT-SBRT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肺部寡转移的靶区边界和临床疗效及毒副反应。方法 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中心VMAT-SBRT治疗的NSCLC肺部寡转移患者40例,56个寡转移灶,4DCT定位,55 Gy/5次,VMAT-SBRT隔天照射;每次治疗前CBCT获取校准前摆位误差,在线校正后再次CBCT获取校正后误差,SPSS 19.0统计分析校正前后误差,由扩边公式Mptv=2.5Σ+0.7δ计算临床靶区到计划靶区的外放边界。治疗结束后1、3、6、12、24个月和36个月复查增强CT,用实体瘤评价标准RECIST1.1评价疗效,用Kaplan-Meier法进行局部控制及生存分析,用RTOG的放射损伤标准评定急慢性毒副反应。结果 CBCT校正前后X、Y、Z方向靶区外扩边界,校正前:0.51 cm、0.65 cm、0.57 cm;校正后:0.24 cm、0.38 cm、0.27 cm。随访6~42个月,CR 22.5%、PR 60.0%、SD 10.0%和PD 7.5%,CR+PR 82.5%;1、2、3年的LC率为95%、84%和73%,1年、2年、3年的OS率为85%、68%、45%。放疗后急慢性毒副反应为放射性肺炎、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纤维化,均为0~2级,无3级及以上反应。结论 CBCT引导下靶区外扩边界明显缩小,VMAT-SBRT治疗NSCLC肺部寡转移毒副反应小,局部控制率和生存率高,疗效显著,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
-
-
王宇留;
方涌文;
肖亮杰;
姚文燕;
刘镖水;
林晓生;
林承光;
方键蓝
-
-
摘要:
目的锥形束CT(CBCT)联合六维(6D)治疗床纠正子宫颈癌调强放疗摆位精度及靶区外放边界的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36例子宫颈癌患者, 年龄35~70岁;卡氏评分>80分。接受容积调强放射治疗(VMAT), 每例患者每次治疗前进行CBCT扫描共714次, 得到容积CT图像, 重建后和定位CT图像进行配准, 先进行3D配准, 记录摆位误差数值, 再次进行6D配准, 记录6D摆位误差数值;记录各患者的体质量指数(BMI), 并分析BMI在6D配准中冠状面偏转角(Rtn)、矢状面俯仰角(Pitch)、横断面翻滚角(Roll)方向的影响;按Van Herk公式MPTV=2.5∑+0.7σ计算平移方向的相应外放边界值(MPTV)。对所有数据分别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和配对t检验。结果 3D配准和6D配准在左右(LR)、头脚(SI)、腹背(AP)方向的摆位误差取绝对值分别为(2.1±0.9)、(3.2±1.2)、(2.3±1.2)mm;(1.8±0.6)、(3.2±1.0)、(2.2±0.8)mm;对原始数据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中, SI方向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在LR和AP方向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BMI影响下, 正常与肥胖患者在Rtn、Pitch、Roll方向的旋转摆位误差,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通过计算外放边界6D配准比3D配准在LR、SI和AP分别减少1.0、2.0、1.6 mm。结论 CBCT联合6D治疗床在线纠正, 6D图像配准优于3D图像配准;通过外放边界公式MPTV=2.5∑+0.7σ计算出6D的外放边界比3D的外放边界小, 这对于在临床上子宫颈癌的放疗使用6D图像配准联合6D床比单使用3D床更具有优势, 能够减少靶区周围正常组织受量, 提高肿瘤放疗的精确性。
-
-
唐诗雨;
艾力麦尔旦·艾尼瓦尔;
马廷林;
苏庆玲;
王珊;
王玲
-
-
摘要:
目的调查分析拔除上颌第三磨牙患者的临床因素及局部多种解剖学因素对上颌窦穿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2021年9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上颌第三磨牙拔除术的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拍摄CBCT,共有1350例。分别从年龄、性别、术前症状、阻生情况、位置、牙齿倾斜度、牙根发育度、RS分类、垂直关系、水平关系、牙根数目、牙根分叉度、牙根折断、切口、去骨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牙齿部分萌出(OR=13.509)、未萌出(OR=8.401)、牙齿近中阻生(OR=1.262)、有切口(OR=12.205)、去骨(OR=23.422)、牙根折断(OR=15.320)与上颌窦穿孔发生显著相关。牙根分叉度0°(OR=0.066)是上颌窦穿孔发生的保护因素。结论上颌第三磨牙部分萌出、未萌出、近中阻生、有切口、去骨以及牙根折断可显著增加上颌窦穿孔发生的风险,术前使用CBCT对上颌后牙区各解剖结构间的关系充分评估,进行精确诊断和设计,可有效减少上颌窦穿孔的发生率。